我们先来讲一下,什么叫「四安乐行」?就是慧思禅师教他的。「四安乐行」是《法华经》安乐品里面所说的四种安乐行。我跟各位讲什么叫「安乐行」?我们以前在学讲经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比如说,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跟他讲说,我供养这么多出家人,盖了这么多佛寺,印了这么多经,我有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说,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功德是向内求不是向外求,不是说你盖多少佛寺,供养多少出家人,印多少经,你才会开智慧,不是。那个是福报,那是修福,但是修福重不重要?重要,佛陀教我们福慧双修嘛。
老法师告诉我们说,你修福修到一个程度的时候,时节因缘到了,「福至心灵」,就是因缘一到的时候,你智慧就开了。所以达摩祖师就这样跟梁武帝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净智妙圆」就是说我们本来圆满俱足的智慧,叫「净智妙圆」。「净智」就是清净的智慧。「妙圆」就是,「妙」就是不可思议。「圆」是圆满俱足,佛有,我们也有;如果佛有,我们没有,那不圆满,那就不平等嘛。
「体自空寂」,我们这一念本有的智慧,它是清净的,它的本体是清净的,叫「空寂」,是第一义空,是真空妙有。什么叫第一义空,真空呢?就是六祖大师所开悟的那首偈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明烦恼断尽了,我、法二执都破了,那是第一义空,就是绝待的境界。相对待的境界那不是第一义空,什么叫相对待?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那是相对待。绝待就是什么呢?绝待就是已经到最顶端的,就像我们《楞严经》的大佛顶,那已经是到最高境界的。
我们一般的形容就是说,像雨水打在玻璃上,一点都挂不住。禅宗里面讲说,人从百花过,片叶不沾身。有没有看到花?有看到花。有没有经过花园?有。红花、白花都看得到,但是心里一点痕迹都没有,这叫第一义空。就是我们的心体是绝待的,叫「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寂」就是清净的意思。「如是功德,不以世求」,这样的功德,戒定慧,不是说你在世间上做什么事情,他才会得到的。你只要放下执着、放下分别,再破一品根本无明,你就分证一分法身。等到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你入妙觉,你就究竟了,入常寂光净土,你这个净智妙圆就恢复了,所以「不以世求」。
梁武帝听到这样很不高兴,为什么?因为梁武帝的我执还在啊,他还有一个我盖庙,还有被我盖的庙,还有我盖这么多庙。我供养出家人,那么多出家人被我供养,我供养这么多出家人,这么多的功德、福报。那就有我相啦,我相就是梁武帝啊,人相就是这么多,供养这么多出家人啊。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这样多的功德啊。那你四相未破,你我还在,怎么有可能见到法身,见到这个功德呢?
所以梁武帝说,送客。达摩祖师就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等二祖慧可大师出现断臂求法。你想想看,一个一代宗师,要等他的徒弟出现还要等九年。然后他的徒弟二祖慧可大师,神光法师,还要断臂求法,一个手臂砍掉。古代人是这样求法,现在你去哪里断臂求法呢?都跑光了还断臂求法?达摩祖师这样离开,来像一片白云,离开也像一片白云,这样的行为叫「安乐行」。你做得到吗?真正解脱的,他开智慧的人,富贵对他来讲是如浮云。你不管是皇帝在眼前,他还是如是说,穷人在眼前,他也是如是说,他平等的。是什么人可以达到安乐行呢?清净、平等、觉,你就平等,你就安乐行。那个安乐行,就完全解脱了。所以到极乐世界叫安乐国。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法华经 安乐行品》里面所说的「四种安乐行」,它是指修行的一个依止。第一个,「身安乐行。」第二个,「口安乐行。」第三个,「意安乐行。」讲来讲去还是讲身口意。第四个,「誓愿安乐行。」「誓愿」是四弘誓愿。我跟各位一一解释一下。
第一个,「身安乐行」,你修行的时候,这是慧思禅师教智者大师的,你要这样修行。「身安乐行」,它一共有十种。「豪势」,你要远离豪势。我们现在用中国国内的一个通俗的用语啦,这不是我说,因为报纸都这样讲,土豪,就用通俗的话讲叫什么?财大气粗,这个是一般社会上的形容词,财大气粗,有权有势,这种人要远离。「身安乐行」第一个,要远离豪势。
第二个,「神人邪法」,我们没有学佛的,可能会求神问卜,哪怕是学佛的也是一样。前几天我听到一个莲友跟我讲,他说,哎呀,某某师姐,学佛学了三十几年,最近对一个道士非常地崇拜,那位道士有一点小神通。我听一听我就摇摇头,道士,我们没有贬损的意思啦,智慧比较重要?还是法术比较重要?神通是抵不过业力的,智慧可以消除业力。所以第二种要远离的人叫「神人邪法」。你看到那个邪法,你不要听、不要看,你没有本事你就不要看。你除非到「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才可以看一下,因为你看了你不动心嘛。你看了你就会着相生心,你就诶,这好像不错,你就去学,你就学歪了。
以前净空法师在美国讲经,有一个人着魔,女的,修密的。密里面也有很好,我们不能说修密都不好。然后她就去请净空法师说,师父你帮我加持一下,好像有人在跟我讲话。现在这种东西很多,前几天有一个师姐来找我,我说,我不会,妳不用找我,我只会分享佛法,我不会,我说,妳拜佛忏悔,妳诵经回向、念佛回向。妳过去生恼害众生嘛,所以妳现在就恼害,别人给妳恼害嘛,因果报应嘛。
那位师姐就求净空法师给她加持,净空法师就跟她讲。师父讲说他在美国讲经的时候,其实二、三十个人,三、四十个人就很好了。因为美国那个地方地广人稀,要到一个地方去,都要开车开很远。所以老法师在那边讲经,能够一百多人,就算是很了不起了,平常都是三、四十个,二、三十个。那位女众,净空法师就问她说,妳是不是很喜欢去修「发财咒」啊?修密里面的咒神呢?她说,哎呀,对对对啦,师父你怎么知道?师父说,一看就知道,妳财迷心窍啦,妳跟其他的这种,我们这里讲的这个,什么叫邪法?就是心外求法。各位不要误会说邪,好像听到邪好像觉得有一点恐怖的样子,所谓的邪就是心外求法。
结果那个女众跟师父承认说,没有错。因为有某一位,也算是其他宗教的,也是佛教里面的一个派别,来就教妳怎么样子迅速可以发财。这个叫什么?「神人邪法」。他应该教妳解脱才对,怎么教妳发财呢?八正道里面,正见、正思惟,妳正见,妳没有正确的知见,当然就没有办法正确的思惟,这是第二种。
第三种,「凶险嬉戏」,学佛人不要到不正当的场合,什么网吧啦、网咖啦,那就是什么?「凶险嬉戏」,那边有很多凶神恶煞在那里,不良少年械斗,你可能会受池鱼之殃。所以「斗闹场」,《弟子规》里面讲,斗闹场不要靠近,舞厅啦、酒家啦,唱歌的地方啦,我们台湾叫卡拉OK啦,网咖啦,台湾叫网咖,大陆叫网吧,或者什么,台湾叫夜店啦,喝酒地方,那个地方很容易出事情,学佛人不能去,绝对不能去。赌场啦、钓虾场啦,都不要去。这叫做「凶险嬉戏」,「嬉戏」就是游戏。
第四个,「旃陀罗」,「旃陀罗」是印度的四个种姓里面,第一个,我们讲过婆罗门,最高级;第二个,剎帝利,统治阶级;第三个,吠舍,士农工商;第四种,旃陀罗,我们用现在讲说,在印度叫贱民嘛,但是现在大家人人平等嘛,你不能说你是贱民,就是他的这个阶级比较低一点的地方,每一个人的因果业力都不一样。所以有时候,这个算是比较,旃陀罗就是这一种,他的阶级比较低的地方,毕竟他们有他们的习气,你可能会受他影响,所以这个旃陀罗也要避开。
第五个,「二乘众」,有些人就会觉得很奇怪说,二乘众为什么要远离呢?他也是修行人啊,因为二乘众是小乘的。慧思禅师教他的弟子智者大师,不要去靠近,不然你会变成小乘。这是第五种,「二乘众」。
第六个,「欲想」,会造成你想入非非的,有欲望的这种东西不要去碰。比如我们现在打一个比方,现在网络里面很容易看得到的色情影片,或是情色的相片,不要看,那个就是会「欲想」,要远离。
第七,「五种不男之人」,这个「五种不男之人」,我去了解了一下,宣化上人有讲过,宣化上人在一九六八年,在美国加州旧金山讲过这个「五种不男之人」。宣化上人说,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他也不能够干男人的事情,但也不能做女人做的事情,所以宣化上人把他取成叫不男不女。
他第一种,叫「生」,五种不男,第一种叫「生」,他从母亲的肚子生出来以后,就没有男根的象征,也没有女根的象征。这是第一种的,算是比较跟别人不同的。
第二个就是「犍」,「犍」,它的意思是说,本来是男根的,但是他把男根割掉了。像现在有一点像现代人讲的,医学上说的叫变性人,在泰国很多。男众把他变成女众,俗名那个名字就不太雅了,我们就不说了,报纸都会登载,我们一般称叫变性人,在泰国很多。他把男根割掉了,或者他的男根的地方烂掉了,这个叫「犍」。
第三种叫「妒」,嫉妒,他看到男人,他会生嫉妒心,他就变成男的。但是他又不能做男人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一般来讲的话,男众可以结婚生子,他又不行,他又不能结婚生子。他看到女的,他也会生一种嫉妒心,他又变成女的,但是他又不能生小孩,这个叫做,这种第三种叫「妒」,他是由嫉妒心变现出来的。
第四种叫「变」,他一阵子会变成男众的个性倾向,一阵子就变成女众的个性跟女众的倾向,这个叫做「变」。他这个时间不一定,有时候比较短。
第五种叫「半」,半个月变成一个男人,半个月变成女人。
这五种,照宣化上人的说法,这五种五不男人不能出家。为什么会变成这种果报呢?他有时候,你自己行淫啦,自己自行淫欲啊,宣化上人说,自己行淫欲啊,这种也会变成五种不男。所以宣化上人说的意思,大部分都是因为同性恋造成的,同性恋。虽然同性恋现在也是有人权,他是合法的,有些地方,国家都是合法的。甚至在美国的话,同性恋他有些地方州,他可以结婚。但是宣化上人说的意思是说,有这种倾向的,大部分都是他有同性恋的倾向。我们因为要解释到这个地方,不得不这样讲。我们都要尊重,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位众生都有佛性,只是因为无明颠倒所造成的。这个是刚才讲说,远离五种不男之人。
第八,就是「危害之处」,跟刚才那个「凶险嬉戏」,有一点一样,会有危险的地方不要靠近。
第九,「讥嫌之事」,你去做了,你去进入了,可能会遭到人家的讥嫌,这个要远离。
第十,「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这个也要避免。所以身要远离这十种事,「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故名身安乐行。」
第二个,「口安乐行」就是要远离四种语言。第一个,「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这个是我们常会犯的,这部经怎么样啦?那部经怎么样啦?这个人修得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啦?这个叫会说人家是非。所以第一个,要不乐说,不要说人跟经典的过。
第二种,「不轻慢他」,不要去瞧不起人。
第三,「不赞他」,这个很容易去犯。上个月我们到日本去讲传统文化,我们有一位老师讲得很好,另外一位老师就赞叹他。我就过去轻轻跟他讲说,你不要再赞叹了,人还没有到开悟的时候,没有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到达安乐行的程度的话,都禁不起夸赞的。所以我马上静悄悄跟他讲说,你不要再夸赞了。
诶,这里人家慧思禅师就教智者大师说,第三个,「不赞他」。为什么?因为你赞叹他,一来,他容易引起人家嫉妒。二来,怕他贪瞋痴慢疑还没有断掉,对他修行上是有障碍的。所以第三种,不赞他,也不毁他,也不要毁谤他。第四种,「不生悲恨之心」,这是我们容易犯的。对于未来都很忧愁,或是对于感情的东西很执着,最后产生一种过度的悲恨之心,这个不行。这四种,要远离这四种语言,「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其心,故名口安乐行。」
第三种,「意安乐行」,你的心要远离四种过。第一种,「嫉谄」,嫉妒谄媚,这个要远离,不要去犯这样的一个过。第二种,「轻骂」,轻视别人骂别人。第三种,「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自己称为自己是大菩萨,别人都是小乘的,就诃骂他,这个也不行。第四,「争竞」,跟人家竞争。要远离这四种过错,你就可以常好安乐,「修养其心,故名意安乐行」。
第四种,「誓愿安乐行」。他这个地方教智者大师说,你应该在《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就是说你虽然深入《法华经》了,对于这些没有学佛的人,他没有听过的,他不知道的,他没有觉悟的众生,你要生悲悯心。就像以前我们台北的华梵大学的校长晓云导师,她是天台宗的徒孙,也是倓虚老法师他的入室弟子。她就常常跟她弟子,跟莲友讲,她说,对你们的家人,如果没有学佛,你要生悲悯心,为什么?因为他智慧还没有开,因缘还没有到,你要悲悯他,不要瞧不起他。
就是这里讲的,对于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你要发一个愿,发什么愿?他说,如果我哪一天成佛了,我开悟了,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要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他进入佛法里面来。他说,你要发这个愿,对于这些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你要发一个大愿说,将来我成佛,第一个度你。就像佛陀当时碰到歌利王,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了,我们就不再重复。
歌利王认为佛陀他是一个修行人,怎么可以跟他的嫔妃讲话,他动了欲望之心。佛陀说,我没有动,歌利王拿刀割佛陀的耳朵啦、手脚啦,他说,你痛不痛?有没有起瞋恨心?佛陀说,我没有起瞋恨心,一如我没有起欲望之心,如果我有起这个心,我就不能恢复,结果马上就恢复了。而且佛陀跟歌利王讲,我将来成佛,第一个我要先度你,就是这一世的佛陀的弟子憍陈如尊者,这就是什么?你要学佛陀对这种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你要起一个大悲心说,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将来成佛了,我要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你进入佛法的大海里面。发起这个誓愿以后,你就可以好好地摄心修行,这个叫「誓愿安乐行」,以愿导行。
以上四种就是智者大师,他的老师慧思禅师来教他这四种安乐行,智者大师就依止他开始修行。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八二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