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华严寺,是我国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华祖庭。
华严宗思想源于印度佛陀时代,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唐初杜顺大师在华严寺依据《华严经》开创了华严宗;华严宗又因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礼为国师,赐号“贤首”,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思想影响了中国佛教其它七个宗派的完备,亦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华严宗思想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水乳交合的文化象征,其“圆融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令我们未曾想到的事,通往这一宗祖庭的路,却异常难走。
严格意义上这不能算是一条马路,因为狭窄的水泥路上混杂着黄泥河雨水冲下来的碎石,几乎看不出青灰的颜色。
“无限风光在险峰”,本以为这算是进入祖庭前的一次“考验”,到达之后却发现,山坡上的情况也并不算好。
山门一侧的山坡上,有大片裸露的黄色泥土山体,还有若隐若现的老窑洞洞口,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有些危险。
华严寺的山门,是一座朴素木质山门,在一位师兄的引领下,我们穿过安放有华严宗初祖塔和四祖塔的庭院,来到寺内。
华严寺的建筑建造风格非常质朴,大殿、佛堂都是我们常见的平房样式,庭院结构也很简洁。整座寺院里,弥漫着一种难能见得的宁静祥和。
漫步寺内,一边等待着正在讲课的寺院住持宽昌法师,一边思索着—— 为何作为一宗祖庭的华严寺,与想象中的高大殿阁完全不同?历经千年矗立于此,它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华严寺历史沿革
此时,常驻寺院的一位居士,为我们讲解了华严寺的发展历史。
华严寺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畔,初建于东汉,后经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历代寺名不一,因唐太宗李世民尊拜杜顺大师为“帝心国师”,遂敕改寺名为“大华严寺”。
大华严寺时有东阁法堂、会圣堂、真如塔院等建筑依次而建,道场庄严,规模宏大,高僧辈出。隋唐期间,华严宗五代祖师在这里驻锡弘法,形成了完整的宗派体系,推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帝心国师)在此依据《华严经》开创了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在此推进了华严宗发展,三祖法藏大师(贤首国师)在此促使华严宗进入鼎盛,四祖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在此大成了华严宗思想体系,五祖宗密大师在此让华严宗思想与诸宗融摄并进,后世即以华严寺为华严宗祖庭和根本道场。
华严寺内大钟
并有密宗开创者善无畏大师、天文学家一行大师等经由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来华诸多高僧在此下诏敕住,一度成为“世界佛教文化中心”和“皇家寺院”代表。
后因多种原因,殿堂建筑基本被毁,寺内现存唐建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归。
华严寺内尚存的初祖、四祖灵骨塔
2006年两座祖塔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起,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宽昌法师为住持的僧团入住华严寺,发心修复华严祖庭。
经过十余年努力,保护了两座祖塔,新建了殿堂建筑,接引了海内外四众弟子,现修复工程常规进行,佛事活动有序展开,国际形象逐步提升,成为世界佛教界朝圣礼祖的圣地,和社会大众安住心灵的归宿。
寺中供奉的“华严三圣”
筚路蓝缕:华严寺创弘法新模式
宽昌法师:华严寺主持,曾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研究生毕业后来此,筚路蓝缕将华严寺修复重建。
这座寺院的点点滴滴,他都亲身经历。在客堂,师父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华严寺的一系列情况。
华严寺主持宽昌法师
原来,宽昌法师2007年刚来到华严寺时,这里除了两座尚未损毁的祖师塔外,几乎是一片废墟。十一年来,师父带领僧众和村民们共同努力,才将寺院建成如今模样。
在为我们讲述寺院的建设之路时,师父说,华严寺无论如何艰难:
坚决不搞商业化,是商业化伤了佛教的根。
现在的中国佛教毁誉参半,喜忧并存。为什么说毁誉参半呢?有很多人提到佛教,就说寺院好,也说僧人不错。也有人说寺庙都商业化了,佛教被商业围攻了,僧人也有一些变质了。
这个现象根本原因就是一个——改革开放以后在寺院的恢复过程当中,由于思想上的缺乏、人才上的短缺,只能先把寺院修起来,却可能缺少了一些文化上的传承和一些思想根本上的体现。
但是,真正伤了佛教的根,是商业化佛教的出现。商业化的佛教和商业化的寺院,其实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就说乡村的寺庙,既没有文化主题,也没有管理指导单位,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装神弄鬼、坑蒙拐骗。
还有就是景区的寺庙,有些景区盖寺庙的目的就是敛财,为了达到敛财的目的不择手段。这才是伤了中国佛教的根。
“我们在创造一种弘法的新模式。”
07年我们来的原因就是,希望在一个这样百废待兴的时候,由我们来创造一种中国佛教今后发展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不是商业的,而是传统与当下的结合,让人们容易懂,但又不失去它的根本,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要把深奥的、传统的文化年,用平常朴实的生活中的一些习惯的方式和语言体现出来,让人们易于接受。所以我们的华严寺在恢复的过程中,我就是抱着一个理念——让寺院的外形跟平常人的生活很近。
“华严圣境”同样,弘传佛法时,是在告诉人们佛法就是在人间、在生活当中,用佛法指导生活,在生活当中去验证佛法。让来这里的人们开始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成就自己。
“这些年来历经的磨难,让我懂得佛法与生活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当初来的时候一片废墟,很多人说:“你能住三个月就不错了”;有的人甚至说:“他来这里就是装装样子。”但是我来了这儿之后,一屁股坐了十几年,这当中经历了很多磨难。
这种状态反而让我懂得了佛法与现实的结合的重要性,就像给当地老百姓讲佛法,他们也可能懂,但觉得:“跟我有什么关系?”可我见了他们笑一笑,跟他们聊聊天,感觉跟他们很近,无形中就改变了方式。
华严寺师父们领居士诵经我们在华严寺讲经就是用最朴实、最生活、最能让人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从来不做那种故作高深的事——这里的交流对话,都是用生活中的语言,会尽量避免许多佛教词汇串到一起的尴尬:讲的人口若悬河,听的人稀里糊涂。
我们这样做的过程中,无形中改变着周边的村民,得到了他们的尊重。
华严寺现在的状态很健康,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未来我们可能会成为佛教传播的一个新典范。
寺中遇到的当地小女孩
华严寺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是自然灾害,二是土地面积狭小。”
这个地方最根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自然灾害,由于地形原因,你们刚才路过也看到了这上面会垮塌,每年都会有一些滑坡的现象。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土地面积狭小。就这么一点土地,对很多事情是有限制的:
譬如说祖庭的发展和修复——这个地方肯定不能体现出华严祖庭的历史地位,连该有的建筑没法完善,遑论文物保护。
经过这十多年的坚持,我们面临的问题实际上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现在省市有一个大的计划,在我们的努力下启动了,政府决定把土地规划给寺院。
华严寺俯瞰:学校与村庄设想华严寺的未来发展:“文化先行,基础设施跟上,最终再回归于文化。”
华严寺是原址重建。我们这次的规划,基本是在省市区三级的协调下完成的,也就是说重建后大概的东西南北的方位都基本确定了。
在这个前提下,希望三个问题一起解决,一个是文物保护,一个是祖庭建设,一个是自然灾害的治理。
下一阶段的整体发展是三段式的发展,做功能分区;例如精神文化区域的祖师塔不能只成为文物,它要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华严高僧四位一体的精神体现,要体现出教化意义。
寺院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再回归文化,把华严文化从不同角度诠释出来。
华严寺·弥陀殿“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根本上是不忘初心。”
我可以这样讲,我们守住了华严的根本,吸纳社会各界,各种文化现象在这里都可以出现。
用不同的角度体现,何尝不可呢?华严本身就吸收了很多中国元素。没有茶、没有水、没有火,喝起来没意思。没办法分割,世间本身就是圆融和谐的,华严的思想也要有所依托。任重而道远,我就像一头驴一样慢慢扛吧。我想这里有些愿望是能成真的,普贤菩萨有十大愿,那个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方法,都在里面,就跟着老祖宗去学就行。
华严寺哪怕只剩下我一个,都要保持根本,不能流俗。因为我们再折腾也是和尚,再夸张也得是寺院,是人们的心灵栖所。
千年华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听着宽昌师父的讲述,我们非常感慨。
一方面,千年华严古刹在自然灾害和历史变迁中毁为废墟,宽昌法师与这里的僧人师父在这里筚路蓝缕,坚守十年,建设至此,非常不易,这种精神的确令人钦佩。
另一方面,作为华严宗之祖庭,华严寺的恢复重建确实是西安六座祖庭中相对最慢、最艰难的一个。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多历史因素、环境因素、土地关系、僧人与村民等等因素相互作用。
但越是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越需要华严弟子负重前行,坚持弘扬华严宗之内涵,将这门佛学宗派弘扬光大;与此同时,将华严寺纳入“祖庭文化”中的陕西省政府,也应当对华严寺的建设有更多实质性的支持。
我们看到,在各方面条件的作用下,华严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弘法之路——以“人间佛教”的理念,脱离高大玄远,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将佛法的传播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这或许,是未来弘传佛法的一条可行之路。
而师父多次强调的“以文化精神为核心”,正是华严寺重建之路不忘的初心。殊不知,不忘初心之言正出自于华严——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七:“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
华严之佛学内涵,犹如中华佛教文化中的一块璞玉,正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关注、来传承。
文章原创于“静象菩提”团队,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