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七、净心之功德——贤首菩萨品

发布时间:2024-12-21 05:31:03作者:结缘网
鎌田茂雄:华严经讲话 七、净心之功德——贤首菩萨品

一念之净心——五台山华严寺无著

山西省五台山之东台与北台间,有山谷名为「楼观谷」,谷中有洞窟,名为「金刚窟」。相传此金刚窟即时文殊菩萨示现这处所。于五台山思阳岭,有一文殊菩萨化身之老人,曾嘱佛陀波利自印度携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当佛陀金刚窟中听文殊菩萨宜讲《华严经》。

无著本于终南山云华寺,依华严宗第四祖澄观学华严。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入五台山,欲见文殊菩萨。无著于是年五月至华严寺。

当无著行至金刚窟前时,遇风一老翁。问道:「从何处来?」

无著答道:「听说此处有金刚窟,特前来寻访。」

老人以指指向一处,无著见该处有一寺院。遂随老人之后来至寺门。有一童子出而开门。入内后,见该殿堂皆为黄金所成。无著并于该处以琉璃之茶具饮茶。当无著向老人表示希望留一宿夜时,老人劝其归去,并于堂前以偈于道:

若人静坐一须史,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坏微尘,一念净心成正觉。

一瞬间之静坐,胜于造作七宝塔,因宝塔毕竟会毁坏,而一念之清净心则能成正觉。老人如此地开示无著。当童子送无著至金刚窟前时,告以刚才所见之寺院名为般若寺。于分别时,童子亦以偈文说道:

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真宝,无染无著是真如。

此偈即说面、口、心三者无瞋之重要性,因真如者,乃无染污、无执着。当无著低头向童年子礼谢后,再抬头时已不见童子,且般若寺亦同时消失,只见荒凉之岩山;而适才见老人之处,则涌起无数白云,披靡于谷间。

当无著于讶异时,但见文殊菩萨乘大狮子,无数眷属随后,俄而,自东方涌现一片乌云,盖住所有景象。无著将所见之不思议现象,说与来自汾州(山西省汾阳县)菩萨寺之僧修政等六人知,其人等正于金刚窟前礼拜,众人皆谓无著所见之老人,即文殊菩萨之化身。(《广清凉传》卷中)

信为功德之母

于〈净行品〉中叙说清净行之文殊菩萨,接着请贤首菩萨叙述净信之功德。此即普光法堂会之最后会〈贤首菩萨品〉,因系贤首菩萨所说,故以之为名。贤首者,「当体至顺调柔曰贤,为显吉祥胜德超绝曰首。」(《探玄记》卷四),即智慧贤明,其德殊胜之菩萨。

应文殊菩萨之问,贤首菩萨以偈答道:

佛子善谛听,菩萨诸功德,

无量无有边,我当随力说,

菩萨少功德,我之所演畅,

如海一微·。

贤首菩萨说:菩萨之功德无量无边,我仅以自身之能力,叙述少许。

于佛及法僧,起深清净信;

信敬三宝故,能发菩提心。

因信敬佛法僧三宝,于三宝起清净之心,此即最初之发心。于五台山金刚窟,文殊菩萨曾对无著说「一念净心成正觉」,所谓净心者,即清净之信。

因此,必须放弃自身之所有及五欲之乐。

不求五欲乐,宝货诸财利;

亦不求自安,希望世名闻。

即说明不求五欲之乐,及宝石、财产、名誉等,更不仅为自身求心之安乐。此实非一般世俗者所能奉行,因生存于现世中之众人,正为追求上述之欲望而受诸苦恼。欲拔除众生之苦,而生起救度之悲愿者,即菩萨之发心,此「发心」毕竟非凡夫所能办到,乃菩萨方有如此发心。

深信诸佛及正法,亦信菩萨所行道;

正心信向佛菩提,菩萨因是初发心。

若欲发心,必先敬信诸佛及正法;若不信诸佛及正法,则不能发心。其次,须信菩萨所行之道,信向佛菩提,如此方能发心。

接着所说者,乃着名之传言:

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

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

「信为道元功德母」之语,乃有名之言,于后世常为佛教徒所引用。《大智度论》中之「佛法大海,以信能入」,同样地为常被引用之名言。

接着,贤首菩萨又说:

信能舍离诸染着,信解微妙甚深法;

信能转胜成众善,究竟必至如来年。

信者,能舍离诸染着。五台山金刚窟之童子,曾向无著说「无染无著是真如」,能舍离染着,即为信,即为真如。如真如超越性之实体等,无处可寻。心若能澄净,即为信。文殊菩萨所说「一念净心成正觉」之「一念净心」,即为信。若以支配人类之超越者——神,或妄想为宇宙根源之一心,而信仰真如,则实非为信。

心若澄净,则能理解深奥之教法,亦能奉行众善法,如此,欲达佛境界亦不难。

信永除灭一切恶,信能逮得无师宝。

以此清净之信,则能除一切恶,亦能体得无师之宝。

平等供养

其次,说明「信」应如何实现?

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

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

此即说明守持净戒、随顺正教之重要。

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戒者,无上菩提之本,若无戒则不能起信,亦因戒而心得清净。

若能得生诸佛家,则于诸法无所着;

若于诸法无所着,则得深心妙清净;

若得深心妙清净,则得殊胜无上心。

因守戒而获得清净心,则能投生于诸佛之家;如此,于一切事物即不生执着;能不生执着,则心更能清净,即可得殊胜无上之心。

即得殊胜无上心,则得以修持波罗密。

若得无上殊胜心,则修一切波罗密;

若修一切波罗密,则能具足摩诃衍。

六波罗密为大乘佛教菩萨之实践德目。波罗密者,即梵语paramita之音译,为到彼岸之意,译为「度」。则六波罗密即六度。六种德目,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此中,第一项布施,尚可分为:财施(施舍财物)、法施(教示真理)、无畏施(令获安心)。

欲实践六波罗密,亦非易事,尤以在家生活者更难。惟有于可能之范围内实行,或以现代化之解释方式去实践。若欲完全付诸实行,则非菩萨莫属。

仅「布施」一项而言,对任何人平等施舍,实非易行之事。慈觉大师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有如下之记载: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山中设齐,不论僧俗男女大小,皆平等供养,亦不视尊卑大小。

即凡入五台山者,不论何人皆能生起平等心。一日,五台山华严寺设大齐会,凡俗、男女、乞食、贫困者等皆聚集而来。均想获得少许余惠。时,施主说:「于此设齐会,乃为供养山中僧众,如此施舍乞食者,并非本来意愿。」

其时,乞食者中有一孕妇,除自己要求一份饭食外,更为胎儿索一份。施主怒骂不给。孕妇哀求道:「胎儿虽未降生,若计算人数亦应为一人,请将此子之一份施舍吧!」

施主大怒,斥道:「岂有此理!胎儿尚未诞生,如何能食?」

孕妇道:「既然胎儿之一份不给,则自己亦不能独食。」

说罢,即起立步出食堂。

时,孕妇方步出食堂,即变成文殊菩萨之形象,并放出无数光明,照遍各处。随即乘金毛狮子,于众多菩萨随从之下腾空而去。

此时,因齐会聚集而来之数千人众,皆涌至户外,茫然拜倒地面,放声哭泣,悲叹,忏悔,热泪滂沱而下,声声唱念「大圣文殊菩萨」。然而,尽管声哑泪枯,文殊菩萨却不再现。

时众人皆无心饮食,同发愿道:「自今已后,送供设齐,不论僧俗、男女、大小、尊卑、贫富,皆须平等供养。」

不论男女、尊卑、贫富,自此,于五台山设供时,皆能平等供养。慈觉大师访问华严寺时,见食堂中男女排成一列,女众中有抱持幼儿者,亦皆能获得幼儿之一份。又如童子、沙弥、男僧、尼尊等,亦皆列队成排,平等受供。圆仁所谓「入此山者,自然得起平等之心」,乃因目睹齐会之情况所致。仅「布施」之一项,欲对任何人平等施舍,其因难不难测知。

映现万象——海印三昧

其次,〈贤首品〉中叙述十种昧门。所谓十种三昧门,即:

一、圆明海印三昧门。

二、华严妙行三昧门。

三、因陀罗网三昧门。

四、手出广供三昧门。

五、现诸法门三昧门。

六、四摄摄生三昧门。

七、穷同世间三昧门。

八、毛光觉照三昧门。

九、主伴严丽三昧门。

十、寂用无涯三昧门。

信之作用无限。此约摄十种三昧门而言。信之根本作用,即第一项之圆明海印三昧门,其余九门皆为作用中之作用。

圆明海印三昧门者,乃叙说佛菩萨之示现。

或有刹土无有佛,于彼示现成正觉;

或有国土无有法,于彼示现说法藏。

首先,无佛或无佛法之国土,佛即示现于彼国土。更有舍弃世间一切名誉与利益之菩萨,为教化众生而示现于十方。五台山之文殊菩萨,亦时时示现于各种种场合,度化众生。或示现老人,或示现乞食之孕妇,而救度众生。

或现男女种种形,天人龙神阿修罗,

随诸众生若干身,无量行业诸音声。

即谓佛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男女、天人、龙神、阿修罗等诸身,或出诸声。此乃观音菩萨应现三十三身之说。

如上所述之佛菩萨所以能随时随处应现世间,即「海印三昧」之作用所致。至于,何谓「海印三昧」?如海中风浪平息时,一切归于寂静,则万象皆现于海面;无明、烦恼之风波灭除时,清静之心海中,即映现出三世一切诸现象。此即「海印三昧」。略而言之,即一念之净心。内心澄净时,即谓海印三昧。一念之「念」字,即「今心」。即说明「现今之心」若清净,是为海印三昧。于清净之心中,即能映现一切。

上述之海印三昧,即叙述菩萨禅定时心之状态。后世之华严教学,于解释海印三昧时,说有三义。此处所说,即其中之一,自菩萨之定心而言海印三昧。心若澄净,万象映现时,即能生起大作用,因此,菩萨必须先入「海印三昧」之定。

财如梦如浮云

其次,说「华严三昧」。所谓「华严」者,即以华庄佛果。华者,即修持万行。以此定心庄严法身妙果,是为华严三昧。经文接着又说。

不可思议庄严刹,恭敬供养一切佛;

光明庄严难思议,教化众生无有量。

智慧自在不思议,说法教化得自在。

施戒忍辱精进禅,方便智慧诸功德;

一切自在难思议,华严三昧势力故。

此谓不论供养佛,或教化众生、说法,或实践十波罗密,或智慧之连用,皆能自在者,乃华严三昧之势力所致。若不能得华严三昧,则亦不能随意自在。

仅说法一项,欲自在说法,亦非凡俗能力所及。《华量寿经》经上云: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宜扬演说一切经典。

欲自在演说经典之教化,必须能得华严三昧。以能入此行法,则能生自在之无边行。

于叙述华严三昧之后,〈贤首品〉接着又叙说八种三昧。现仅列举较具深意者于后:

八万四千诸法门,诸佛以此度众生;

分别诸法无量门,随众生性化导之。

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因众生之根机各异,乃至有八万四千烦恼,因此,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甚且说无量法门。如此,若能「说法自在」,则能说无量法门。

其次,第八之毛光觉照三昧,将光明之作用分为四十四门叙述之。佛乃为度化众生而放诸光明。众生若遇斯光明,则能获得果报。光明能除一切暗冥,又灯明亦能供养佛。

光明之名为「济度」,乃因能脱欲界之群生。光明又名为「除爱」,乃因以光明能舍除五欲之渴爱。光明又名为「欢喜」,乃因众生能因之欢喜发心,求证菩提。

又放兴明名无悭,彼光觉悟除贫惜;

解知财宝非常有,悉能舍离无所着。

光明名为「无悭」,能除众生之贫欲与吝惜。因财宝并非能永久存在,而必至于消灭。五台山之无著,承文殊菩萨化身教宗「宝塔毕竟坏微尘」。经文中亦说须有「财如梦如浮云」之觉悟。

又放光名忍庄严,彼光觉悟瞋恚者;

舍离瞋恚增上慢,常乐柔和忍辱法。

瞋恚、增上慢,及自以为觉悟者,应先舍弃瞋恚与增上慢。为求舍弃,则须实行柔和、忍辱之教法。无著承金刚窟童子教示之偈文中,说脸、口、心三者皆须离瞋,若能离瞋,即为真实。

如上所述,佛放诸光前,说离恶法。因光明而令眼耳鼻舌身意皆悉清净,甚且色声香味触法亦得清净。此诸光明,乃出自佛之毛孔,而遍照一切众生。

于叙述光明之后,有寂用无涯三昧,以三十五颂加以叙说。经典中曾不厌其烦地反复又反复地叙说,于日本人之直觉,或许会有「真有能耐」之感。贤首菩萨说毕此品,十方世界六次震动,光明照于恶道,而令恶道灭除。其时,十方如来普现于贤首菩萨前,各伸右手摩贤首菩萨顶,并道:「善哉!善哉!真佛子!快说是法,我随喜。」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