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观音菩萨与人间佛教

发布时间:2023-07-19 10:22:56作者:结缘网

一、“人间佛教”与中青年信众的关系

由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倡导的“人间佛教”不是一个新的佛教宗派,而是要发扬和实践博大精深的佛教体系中原有的要关注现实社会、现实人生,要让现实世界中的众生离苦得乐,把娑婆世界建设成人间净土。也就是说,佛教的目的不仅仅是出世,也不仅仅是超度亡灵,而也同样重视现实人生。

本来,佛陀创立佛教的目的,首先就是要拯救现实中有各种困难的人,这在《阿含经·善生经》、《法华经》、《药师经》、《金光明经》、《地藏经》等经中已经体现出来了。

现在许多中青年人对佛教感兴趣,是因为他们大多在生活、事业,婚姻、疾病等某一方面,有这样那样难于解决的困难。但传统的佛教徒多是让他们回避现世的困难去修出世的法门,从而使他们退失了信仰佛教的信心。这样做并不符合佛陀在《维摩诘所说经》中善于对初机信众应“先以欲钩牵,后令人佛智”的教导。而倡导人间佛教,从解决中青年人(也包括有困难的老年人)现生当世的困难人手,就会把这些中青年人引导到佛教中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一位很关心现实世间中苦恼众生的大菩萨。倡导观音法门,让大家都改恶行善,学习菩萨的慈悲精神,自救救他,自度度他,既是对人间佛教的实践,也是帮助有困难的中青年信众,接引他们进入佛门的有效办法。

二、观世音菩萨是苦厄信众的希望

几千年来,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人乃至海外华人的心;自中,就是慈悲的代表,是拯救苦厄的象征。当信众在遇到困厄的时候,往往会呼唤菩萨的圣号;,因而得到救助的灵感记录也很多。在《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书中有很多记载。近代弘赞大师的《观音慈林集》、许止净居士的《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福建莆田广化寺的《观音菩萨近、现代感应事迹》中也记录了菩萨慈悲救世的事迹。

佛经中,关于观音菩萨救苦济人的慈悲愿行也有很多论述,这也是观音法门的经证依据:在《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佛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在《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中,佛说诵菩萨圣号及持咒,能令:“一切众生,今无怖畏,作大救护,今世受乐,后世生处,见佛闻法,速得解脱。”诵咒若能:“身当无患,心亦无病。”在《十一面神咒心经》中,观音菩萨谈到了他救度众生的愿力:“欲利益一切有情,灭一切恶故,心所愿求者称遂故。”在《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谈到了观音菩萨救护众生的目的:“为诸众生,得安乐故,除一切病故,得寿命故,得富饶故,灭除一切恶业重罪故,离障难故,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故,成就一切诸善根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速能满足一切诸希求故。”

很多年来,许多人对佛教有误解,认为佛教只能超度亡灵,只能让人临终时往生西方。而对人们现生当世的困难,似乎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一来,除了一些老太太外,中青年中就很少有人信仰佛教了。而观音法门及人间佛教,就能消除这些人的误解,让他们知道学净土法门往生西方是必要的,修禅定及其他法门是必要的,超度亡灵也是必要的,但佛教同样重视解决现实社会中活着的人的种种困难,让他们离苦得乐。而且,观音菩萨也是西方三圣之一,修观音法门和往生西方是并不矛盾的。

三、弘扬菩萨精神与人间佛教的实践

从太虚大师(1890—1947)提出人间佛教(当时称为“人生佛教”)以来,已有八十多年了,人间佛教对佛教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意义重大,但由于某些原因,人间佛教理念尚未深入某些宗派和某些丛林道场,但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关注现实人生的慈悲精神却是在很久远以前就开始了。

由于一些佛教徒对人间佛教较少了解,所以在中国佛教协会和各省级佛协的章程宗旨或总则中,都写着:“要倡导人间佛教”。一些佛;教人士也大力弘扬人间佛教。把人间佛教称为:“佛教的真精神所在。”(见净慧法师为《人间佛教》写的序。)人间佛教从理论上说,已有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当然还需深化和系统化。但在具体上怎样关注现实人生,怎样有效地让;有困苦的个人及群体离苦得乐,怎样净化社会建设人间净土,似乎还缺少一些对个人适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笔者认为,观音菩萨悲愿宏深,救苦救难,在中国民众中,有广泛的信仰。大力弘扬菩萨法门,让有困厄者得到实益,也可以说是靠菩萨的力量,帮助人间佛教实现一些未能实现的目的。让人间佛教多增加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之路,是有必要的。这也是使多数佛教徒认识和接受人间佛教的一个方法。

人间佛教重视现实社会、现实人生是严格以佛经中关注人生的内容为依据的。人间佛教并不是偏向世俗化,而是既适应现实人生又具有宗教的神圣性。‘人间佛教提到一些佛教基本理论,(如五戒十善)但更多的是强调大乘菩萨的利他救苦精神,都是属于整个佛教体系的。

四、“灵”与“不灵”的问题

有很多人修习观音法门,求菩萨帮助自己离苦得乐,很有感应,达到了目的。有的人则长期没有“感应”。用民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灵”与“不灵”的问题。关键在哪里?

一般人认为,只要每天拜菩萨、念诵多少圣号、多少经文、拜多少观音忏,就应有效。似乎这样做了,菩萨就应该帮助你。当然拜念持;诵是很必要的,但也不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菩萨是大慈大悲,你是否也多少具有一点慈悲的思想及行为呢?如果你的思想,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是自私自利,看到有困难的人,自己有能力也不主动帮助,甚至损人利己,害人整人。这样你的思想和菩萨大慈大悲的;思想完全不相应。不仅仅是不相应,而且是完全相反。这也是最大的“心不诚”、“不专一”!这样怎么会有感应,怎么会得到菩萨的帮助呢?这样,也表示你的唱诵是表面形式,你的思想行为和念诵内容差别很大。这种人,不管念多少经、拜多少忏,也仅仅是种点久远的小善根,对现生当世的命运是不会有改善的。也可以说,是你自己自私自利的恶心,阻挡住了菩萨的慈光?这就是“不灵”的原因了。还有,能得到菩萨帮助的人,必须做到:没有嫉妒、排斥他人的行为;没有争强好胜,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行为;没有别人“得罪”过你,你就记仇报复的行为;没有不孝父母,不孝公婆和岳父岳母的行为;没有对别人区分三六九等的行为。(即根据他人对自己是否“有用”,来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也就是没有佛教的“平等心”。)如果真能做到上述各条,又能慈悲地主动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人,并能每天坚持拜念菩萨和诵经咒,就必须会得到菩萨的护佑,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这就是“灵”的原因了。(对有较大业障的人来说,一般要先离苦,后才能得乐。)可见,“灵”与“不灵”的原因,完全在你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具不具有人间佛教所提倡的去恶行善、利他济困的精神。

五、总结

笔者认为,在现在,弘扬菩萨救苦济困的精神,让信众去恶行善,多少具有慈悲心,以便能和观音菩萨的大悲心相应。在此基础上求菩萨,而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是在原来佛教的出世、超度亡灵为主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入世与出世并重。

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济助众生的事业。可以说,既是弘扬了菩萨救苦济困的法门,又让各种困难的众生得到实际的帮助,又为人间佛教增加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法,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信息来源:摘自《普陀山佛教》)

编辑:明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