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潼),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佛图澄死后,后赵内乱,道安赴山西 译(今山西临汾),不久又去飞龙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扬佛图澄的学说。东晋永和五年(349)应后赵主石遵之请返邺都。不久石遵被杀,道安又去山西和河南。
后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请,率弟子慧过错等400余人南下襄阳。前后15年间,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又为四方从学之士制定“僧尼轨范”,即行香定座止经上讲之法,六时行道饮食喝时之法以及布萨差使悔过之法。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胁挞入长安,道安住五重寺。在长安期间,他除主持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重要的是组织和参与译经。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五失本,即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五失本也。三不易,即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三不易也。这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道安在戒、定、慧三个方在造诣颇深。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但他认为戒律是可以“开缘”的。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在禅定方面,他认为修禅所达的境界,可以使修禅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他主张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应透过繁复的文句,体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据《高僧传》载:道安俗姓卫,因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并为后世僧徒所遵行。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