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九、雪山猿猴

发布时间:2023-08-04 13:09:27作者:结缘网

雪山猿猴

林崇安教授

【前言】

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一旦在外面闯了祸,就赶快躲回家里,让父母来善后,所以佛经上用「父母居处」来形容个人的安全地方。但是这小孩子长大以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对上司、同事、竞争对手等对象,有问题出现时,何处是他的安全地方呢?何处是他的「父母居处」呢?有的人有事业的问题;有的人没有事业的问题,却有婚姻的问题;有的人没有事业和婚姻的问题,却有身体的问题,……众生总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常常陷入种种烦恼的困境中。这些烦恼的现行,佛经上称之为「烦恼魔」。如何避开这些「烦恼魔」,躲到自己的「父母居处」呢?

佛陀的出世,就是针对苦难的众生,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解决「烦恼魔」的具体药方。

【佛陀在阿含的开示】

有一时期,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园内有比丘们在这儿禅修着。每到黄昏的时候,比丘们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听开示。这一天,佛陀对比丘们说:

大雪山中寒冰崄处,尚无猿猴,况复有人!或复有山,猿猴所居而无有人。或复有山,人、兽共居。

这儿佛陀先以譬喻来说明有三种的人:第一种人,例如阿罗汉,内心已经完全清净,他心中没有「非理作意」的心理,也没有「烦恼魔」的现行,这种人就像处在最深、最高的雪山一样,猿猴和猎人不会来这儿。猿猴代表「非理作意」的心理,猎人代表「烦恼魔」。 第二种人,例如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的圣者,已经体证了真理,内心开始净化,他们还有「非理作意」的心理,但心中没有「烦恼魔」的现行了,这种人就像处在中间的雪山一样,虽有猿猴,但猎人不会来这儿。第三种人,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尚未体证真理,内心未能净化,他们不但有「非理作意」的心理,还有「烦恼魔」的现行,这种人就像处在雪山下处一样,不但有猿猴,还有猎人来这儿打猎。说完雪山的譬喻后,佛陀接着说:

在猿猴经常行走的地方处,猎人用粘胶涂在草木上。有头脑的猿猴看到了就远避而去,而愚痴的猿猴却不知道远避,反而用手稍作碰触,一碰触就粘住了它的手;它又用两只手想去解开求脱,结果粘住了两只手;再用两只脚踏触去求解脱,又粘住了两只脚;它只好用嘴去咬草,结果粘住了嘴巴。猿猴的两只手、两只脚和嘴巴五处同时都被粘住了,身体便蜷卧在地上。

猎人一来,就用木杖贯穿这只猿猴,担负而去,绳子也都省了。比丘们应当知道,这是由于这愚痴的猿猴舍离了自己父母的居处,跑到其他的地盘,所以会招来痛苦烦恼。

佛陀讲完猿猴和猎人的譬喻后,接着就讲这譬喻所代表的「法义」,佛陀说:同样的道理,比丘们!有些凡愚的修行者依着村落住着,清早的时候,穿上法衣,手里拿着钵走入村落乞食,却不懂得好好摄护自身,不能守护根门,眼睛看见了色法,就生起贪着;耳朵听到了声音、鼻子嗅到了香味、舌头尝到了味道、身体接触到了对象,也都立刻生起贪着。这些凡愚的修行者的内根与外境接触后,就被五种爱欲的绳索所捆绑,接着只好被烦恼魔予取予求了。

所以,凡愚的修行者像那愚痴的猿猴一样,被外在的声色所惑,离开了自己的地盘、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居处」,心往外攀缘,被五种爱欲的绳索绑住,结果惹来无穷的苦恼。那么,何处才是修行者所要安住的「父母居处」呢?接着,佛陀指出: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于自所行处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随他处他境界行。云何比丘自所行处父母境界?谓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这儿佛陀指出,修行者的「父母境界」或「父母居处」就是四念处: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法法观念住。修行者唯有依止于四念处,才能不被烦恼魔抓住。换句话说,修行者一离开四念处,就已经是落到危险的他处或他境界了。

佛陀讲完经后,所有听讲的比丘们都高高兴兴地遵行佛陀的教导。以上所介绍的这一经是《杂阿含经》的第620经。

【一些省思:依止四念处,除烦恼魔】

为何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法法观念住是修行者真正的「父母居处」呢?这是因为修行者要解决自己散乱如猿猴的心,要先从「身身观念住」下手,守护自己的心:对自己身体的一举一动都要念念分明,时时觉知。训练久了,就能够不再到处攀缘,进而可以客观地觉知当下生起的感受和感觉,这就是「受受观念住」,也能客观地觉知当下自己这颗心的稳定与否,这就是「心心观念住」,最后对当下生起的想法、念头等心理现象都能如实地觉知,这就是「法法观念住」:此时眼睛看见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眼睛看见不可爱的色法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同样的,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心意觉知到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贪爱的心理,觉知到不可爱的对象时,不会生起瞋恚的心理。修行者依次经由身身观念住、受受观念住、心心观念住、法法观念住,将心安住在稳定的觉性上,使内心不断地净化,所以说四念处是自己的父母居处。

\

有的修行者不能对自己身体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就想去「观心」、去「看念头」,就像小孩还不会走路就想跑步一样,结果白忙一场,唯有把基础打好才能水到渠成。 还有,佛陀所说的譬喻中,愚痴的猿猴想挣脱被胶所粘着的手时,忙着用两只脚去踩踏,结果两只脚也粘住了;这个譬喻是说,许多凡夫虽想摆脱某种不良的习性,但是由于方式不对,结果又染上了另一种不良的习性;例如,想用吃槟榔来戒除抽烟的习性,结果烟也没有戒成,又养成了吃槟榔的习惯。这是由于没有培养出正面的「念处」的能力,因而不能抵挡不良习性的力量,所以佛陀在经中一再强调,唯有依止于「四念处」,才能不被烦恼魔所抓住。

【结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对众生的开示,仍然生动地保留在《阿含经》中,当日众生的烦恼还是相同于今日众生的烦恼;当日灭除烦恼的方法还是相同于今日灭除烦恼的方法。佛陀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觉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是不是被外在的色法、声音、香味、味道和所触的对象粘住了?要时时想到愚痴猿猴的譬喻,不要被像猎人一样的烦恼魔所抓住,这样才算是修行。最后佛陀要众生由凡入圣,经由正确的修行,先证得有学圣者的果位,接着证得像雪山深处般的无学阿罗汉的圣果,而后随缘度众,利益众生。(《人乘季刊》30卷,第3期,2009)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