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陶瓷文化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影响,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佛教借助陶瓷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我国陶瓷文化又因佛教文化而丰富多彩。
佛教的传入与普及,影响和促进了我国陶瓷的发展。使我国的陶瓷不仅在形制上,更在装饰上日臻完美。佛教中的人物、植物、法器作为瓷雕、图案,作为佛教日用、陈设的器皿,广泛用于饮食、祭祀中。
我国的陶瓷常常用佛教中的人物作为雕塑借以弘扬教义。维摩诘即维摩,意译为“净名”,《维摩诘经》中说他是古代一位居士,是解脱境界现身说法的代表人物。飞天梵名“键闼婆”,意译为“天乐神”、“吉祥天”,是欢乐和吉祥的象征,在佛教壁画中常见。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是修行得道人的僧侣、佛的弟子。传说释迦牟尼有16个弟子,称“十六罗汉”,传入中国改为“十八罗汉”,五代时又增至五百罗汉。力士有世俗和佛教两种,元代藏传佛教对统治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藏传佛教有关的陶瓷日用器皿开始流行。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贲巴壶是一种佛教专用器物,相传释迦牟尼平生有九龙灌顶事迹。
《楞伽经》中说:“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又传闻天竺国王即位须以四海之水灌顶以表祝愿。故我国藏传佛教将贲巴壶专用以宗教仪式。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僧帽壶是元代出现的新器型,口沿一侧设流,另一侧口沿高起似僧帽,束颈腹部鼓出,下承圈足,器盖卧入口沿之下,呈圆形,较平坦,一侧伸出遮流,上有扁圆钮,因形似僧侣的法冠而得名。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多穆壶也是元代出现的新器物,形如直筒,上部略小于下部,上部一侧出一流,另一侧有曲柄,顶部半周高起,作僧帽状装饰有盖,壶身有三周较宽的凸弦如箍,上下以归并条连接,相交处有圆钉。是仿木制或银制的“索拉”,“索拉”分为有流和无流两种,前者是酥油茶壶,后者盛放大米和人参果。据称多穆是满语奶茶,多穆壶即奶茶壶,它在藏传佛教的教徒中流行。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高足杯上部为侈口碗,下承竹节形或圆柱形高足,足下端稍外撇,足内中空无釉,足和碗间以胎泥相接。据考,藏语高足杯称为“噶予域仁”,主要用来盛酒或放人参果、大米做成的食品,是藏传佛教中具有极高地位的供器,使用时将高足杯插入金属器座中,一般置于寺庙的主佛前,平时则收藏在特制的杯套中。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我国的陶瓷雕塑,糅合了泥塑、石刻等艺术,特别是吸收佛教艺术及石窟造型的精髓,故造型优美、技艺熟练。甚至连衣冠服饰、社会生活也生动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特点。考古学者1955年在北京西城区出土了瓷雕《影青观音》,高66厘米,观音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和璎珞飘带、体态匀称端庄、脸容腴润、神情温雅慈祥,确有一种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独特气质。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陶瓷文化中的佛教,分析其制作方法是先用瓷土捏制出形体轮廓,再用刀具精工细雕,璎珞飘带则是贴上去的,施上明澈莹润的影青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具有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我国的陶瓷不再简单地就塑像而模仿,如七级塔式盖面绘莲叶脉络纹,就是把这些佛教人物融入各种陶瓷器皿中,既再现了佛教的宗旨,又丰富了陶瓷的使用功能。
佛教艺术,陶瓷文化,佛教文化与佛教有关的图案都成为陶瓷装饰极为普遍的题材,其使用功能也扩大了,并不局限于佛教供器上使用了。缠枝莲纹是借鉴佛教艺术中的忍冬、卷草纹之类波形纹,同时把它和汉代彩绘以及漆器上的云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缠枝纹。元明以来八宝一直是青花瓷器的主要图案,但到了清乾隆时,却制作成了精细的粉彩瓷器,佛教的达摩、观音等瓷雕得到了发展。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