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发布时间:2023-08-07 15:23:15作者:结缘网

第十不闻雷声的赞叹

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

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毘舍离,有的到跋耆国,以减轻竹林村信众的负担,只有阿难与佛陀留在竹林村安居,这是佛陀一生中最后的夏雨安居处。

雨季过后,佛陀往西北方游化,来到了末罗国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最后菇茸供养,引起严重的腹泻,勉强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为背痛的宿疾又发作,要求尊者阿难在路边的树下,为他铺座休息。

这时,从反方向来了一位外道阿罗罗迦摩罗的弟子,名叫福贵。

远远走来,福贵就看见佛陀安详、平静地坐在路边的树下,不由得被这殊胜的景象吸引了,于是就停下来礼敬佛陀,对佛陀说:

「出家修行人能像您这样安详、平静地安住,实在是不可思议。您的样子,让我想起从前我的老师,他也曾经在这条路边的树下,白天静默而坐。当时,有一五百辆车的商队经过,之后来了一个人,问我的老师有没有看见,或者听到五百辆车的大商队经过,我的老师都说没有。那人怀疑我的老师是不是在睡觉,还是没知觉,我的老师告诉那人,他既没在睡觉,意识也很清楚。检查身上的衣服,还沾有一层车队经过时所扬起的飞尘呢!那人觉得很稀奇,真不可思议,于是就对我的老师生起了甚深的信仰。」

佛陀听了,回应福贵说:

「你觉得是意识清醒而不闻五百辆车队经过的声音难呢?还是意识清醒而不闻大雨天雷电霹雳的声音难?我曾经到过阿越村,住在那里的一间草屋谷仓里,那天下着大雨,雷电交加,谷仓旁有两位农夫兄弟,以及四头牛,都遭雷击死了,大家都跑来关心。这时,我从谷仓出来,才知道这件事。我告诉他们,我一直在草屋谷仓里,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雷声,我没有在睡觉,意识也很清醒。大家听了,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福贵听了,大感赞叹,对佛陀说:

「啊!世尊,您实在是最殊胜的,我先前对阿罗罗迦摩罗仙人的信仰,就像被大风吹散,被急流冲刷般的消失了。」

于是,福贵从座位起来,拿出两件昂贵的金色绢布衣供养佛陀。佛陀要他将其中一件供养尊者阿难。于是福贵就拿其中一件为世尊披上,另一件则为尊者阿难披上。

\

之后,佛陀还为福贵说法。说法的内容,是先让他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进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福贵接受了这些道理,有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后,佛陀接着教导他属于佛法核心部分的四圣谛。

福贵在佛陀教导他四圣谛后,即刻在座位上远尘离垢,开了法眼,因而见法、得法,决定趣向解脱而不退转,不堕恶道,成就无所畏而证得初果。于是,尊者福贵对佛陀说:

「从今以后,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终身奉行不杀、不盗、不邪淫、不饮酒戒,但愿世尊接纳我为在家佛弟子。」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游行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经》。

二、依《杂阿含第四七四经》、《相应部第三六相应第一一经》,进入初禅时会暂停说话的能力,到进入第四禅定时,连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并不是死亡,而是因禅定的专注,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与说话的功能就又恢复正常。

三、说话能力虽然停止了,但微细的识还在作用。依《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亦即在初禅的定境中,还有觉、观以及因专注而生起的喜、乐心理活动,所以意识还是清楚的。故事中说听不到车声隆隆,雷电霹雳,但不是在睡觉,意识也清楚,更不是耳聋,那应当是进入了至少初禅的定境。

四、阿罗罗迦摩罗,佛光本在批注中依巴利文作「阿罗逻迦摩罗」。另依《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说,佛陀在刚出家时,曾依「阿罗罗伽(迦)摩罗」学得「无所有处」的深禅定,但仍不觉解脱,应与本则故事中的「阿罗罗迦摩罗」同一人。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但佛陀依着福贵对禅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解脱的修学。

五、尊者福贵以昂贵的金色绢布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见心不染着的解脱者,对价值昂贵的东西,也不会回避。

六、佛陀为尊者福贵说法的次第,是先引起他的景仰与欢喜,再说布施善行、欲贪祸患,最后才说四圣谛,这与《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经》、《中阿含第三八郁伽长者经》的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相同,是佛陀对许多在家人说法的模式,《中阿含经》形容这是「如诸佛法」,可以解读为是佛法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往后还可以在龙树菩萨的四悉檀(世间、为人、对治、第一义悉檀),觉音论师的《四部》注释(吉祥悦意、满足希求、破斥犹豫、显扬真义),《摩诃止观》的「四随」(随乐、随宜、随治、随义)中看见。其中,引发欢喜心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做是「世界悉檀」(或「吉祥悦意」),「端正法」中的布施、持戒,可以看做是「为人悉檀」(或「满足希求」),斥欲贪为不清净的祸患,可以看做是「对治悉檀」(或「破斥犹疑」),说四圣谛的「正法要」,可以看做是「第一义悉檀」(或「显扬真义」)。我们看到佛陀的教导,是「四悉檀」的完整运用,亦即一定会导入佛法的真实义才停止,这与今天一些只好于让人生起欢喜心,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教导不同。

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就是「归依三宝」。依早期经典的用辞,作「归依」而非「皈依」。归依是自发性的,表示自己对佛法修学的坚定向心力与人生目标,这不必由谁来同意。但成为佛弟子就不一样了,一如要得到老师的同意一样,需要请求佛陀的允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