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宗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
-
供僧
供养僧是有殊胜功德,学佛人日日行善,日日精进佛法,不如虔诚供养僧众;同时供...
-
棒喝
碧岩录第二则(大四八·一四一中):直饶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也未当得向上宗乘...
-
八供
八供中的「食子」,可用果实代替。平常皆以「供养食子」为主,除非修特别本尊时...
-
无住
无住,为实相的别名,大乘经典皆以此为主旨。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法...
-
恶业
恶业指做的坏事、起的坏心、说的坏话等。据《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说:人有十恶...
-
净人
净人:佛教僧团受到佛陀戒律规范,在生活上有许多受到限制之处。在佛陀时代,有...
-
禅林
禅林语出北周庾信《陕州弘农郡五张寺经藏碑》:春园柳路,变入禅林;蚕月桑津,...
-
修福
佛教我们修福积德,才能真正改造命运,没有福德纵然得到了,也很快失掉。财富、...
-
示寂
示寂: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
-
阿难
阿难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
-
达摩
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
-
摄众心尊者
摄众心尊者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以游化为任,值汉使中郎将蔡愔等,西访佛道,...
-
十诵律
十诵律初诵至三诵,含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
-
灭谛
所谓灭谛,就是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我们喜贪心不舍离贪嗔痴诸烦恼,循...
-
忏法
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
-
见惑
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皆依四谛立;见道所灭之根本烦...
-
僧官
僧官指管理寺庙和僧尼事务的职官,由僧人担任。 宋 苏轼《海月辩公真赞》: 钱塘...
-
斋僧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
-
恶口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口说善...
-
月称菩萨
月称菩萨开显了龙树菩萨的究竟密意,抉择了第二转无相法轮中最为甚深了义的大中...
-
宗喀巴
宗喀巴大师出生于青海湟中县,他的出生地藏语叫做宗喀,所以称他为宗喀巴,意为...
-
弗沙尊者
弗沙尊者即弗沙佛。本为二十八宿之一,意译为鬼宿、炽盛宿。尊者出生时,正值弗...
-
五逆罪
五逆罪泛指各种逆伦之罪。宋 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
-
精舍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
-
偈语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
-
三衣
三衣布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二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
-
四相
四相出,则万物生。四相灭,则万物亡。那么,中国道教的八卦与此有冲突吗?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