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缘起在佛教中是有很大作用的,而且它也是包含十二种内容的,其中就有老死。其实老死也是众生所关心的问题,为了对十二缘起中的老死有个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十二缘起之老死的详解吧!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里的一句话。流传很广,家喻户晓。但,这个“老死”的概念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十二缘起中的老死支,毫不搭界。
今天我们就走进,十二缘起的最后一支——老死支。
老死,谓【缘生有老死等种种苦生】,由于存在已经发生,自然就向老死行进。老死与其说是指老与死之事实,不如说是指由老与死而引起的苦。而以老死一语代表凡夫所受的一切苦恼。
这种苦恼,是由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行动,逐渐演变而来的结果。将此事从心理的、生理的立场,作缘起关系式的追踪,即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於其流转缘起,将以无明及渴爱为主要原因条件,依此集积错误的经验,因其为错误盲目的欲求与行动,故当无获得圆满结果之理,于是带来不安与苦恼的道理,做生理、心理的条件经过追踪加以说明。
这里有个问要加以澄清。老和死不是一个生命概念,按说应该分开来解析才合乎义理。为什么老死一支呢?
这是因为,“老”和“死”并在一支,源于“老”支不一定人人有,而有生则一定有死。这里的生是指结生,所以在母胎当中就死的,还是有生有死。生了以后,在增长的过程当中,其实是剎那在衰变,那就是“老”,所以经典中常讲到剎那生灭。老死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还是先来“看图说话”。在缘起图中老死支中,一个人背上背着个死尸。这是两个永远相随的转换过程,只要有了生,老死就一直跟着你。
佛学世界观认为灵魂不死,因此凡是人都有佛性,都可能成佛。这佛性又叫真如,每个人都有。常住的佛性又叫妙真如、真如实相等等。佛家认为,佛性虽然每个人都有,但是在尘世界,由于欲心、妄心、贪心就出现暗钝【无明】。这就象业障覆盖了本性一样。因此,人就得修性,去求得般若【智慧】以除掉一切业障,达到人的最高境界【涅磐】,以恢复人固有的本性。这是灵魂不死的根本保证。这就是,通过修性以求得智慧,使人得到正确认识,去掉一切恶性以恢复人的本性。
佛学认识论,认识对象宏大,认识范围宽广,在人类认识史上千古罕有。通过我们对十二缘起论的了解和掌握不难看出这层意义。佛陀讲述缘起法,因此我们能了解实相的真理【自然的真实状态】,而且知道缘起法本身是由因缘而生的。了解缘起法的目的是帮助我们体证身心的无常、苦、无我。
对这一切生命本源的了解,我们从无明到老死的过程有了认识。也便对自己“来与去”有了达观的识相。
我们再来看老死,从广义来说,老是指受生后第一刹那直到死前的本有。结生之后,随着业力的推动,五取蕴刹那刹那都在成熟,转变成其他相,这也是对“老”的解释。从狭义来说,老是指身心衰变,如【本地分】所说:“依止变坏、须发变坏、充悦变坏、火力变坏、无病变坏、色相变坏、威仪变坏、无色诸根变坏、有色诸根变坏,时分已过,寿量将尽”。死呢?死是老的终点,一期生命走到尽头,再也无法住持,就会弃舍同分诸蕴。
“同分诸蕴”:指五蕴。这就是前面说的,色身刹那刹那在相续,心也如此,因此称为身相续和心相续。我们前面讲过人在临终时,心相续仍然继续,身体则被舍弃在此世,这就是死亡。
以结生为因缘,必定无法逃出衰老与最终的死亡。这是铁定的规律。【无常集】讲:“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一轮缘起结束后,又再来一轮,仍然是从无明到老死,这就是轮回。凡夫月月年年都在这十二支中轮转,这就是有情众生生命存在的状态。
所以,从因到果中间可能有无量世的间隔,那都是余重因果。就是说原来这个因位识并没有被熏发,只是落在那里并没有动。因位识要感果,一定还需要爱取的滋润、熏发以后才会现起。在能生、所生的关系当中,一旦能生支熏发了以后,它下一期就一定会感果的。如果没有感果,原因是被其它的因位识抢先在前。所以对原来这个因位识来说,它并没有动,而其它的因位识被它相应的爱取滋润先感果,所以对原来的因位识而言,这个不算是自己的因果,而是“余重因果”,也因为这个理由而说原来的因位识是三世圆满。
虽然前一生到后一生,我们不一定把握得住;但是从前一刹那到后一刹那,从前一件事到后一件事,我们就很容易明白了。明白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平常我们想努力去做的事情,就会一直继续做下去,或者会去做下面一件事情,这个力量就是前面所说怎么样使得因感果的道理,完全是同样的。
所以,要自己感受到才能推己及人,因为看见别人有同样的问题,于是一心一意要救他一起跳出生死轮回。要救自己要有正确的方法,同样要救别人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成就佛道,这才是菩提心的根本原因。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