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月溪法师的《大乘绝对论》
引言
四乘概说
五蕴皆空
圆觉四相
转识成智
张冠李戴
八识乃非根本无明
顿悟与渐修
绝对的境界
总结
引言
余闭关山中,少近世事;不意却于临出关之际,接到不知是那位善心人士所惠赠一书,其名为《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着,圆明出版社编辑。略为流灠过后,且有不少感慨,今聊记于此,以供有兴趣者参阅。以下所引文句页码,乃以圆明出版社的书本为准。
四乘概说
综观书中,月溪法师的中心思想,乃是四乘教判。此在书中有个图表(页339):
小乘
中乘
大乘
最上乘
我执阶段
法执阶段
空执阶段
实相阶段
主观唯物论
主观唯心论
心物合一
非心非物
相对范围:四谛
相对范围:十二因缘
相对范围:六波罗蜜
绝对范围
一念无明
一念无明
无始无明
真如佛性
声闻:断六根
缘觉:断一念无明
菩萨:破无始无明
佛:万德圆满无修无证
相信这个图表,不只对未学佛者是不可思议的;甚至对已饱读佛书者,也是唐突莫测的。但如对作者上下文意,稍加思索,便不难解开其本来面目。
五蕴皆空
在原始佛教中,所确切申述的教理与行证,不外乎从观五蕴皆空,而断我见,故得证初果。其次,从断我见的基础中,更而降伏贪瞋业习,得证二果。若更进而断尽贪瞋业习,则得证三果。最后待我慢痼习,全断尽无余,则证阿罗汉果也。于是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而五蕴者,乃色、受、想、行、识。以五蕴中,色蕴最粗重;故众生中,执身外之物,或执自己色身,以为我者,乃最肤浅之我见也。其次,以触受、感知为我者,乃次肤浅之我见也。其三,能以思惟、造作、取舍的想蕴为我者,虽仍是凡夫众生;但已是凡俗众生中之佼佼者矣。至于行蕴与识蕴,因相当微细故,一般人已不易觉知,更遑言执之为我。除非在较深细的禅观里,才能去察觉、省思于行蕴与识蕴的存在。至于应如何才能将之断除灭尽?这是凡夫外道所不可能瞭知的!故其修行用功,充其量只能将之安伏不动,而入无想定、入非想非非想定,便错以为已解脱矣!其实生死的根本元在,譬如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旦定力退失,行识乍起,便又生死轮回去也。
以上之所以不厌其烦,再三申述原始佛教之解脱道者,乃为这是大小乘的共法。而只有从这共法去修行的法门,才是佛法。否则,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便失去一切评断的标准。
圆觉四相
由是于大乘的《圆觉经》,其〈净诸业障菩萨章〉中说到: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如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以上四相、四颠倒的说法,似与原始佛教的观五蕴皆空,文句不同,其实意旨仍类同也。概《圆觉经》中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尔。所谓「证取,方现我体」,即谓以觉受者为我。其次,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这如西方笛卡儿所倡「我思,故我在」,其不以所思者为我,乃以能思者为我,故还不出想蕴的范围。再次,所谓众生相者:「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行蕴与想蕴,皆为意识的作用,也都存有「我见」的污染。但想蕴较粗,故易于省思察觉;而行蕴较细,故不易省思察觉。然行蕴虽细,如根伏土里,却是想蕴枝叶的根源。至于识蕴,乃寿者相:「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在唯识学里,乃以识(即第八识)为生死之命根。
转识成智
在唯识学中,说到众生有八识,即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前五识,又名五俱识。第六识又名现识、显了识。第七识又名末那识,即污染之意。第八识,又名为藏识与阿赖耶识。
其实前五识,即是受蕴也。何以故?从五根而有触受。第六识即想蕴也,何以故?从显了意识而现起记忆、思惟、分别之作用也。第七识即行蕴也,何以故?从俱生我执而起污染,从污染意识而取舍造业也。第八识即识蕴,何以故?从取有业,此业乃熏习成种子而含藏于阿赖耶识中。
故唯识学中说到修行法门,乃转四识成四智,其实这还不出观五蕴皆空的范围。所谓「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即谓欲转识者,得先由『闻思』中,首破第六意识的分别我执。然后再于禅观中,断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若我执、我慢全断无余,即已证阿罗汉果。然虽生死已了,却还有无尽的尘沙细惑─即存藏于阿赖耶识中的业习种子,还待净化,故修行还未圆满。(注:阿赖耶识中业习种子的净化,虽从学佛修行时,即已有所净化。但即使已证阿罗汉果,却仍未净化了也。)
然即使修行还未圆满,却不必有什么担忧。因为既生死已了断,当不可能再退转;且于无功用心中,由般若之法力故,自将趋向于圆满。
张冠李戴
从以上的根本教理,再来检视月溪法师的图表,便很容易打通其中的关节。大致而言,其所谓的「我执、法执、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即是「受、想、行、识」之异名。于是乎,为以「受」为「我执」故,乃称之为「主观唯物论」。名唯物论者,乃为从外五尘的触,才有受也。至于既唯物者,又何以名为主观呢?殆为有「执着」者,皆主观分别也。
于是乎,既从触受而生爱取有。故乃以闭五根、绝五尘,而为修行入道之方便也。至于这归那一乘呢?既其肤浅无以下之,当只能名其为「小乘」尔。但是此「小乘」,与原始佛教中之声闻乘,得证阿罗汉者,何啻于天渊之别?
其次,其何以将「想蕴」异名为「法执」呢?盖为意根所对尘,为法尘也─而此法,与佛法的法,还是天渊之别哩!于是乎,以法属内尘故,名之为「主观唯心论」。而这当归那一乘呢?既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名之为「中乘」也。但是此「中乘」,与原始佛教中之缘觉乘,有何干细呢?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尔。至于更硬套入「十二因缘」的范围,也只道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正昭示其还是食古不化者也。
第三, 何以「一念无明」即是「行蕴」,而「无始无明」即是「识蕴」的异名呢?在书中有『故无始无明为能缘,而一念无明为所缘;无始无明为静的根本,而一念无明为动的枝末。 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知无觉,但它隐伏着知觉之种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后,遂生出一念。此一念之发动,即是思惟感觉之开始。(第63页)』
或问:那「空执」又是什么呢?答:如印度外道以修「无想」等定,而入于「四空定」中。此时心意的作用完全息止,故如枯木顽石般地昏昧不灵。但此与般若大乘的「空」,又有何关连呢?全然是鬼扯的蛋。而这时心物合一了吗?既如枯木顽石般地昏昧不灵,云何称为合一呢?
以上已大致解开「四乘教法」神秘的帷幕,则我们也只能叹说:这只算是张冠李戴,而徒惑人眼目而已!那有什么新鲜的佐料。至于更详细的解剖,则有:
八识乃非根本无明
其一再强调,应穿透无始无明之暗地,而到达光明之家乡。但对何为无始无明,却错认盘星矣!在诸经论中皆谓「我见」为根本无明。而造业者,乃末那识也。而其竟谓「识蕴」为无始无明,并且以第八识为「总经理」,第七识主出纳尔(页48)。这是个蛮严重的错误,在唯识中乃谓:第八识以无覆无记故,能受熏、能储藏种子。或曰:虽恒而非审。故第八识不起分别之作用,乃是众所公认者。而不起分别之作用者,云何担得「总经理」呢?
其云何犯此大错?也只为欲将「无明」,硬区分为「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尔。无明就是对理事的不明,不必更区分为静的体或动的用。譬如误以草绳为蛇为无明,其中何者是静之体,何者为动的用呢?其又将「无始无明」诠释为相对界中的第一原因(页302)。这第一因未免下得太唐突了吧!众所周知,佛法是不认定有「第一因」的,而西洋哲学中的第一因,都是就「本体」而言。然无始无明若是本体者,则云何能破之?或曰:其只是相对界中的本体尔!则既相对界中,云何能名为本体的第一因呢?这又是张冠李戴、穿凿附会的结果。而如果连根本无明的相貌、住处,都搞错了,他还能破除无始无明吗?譬如子弹,都瞄错了目标,而能力克强敌,那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于是以把行蕴的无始无明,勿认为识蕴中的无始业障习气,遂有:『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其实达摩是早已明心见性,大事已了之人,无须再修行用功。倘若仍须修行用功,则不是悟后的人了。(页181)』悟后仍须启修,这是众所共认的。如沩山灵佑禅师公案中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师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教渠修行趣向。」』
其次,其又云:『如果是破无始无明,则只有一次破,不能一分一分的破。譬如人只有一个头,砍掉了就没有,不能再砍。法身亦是整个的,没有证法身时,一点不相干。已经证了,则当下便得法身,实无所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页101)」』这也是将末那的悟破,错认为是识蕴全净化的结果。如《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于是乎,因次第尽者,而谓「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又有何不可呢?
顿悟与渐修
悟是顿了,这虽是禅宗所公认的;但能否一悟彻底,倒是个大问题。综观公案中的祖师们,都是多年行脚参方,才渐次彻底,而非一悟便了的。如赵州禅师,于沙弥时即已顿悟;却于八十岁时犹行脚,且说『老僧行脚时,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除外更无别用心处。若不如是,大远在。』
故渐修者,实包括悟前的禅观与悟后的保养圣胎。而渐修虽日用生活间,也可修;但还是以禅观最直接有效。所以若谓『大乘禅法最反对「静坐」及「冥想」。(页81)』这也只是疯狗乱咬人而已!
至于『印度佛像则是受希腊雕刻的影响,在佛陀时代的佛像是以健美庄严闻名于全世界的。眼睛多是张开着的,表示他永远正视着现实,毫无「闭目冥想」逃避世界的企图。云岗龙门的造像,亦是这种作风。至于「闭目冥想,静坐不动」的佛像,乃是元明以后佛教日就哀微时期的作风,是修行方法错误的结果。(页181)』我对佛教艺术史所知有限,不敢妄以史实忆度。但是既说『印度佛像则是受希腊雕刻的影响』则表示初期的印度佛像,并非道地的佛教风格。故是否健美,乃与佛法、甚至禅法了不相干。至于『云岗龙门的造像,亦是这种作风。』云岗龙门的造像,那是为五胡乱华,故适应胡人的口味尔;也与汉地文化了不相干。你不要再胡说了吧!
绝对的境界
至于他一再歌颂赞叹的绝对范围,又是什么境界呢?『因此我们就可以确信,有一种适合救度这个时代的众生的新宗派要出现,这是必然的发展。(页143)』『其生活乃一种新的生活,较以前丰富万倍─或不止万倍。其快乐实非梦想所及。(页30)』『相对界曰:「我有动有静。」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生有灭。」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页53)』『这时,一切皆由自己绝对的本能来作主。绝对的本能站在他的司令台上发挥绝对的命令,使整个宇宙在一句口号之下,变成完全的绝对。(页137)』『而佛则是绝对宇宙之主人。(页138)』『「空」,应作绝对解。此绝对自己原因,乃不为他物所动,而能转他物。(页157)』
以上文句,全是截录出来的,我不想再花费时间、精神来批判它。因为既是绝对的,则我只既不敢恭惟,也不敢领教哩!
总结
以上对于《大乘绝对论》的评判如此。至于对法师本人的评价如何呢?大致而言,他在禅修上是有「相当体验」的人,但是这体验是否就见性了?抑是否就彻悟了?这就有待更多的行家来堪验。
但是他却由此欣喜若狂,踌蹰满志。观其「四乘教法」的思想架构,乃与他的禅修经验有密切关系。其所谓「空执」者,即是参铁岩所问:「我今将妄念断尽,不住有无,是明心见性否?」岩曰:「否!是无始无明境界。(页16)」于是遂将此「妄念断尽,不住有无」的境界,标示为「大乘」。而将体验时的绝对境界,直许为「最上乘」,其实这就已很夸张了!
然而他犹不自足,便更将我法二执,拘禁其中,而贬为中小二乘。于是遂有『无色界诸天则为得罗汉者所达之境。二十八天之尽头,即无始无明境界是也。一般修行者到达此境之后,或废然而返,或裹足不前。或误认为真如之域,小乘是也;或误认为宇宙之体,道家儒家是也。(页29)』这种说法,不只狂妄大胆,更且无耻下贱。阿罗汉已出三界,这是大小乘佛法所共认可的。你凭什么说犹在无色界中呢?道家儒家何曾意识到有三界、四禅天、四空定,这回事呢?你之所以不惮削足适履者,也只为迎合那畸形怪样的佛学架构。
而这犹不知足,更且道『「我执」本身产生了「法执」;「法执」势力增长成熟,便把「我执」否定了。「法执」本身又产生了「空执」,又是矛盾;「空执」势力增长成熟,又把「法执」否定了。如果再升上去,把「空执」否定,便达到绝对了。(页149)』及『最后利用「一念无明」本身,否定了「无始无明」而进入绝对。一达绝对,便无可再否定,一切皆被肯定了。(页158)』这又是那一种辩证法呢?既黑格尔不曾这么说,也马克斯绝不会点头。所以你只能向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升斗小民,卖弄你的辩证法。而不敢向马祖道一、黄檗希运禅师等面前诋诂。否则我敢保证,你一语未了,狗嘴早就被打烂了。
看他这么豪情壮志、热情洋溢,其也只是为热昏头了的关系。『《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人或疑此则记戴为捏造者,现已收入《续藏经》中,疑云遂释。(页84)』因何已被收入《续藏经》中,便能证明此经不假呢?难道是经过佛的认可,才收入《续藏经》中的吗?说得更明白一点,「豪情壮志、热情洋溢」也只是以无始无明为父,一念无明为母,而拳养出来的私生子。这也是你所说「否定未尽,便欲肯定」的结果。
在《楞严经》中有五十阴魔,劝你多观照反省,否则出家参禅最后却变成魔子魔孙,多不值得。也许你还有一点自知之明,故曰『魔和佛同是宇宙的精英,魔被当做是菩萨教化众生的化身。(页138)』如果你真的乐此不疲,那我也无可奉告。
最后,『智者大师,我们可尊他为「时之圣」,然而我们不愿「上当」。(页193)』我觉得迷闷,为何在大乘八宗中,其独以对天台宗评价最低,措词最劣?最后,我终于参出来了,原来他「四乘佛法」的架构,就是仿照天台「藏、通、别、圆」的架构而量身订制的。真是「抱赃喊贼,杀人灭口」哩!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你既有量度,尊智者大师为「时之圣」者,我也不小气,封你为「时之勇」者吧!但是要冲锋陷阵,要百折不悔,或暴虎冯河,或羝羊触藩,你自个去吧!我们是不愿「奉陪」送死的。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