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名。相窠臼。翻为名。相所縳。莫究端倪。喜谈直捷法门。遂为直捷所拘。终成浅陋。旭惭薄怙。未践真修。幸遇上乘。聊窥一线。将申经义。例开五重。第一释名。第二显体。第三明宗。第四辨用。第五教相。
第一释名者。经题八字。七别一通。就别题中。初言楞伽者。此翻不可往。乃大海南岸摩罗耶山顶之城名也。次言阿跋多罗者。此翻无上。次言宝者。乃此方至贵至重之称。谓此摩罗耶山。种种宝性所成。诸宝。间错。光明赫焰。如百千日。照曜金山。(文出魏译)故言无上宝也。此则直以说法之处而为经题。故魏译名入楞伽经。唐名大乘入楞伽经。夫大海水波浪之南。有摩罗耶山顶楞伽大城。俯临绝壑。四方无路。非神通者。不能游居。以譬众生。藏识心海转识波浪之中。有第一义谛自觉圣智境界迥绝思议。四句咸离。非忘念者。不能证觉也。释此譬意。略分为二。初分释。二合释。初分释中。复二。初释楞伽。次释阿跋多罗宝。初中又二。初约教别释。二结成经意。
初约教为四。初明偏真不可往。二明即真不可往。三明离二边中不可往。四明即二边中不可往。
初明偏真不可往者。夫众生六识。依于根海。揽于尘风。起惑造业。流浪无已。谁知南明彼岸。有妙宝山。山中有城。寂静安隐。纵令藉佛言教。知有涅槃。譬如遥望楞伽。如何可往。必须四念处慧。息境界风。四正勤力。澄转识浪。四如意足。发起神通。五根蹑足于虚空。五力直上而不返。然后开七觉无门之门。遵八正无路之路。径登三脱。安隐入城。此则一切外道凡夫仙魔释梵所不能到。故云不可往也。
二明即真不可往者。夫宝山有城。虽云在海彼岸。实在海中。涅槃山城。当知亦尔。即在生死大海之中。生死大海。旣如幻梦。涅槃山城。亦如幻梦。而一切外道凡夫。乃至愚法二乘。咸执三界以为实有。不知三界诸法无性。亦不知无性之性。正在一切差别幻梦性中。自非了达身受心法。等如虚空。成就无生三十七品。知一切法本空无。相无作。何由安隐入涅槃城。故约凡外愚小而云不可往也。
三明离二边中不可往者。夫摩罗耶山楞伽大城。自海龙王宫出。南望观之。则云在彼南岸。然更过此山之南。复有大海。从彼返观。则又云在此北岸矣。是知对生死明涅槃。则涅槃为彼岸。生死为此岸。对中道明二边。则中道如山顶。而二乘所谓涅槃彼岸。还是变易生死大海耳。二乘自谓出生死有边。入涅槃无边。作已渡想。作究竟想。而不知此高山大城。种种诸宝。间错庄严。无量华园香树堂室。古昔诸佛贤圣思如实法得道之处。(文出魏译)斯乃迥超二种生死大海。若以空作证者于此妙境。永非其分。故约两教二乘而云不可往也。况凡外乎。夫众生无始以来。法尔有八种识。第八名为阿赖耶识。即是全体如来藏心。具足一切染净种子。由无始来从未悟故。不觉念起而有无明。由无明故。现妄境界。由境界风鼓动心海。遂使转识波浪。腾涌不绝。然此藏识之中。法尔具足无漏性功德种。虽复炽然流转生死。而此无漏心性。仍复常住。不生不灭。譬如大海波浪之中。宝山大城。朗然安住。性无动摇。苟生死涅槃此彼两岸情见稍未尽忘。决定不能阶此常住山顶。故须先以入空道品。离生死有岸。次以入假道品。离涅槃空岸。非空非有。四句咸离。正观中道。不践凡小权乘辙迹。如神通力。得诣山城也。
四明即二边中不可往者。夫山城旣在大海之中。则中道岂在二边之外。苟不得神通。则不惟山城决不可往。即大海亦决不可往也。苟得神通。则山城尚可直往。大海亦何不可往哉。罗婆那夜叉王。以神通力。住此山城。游戏往来海此彼岸。无有障碍。诸佛菩萨。亦复如是。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妙慧。即是自觉圣智。觉了一切诸法。皆是自心所现境界。心外无法。是故恒居中道涅槃山城。游戏往来生死涅槃此彼两岸。自在无碍。彼弃二边取中道者。譬如枯守山城。不能飞渡大海。何名神通。旣无神通。即非夜叉王之眷属。是故别十回向。不知中道佛性即一切法。圆教夺之。仅名理即。唯有圆顿行人。了知如来藏心不变随缘。举体而为赖耶识海。亦即举体而为外境界风。亦即举体而为转识波浪。亦即举体而为法性宝山大涅槃城。又复随缘不变。举凡八识六尘生死涅槃二边中道乃至五法三自性等。一一无非自心现量自觉圣智境界。所以咸超四句。并绝百非。执之则触涂成滞。了之则无法不通。此则六道三乘九法界思量分别所不能入。故云不可往也。初约教别释竟。
二结成经意者。经初叹菩萨德。谓于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究竟通达。盖是即二边中。而经中处处或兼用通别二种方便。对破二乘法执。及破凡外我执。则偏真乃所弹诃。即真但中。犹未全弃。的是大乘方等法也。仍须更约五法三性诸识无我。以明不可往义。
初约五法明不可往者。一名。二相。三觉想。亦名妄想。亦名分别。四正智。五如如。亦名真如。一名者。谓世出世间种种名字。或一物一名。或一物多名。或多物一名。皆是世间随情施设。大般若经目为增语谓物本无名。虽加以名。名不即物。如唤火不暖。唤水不湿。故知但是勉强假立。非有实也。二相者。谓世出世间色心依正假实诸法。相状各别。万象森罗。虽非实有。而仗因托缘。如幻显现。譬诸翳目所见空华。亦犹梦中所见依正。故知但是俗谛。非真谛也。三觉想者。著相计名。分别一异有无常与无常俱不俱等。由是展转熏成名相种子也。四正智者。了达名相皆唯心现。不起妄想也。五如如者。妄想不起。则名相本真。如目去翳则华本性空。如睡旣醒。则诸梦自除也。夫于三界名相而起妄想。则有分段生死之海以析空正智断妄想已。永灭三界名相。证得我空所显真如。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夫于生死涅槃名相而起妄想。则为沉空滞寂之海。以即空正智断妄想已。三界名相当体不生。渐达法空所显真如。乃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夫于大乘小乘名相而起妄想。则有万行难满之海。以但中正智断妄想已。空有名相永得灭尽。分证二空所显真如。乃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夫于十界中边名相而起妄想。则有真常流注之海。以圆中正智断妄想已。一切名相当体即中。圆证二空所显真如。乃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妄想秖是烦恼。正智秖是菩提。转菩提为烦恼。如水成冰。转烦恼为菩提。如冰成水。是故菩提不可往。则烦恼亦不可往。烦恼可往。则菩提亦决可往。众生往烦恼。即是往菩提。而云不可往者。以迷强故。虽终日行而不自觉也。诸佛菩萨往菩提。即是往烦恼。而云不可往者。以了悟故。烦恼永寂而无可往。菩提圆满而亦无可往也。名相秖是二种生死。如如秪是大般涅槃。转涅槃为生死。如空起华。转生死为涅槃。如华灭空。是故涅槃不可往。则生死亦不可往。生死可往。则涅槃亦决可往。众生往生死。即是往涅槃。而云不可往者。以眚翳故。空虽无华。妄见起灭也。诸佛菩萨往涅槃。即是往生死。而云不可往者。以离障故。生死本空。而无可往。涅槃本净。而亦无可往也。是故海旣为生死海。则山亦可为烦恼山也。山旣为涅槃山。则海亦可为菩提海也。初约五法明不可往竟。
次约三性明不可往者。一妄想自性。亦名徧计所执性。二缘起自性。亦名依他起性。三成自性。亦名圆成实性。一妄想自性者。以我法二执相应之六七两识为能徧计。以一切缘起名相为所徧计。于中妄计实我实法。譬如依绳而计为蛇。蛇不可得。外道余乘所计我法。亦复如是。实不可得。但是妄想也。二缘起自性者。由染净缘惯熏习力。于心性中。变似种种色心假实诸法。所谓八识心王。五十一种心数。十一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至百界千如。假名有千。实法亦千。国土亦千。种种诸相。种种诸名。非有似有。森罗显现。无非因缘所生起也。三成自性者。即此缘起诸法。有即非有。唯一真性。圆满成就。究竟真实。如冰水之性。唯一湿性也。断三界妄想。灭三界缘起。证我空所显成自性者。偏真不可往而往也。达三界妄想无性。则三界缘起自寂。证我空所显成自性。堪入法空所显成自性者。即真不可往而往也。断二边妄想。灭界内界外缘起。次第证二空所显成自性者。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达十法界妄想无性。则三土缘起本寂。圆证二空所显成自性者。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复次妄想本空。故不可往。缘起如幻。故不可往。圆成常徧。故不可往。复次秖此缘起。名为大海。亦名山城。众生于中妄计我法。而我法决不可得。故不可往。诸佛于此了达妙性。而妙性真常圆满。故不可往也。次约三性明不可往竟。
三约诸识明不可往者。藏教建立六识三毒为生死本。于十二处十八界中。虽有意处及意根界。而不明言第七八识。通教但言阴处界三皆如幻化。亦不明言七八两识。别教正指意根。名为第七。而以第八为总报主。瑜伽论中。以六七八识通名意地。备显王所差别法门。盖是别接通义。圆教亦明八识。而八识皆如来藏。此经云。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唯识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皆遣相证性。全妄即真之旨也。有云。经论或立第九庵摩罗识。然按白净识号。秖约果位识性圆明言之。体即八识。非别有第九也。就此八识辨楞伽者。此经以海喻第八藏识。风喻六尘境界。波浪喻前七转识。则以摩罗耶山。喻自觉圣智境界也。山在大海南岸故不可往。以喻自觉圣智境界。超诸心意意识。故不可往。粗说如此。细寻不然。夫以六识为海。灭六识乃入涅槃者。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六识为海。了知六识本空为涅槃者。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八识为海。转八识成四智。方乃契会真如法性山者。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八识为海。八识之性唯一真如。真如不在诸识之外。譬如摩罗耶山不在大海之外。未具神通。则山不可往。海亦不可往也。已具神通。则山旣可往。海亦可往也。是谓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夫第八王所。本是大圆镜智菩提元清净体。第七王所。本是平等性智菩提元清净体。第六王所。本是妙观察智菩提元清净体。前五王所。本是成所作智菩提元清净体。故六祖云。但转其名无实性也。倘谓四智菩提种子。有人具足。有人不具。将谓大海南岸。或有摩罗耶山。或无摩罗耶山。可乎。此经云。声闻人无漏界觉。复入出世上上无漏界。满足众具。当得如来不思议自在法身。则与法华圆旨无殊。而有时建立五种种性者。乃是为初治地者建立耳。是故凡外二乘。于四智不可往。则于八识亦不可往也。以不知八识之体性无性。不知八识之涯际无际故。诸佛菩萨于四智可往。则于八识亦可往也。以穷尽八识之幻状无边。深达八识之实相无底故。三约诸识明不可往竟。
四约二无我明不可往者。一人无我。或名人空。或名我空。二法无我。或名法空。人者。五阴和合之假名也。法者。五阴色心之实物也。我者。自在义。主宰义。外道或计神我。或计士夫。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见者。自在常住。能为主宰。并属我执。故佛以人无我破之。外道或计冥谛。胜性。极微。四大。时。方。梵天。自在常住。能为主宰。乃至二乘。或计阴入处界。各有实体。或计四微四大。非即自心所现相分。或计善恶无记生死涅槃。各有实性。并属法执。故佛以法无我破之。当知我法二执。喻如大海。二种无我。喻如摩罗耶山。故云不可往也。夫外道凡夫。非我计我。或云即色是我。或云离色是我。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历受想行识例作四见。则有二十我见。邪恶风浪。浩然无涯。声闻禀佛止啼言教。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顿破二十我见。证人无我。乃偏真不可往而往也。夫愚法声闻。妄执阴入处界。是世间实有苦谛。见思烦恼。是世间实有集谛。必因果俱灭。方入无余涅槃。不知三界依正。犹如空华幻梦。见思烦恼。不在内外中间。秖见尘沙俗谛广若巨海。中下者弃而不观。或三生六十劫。或四生百劫。一槎直泛。冀达彼岸。上根者誓愿徧知。必僧祇练行。更百劫集福。广设船筏。辛勤获度。若利根三乘。知一切法四性无生。不复更灭。顿证界内二种无我。如神通者。须臾彼岸。是谓即真不可往而往也。夫人我局于界内。其海易渡。法我通于界外。其海无穷。一切三乘迷没其中。莫之能出。自非穷法海源底。何由称正徧知觉。是以先观人无我。度分段海。次观法无我。度无知海。次观俱空不生。度变易海。方证二无我所显真如。是谓离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夫十法界假名。总名为人。十法界五阴国土。总名为法。一空一切空。则人法俱不可得。一假一切假。则人法重重无尽。一中一切中。则人法皆是真如。非我非无我。双照我与无我。故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又云。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夫皆空俱遣。一空一切空也。究竟通达。一假一切假也。唯空遣故能通达。唯通达故能空遣。一中一切中也。又三谛皆空皆遣也。三谛皆究竟通达也。三谛皆无可空遣无可通达。而空遣而通达也。如神通者。不住大海。不住山城。能往大海。能往山城。不见有大海山城。而统有大海山城也。是谓即二边中不可往而往也。初释楞伽竟。
次释阿跋多罗宝者。夫摩罗耶山。种种宝性所成。故名无上以譬大涅槃山。亦是种种无上法宝之所成也。法宝无量。略摄为十。一谛理无上。二慈悲无上。三定慧无上。四智断无上。五徧知无上。六道品无上。七方便无上。八位无上。九利益无上。十圆满无上。
一谛理无上者。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皆是自心现量。心外无法。凡外不达。著相计名。妄想缠缚。障于正智。永隔如如。于依他起。昧圆成实而起徧计。前七识为能熏。第八识为所熏。第八识为能藏。七识种为所藏。更互为因。展转不绝。妄计我法。轮转无穷。惑业苦三。如恶叉聚。此经直以自觉圣智照之。了知无始虚伪。不离自心。生死涅槃。本来平等。皆是第一义心境界。不同析体偏空。亦复不同离二边中。故云谛理无上也。
二慈悲无上者。观于第一义心境界。生佛本同。凡夫迷之。枉受生死。二乘昧之。妄取涅槃。遂发四弘。拔苦与乐。神通自在。方便具足。经云。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此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同三乘生缘法缘慈悲。故云慈悲无上也。
三定慧无上者。第一义心。照而常寂。名之为定。寂而常照。名之为慧。经云。欲得如来身者。当远离阴界入心因缘所作生住灭妄想虚伪。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无开发行。夫远离阴界等者。照而常寂之妙定也。观察思惟等者。寂而常照之妙慧也。唯心直进者。定慧不离第一义心。全以性德而为修德。即以修德而显性德。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名为直。顿阶佛地无所有法。故名为进。此是称性缘了庄严。不同三乘别修缘了。故名定慧无上也。
四智断无上者。破惑显理。名之为智。理显惑亡。名之为断。经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夫自觉观察妄想无性。则何惑不破。离见妄想入如来地。则何理不显。岂同二乘以生空智。仅断见思。亦岂同权位菩萨。以次第三智。渐断三惑者耶。故云智断无上也。
五徧知无上者。夫一切诸法。本惟心量。执之则全真成妄。悟之则全妄即真。是故凡外愚小。不唯名相妄想徧计缘起八识是妄。纵令缘念思惟正智如如圆成及二无我。亦是妄也。经云。如如与空际。涅槃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此之谓也。诸佛菩萨。不唯正智如如圆成及二无我是真。观于名相妄想徧计缘起八识。亦即真也。经云。妄想有十二。缘起有六种。自觉知尔焰。彼无有差别。五法为真实。自性有三种。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此之谓也。二乘舍生死而取涅槃。不知涅槃无性。权乘舍二边而取中道。不知中道无性。唯有得自觉圣智者。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故云徧知无上也。
六道品无上者。唯心直进。即是圆心念处。一念处一切念处。是名四念处慧。观察无始虚伪。则二世恶断。思惟佛地无生。则二世善生。是名为四正勤。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必具欲勤心观。是为四如意足。能见自心妄想流注。则成五根。得自在力。是为五力。超度自心所现境界虚妄之想。即七觉支。超度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即八正道。得如来身。即是入圆三解脱门。证于自觉圣智第一义心也。如此圆妙道品。尚非历别次第道品可比。况是二乘道品所能及乎。故云道品无上也。
七方便无上者。夫第一义自觉圣境。离名绝相。非妄想之所阶。是故经令亲近最胜知识。分别决断种种句义。乃至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又云当离群聚习俗睡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又于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教令应知应舍。又云。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一者善分别自心现。二者观外性非性。三者离生住灭见。四者得自觉圣智善乐。又为辨四种禅。令知舍邪趣正。由浅阶深。又为说二种觉。又令当善四大造色。又为说诸阴自性相。又为辨外道四种涅槃。又为说妄想自性分别通相等。皆为自觉圣智一乘而作弄引。尚非次第二观为方便道。况是性地四善根等诸方便耶。故云方便无上也。
八位无上者。文中虽或兼明三乘共位。又或独明菩萨十地。然正意唯令不由于他。通达佛法。故日。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十地则为初。乃至云无所有何次等。并如空中鸟迹。有即非有。不同历别权修。楷定三阿僧祗浅深次第。又明声闻缘觉得此法者。亦名为佛。又谓声闻。譬如昬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是则始说三乘。终归一乘。故云位无上也。
九利益无上者。谓诸菩萨若能唯心直进。观察外境非有。妄想无性。入于三昧正受。则得如来二种神力建立。一者为现一切身面言说神力。二者手灌顶神力。以此神力建立。令离魔业烦恼。及令不堕声闻地禅。一切菩萨由此神力。得如来自觉地已。游诸佛刹。供养诸佛。示现佛身。以自心现量度脱众生。悉令远离有无等见。故云利益无上也。
十圆满无上者。夫一切诸法。唯是自心现量。本无可取。亦无可舍。凡夫溺于有漏。二乘醉于偏真。皆是自迷心量。割裂太虚。若能观察外性非性。显发自觉圣智第一义心。则法界为身。具足无量神力。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所谓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取舍情尽。理智一如。尽未来时。不增不减。故云圆满无上也。初分释竟。
二合释者复二。初直就此题释。次约二译皆加入字释。初直就此题释者。若以偏真为不可往。则正因缘境。为谛理无上。生灭四弘。为慈悲无上。析空止观。为定慧无上。破除分别。俱生二种烦恼。为智断无上。了达三界依正。一一无我我所。为徧知无上。观身不净等。为道品无上。五停心观等。为方便无上。四向四果。为位无上。降伏界内四魔。为利益无上。证得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为圆满无上。此则一切仙魔释梵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无上宝也。然非今经意也。
若以即真为不可往。则因缘即空。为谛理无上。无生四弘。为慈悲无上。体真止观。为定慧无上。爱见如虚空不可得。为智断无上。三界依正同于空华。种种分别而无染著。为徧知无上。观身净不净不可得等。为道品无上。三轮体空六度行等。为方便无上。超二乘地。入菩萨地佛地。为位无上。界内四魔性空寂灭。为利益无上。生死涅槃。同于梦幻。为圆满无上。此则一切愚法二乘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无上宝也。由此能通但中圆中。故今经亦兼用之。然非今经之正意也。
若以离二边中为不可往。则历别三谛。为理无上。无量四弘。为慈悲无上。次第三止三观。为定慧无上。破除三惑。为智断无上。通达恒沙佛法。为徧知无上。观身非净非不净。双分别净不净等。为道品无上。十波罗密展转生起展转持净。为方便无上。三贤十圣等妙二觉。为位无上。徧降界内界外八魔。为利益无上。证得三种涅槃。为圆满无上。此则一切声闻缘觉所不能往所不能有。故名无上宝也。由诸钝根菩萨。未能唯心直进。故于无次第中为说次第。今经虽兼用之。然亦非正意也。
若以即二边中为不可往。则圆融三谛。为谛理无上。无作四弘。为慈悲无上。圆顿止观。为定慧无上。妄想无性。三惑不生。为智断无上。于五法自性识二无我究竟通达。为徧知无上。观身实相等。为道品无上。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唯心直进为方便无上。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为位无上。魔界如即佛界如。转魔界成佛界为利益无上。觉人法无我。了知二障。离二种死。为圆满无上。此则权位菩萨所不能往所不能有。而能接彼权位三乘。转彼愚法声闻。诱彼外通阐提。一切皆令得入其中。故名无上宝也。正是今经意也。初直就此题释竟。
次约二译加入字释者。如来从龙王宫出。观见摩罗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诸如来应正等觉。皆于此城。说自所得圣智证法。非诸外道臆度邪见。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当为罗婆那王开示此法。尔时罗婆那夜叉王闻已。与诸眷属请佛入城佛受其请。乃入彼城而说此经。故唐译名大乘入楞伽经。魏译云入楞伽经也。今约此义释者。楞伽。即境无上也。入。即智无上及行无上也。名字入乃至究竟入。即位无上也。始终不离大海摩罗耶山。能入是般若。所入是法身。能所和合是解脱。即三法无上也。如来观机。彼王诚请。即感应无上也。彼王乘华宫殿。往世尊所。妓乐歌赞。兼复劝请大慧菩萨问法。佛入其城。现神通力。令王开悟。即神通无上也。一百八义。三十九门。即说法无上也。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从彼种种异佛刹来。即眷属无上也。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即功德利益无上也。上来释别题竟。
次释通题者。梵语修多罗。或云有翻。或云无翻。智者大师和融有无故于翻五含五。各申教行理三。具如法华玄义。兹不复出。又此方圣说为经。贤说为传。修多罗旣是圣说。故直以此代彼。称之为经。经者。法也。常也。法者。轨持也。常者。不变也。如来所说一百八义。三十九门。破除外道声闻恶见妄想戏论分别。令知自心现量。教可轨也。唯心直进。观察无始虚伪过患。思惟佛地无相无生。行可轨也。常不思议第一义境。理可轨也。从得正觉至入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不说是佛说。教不变也。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行不变也。古先圣道。法界常住如金银等性。如趣彼城道理不变也。此教无上。诸余梵魔天仙乃至二乘所不能宣。即是教不可往。此行无上。凡外二乘所不能修。即是行不可往。此理无上。凡外二乘所不能觉。即是理不可往。通别八字。并属能诠。名下所诠。一一能令大机众生欢喜生善灭恶入理。即教行理。以题例经。始从如是我闻。终至斯由不食肉。一切文字。皆能诠也。一切所诠。皆教行理也。以此一经而例一代时教。亦复如是。可以意知。不复委说。第一略释名竟。
第二显体者。能诠之文。皆属于名。所诠之义。有体宗用。体约理性。宗约自行。用约化他。然而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才涉言诠。便属增语。虽世间诸物。尚不即名。况理性玄微。如何可显。是故经云。当依于义。莫著言说也。又云。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为谁说。是故菩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又云。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辨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涅槃亦云。生生等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今依此义故释名后。仍须显体。如以指指月欲人因言以见体也。略为七意。一正显体。二简伪滥。三一法异名。四八体之门。五徧为众经体。六徧为诸行体。七徧为一切法体。
一正显体者。此经以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为体。言自心者。心体绝待。非自非他。一切诸佛。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非有二。以当体不二故。强名为自心也。言现量者。现。谓显现。量。谓分量。言一切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乃至十界百界千如等种种诸法总是唯心所现。不出心之分量。故名为现量也。言第一义者。旣一切法。皆唯心现。不出心之分量。则全妄即真。当体不可思议。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唯即与离。二无所目。故名第一义也。言境界者。自觉圣智之所证得。非诸戏论所行之处。离四句相。离心缘相。而实徧为一切法体。不同虚空兔角。但有名字故名为境界也。此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乃一经之所正显。种种众行。皆归趣之。无量功德。共庄严之。言说问答。而诠辩之。于五法中。唯取如如。于三性中。取成自性。于八识中。取唯识性。于二无我中。取法无我所显真如。而此妙体。非异如如成自性等种种名字。非即如如成自性等种种名字。如缘言说义计著者。仍堕建立及诽谤见。是故经云。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也。
二简伪滥者。夫世间一伎一能一事一物。乃至四禅八定。外道见网。声闻缘觉所得三昧所证涅槃。权乘菩萨所有神通意生身等。无不皆是自心现量。而不能彻诸法之源。亦不能穷诸法之际。皆非第一义境界也。又据世间伎能事物。乃至凡外禅定诸见。及诸三乘之所证得。莫不自谓是第一义。而不能彻心性之源。亦不能穷心性之际。是以执有者。则昧真空。证空者。则失幻有。滞二边者。则迷中道。取中道者。则隔二边皆不得为自心现量也。纵令妙悟泠然。了知心外无法。法法皆是心具心造。苟非独一静处闻思修慧。缘自觉了。向涅槃城。习气身转变已。自觉境界。观地地中间胜进义相。犹不名为善义菩萨。若但口云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仍堕建立及诽谤见。何由契会此妙体也。
三一法异名者。先会此经异名。次会他经异名。此经异名者。秖此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亦名自觉圣智境界。亦名真识。亦名真相识。亦名如来自到境界。亦名无所有佛地无生。亦名海浪藏识境界法身。亦名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亦名常住法身。亦名自觉圣究竟差别相。亦名常不思议。亦名如来藏自性清净。亦名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亦名无我如来之藏。亦名如来禅。亦名一乘。亦名出世间上上无漏界。亦名佛之知觉。亦名佛自得法。亦名本住法。如是等种种名字。皆是一体异名。如以众指。共指一月也。他经异名者。华严经名为法界。维摩经名为不可思议解脱。大般若经名为一切种智。金光明经名为法性。大佛顶经名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占察经名为一实境界。法华经名为诸法实相。大涅槃经名为三德秘藏。梵网经名为本源心地。乃至诸经论中。各有多名所谓大圆镜智。庵摩罗识。中实理心。正徧知海。大寂灭海。大涅槃天。如天帝释。有千名字。如诸世尊。一一世界。各有十千名字。经体亦尔。并须寻名而悟体也。
四入体之门者。第一义境。虽是自心现量。而种种心量未忘。终难凑泊。经云。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于真实义。当方便修。此以行为门也。又云。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堕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近多闻。所谓善义。此以教为门也。统论教门。四四十六。依教起行。行亦十六。今经正破三藏四门。兼用衍教一十二门。且如唯心直进一语。若唯心故空。则通教四门也。唯心故假。三谛隔历。则别教四门也。唯心故中。三谛圆妙。则圆教四门也。又如妄想无性一句。若云了不可得故无性。则通教四门也。若云更互出生故无性。则别教四门也。若云当体。即真故无性。则圆教四门也。通别八门。经虽不废。而非正旨。今未暇说。圆融四门。应略辩之。所谓非一非四。而论四一。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也。夫曰心曰想。不可谓无。即是有门。曰唯曰无性。不可谓有。即是空门。为破外道计有我故。说空无相无愿等句。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如来藏。即是亦空亦有门。唯心则空而不空。无性则有而不有。即是非空非有门。执之便成四谤。以互违故。融之便为四门。以不二故。约此圆融无碍之门略明观者。秖此唯心四门。妄想无性四门。便是不思议境。诸佛已悟。我及众生云何尚迷。悯已伤他。上求下化。便是真正发心。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便是善巧止观。离见妄想。是破法徧。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是识通塞。上上升进。是道品调适。当离群聚习俗睡眠。是对治助开。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是知次位。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是能安忍。到无开发行。如实处不生妄想。是离法爱。当知此经前后劝修之文。十乘意足也。
五徧为众经体者。依于第一义境界。随众生心而为显示。或实示其全。或权示其偏兼或但。或对或带。或开或显。或说或泯。千经万论。宛转赴机。究其指归。总属心量。可以意知。不可言尽也。
六徧为诸行体者。统论半满权实诸四三昧。皆以第一义心而为其体。此经勅令。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当知正是称性起修。以修显性。不知体性。宴坐何为。知而不修。体亦不显。纵令权行未悟此体。然离此体亦无权行。是故徧为诸行体也。
七徧为一切法体者。一切诸法。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收无不尽。而此诸法。一一无非自心现量。若知诸法唯是自心现量。则诸法皆即第一义心。如真金所成诸器。则器器皆是真金。如湿性举体作冰作水。则冰水唯是湿性。纵令凡外二乘。妄计心外有法。而外法毕竟非有。毕竟无非自心现量也。第二显体竟。
第三明宗者。宗是修行之要领。会体之玄枢。水性至冷。饮者方知。妙体离言。非修不契。修分正助。正乃名宗。如纲之总挈网目。如梁之任持瓦椽。故显体之后。急须明宗。此经以唯心直进自觉圣智为宗。唯心直进。名为真因。自觉圣智。名为正果。盖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迷时不减。悟时不增。体非因果。而悟此境界以为真因。乃名唯心直进。证此境界以为极果。乃名自觉圣智。是故经云。观察无始虚伪过妄想习气因三有。此明破我法二执。以唯心识。观为方便道也。又云。思惟无所有佛地无生。此明全以果觉理体而为所观。所谓不生不灭为本修行。因该果海。真如实观为真修道也。又云。到自觉圣趣自心自在。此明与佛同体也。又云。到无开发行。如随众色摩尼。随入众生微细之心。而以化身随心量度。此明与佛同用也。又云。诸地渐次相续建立。此明无位次中假立位次。如虚空丈尺。入海浅深。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也。又云。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此即显示唯心直进。从因趣果之正宗也。初祖谓二祖云。吾观震旦所有经教。唯楞伽四卷可以印心。此之谓也。第三明宗竟。
第四辨用者。此经以破外道余乘我法二执为用。亦以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为用。盖由外道余乘。不达自心现量。妄计心外实有我法。故佛应病与药。为说八识五法三性及二无我以对治之。若复随言说义计著。谓实有此八识五法三性二无我等差别之相可得。还同法执。故古人云。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当知但是空其情计。遣其执著。而五法自性识无我等。本是自心现量。本无可空。亦无可遣也。何以言之。迷于如如是起妄想。妄想非智。故于无名相中计名著相。若知名相本空。不起妄想。便名正智。非别有正智可得也。由正智故。知名无名。知相无相。无名无相。假号如如。非别有如如可得也。设有一如如可得。则如如亦是名相。还同妄想矣。譬如翳目。妄见空华。医病若除。华相本灭。华不起处。即是虚空。非别有虚空可得也。若谓有虚空可得。即建立相。若谓竟无虚空。即诽谤相。当知虚空离有离无。不堕四句。则如如亦离有离无。不堕四句也。如如离有离无不堕四句。则名相妄想正智亦皆离有离无。不堕四句也。是故如来为诸众生显示迷悟差别。方便建立五法。以破断见。因诸众生转计五法实有定法。又复方便遣空。以破常见。是则虽建立而非有。虽遣空而不无。五法旣尔。三性八识二无我等。例皆可知。依他如幻。无实我法。横计我法。便为妄想。悟二无我。便显圆成。依藏识海。起七识浪。若云定一。不应起有先后多少。若云定异。应非水体。是故偈云。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斯乃破立同时。空有不二。不堕四句明矣。凡外于识自性相应及所变影。不能了知唯是心量。妄计有我。故为开示人无我理。岂于心外别有一理。名为人无我耶。余乘于识自性相应及所变影。不能了知唯是心量。妄计有法。故为开示法无我理。岂于心外别有一理。名为法无我耶。是故此经总破一百八句。别破外道异因。及七自性。有种无种。自相共相乃至三乘五性。建立诽谤。有无一异俱不俱等。又复为说四大造色。诸阴性相。妄想分别。三意生身。有无有见。宗说通相。语义。智识相续解脱。离于世论。破外涅槃。破外无常。简灭正受。生灭刹那。种种变化。而终之以不食肉门。可谓执无不破。疑无不遣。故使菩萨依之进修。永离戏论妄想分别。唯心直进。速到自觉圣智克证自心现量第一义境界也。第四辨用竟。
第五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若约五味分别。即是生酥。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明三是权。显一是实。外道与愚小并破。即空与圆中并陈。盖是以圆接通。以通入圆。于七种二谛中。乃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也。于五种三谛中。乃有漏为俗。无漏为真。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为中也。经中虽亦列明别十地相。而随即云无所有何次。意在顿超直入。不局三祇渐次。故非历别法门。乃接引界内利根。令成界外利根。即事即理即真即中。故为禅宗之正印也。略明五重玄义竟。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毕)。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