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倡践三不永怀念

发布时间:2023-08-03 15:46:36作者:结缘网

  沈惠珠 整理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讲于净庐

  刘先生、郑先生,还有诸位善人:本人今天特地为了追念周、胡二位老居士(编注:周、胡二位老居士为慧炬创办人周宣德居士及夫人胡安素居士)而讲「倡践三不永怀念」。兹分四段说明:

  护持三宝解三空

  周老胡老二位居士,他们提倡佛的最根本嘱咐。佛法的根本,主要就是三不可少,《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不统摄了一切大乘佛法,能够倡振这三种最根本大乘佛法的人,不论是僧是俗,应该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因为把握了这三不,才能真正生生世世护持三宝。真能护持三宝的人,最主要的了解,就是已了知佛法的三种空:内空、外空、内外空。

  内空是指内在身心,从智慧的观照当中,没有像一般人所执着的那个实在的我。真了解身心空,也就自然了解与身心相呼应的一切外境,瞬息变化,也是没有实性的,这便是外空。至于内外空,那是总合说内外一切都是空。佛法讲空,都是先从这三空讲起。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为身心所困,也为外境所缚。那么现在了解了内空,解除了内在的困惑;了解了外空,解除了外境的迷惑。如果是这样子了解了,内外就都空了,所以身心就能宁能安。

  (一)解空发慧了却二

  佛法讲空也讲有,说到真正的空,是就相对性说的。了解里里外外没有实我,没有实性,自然就领会到一切都是缘起性空,这样子就能启发智慧。简单地说,智慧就是彻底的迥脱了自己,也看清楚了外境,这叫做慧。「了却二」,是说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了却自我,也能够把自我所有一切了却了。大多数人,都是在那儿贪自我享受,因此永远困在「二」界之间。

  现在我们举一现实的例子说,周、胡两位老人家,就是把自己的身心看空了,也把自己所有的都奉献出来了。比如说这个净庐,就是他无条件奉献出来的,因此,现在台北才有这么佛法的道场。现在谈到「了却」了他们二位能够了却了自我的牵挂,但不会了却佛和众生。

  (二)一心彻践三不少

  因为他了却了自我,所以才能一心一意地、彻底地实践三种不可少。四十多年前,从大陆到台湾来的信佛的老居士非常多,有的提倡某一宗,有的随意修学,没有一定宗派的观念。他们二位老人家,把握了佛法的整体。佛法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善根、福德、因缘。现在说善根:

  过去久远久远,圣人已深深地培养了,所以到现在才能真正地发力。佛法最根本的善根,就是不贪不瞋不痴。普通说痴是烦恼的总源,但是由一切大乘经论来说,谈到三不善根,都是先从贪说起,谈到三善根也是从责说起。因为一切人,大多数都是贪欲心非常强烈,而且离不开现实生活,可以说贪从来没有离开念头心地。

  如果你们真正能控制这个我,才有可能把贪忍住。我们通常说的贪爱,可以说是通三世的。由于贪恋现在的生命,相信一切都为自己所有,就自然而然贪爱了。即使到了最后这一期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他还希望将来的生命比现在更好。从这样来看,贪这染着心,可以说全身全心,染着透了。说到真正地修学,它是从心底里面最微细的贪控制起,时日久了,那些粗重染污的贪,才能控制住,因为这个贪啊、那个痴啊都非常深,都非常微细,如果能够控制住日常微细的贪,久久痴也就受到控制了。

  宿善深培今发力,是说真正能控制微细之贪,一定要宿世善根深深地培植,这一生才能发力成就。「力」,是说从许久许久以来,学佛法,体验佛法、从佛法当中储积力量,非常充实。因此,从今以后,生生世世为佛法尽力,为众生尽力,永远不再匮缺。有了佛法这个力,他才能控制因为情见所造成的劣根性。一个学佛得到佛力的受用、法味的受用、佛力的作用的人,他生命内在奋发心就强,尽管为众生,为佛法,原本看起来辛勤劳苦,甚至于疲倦无尽,他呢,丝毫也不感到劳累。

  (一)力足二耐二更坚

  就是佛法当中,真正佛力充足,并有两种能耐。既耐得住种种的倦,同时也耐得住种种的怨。说到众怨欲讥,若干年前,台湾的佛教,不要说在家居士的认识倾向不同,就是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有许多不同调的异音。周老居士奔走于各出家人、各宗派之间,他平等的恭敬,平等的护持。有的人不了解他的个性,说他太圆融,说得不好听是圆滑,这是一种讥笑、讽刺,但是他能够耐得住这样的讥,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二更坚,就是他的愿、行更加进步,佛法中所说的愿,简单的说就是体怨进道。一般的人学佛法受了种种的怨害刺激,受到种种的苦头,因此退心。但真正有愿力的人,他反而从这种种的怨害当中,能够体会佛法,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心,真正地与佛道相应。

  例如,释迦佛晚年,提婆达多想尽种种方法伤害世尊,破坏僧团。从因果说,他下生当然就掉到地狱里面。但是佛在大乘经里,照常为他授记,说他将来还可成佛,这就是体怨进道的一个例子。

  我们现在学佛法,要真正愿发得很进步,一定要能够面对种种迫害,深深地体谅对方。在某种情况之下,要尽量地,不管是明地暗地,能够用种种方法启发他,不能同他闹对立,这样自己的愿才能愈坚强。这个愿强了,愿力就宽大了,心量也就宽大了,脸色也才能宽松、畅豁。

  如果我们想开始过好生活。你就要对那些怨害你的人,不再记恨,不再挂怀,反而要感激他。为什么呢?因为你懂得修忍辱,有这个愿,承受得了。如果不懂得这个愿力,就会受不了,因为懂得愿,受得了,你的愿愈受得多,便化得愈透,这样心量和愿力才能广大,才能坚强,你才能真正步上佛道。

  佛说要普度众生,我们学佛的人,也要学佛的普度众生心,你如真想普度众生,你就要发这个大愿,这个愿你保不住,只拚命求生西方,我认为你不能到西方去。

  「行」是说消恼通人。佛法当中,行是什么?是指我们内在的念头起了种种烦恼,尤其是那些痴人的烦恼,或者是人造成自己堕落的那个染污,这是恼的方面。现在说真正的行,是不论有形无形,要能够消除那些恼。「通人」,学佛法也就是学通人。佛在因地,当然礼佛,但也更要礼人。一般人只知道礼佛,不知道礼人。有时候反而说人伤害了我,我要报复他,你这样,是没有念到佛。你真正礼佛,要与佛相通,佛是怎样成佛的?他一面真正地念人、见人,一面真正地学佛,这样才能生生世世地见人见佛、通人通佛。

  说老实话,你光礼佛不礼人,你若想要见佛,几乎不可能的。为什么?因为佛主要的是他见得一切人,受得一切人的。因为能受得一切人,他深深的与众生打成一片,深深的观察众生。众生的好处,他尽量的学,众生的坏处,他尽量的原谅。因为这样的学,这样的原谅,他才能真正地发菩提心。

  (二)坚持广植不享果

  直回直趣直脱粘

  是说发坚固心修持,执持佛法,同时发广大心植福德,不享果。也就是广结善缘,植善因不享果。即使得到种种善果,他也不以这样的果视为自己。不享福果的人才能真正有福,我们看一切佛、一切大菩萨,他们的福果福德大极了,要他们享受的话,历经千百劫也享不完呀。因为久远以来,积的福德善根太深了。若依佛菩萨的眼光来看,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受人家的供养、帮助,也太多太多了。现在自己所有的福德,也可以说是人家给予我的。我现在才开始偿还,不应该同一般人一样享福果。

  近代欧阳竟无老居士,精专唯识学。他有一句名言:「不留一毫自用。」就是说他学佛法,在经济方面绝对不留一毫钱自己享用。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却真是了不得呀。论他的学问,他是一位大书法家,以他的书法,足可以为自己赚许多财富,但他绝不肯拿自己的字去卖。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尽整个生命之力,奉行佛法,不享佛果。「直回直趣直脱粘」,就现实生活来说,人要吃饭,要住房子,但只要粗衣淡饭,他最简单的地方就好,其余的一切完全奉献给众生,奉献无上菩提,这样的直发大心,向成佛的大道迈进。

  「直脱粘」,是说不要粘手粘脚。许多人贪着心重,抓名位,抓财宝,将他喜爱的粘在身上,舍不得放开。这儿我要拿周宣德老居士来说,若干年前,印顺老法师谈到周老居士的为人。也就是四十年前,那个时候,中华民国为了邦交,凡是佛教国家,都请出家人或者有名的居士去访问。政府命令,派人出去,所有的费用都由政府供给,那时的外汇紧得很,少了怎么办?要自己想办法,多了,也不要再缴给国库。周老居士很了不起,他呢,出国应用的用,应省的省,回到台湾来,还剩下一笔美钞,他完全地一文一毫都缴进国库。一般人会想不缴库不犯法嘛,拿去好了。他不肯,这就显得他不粘手,这个手很正,很清净。这种典范,不论出家、在家人,都应该学习。

  由于他的善根善行,因此,受摄持的众生相当普遍。这是周老的一个特色,不管是老年、壮年、青少年,他都能同这些人打成一片。他特别关心学校里的青少年,在许多大学,如台湾大学等,推动辅导组织佛学社,让那些青年能够接受佛法的熏习。现在,许多已进入中年信佛虔诚的居士,都曾受到他的号召和影响。我们慧炬的郑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四十多年前,周老提倡青年学佛,也许现在你我坐在这个地方讲经的立场都没有耶。「佛策己」,就是说他们完全以佛菩萨的精神来勉励自已。

  (一)福不覆己德效佛

  由于善根深培,知道福相当可怕,虽然他有大福,但他不被福盖覆。福会颠覆人,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例子举不胜举。所有王朝在闭国的时候,都是战战兢兢,知道好好地振作,把国家的基础奠立得很牢固。传到二、三代以后,就怠惰了,那些皇子皇孙,或者豪门贵族,一个一个都在那里享福,一享福浑身都瘫痪了,振作不起来了,这样就被福盖覆了。所以,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时候,老百姓固然痛苦,那些皇子皇孙比老百姓更痛苦。

  「德效佛」,是说世间的人,有福不一定有德,有德又有大福。从佛法的因果来说,如你持守人乘的五戒,将来就可以感到福报。像这样的福报,因为缺乏智慧,贪享这福果,到临了反被这个福弄得愚痴颠倒。佛经上说,有一个老鼠,贪吃瓶子里面的酥。牠吃呀吃,觉得滋味太好了,索性钻进瓶子里面去,到吃肥了,便跑不出来了。当被人看到的时候,连瓶子跟老鼠摔破,这命就送掉了。许多人享福,也同这个贪吃瓶酥的老鼠差不了多少。

  真正以佛菩萨来策己的人,他知道自己福积得太少,不够推福给别人,因此永远不会被福所盖覆。有这样一个基本观念,一切的功德,都尽可能向上修学佛法。总括地说一句,「德」就是一切善法的总名称。比如说,释迦佛,众生称赞他「万德庄严」我们要修学佛法,也就是发这个菩提心。发菩提心,可以分三方面:

  1.发菩提心,要与一切智慧相应,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得佛的圆满清净无上菩提智慧。

  2.要具有大悲心,就是说要深深体念众生苦,要尽可能减轻众生苦,到必要的时候,有真诚的悲心代众生受苦。

  3.要想完成德,要以无所得为方便。菩萨们尽管行了种种不可思量的功德,在他看起来,是太少太少,不会向自己得意洋洋,说我作了许多许多的好事情,菩萨从来没有这么样的意思。假使你认为自己已经作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想得到好的果报,像这样就是贪着嘛。贪着福报,你会停止下来,久了,就退下来了。现在说自己所作,没有满足的心,就永远不会贪着,这样才能真正积聚种种福德。若想不为福蔽覆自己,要有一个基本观念,就是把种种修的福德,尽量效学佛那样无念无得。

  (二)崇德节福惊发福

  修学佛法,要崇敬功德,也要崇拜那些有功德的人,尽量跟他们学。「节福」,是说自己尽管有福,也要尽量节用这福,也就是尽量惜福。我们学佛法,所谓「发福容易发慧难」,就是说你这个人,家庭教育好,人又聪明,读书作事,经济、地位都有了,这是福呀。发福容易得很,发慧就太困难太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许多人,尽管有世俗的慧,但这是有漏的世俗慧,是与我们意识相应的,意识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执取,就是说我有本事,我要怎么怎么,执取自我,自以为是。假使你这样子执取,无漏智慧便不能生起。所以说发福容易发慧难,难在如何以清净无染的智慧,控制世俗有染的有漏慧。这样才能精严精进,才能在无漏慧上体会深入。

  据我所了解,现在台湾的佛教,表面上看,兴旺得很,也是事实。但另外一种现象,就是福报广,智慧荒。这是佛法的致命处。真正了悟佛法的人,懂什么叫做福?什么叫做慧?清楚了知,就会「惊发福」。现在在座的诸位,大家都有福,我也有福。但是在我的观念中,我时常警觉,我发这个福太快了,因为另外一方面,我没有发慧呀!

  (三)愧慧推福福成德

  由于没有发慧,就要起大惭愧心。从佛法上说,愧的作用在对治愚痴。愚痴心重的人没有惭愧。即使是一个大学问家、大思想家,他很了不起,在某种情况之下,人家骂了他一句,他气得不得了,你说,他智慧在哪儿啊?假使你能有这个大愧心,便能控制愚痴,便不会生气,不会动怒。尽管你有学问有思想,若你偏一边,不落于断,即落于常,都是滴漏苦恼的根本。现在你有了大惭愧心,你就能控制大愚痴,这样激发久了,清净智能就能一天一天地增长。

  「愧慧推福」,是说你真正有了愧心,你才真正知道智慧的作用,从智慧当中,发生真正的力量「推福」。有这个决心,把应享的福尽量推开去,让那些没有福享的人,尽量满足他们的享受,这样,你才能「更推福」。

  「福成德」,是你能这样作福,这个福就是净福,也就能应福而成就种种功德善根。

  学佛法要知道次第。什么叫做学佛法的次第?分三个步骤来说:

  一开始,就是尽量的植福,也尽量的把福推出去,这样才能把过去久远和今生的种种罪业减轻、舍除。第二,中间破除我,修学的历程长得很,不像现在一般人说的顿悟顿成、即生成佛,那真是害人不浅的话。中间破除,是修学历程的中间长得很,要尽量破除我见、我爱。因为这个见、爱简化的说,是一切烦恼的代名。为什么要破除见、爱呢?就有漏生命方面来说,见是造情绪、造有漏生命的动力,情是延续有漏生命的。现在你要去转这有漏的生命成为无漏的慧命,中间就要好好的控制一般人所执着的实我,或者真常大我。

  后断一切见,是说到了最后,快要圆成佛果了,一切见都要彻底的扫荡。不但邪见要扫荡,就连你执着「我见到佛、我见到法、我见到僧」也要扫荡,因为这也是一个见,一个执着。譬喻说,铁、铜打的锁,锁在脚上,走起来不方便。金子打成的锁,锁在脚上,走起来同样不方便嘛。所以到了最后,快要悟真正悟的时候,所有的一切见完全销融掉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见到世出世间的差别实相和一味真理。自思能善巧,是说要知道修学历程的三个大阶段,才是真正善巧修学佛法的人。

  深受信众喜爱的杂志「慧炬」,这也是周老取的名字。慧炬一直在那儿不断地发灿烂的慧光,指导许多迷梦中的众生。

  「修善福」?是说有智慧的光照,才能真正的修善根、修福德。说到「修」,正学普贤「行」不偏拨。「行」中间要有一个单独的括号。佛法讲修行,分成两大类:一是自力行,声闻、圆觉圣者他们着重自力,也就是以自力和法力两种力量总合起来,破除一切烦恼,自己又深思断见了,得到真正的究竟,了脱生死。第二种叫做普贤行,这个行即是一切善根、福德的总称。普贤行就是广大行,真正摄入广大善根,久久的生死当中,利益众生,圆成佛道。

  谈到「不偏拨」,现在修学佛法的人,总是说我是学哪一宗的,我这一宗了不起,学到了这一宗,就概括一切了。或者许多人到现在还说,我是创哪一宗的几代几代的什么什么。其实,说老实话,这样的修养,学佛法,真是太小太小了。真正学佛法的,知道要修学一切的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光学哪一宗,或者是哪一门哪一派,就自以为足啊!如果是这样,整个佛法,可以说抛弃得差不多了。有人曾问我,一某某人,你学的是哪一宗啊?我说:我是学的是佛法。佛法是什么呢?就是普贤行,普贤行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三不可少啊,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缘。

  (一)慧择因缘辨染净

  为何说不可以少因缘?因缘是一切佛法的心髓。如果佛法不讲因缘,就不成为佛法。学佛最重要的就是用智慧来抉择因缘。因缘有染有净,染的因缘造成生死流转的苦因苦果,净的因缘就是学成超出生死的清净因清净果。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世尊,你说的是什么法?」他说:「我说缘起,或者是说,我论因说因。我说的完全是缘起。」宇宙万有的现象,它的通智是什么?就是缘起。最近有一部书,说到我论因说因,我哪,就讨论这个因,也说明这个因,也就是说,我是说因说果。因是主体,缘是种种助力,有主体,也有种种助力,好事、坏事就能够出现或者是完成。关于因缘或者缘起的意义,《慧炬杂志》时常有论述提及。

  现在我说佛法的因果,同世间人讲的因果,许多都不相同。世间的因果,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话没有错;种什么得什么,或者也可以说是自作自受。但深一层去研究,就有问题,为什么呢?种瓜得瓜,瓜永远是瓜;种豆得豆,豆永远还是豆呀,这是直接因果。你怎样改良,只是改良而已,不能根本改变。佛法说的因果,不但是改良,还能彻底改变这个因果,论因论果都无自性。

\

  佛法真关心的因果,是对照起来讲的。说因果之因,有果故因,有果故因,故非真因。说这个因的本身,它不是自已本身形成的。说到对照方面,有果,才显出因。既然因为有果才显出因,这个因就不是真实的因,不是绝对独存的东西。果,也可以比照这个因来解释。照这样说,因果是绝对可以改变的。因可以成果,果也可以成因,因果久久地受到互相关联。比喻说,父母生孩子,父母是因,孩子儿女是果。儿女长大了,又变成父母,他又生孩子,这果又成为因。因果、果因,生生世世就在有漏当中颠倒循环。

  (二)染绝净纯创大缘

  我们现在修学佛法,要把种种微细的、粗显的染缘去掉,把纯净的、清净的因缘尽量培植,这样,才能创造大缘。

  再说「慧择因缘」,简别精严不滥杂。我们修学佛法,要真正具有简别的力量,一定要简别精严。大乘经中,有最清净、最纯正的,也有为了适应那些外道的,所以就有一部分外道的思想渗透到佛法中来了,久了就喧宾夺主。举个简单的比喻来说,佛法是以诸法无我为中心,一接触到外道的思想,便转过去为真常大我,真常大我是印度婆罗门吠陀的一个中心思想。现在,你学佛法,就要把真常大我踢开,好好的深研修学缘起的假我,这样才不会再杂染。

  (三)超卓风范永怀念

  说到周老,他不是大富翁。因为他心量大,所以能把握整个佛法,「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不可以少因缘。」他以这个善根、福德来创这样的大缘。「超卓风范永怀念」,是说他的风范,超出一般学佛的人,就因为这样,周、胡一位老人家,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本文转载自《慧炬杂志》第四一九期

  民国八十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出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