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净土法门

发布时间:2023-07-21 17:23:05作者:结缘网

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为一切诸法之归宿,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如来一代圣教,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实?圆各异,无非令一切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转凡入圣,就路还家,复本心性而已!

  千经万论,极口指归净土,十方诸佛共赞共扬弥陀极乐,诸大菩萨,历代高僧大德,亦复共赞共扬西方净土,净土世界乃法界众生之归宿。

  如来圣教,统摄诸法,一切诸法,皆须自力修持,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成证菩提,全靠自力,绝无他力摄持,若欲证成果位,极为甚难。

  唯净土法门,仗佛誓愿摄受之力,与自己信愿念佛至诚,感应道交,如此,自力与他力,相辅相成,异曲同工之妙,双管齐下,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恼迷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悲愿力,即于现在接引往生西方,既然得生彼佛国土,必证成无生法忍。

  若已证悟者,可直登上品莲华;未断惑者,往生彼国,绝对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道,是故,净土法门者,百千万劫难遭遇,岂可疏忽之!岂可弃之而自愿不往生!自甘堕落,沉沦三界六道乎?

  净土法门?广大无边,统摄群机,可造就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可下化无量众生,至始至终,总摄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根与钝根全收,上自诸佛菩萨,下至逆恶凡夫,皆总持于净土法门,无内无外。

  净土法门者,正能演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开导迷妄众生,因而觉悟,免受轮回大难,是故,九法界同归净土,十方诸佛共赞,千经万论俱阐。

  拙衲如本有鉴于此,在因缘成熟之际,特意发起写此『净土法门』之书,愿尽棉薄之力,做个如来使者,愿与十方诸佛共赞共扬净土法门,让沉迷五欲六尘之有情,有此因缘,得闻净土法门,因而有所猛然觉悟,痛念生死苦,轮回可惧。

  于是,皆能提起勇猛大道心,誓愿求生净土,果断念佛,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广修无量福德因缘为助缘,断大生死流,同登极乐国土,亲听弥陀说法,早证无生法忍,然后,倒驾慈航,成愿再来,广度众生,圆满福慧,共成佛道。

  『净土法门』之书,前后分为八个纲目,将净土法门之法义,有组织,有体系,分类而写成。

  如本智慧浅薄,业障深重,心有意而力不足,亦然无法总摄净土法门之义,实有愧对三宝!愿将虔诚恳切之心,以『净土法门』之书,奉献给诸大善信,诸位大德,共沾法益,同登极乐,共证菩提,圆满佛道。

  --------------------------------------------------------------------------------

  ΔΔ何谓净土?何谓秽土?ΔΔ

  何谓净土?所谓净土者,即是圣人所住的国土,因为这种国土没有五浊恶世的垢染,由勤修清净行乃至一切善业,所得之安稳果报住处,自由自在之处,清凉极乐之处,无束无缚之处,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之处,纵横自在之处,寿命光明永恒之处,三明(梵语sad adhijnah)之处,究竟解脱之处,远离生死轮回之处,圆满无碍之处,菩提岸之处,是名净土。

  换句话说,因修清净业因,所得的清净业果,种什么因,是必然得什么果报的,这一连串的因缘果报,是构成净土的展现,我们欲得净土的归宿,必须修净土的正因,方能达到净土的彼岸,在观无量寿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说,往净土必须勤修净业正因,凭此净业正因,方得生于彼佛国土,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勤修净土法门者,若能依观无量寿经所显示之法要而修者,必能往生净土,此十一种法要是圆成净土的正因,有此净土正因,就能成就庄严的净土。

  过去无量诸佛皆依此净土正因,而成就庄严的净土,现在诸佛也依此净土正因,而成就庄严的净土,未来诸佛欲成就净土,亦必须依此净土正因而庄严净土。

  三世诸佛皆依此净土正因成就庄严净土了;诸大菩萨欲得庄严净土,亦不能例外,也同样要依此净土正因,来庄严净土;历代高僧大德若欲成就净土,也必须遵循这净土正因,来庄严净土。

  我们是沉沦生死的凡夫众生,无智无德无行,没有超然的大智慧与福德力,怎能开辟更究竟之法呢?何况佛法是究竟之法、不二之法、圆满之法、实相之法、中道之法、恒古恒今之法;佛法是最古老的,也是最新的,始终一如,不变不异,无惑无动。

  佛法如大海,我们所了解的佛法,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而已!诸佛之智慧(梵语jnana),尽虚空?法界,无处不包,无处不容,概括无余。

  十方诸佛乃是圣中圣,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因此,我佛门弟子,若能依此十一种净土正因而勤修,必得庄严的净土,假使要问为什么能得成就庄严的净土呢?理由很简单,当下就是:种净土因,得净土果。

  何谓秽土?污秽的国土,即凡夫所住的娑婆世界。也就是说,凡夫因为有贪欲、嗔恨、愚痴、贡高我慢、虚诳诤斗、嫉妒心、疑心、邪说纷纭,因而烦恼丛生,身心逼迫,造无量业,由共业与不共业(梵语avenika-karman)的累积,因造恶业所感召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秽土的世界。

  秽土的世界,就是造恶因,所感应的污秽的世界,凡夫所住的世界,就是这种浑浊不堪的世界,这种难堪难忍的世界,常有饥馑疾疫,世界战争,因而带来刀兵劫难,苦不堪言。

  佛陀很慈悲的说出我们这个秽土世界,叫做五浊恶世,何谓五浊恶世呢?分别叙述如下:

  △ 一者命浊

  何谓命浊(梵语ayu-kasaya)?所谓命浊者,就是在住劫中人寿由二万岁的时候开始,世界便渐渐浑浊而不净起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浑浊不净,众生越起杀盗淫妄,起贪嗔痴,造无量业,尤其是在末法时代的今日,更是浑浊不堪,所以叫做浊。命浊就是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寿命短促之义。也就是现在逢值减劫之际,寿命短促不长。

  △ 二者众生浊

  何谓众生浊(梵语sattva-kasaya)?所谓众生浊者,就是世人造作恶业,身心不净,不通达义理,因而水沉三界,枉受生死轮回之苦。

  △三者烦恼浊

  何谓烦恼浊(梵语klesa-kasaya)?所谓烦恼浊者,就是世人贪于爱欲,心无止尽的攀缘于五欲六尘,沾染尘欲,人与人之间,彼此为了名闻利养,互相不礼让,因而引发嗔怒诤斗,虚伪诳傲,毁谤挑剔,徇私谄媚,攻讦不已!心地无法得到安宁,得到和谐统一,受到外尘外欲所支配,不得自在,痛苦万千,犹如台风之下的浪潮,永无止息,心之烦恼,亦复如是。

  △ 四者见浊

  何谓见浊(梵语drsti-kasaya)?所谓见浊者,就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的世界,越来越浑浊,思想观念不是走入唯物论说,就是走入唯心论说,偏激极甚;又有主张一世论、二世论、或无神论、神权论等等之邪说邪论,致使人类思想走入邪知邪见的巢臼里,断人善根,于是乎无法遵奉正道,以求的解脱生死,证悟菩提。

  如此的沉溺在见解上的错谬,观念上的弊病,无法正知正见,对于人生观与宇宙观迷惑所困,不能洞彻实相,是名为见浊。

  △ 五者劫浊

  何谓劫浊(梵语kalpa-kasaya)?所谓劫浊就是生于当今末法时代,众生根性日益恶化,造一切恶业加深,五逆十恶频频而出,家与家不合,社会与社会不和,国与国不和,世界与世界不和;因此,带来利害冲突,因果循环,发动流血事件,国家暴乱,卷起恐怖的战争,人类所带来的灾害,饥馑疾疫刀兵等等,相继而起,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永无安宁之日,是名为劫浊。

  △ △净土法门是学佛者的归宿▽▽

  净土法门,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如来一切圣教,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普纳众流,亦如太虚,?含万象,尽法界众生,无一人不摄其中,尽法界诸法,皆由此得其实际,释迦如来一代时之教之特别法门,十方三世诸佛之总持要道。

  圣教净土法门,是释迦教主大慈大悲所演畅之法门,乃金口所宣,十方恒河沙诸佛所共赞,诸大菩萨流通护持,辗转无尽,为普度圣凡之教,让芸芸众生出离苦海之宝筏,乃至诸大菩萨也一致导归净土,以期圆满佛果,作究竟大丈夫;如历代诸大菩萨有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大菩萨绍隆净土法门。

  及历代高僧大德有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少康和尚、善导大师、永明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等高僧大德,一致弘扬净土法门,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

  有此大功德大利益可得,能永超三界(梵语tray=o-dhatavah),断生死免轮回;净土法门,是我们沉沦苦海之辈的归宿。

  自从如来圣教传来中国之后,念佛亲证三昧者,及现在得道而往生者,与具足烦恼,仗佛慈力,得以带业往生者,多得枚不胜举。

  若我佛门弟子,但见阿弥陀一佛,即已?见十方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土,即以?历十方佛土,何以故?即一即多,无二无差别故。

  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若生彼极乐国土,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自然了解一切诸法,速证菩提,永不退转,直到成佛,是故,往生净土是学佛者的归宿。

  念佛法门,其功德殊胜,能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能除却无量恶业,转堕为升,化险为夷,清净三业,得入禅定(梵语dhyana),命终则能蒙三圣接引,是故:

  佛藏经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天台宗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蕅益大师云:『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

  上自诸佛,下至诸大菩萨、高僧大德,皆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的实例,为我辈沉沦者所依怙,所归宿。

  净土法门之义理极为深广,能深能浅,迷悟有别,染净有分界,是故,净土法门的层次,就有四种不同的境界,按照个人修证的历程,所感召的净土就有所差别了,现在就将四种净土的层次,分别叙述如左:

  △ 一者凡圣同居土

  何谓凡圣同居土?所谓凡圣同居土者,是指凡夫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居住的国土。也就是凡夫与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但立场不一样,凡夫(梵语prthag-jana)居此国土,是业力所驱使,随业力感召的国土,是无可奈何的国土,是不得自在的国土;圣人(梵语arya)居此国土,能乘此愿力自在,是来度众生的,无束无缚,具足三明六通,光明无碍,度化无量众生,纵横自在。是故,此土称为凡圣同居土。

  △ 二者方便有余土

  何谓方便有余土?所谓方便有余土者,是指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二乘就是声闻与缘觉,二乘的圣者,证悟偏空涅槃,不复度化众生,因此,住此涅槃中,尚未证悟中道法,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梵语samsara)如怨家,不能体悟生死与涅槃,不一不二之不二法门。

  所以,住于方便有余土(偏空涅槃)中,佛陀比喻这方便有余土, 如同化城一般,尚未究竟,亦须更上一层楼,证悟不二法门、实相法、中道之法,方为究竟,所以,二乘的行者以他的修证果地来说,就住于方便有余土中;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也有他的果地,他亦住此方便有余土中,是故,称之为方便有余土。

  △ 三者实报庄严土

  何谓实报庄严土?所谓实报庄严土者,是指佛的报身与登地以上的菩萨所居住的国土。因为佛已证成无上菩提,福慧圆满,万德庄严,佛拥有的报身,所住的报土;同时,为度化诸大菩萨所现的实报庄严土,令诸大菩萨发大勇猛心,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登地以上的菩萨,亦称为法身大士,此等菩萨已证得法身之果位。因此说,佛的报身与登地以上的菩萨所住的国土,称之为实报庄严土。

  △ 四者常寂光净土

  何谓常寂光净土?所谓常寂光净土者,是指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亦称为大般涅槃,佛已证成法身圆满,实相本体皆具足,住于究竟寂灭的法性中,是故,称之为常寂光净土。

  在修行的历程,净土的层次就有如上的四种,按各人的修证境界,来肯定各人的净土层次。

  我们凡夫众生未证成果位,就居住于凡圣同居土;声闻(梵语sravaka)与缘觉(梵语pratyeka budd=ha)二乘,就居住于方便有余土;登地以上的菩萨,就居住于实报庄严土;诸佛就居住于常寂光净土。

  总而言之,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之所共同赞叹,共同阐扬,共同证悟,共同居住之处;诸大菩萨摩诃萨,亦然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共居净土;历代高僧大德,亦然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共居净土;我辈沉沦众生,欲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欲得究竟自在光明,得证无上菩提,欲与诸佛菩萨,历代高僧大德,共入不二法门,同出一辙,也同样修此净土法门,即可成就道业,圆成佛道。

  △ △千经万论共指西方一条▽▽

  净土又可分为广义的净土,与狭义的净土两种;广义净土是指十方诸佛证得圆满法身,所居住的常寂光净土而言;狭义净土是指十方诸佛为了化度无量众生,因而示现变化所成的庄严净土,这种庄严净土是有国度性的,有区域性的。

  这种区域性的净土,譬如有:东方琉璃世界,有药师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国众生修行;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国众生修行;南方有世界,佛名日月灯佛,彼佛在彼世界教化无量众生修行。

  如此类推,十方世界即有十方诸佛,十方诸佛教化十方世界众生修行,有区域国度性的示现变化,这种净土,我们称之为狭义净土。

  大圣佛陀一代圣教,在各大部经典,演说甚深佛法之后,皆回向西方极乐净土,让大地一切众生,修行有个方向,有个动机,有个安稳的归宿。

  譬如华严经十大愿王,最后亦回向西方净土,佛说阿弥陀佛经、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楞严经、文殊般若经、大集经、往生论……诸经皆阐扬净土法门,最后导归西方净土。

  令一切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不会有所仿徨,徘徊无主,莫衷一是,因此,粗言细语,概归净土法门,总摄诸法导归净土,佛陀这一番大慈大悲的演说净土法门,不论是实教或权教,点点滴滴的教化众生,无非令众生能离苦得乐,破迷启悟,转凡入圣,由生死的此岸度过解脱的彼岸。

  净土法门在层次上不齐,高则不可测,深则无底,净土法门唯有诸佛方能透视了知,九法界的有情亦然如聋如哑,不能究竟了知净土之始终,可见净土这法门,实在甚深至甚深,是故:佛陀在仁王护国经曾经有说过一段经文,表明净土法门至为甚深,所以净土法门无弟子问佛,佛自说净土法门,因为净土之法,甚深不易入门故,因此,弟子无法问起,佛于是乎,无问自说,现在分别将经文阐述如下:

  仁王护国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正如此意,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但断见思惑,尚有尘沙无明惑在,未入十地圣位,所以只称为三贤,或称地前菩萨;我们要明白,三贤位已经断了见思惑的贤人,尘沙惑未断,亦然尚未证入法身,故不可称有净土可言,还是住在果报中。

  十圣位者,就是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称为地上菩萨。此等菩萨已证得法身慧命,断了见思惑,也断了尘沙惑,尚未断根本无明,处于菩萨果报中。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说,三贤十圣住果报,唯有佛一人居净土,就是这个意思。又因为诸佛已断了见思惑、断了尘沙惑、断了根本无明、三惑已了办、生死当下解脱,证成圆满法身,二谛融通三昧印,不偏不依,无惑无动,成就大丈夫(梵语purusa-damya-sarathi),人天导师(梵语sasta devama nusya=nam)、佛、世尊。

  十方诸佛所证悟的甚深境界,难思难量,世间之人共同测度不能了,若欲知佛之境界,佛陀在华严经有如是比喻,现在将摘录如下:

  华严经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华严经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若能通达诸法性,于有于无心不动。』

  华严经云:『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诸佛境界亦复然,体性平等不增灭。』

  华严经云:『法性无作无变易,犹如虚空本清净,诸佛性净亦如是,体性非性离有无。』

  华严经云:『法身(梵语dharma-kaya)恒寂静,清净无二相,为化众生故,示现种种形,于诸蕴界处,未曾有所着。』

  诸佛已彻底圆满证悟,中道法、不二法门、实相法、一乘法、乃至一切诸法,佛已于无量劫前修证圆成,是故,诸法尽通无余,万行具足。

  大般若经云:『菩萨(梵语bodhisattva)若有一法未得解脱,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今天所学的净土法门,通常指求生西方净土为主体,这也是中国佛教乃至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北传佛教国家所共同的趋向;往往忽略了广义净土的阐扬,有关这点非常重要。

  随着时代的演变,众生根基劣钝,在时空辗转中,众生的共业却形成了,这股狭义净土的潮流;也就是说,只懂得现在求得往生西方净土的观念而已!不知道在现生当中,立下大愿,以求得解脱(梵语vimoksa),现生证悟涅槃,圆成菩提,此辈之学佛者,稀少甚稀少矣! 大圣佛陀曾于佛经有记载一段经文,叙述如下:

  大集经云﹕『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罕有一人得道,唯依念佛法门,得度生死。』

  由此可见,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法门实在是末法时代,不可或缺的修行法门,当下一刀见血,直指人心,是为无上法药,不愧是大快人心;可见世尊的大慈大悲,具有大智慧,有远见,当下在三千年前,就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演说净土法门,为众生铺路。

  在当时正法时代,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听了净土法门,因而得大利益;在像法时代的众生,也同样得到净土法门,因而得大利益,其数多得不可称不可数;今日末法时代的众生,也蒙受净土法门的大利益,各个依净土法门而修证,可得度生死。

  净土法门,正是末法时代,最为契机的法门,度生死脱轮回的法门,三根普被的法门,逢值末法时代,能够得闻净土法门,心生欢喜,无有疑惑,信心不退,此人乃于无量劫已曾亲近诸佛,已广修无量福慧,于三宝中常精进学佛念佛已久。

  是故,今生得闻净土法门,不退不失,信心不退转,此人难能可贵,世所稀有,所以,佛陀在经典里很详细的记载一段经文,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佛藏经云:『往昔若无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才有因缘闻此义。』

  由此可知,净土法门具有相当殊胜的因缘,愿我辈学佛行者,莫错过此大因缘、大利益;甘愿看别人一个一个往生净土,自己却留在生死的彼岸,受尽三界火宅之煎熬,常受焦灼,不休不停,不罢不止!

  世尊(梵语bhagavat)大悲垂慈,告诉我们说,三界是苦难处,是众生造业之处,同时,也是受业力牵缠受一切苦处,极不安之处,于是佛在法华经有如是记载﹕

  法华经﹕『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炽不息。』

  三界轮回,六道往返,实在够苦啦!不可以再犹豫不决,若犹豫不决下去,会因此断了自己的善根,人生学佛的机会不太多,机会一失,百千万劫难遭难遇。

  是故,要多加珍重,提起菩提道心,痛念轮回之苦,真为生死(梵语samsara),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与西方圣贤为伴为侣,共证无上菩提,是名为幸。

  综合上面所说,如来一代圣教,谈空说有,说五乘法、三乘法、二乘法、一乘法,乃至一切佛法,最后,佛陀皆一一的导归西方净土,让大地一切众生,有个目标、有个终程、有个理想的归宿。

  因此,如来(梵语tathagata)统摄一切经论,共趋净土于一辙,历代弘宗演教之高僧大德,演说佛法之后,亦然回向西方净土,是故:

  高僧大德云﹕『千经万论不须标,共指西方路一条。』

  △ △伟哉四十八愿▽▽

  伟哉!伟哉!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度众生的由来,乃系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于无量阿僧祇劫前,当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弘愿,这四十八个大愿一发完,当下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身,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于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满如是大愿,诚谛不虚,超出世间,深乐寂灭。

  现在将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的因缘由来,叙述一番,普令修净土法门的诸大善信,诸大德们,对阿弥陀佛有个正知正见,同时,对四十八愿的由来,也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惑无动,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阿弥陀佛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曾经当过国王,正好当时有一尊佛出现在人世间,佛的名号叫做世自在王如来,此尊佛在当时绍隆佛法,兴盛无比,度化无量菩萨,无量人天。

  当时的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法喜充满,得未曾有,于是发大菩提心,欲行菩萨道,放弃国王的尊荣,舍弃五欲六尘的享受,因此,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作大沙门,于是,世自在王如来为国王剃度,法名叫做法藏比丘。

  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于是,顶礼佛足,向佛右绕三?,长跪合掌,向世自在王如来发大誓愿:

  『希望大圣世尊慈悲,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于是,世自在王如来,即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全部应现给法藏比丘睹见;此时此刻的法藏比丘,闻佛所说的一切庄严国土,皆悉睹见。

  得法受益的法藏比丘,更发起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那时候,彼佛之寿命有四十二劫,应化众生,法藏比丘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也就是说,综合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如法而修行。

  一切因缘成熟,法藏比丘,向世自在王如来稽首礼足,绕佛三?,合掌而住,于是发大慈悲心,立下甚深宏愿,法藏比丘白佛言,唯愿佛陀慈悲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以下就是阿弥陀佛无量阿僧祇劫前,当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每一个大愿都充满大悲心的流露,最后,四十八大愿都一一圆满成就,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也同时圆满成就,功德难思难量,现在完全恭录如左,供给诸大德、诸大善信,共研共参,四十八大愿如下:

  第一大愿:设我得佛,国有地狱(梵语naraka)饿鬼(梵语preta)、畜生者(梵语tiryagyoni),不取正觉。

  第二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第三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第四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第五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六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七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八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第九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大愿: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大愿:设我得佛,寿命有限,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梵语sravaka),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五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乃至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九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大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逐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大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五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六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七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胜,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九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一大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二大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第三十三大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四大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法忍诸深总持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五大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六大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七大愿: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天人民,闻我名字,五体投地,稽首作礼,欢喜信乐,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十八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缝捣浣濯,不取正觉。

  第三十九大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意欲见十方无量严净佛土,应时如愿,于宝树中,皆悉照见,犹如明镜,?其面像,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一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至于得佛,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二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解脱三昧,住是三昧(梵语samadhi),一发意顷,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三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四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修菩萨行,具足德本,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五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眛,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见无量不可思议一切诸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六大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随其志愿,所欲闻法,自然得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七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第四十八大愿: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第三法忍,于诸佛法,不能即得至不退转者,不取正觉。

  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无量阿僧祇劫前的前身,是当国王的身分,闻世自在王佛说法,得法喜充满,心理恍然觉悟,于是,舍弃国王的尊荣,亦舍离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的贪染,心怀着强而有力的菩提道心,欢喜踊跃舍俗出家,当大沙门。

  法藏比丘智慧超群,勇哲高才,度化众生的大悲愿,穷劫欲说不能尽;当时,世自在王佛为他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之实况,令法藏比丘得闻,并一一?见,所有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殊胜与卑劣。

  最后,法藏比丘将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作综合性的研究与思考,把所有诸佛剎土殊胜庄严之处,悉皆节录在自己的脑海中,经过选择与过滤,分析与组合,于是乎,综合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殊胜庄严之处,总集合在四十八愿当中。

  此际的法藏比丘,观看因缘成熟,走到世自在王佛前,稽首礼足,绕佛三?,长跪合掌,向世自在王佛发大誓愿,祈愿佛陀慈悲听察:

  就在这庄严的情况之下,法藏比丘发下了伟大的四十八弘愿,当四十八大愿发愿完毕之际,应时大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散发其身,自然音乐,空中赞言,法藏比丘必成无上正觉;经过无量阿僧祇劫前的修行,法藏比丘勇猛精进,道业成就,具足修满四十八大愿,愿愿皆得圆满,当下成就无上佛道。

  当下成就无上佛道者,正是阿弥陀佛,这时候,四十八大愿就在此时此刻大放光明,威德显赫,展现无余;极乐世界也就在同时大放光明,响应十方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之际。

  诸位广修净土法门的同参道友们!到底阿弥陀佛成就佛道之后,他的国土世界是什么名称呢?地点在何方呢?成佛以来有多久了?

  有关这些问题所在,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在阿弥陀经里,已经告诉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说无量寿经里也说得一清二楚的,现在引录一节,供给诸大善信共参,分别如下;

  佛说阿弥陀经云:『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佛说阿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自从成佛以来,已经有十劫的岁月,从这个世界向西方之处,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个世界存在,名称叫做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一尊佛,名称号阿弥陀佛,现在就于彼国教化众生,演说佛法,度化无量人天,乃至声闻、缘觉、菩萨,普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完全没有一切苦难,哀怨忧虑、恐怖悲戚;更没有地狱、饿鬼、畜牲,一切忧患、缺陷与不满,在清净的极乐世界,皆已消除无?,皆已远离众苦,唯受一切清净妙乐,身口意三业能安能稳,日日与西方三圣为伴为侣,与清净大海众菩萨为道为友,无有诸苦难,但受诸乐,所以称为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累生累劫修行,累积无量功德,庄严福慧,成就了四十八大愿所成,极乐世界空中常有天乐鸣空,黄金为地,自然有妙香之花,传?欲闻香者之处。

  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都是金银、?璃、玻?所合成;楼阁也是由七宝所庄严布置。

  整个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都是阿弥陀佛为化度众生变化所成,`不论是地面上殊胜庄严;水上也殊胜庄严,空中也殊胜庄严;食衣住行方面,都无欠无缺,若思食则能得食,吃多了也不会觉得太饱;若思衣则能得衣,想穿什么衣服,就有什么衣服,随心所欲;若住则住七宝楼阁,四周皆宝物,贪念自息;若行则神足通,一念则到达目的地,交通特别方便,又不会发生车祸,或空难,或翻船之灾。

  极乐世界实在太殊胜了,实在够庄严!言之不尽,说之不竭,言不尽意;诸大善信,若能在看净土三经,与往生论,对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与极乐世界,会明白的更周详,更透彻,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上所说,是将四十八大愿的由来,叙述一番,让诸位同参道友,对四十八大愿有个正确的认知,不至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受。

  因此,在勤修净土法门的过程,就能产生莫大的信愿,因有信愿,而得大勇猛之道心,真为生死,深信轮回之苦,发大菩提心,念佛往生净土,永超三界,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珍重!

  △ △往生净土的条件▽▽

  往生净土有往生净土的条件,无因不成果;一切事业的完成,皆有它完成的基本条件,若无这些基本条件,则事业难以成就。

  我们勤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欲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然须要具备往生的条件,若具足往生净土的条件,往生必成,绝无疑惑,现在将往生净土所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四点,分别叙述如下:

  △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

  六道轮回太辛苦啦!尝试过无量无边的苦难,亦然迷妄不知觉悟,实在可怜甚可怜!因此,枉受轮回,沉溺三界,永无出期。

  法华经云﹕『于此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众生受苦,不以为苦,又始终吃苦,吃苦又不能觉悟,又无尽的吃苦,日日月月,年年岁岁,接踵不断吃苦下去,吃不完的苦,对凡夫来说,凡夫吃的苦永远不能毕业,叫做吃冤枉之苦!

  对『苦』不能觉悟之人,又浸袭于苦的深渊,不知跳出苦海者,佛门称之为,可怜愍者、苦命儿!

  世间之苦必定是苦,苦是必然的事实,谁也否定不了的实际,任凭你有多大的权力,也奈何不了苦的浸袭,你尚未证得果位,『苦』这一个字,你也无法享受特权,更无法赦免。

  『苦』是世间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展现,是天经地义的事实,『苦』是自作自受的还报,作何因得何果的呈现,是公平的,是平等的,是理所当然的,是故,大圣佛陀于经典有如是而言:

  佛遗教经云﹕『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

  这段大悲心的话,可说是斩钉截铁,一针见血,苦口婆心之良言,道出世间苦的真相;纵然月亮可变热,太阳可变冷,佛说的四圣谛之大法永不变异;佛说人间众苦充满,说出人生遭遇之苦,实在就是苦,不会变为快乐,苦毕竟是苦。

  佛陀曾经说过:『我如来没诞生人间之前,人间本来就是多缺陷的,美中不足的,有无量之苦紧逼迫着人,苦难始终存在人间的,『苦』的由来,是众生自作自受的果报;有佛来人间,苦还是存在的,无佛来人间,苦亦然存在的。』

  苦的存在,不是我如来说苦的道理,世间才开始苦起来,更不是不说苦,就没有苦;苦不是如来创造的,也不是任何神权所能变现的,苦之由来,乃是众生造何等业因,因而所得果报呈现,是名为苦啊!

  我们不要怕听到苦,怕听到苦,何尝没有苦,苦在生活点滴中,常有的事实,避不开、闪不得。

  相反的,我们学佛之人,更应该认识苦,透视苦的根源所在,因而连根带拔,不留祸根,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所以,要广学多闻苦的实际真相,方能彻底解决苦的祸源。

  多闻苦,多听苦,透视苦、理解苦,才能水落石出,真相大白,解脱苦的洪流。

  觉悟苦,是学佛第一关觉悟;第二关觉悟,就是广学一切佛法,来解脱苦的流转因素;最后,洞彻生死流转之因由,于是证入涅槃还灭,转凡入圣,成就无上道业。

  总而言之,勤修净土法门者,欲得往生净土,首要体悟的,就是正见人生是苦的,以苦为师,以苦为增上缘,有苦的逼迫,不是不好,是构成我们觉悟的好因缘,越苦越好,越苦越能让人觉悟,觉悟也就越深刻。

  觉悟了苦,具有善根的人,当下就能发大勇猛心,流露出修行的风范,提起菩提道念,快马加鞭,为办生死大事而努力,为成就佛道而冲进,为度化无量众生而办道。

  修净土法门的人,要一一透视三界无安,三界如火宅,三界如牢狱,三界如枷锁,苦不堪言,欲罢不能!于是乎,别无选择,求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亲?弥陀世尊,听闻弥陀演说佛法,早证菩提。

  求生西方净土,心念要虔诚恳切,别无二心,愿佛慈悲,接引往生,速离生死;向前一步是极乐莲池,退后一步是地狱火坑,看你要前进,或是要后退,由自己择抉吧!

  同时,视生死如冤家,视生死轮回如仇敌,视生死如考妣,心怀着永不欲见生死之念;因为,尚未证成菩提,生死毕竟是生死,涅槃毕竟是涅槃,是两回事;未证悟果位,不得说生死涅槃不一不二,所以,在凡夫的因地,要速证生死轮回的风险,避开生死忧苦的戕害,免受生死轮回之窠臼里。

  若能如是善于观察,三界如火宅,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视生死如考妣;则道业日益渐增,求生净土之意念,也就坚强不坏不失,可望达成往生彼佛国土之愿。

  在佛前发愿往生净土之际,心里应存着,真为生死而求,为发菩提心愿而求;心心思惟阿庄严的庄严法相,与忆念极乐世界庄严殊胜,则意业清净;口口念着庄严之圣号,句句分明,则口业清净;身体日日常礼拜阿弥陀佛,则身业清净;三业清净,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千即千生,万即万生。

  能达到三业清净,怎能不往生呢?若不往生净土,岂非诸佛大打妄语?因此,最怕我们念佛功夫不足,忆佛功夫肤浅所致!不然的话,凭此三业大用,万修万人去,亿修亿人去,努力,努力!

  发愿往生的发愿文很多,不胜枚举,在此介绍一位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那就是,净土宗的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正是,他曾经作了十四句的偈颂,作为回向文,内容很恳切,言简意赅,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有很多修净土法门的诸大善信,正在发此愿之时,见种种瑞相;或者在睡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或在命终之际,三圣亲临接引,感应的事迹,频频倍出无法具说,现在将其回向文恭录如左,供养给诸位共研共参,共回向,分别如下:

  愿我临终无障碍  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  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剎那中离五浊  屈身臂顷到莲池

  莲华开后见慈尊  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  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  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  毕竟当来得成就

  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每当功课做完,或念佛礼佛完毕,乃至做一切大大小小的善事,都必须一一做回向,回向西方净土,面见弥陀,速断生死,共证菩提,还入娑婆(梵语 saha)广度众生。

  若功课做完,念佛礼佛完毕,乃至做一切诸大功德,都不回向西方净土,无意念往生极乐的话,那么纵然念佛把喉咙喊破,声?满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净土。

  若不回向净土,纵然礼佛,把头额磕破了,血流满地,亦不得往生净土。

  若不回向净土,无意念求生净土,纵然所做的善事功德,广大如虚空,?满十方世界,亦不得往生净土,极乐世界去不成。

  何以故?诸佛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皆苦口婆心,奉献我们沉溺的众生,要以殷勤的菩提道心,念佛礼佛,所做善事功德,乃至芝?之微小功德,都要一一普皆回向西方净土,于日夜二六时中,念念求生西方,恳求弥陀大悲接引,早脱生死,悟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诸佛菩萨这番的呼吁,无非是大慈悲心的流露,深怕沉沦的众生,受大苦难,煎熬不堪,三界往返,浪迹天涯,不忍观看众生继续轮回下去,于是,一再的叮咛我辈凡夫,赶紧念佛、礼佛,所做一切大小功德之善事,应如法一一皆回向西方净土,共证菩提。

  回向(梵语parinama)含有超越之义,不执着之义,此岸到彼岸之义,有目标之义;所以,回向能产生莫大的力量,能让求生净土的行者,有目标可归宿,有力量可冲劲,有超越生死之机,由娑婆生死的此岸,到达解脱光明的彼岸,这就须要强而有力的回向功德力,引发我们往生净土,回向的力量,带动牵引我们往生净土,所有引发带动我们往生的力量,当下就是回向的力量所致。

  是故,诸佛菩萨有如是呼吁,如是苦口婆心的呼唤,一再琐碎的叮咛!念佛礼佛,一切大小功德善事,应普皆回向西方净土。

  综合上面所说,身为勤修净土法门者,应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痛念轮回之苦,更应从苦的深渊处,勇猛的冲出来,不掉头、不回顾!发起空前绝后的菩提道心,勇猛念佛,誓死不退,直至弥陀慈悲相迎,接引往生净土为止!不然,绝对不罢不休!不停不止!若能如此,诸佛菩萨赞叹,天龙八部护持,高僧大德嘉许,是名为大丈夫,不愧是修行者的风范。

  △ 发菩提心

  勤修净土法门者,发菩提心实在太重要了;因为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总摄信愿、慈悲、智慧;也可以说,发菩提心的当下,即统摄贯串一切如来圣教。

  发菩提心之人,当下就是具备菩萨的条件,当菩萨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堪称菩萨;问他是否菩萨?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否?以发菩提心之有无,来决定他是否菩萨;也就是说,是菩萨或非菩萨,其分水岭,肯定在是否发菩提心!以此来论定也。

  大圣佛陀在华严经演说得一清二楚,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尊严!何等的难遭难遇!现在引录一节,分别如下:

  华严经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出生一切诸佛菩萨行,十方三世诸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华严经云:『菩提心是善中之王,能成就无上正等觉故。』

  因此可知,修净土法门的行者,对发菩提心,怎能轻易放过而不发心呢?毕竟,菩提心乃十方三世诸佛所成就的渊源,行菩萨道的原动力,造做成佛的根本因素,怎能舍弃菩提心,因而不发菩提心呢?慈悲的佛陀又说:

  华严经云:『舍弃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诸佛功德。』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为魔业。』

  频频的道出菩提心之重要性,实在太难得了,更应该好好珍重菩提心,不得疏忽菩提心,舍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啊!诸位同参道友们,你们说是吗?

  祖师大德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上至诸佛,下至凡夫众生,发心护持菩提心,是不容怀疑的,假使要问为什么的话?理由很简单,因为发心学佛的动机,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就必须发心行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要发心当菩萨,就应该发菩提心,当下发菩提心,就是菩萨,菩萨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

  同样的理由,若退失提心的人,就不能堪称是菩萨,失去菩萨的身份,失去菩萨的条件。

  所以说,发心要成佛,必须要做菩萨,做菩萨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者,即是菩萨;做个菩萨的行者,要心怀大慈悲之心,观看众生之苦,如自己之苦,众生在六道轮回,如自己在轮回;具有人溺已溺,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胸襟,若能如是发大心者,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

  总而言之,我们有生死轮回,众生亦有生死轮回;我们有无量苦恼,众生亦有无量苦恼,不能例外,因此,要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互相提携,互相鼓励,互相普劝,共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为求生西方净土而迈进,勿懈勿怠,不达终程,愧对自己是菩萨;若达到终程,是名菩萨;故云;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正如此意,无二无别。

  △ 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是往生净土的正因,同时也是往生净土的条件;若不能念佛达到一心不乱,那么,欲往生西方净土,遥遥无期,无有是处。

  『一心不乱』的境界,是往生净土根本要旨,是净土法门者所要办的大事,其层次有深浅,各人根机有差别,于是,在修证功夫上,也就有差别;一心不乱,通常可分为二种,何谓一心有二种?分别如下:

  △ 事一心不乱

  何谓『事一心不乱』?所谓事一心不乱者,即不生妄念,妄念不生,一则不乱,乱则不一,有其一心,无其乱心,名事一心不乱:又念念相续,执持名号,常忆常念,字字分明,无有二念,信心成就,名事一心不乱。

  属于定门所摄,未有慧故,事上即得,理上未彻,未见道故,以暂时伏住妄想,未能破妄想,因此,所得的念佛之定,称之为『事一心不乱』。

  △ 理一心不乱

  何谓『理一心不乱』?所谓理一心不乱者,即获自本心,故名一心(梵语eka-citta)。获自本心的境界,又分为二种情况: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二者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离于四句,唯一心故,此纯理观,不专事相,观力成就,名理一心,属慧门所摄,兼得定故。

  换句话说,获自本心当下,闻佛名号,不惟亿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体究之极,于自本心,忽然契合。

  又契合本心的境界分为二种:一者、即如智不二,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是智外无如;所念之佛心,无有心能念于佛,是故外无智,非如非智,故名一心梵语eka-citta)。

  二者、寂照难思议,真如本性,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若言亦有亦无,则有念无念俱泯;若言非有非无,则有念无念俱存;非有则常寂,非无则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言思路绝,无可名状,名为一心;若达此理,当下能所情消,有无见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为杂乱,以见真谛故,名理一心也。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者能念到这种境界,此理一心不乱,即实相故,实相即无相,实相与无相,正等无二,当体即空故,当下即开悟本性,即念自性天真之佛,无生无灭,有空能所等相,亦复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是名实相(梵语dhar=mata?bhuta-tathata),所谓,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念佛到此境界,名之为『理一心不乱』。

  净土法门的行者,若欲求得往生西方净土,首要条件,在乎『一心不乱』,若能达一心不乱,往生净土则有生机可言,大圣佛陀在各部圣典,皆有详细的演说,现在分别节录一段经文,供养诸大善信,共研共参,分别如下:

  佛说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阿弥陀经就说得至为明显,能执持佛号,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在临命终之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一日至七日,是克期取证之义,七日的期间,个人根机有差别,有利根者,有钝根者;有些人一日能念得一心不乱,有些人七日方能念得一心不乱,不能等齐;甚至有些人,七日八日九日亦无法得一心不乱的,其数之多,不可称计。

  若依据菩萨修行,动经尘劫,则无穷无尽何止七日!今立下七日之期限,以末法众生修诸功德,精进实难,废弛恒易,应须克限,乃发胜心也。

  精进念佛,个人根机有差别,是故,得到一心不乱的日期亦有差别,佛陀在各部经典,有时说七日,有时说十日,有时说四十九日,有时说九十日,等等不齐,其宗旨在于令众生克期取证,令众生发起勇猛胜心,以达到念佛三昧为目的,佛陀的大慈悲,为度化无量众生,广说无量法门,对症下药,其智慧无量,实在不可思议,动经尘劫赞叹莫能尽,现在引录各部经典,念佛忆佛而得成就之例,供养诸位大善知识,叙述如下:

  鼓音王经云:『若受持彼佛名号,坚固其心,忆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乱,必得见彼阿弥陀佛。』

  大集经云:『若人专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现见见佛,即得往生。』

  般舟三昧经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系念,于三昧(梵语samadhi)中,得见阿弥陀佛。』

  看了这些经文,我们的信心倍增,几乎要入一心不乱了,诸佛是真实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所以,我们依如此而修而证,必得一心不乱,究竟终得自度,亦能度他,自利又能利他。

  诸位净土法门的行者们!我们在修行的过程,要广学多闻,但在行门,必须一门深入,不要杂学杂修,若智慧不足,到处乱参访,盲修瞎炼,迟早会出毛病的,佛法的每一个修行法门,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才不至于踏入歧途,着魔着境,摧残了自己,并蹉跎光阴,虚走人生一趟,岂非甚为冤枉哉!唯愿多加珍重,是名为幸,共勉之!

  前面刚说过,解门要博通,行门要一门而入,专精一门,必能得成就,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将心系于佛号,而至一心,通达一心者,不可思议之境界当下就呈现矣!

  我们念佛亦如是,专念一佛功德,若念得很纯熟,那么,与念无量诸佛功德,正等无异,平等平等,大圣佛陀在文殊般若经有一再叮咛,现在分别恭录如下:

  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梵语ekavyuha-samadhi)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正等无异。』

  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梵语samadhi)。』

  由此可见,念佛之人,只要能专注一心,提起佛号,心系念佛号,不杂修杂学,则能入三昧,悟证菩提,其功德之大,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净土法门之行者,若能如是参修,日子久后,念佛功力纯熟,自然能得自性清净,得大安乐,得大欢喜,受用无边。

  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 buddha)是裟婆世界的教主,他慈悲殷勤的拔众生诸苦,专说西方极乐净土法门,教化一切众生,专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彼国;净土三经,所说都是彼佛国土境界实事,其修行之方法,但以念佛为主。

  修净土法门者,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或诵金刚经一卷,念佛与念经完毕后,面对佛前回向,发愿往生彼国,这是早上功课,晚上的功课亦如是。

  每日除了这二时功课之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生阿弥陀佛,放在心胸,念念不忘,净念相续,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但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做卧、举止动作、搬柴运水,此一声佛,时时现前,历历分明。

  若遇到顺逆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佛号提起,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修行之人,能明白动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烦恼,烦恼一旦灭,生死一齐了,更无别法。

  念佛念到当烦恼现前,自心能作得了主,即睡梦中作得了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了主,则于病苦中能作得了主;若于病苦中能作得了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自力与佛力,至诚恳切,感应道交,一剎那间,佛即垂慈接引,永脱三界。

  勇猛发心,为生死大事着想,此事不难,只要念念为生死心切,单单仅依此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但将六字出乾坤,不用三祇修福慧,直超三界,永断生死,得见弥陀,听闻法音,速证无生法忍,圆成佛道。

  念佛法门极为殊胜,自古至今,念佛得成就者,难以数计:

  唐朝百丈禅师云:『修行以念佛为第一稳当。』

  莲宗六祖延寿大师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

  无量寿经云﹕『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七宝华中,住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

  无量寿经云﹕『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楞严经云:『若众生心,亿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宝积经云:『他方众生,如阿弥陀佛如来名,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梵语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

  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佛剎,七宝诸树,宫殿楼阁,诸愿生者,皆悉随彼所欲,应念而至?佛告普广,汝不解我意,裟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多,习邪者多,不信正法,不能专一,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佛国土,悉随彼愿,无不获果。』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 拥护行者,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大智度论云:『有诸众生(梵语bahu-jana),谤般若,堕恶道,虽修余行,不能得出;后遇知识,教行念佛,方得解脱。』

  高僧大德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佛,其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一声佛,其福胜彼。』

  统摄诸经论几许,供养诸大善信,诸位大?,广修净土法门者,若能如是正见诸佛之大悲愿,体悟净土法门之殊胜,当下勇猛发心,勤修念佛,真为生死而求出离心,念佛之际,至诚恳切,念念从心起,如是净念相续,日子久了,念佛纯熟,一心不乱,不求自得,即可呈现眼前,若欲临命终,则能自知时至,自力与佛力,相得益彰,弥陀与诸圣众,接引往生,因此,无量劫以来之生死,于此永断,超越三界,脱离苦海。

  △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往生西方净土,以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正因,种诸善根福德为助缘;专注一心念佛,发愿往生彼佛国土,是正因,广植无量善根福德为助缘;假使有正因,无助缘,欲得往生,困难甚困难。

  有些人这辈子,似乎没有种下多大的福德善根,而勇猛精进念佛,却能临命终之际,预知时至,蒙佛接引,自在往生,何以故?答:此辈念佛者,已于无量劫前,曾广种无量福德善根,亲近三宝,是故,今生似乎无种善根,但得以念佛即能往生净土,因为,种如是因,必定如是果,这是因果的展现,别无疑惑。

  |

  既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而得生彼国,那么,要如何广植福德善根呢?如何才得以生于彼国呢?

  有关福德善根,佛陀曾于观无量寿经有提及,比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等等福德因缘,皆是往生净土之资粮,现生当中,若能勤修这十一法要,往生必成,莲华品位可逐渐增高,何以故?因为,用功力深,所应得之果,也就越大。

  现生当中,所做的福德善根越多,在八识田中,种下的福德善根之种子也就越多,种得少,得的也就少;若整个八识田中,都充满了福德善根因缘,此人在一生当中,生活得必然相当愉快,处处如意,非常的自在快活,毕竟八识田中的种子会起现行,会浮现福德善根之念头,起心动念皆为善念,这一切的动念,会使他生活在法喜充满中,所谓:助人为快乐之本,菩萨观看众生快乐,菩萨自己也快乐,正是此意。

  所以说,现生当中广种福德善根,在八识田中(阿赖耶识梵语alaya)当下就种下福德善根了,整个心田里都没有恶的种子浮现,而所流露的念头,都是福德善根之念,此人在临命终时,再加上勤念佛号,勇猛精进,为生死大业而发大心,自力功夫充足,佛力不虚,因此,自力与佛力,相辅相成,如鸟二翼,翔空自在,一剎那间,不隔毫端,瞬间蒙佛垂慈,接引往生,端坐莲花台,闻佛说法,永不退转,悟证菩提,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

  总而言之,一心不乱为正因,善根福德因缘是助缘,有互相辅助之功,有异曲同工之妙,何以得之?因为,福德善根是构成一心不乱的助缘,为了要达成一心不乱,必须广植福德善根;因此,二者之间,皆不可或缺,若缺一项,往生就有了障碍,唯愿净土法门之行者,应该有如是知,如是见,若如是知见,是名正见。

  △ △念佛法门有四种▽▽

  净土法门的行者,当下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又能了知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这就是显露菩提道心的见证;我们生于裟婆世界,苦难特别多,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处处皆是障道因缘,修行不易;处于五浊恶世,行道坎坷,退多进少,环境卑劣,犹如火宅。

  是故,大圣佛陀,开演净土法门,为大地一切众生,阐扬西方净土,显示出净土的正报庄严,与依报庄严,苦劝堪忍众生,发愿求生净土,踏实念佛,速离浊世,莫贪染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应为生死轮回之苦而精进。

  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法门极多,统摄经论于一极,普让净土法门之行者,有个正见认知,念佛法门可分四种,何等为四?分别叙述如下。

  △ 称名念佛

  何谓称名念佛?所谓称名念佛者,即是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矣。

  △ 观像念佛

  何谓观像念佛?所谓观像念佛者,即是观阿弥陀佛形象相好,口称佛名,则心不散乱,若心不散乱,则本性佛从而显现,如是念念不断,纯一无杂,临命终时,定见彼佛,现身迎接,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 观想念佛

  何谓观想念佛?所谓观想念佛者,即是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观;或想阿弥陀佛眉间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辐轮相,如是从上至下,从下至上,辗转观之,观想纯熟,三昧现前,临命终时,决定得以往生极乐世界矣。

  △实相念佛

  何谓实相念佛?所谓实相念佛者,即是念阿弥陀佛法性之身,本来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续,三昧现前,决得往生极乐世界矣。

  我们佛门弟子,若能遵循此四种念佛法门而勤修,往生必成,面见弥陀,亲听法音,悟证无生法忍,圆成佛道,还入裟婆,广度无量有情。

  四种念佛法门中,以称名念佛,较适应于末法众生之根机,历代祖师大德,一向皆倡导称名念佛,称名念佛易于入门故,以执持佛之名号为正行。

  因为,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以名召德,名?十方,功德圆满,万行具足,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观像、参究等行,极为简易,极为直捷;发大精进心,念念忆佛名号,肯信西方阿弥陀佛,决志愿求生西,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二六时中,净念相续,持之以恒,日久纯熟,念佛三昧,自然现前,若临命终时,蒙佛垂慈接引。

  称名念佛,容易实践,至为简便,不论在何时何处,皆可提起心念来念佛,让妄想纷飞之心,统一和谐,导归一心念佛,使心安住佛号中,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佛如一,无有距离,久而久之,念佛功力坚深,三昧(梵语samadhi)现前,不求自得。

  念佛之法有多种,现在将之归纳于一极,念佛可分十种,此十种念佛法,总摄称名念佛之法要,让修净土法门的同道,共参共研,共修共证,共登彼岸,分别叙述如下:

  △ 一、高声念

  何谓高声念?所谓高声念者,即在妄想纷飞,杂乱不堪,神志昏沉之际,即刻振作起精神,高声念佛,当下能把妄想纷飞之心念,一棒喝止!让妄想不起,如鼠见猫,不敢吭声,静悄悄;如是大声念佛,即有收敛妄心之功,是名为高声念佛。

  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于业报差别经有如是记载,分别如下:

  高声念佛有如是功德,能自度亦能度他,利已利人;高声念佛,时间拉长,恐伤元气,致使喉咙发痛音哑,不可过久,妄想一止息,即转变低声念佛;一方面,也不会吵到隔壁的张三或李四;张三李四有善根就好,若无善根,我们念佛者,也唯有被挨骂诽谤之分,是故,要观看时机与场合,不得高声又吼又叫,不然的话,本想欲令妄想止息,让心地清净,反被挨揍,被挨骂,又增加一大堆烦恼,岂不是失去念佛的真义,唯愿诸大善信,能正见高声念佛之实义,其功德甚大,无法称计,难思又难议。

  △ 二、低声念

  何谓低声念佛?所谓低声念佛者,当精神散失,或劳碌疲惫之时,即可低声念佛来对治,令散失之神识,收敛统一,使菩提自性显露,名为低声念。在人多的场合可行低声念佛,方不至于吵到隔壁之人;低声念佛,念久以后,易生昏沉,易起妄念,亦可再转变高声念佛,可令妄念止息,任意调治妄想,无有定法,只要能达到妄念止息,那么,可随意高声、低声而念佛;『念佛法门』,其宗旨在于止妄,妄念止息,就是念佛之力,切记!

  △ 三、金刚念

  何谓金刚念?所谓金刚念者,指心气不适,体弱不堪,或人多场合不当,大声与小声念佛皆不便之时,可动用口唇,半明半默念,绵绵密密,历历分明,佛声在唇齿之间,心存虔诚,字字从心起,佛号从口出,声声从耳入,达成心到、口到、耳到,三到成就,自然容易入念佛三昧,别无疑惑,是名金刚念。金刚念是所有念佛法中,最易纯熟之法门,念佛之力较坚定,易摄妄想,易使心定下来,故名之为金刚念。

  △ 四、默念

  何谓默念?所谓默念者,若高声念与低声念,都不适合时机或场合,或心身疲惫不堪,或嫌金刚念也废口舌,或污秽不净之处,或沐浴便溺之际,不宜出声念佛,在此时此刻,默念即可用得到,将心系于佛号,用心无声默念,令心无妄,显露清净本性,名为默念。佛号太长不易念,默念四字佛号即可;默念佛号之时,心地照常听得一清二楚,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从闻入流,反闻自性,念念圆通,久久纯熟,自性显现,逐成念佛三昧。

  △ 五、记数念

  何谓记数念?所谓记数念者,人往往容易懈怠,为防懈怠之心,以及增长我们的念力,一串数珠不离手,念一声佛,手掏一颗数珠,念得分明,记得清楚,令心安住佛号,令妄心平息,自性显露,如是名为记数念。念四字佛号即可,不要念六字佛号,数字少好念,易入心;念在『阿』字上掏过数珠,或念在『陀』字上掏过数珠,以此念法,永恒不变,不得错乱,借此数珠来束心之法。

  昼夜不断,固定功课,由少成多,日子一久,念佛功力加深,久久纯熟,无念而念,然后记数亦可,不记数亦可;若静坐养神之际,不宜掏数珠,因为手一动,意识则动,精神不能安宁,切记!

  △ 六、摄心念

  何谓摄心念?所谓摄心念者,就是以念佛之法,统一杂思妄想为一念,令妄心平息,这种念法,无论出声默念皆可,或行住坐卧,从朝至暮,随快随慢,可自行调度,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明明朗朗,从此摄心,妄念自然止息,是名为摄心念。这种摄心念,不但能去妄念,最能养神,其利益极为殊胜矣。

  △ 七、静坐念

  何谓静坐念?所谓静坐念者,就是结跏趺坐,手结弥陀印,亦名法界定印,能除一切妄想,于静坐中,心安住佛号而念佛,是名为静坐念。如果老骨硬,可结半跏趺坐即可,或端坐亦可,只要身体自然平直,不动不摇,顺乎自然;不要硬性勉强作意将身体挺直,以免火气上升,也不要缩腰垂头,易入昏沉,舌抵上颚,有津液徐徐咽下,眼皮自然垂帘,不可装作。

  一切身体安坐完毕,就开始由心地下功夫,由心起念,由心耳自听,念得清楚,听得分明,由五分钟静坐起,然后再二十分钟静坐起,如是渐增时间,心地功夫,不散不乱,不昏不沉,当下可成就静坐念佛之功。

  依此心念心听的静坐用功法,即可都摄六根,念佛三昧现前,全妄全真,妄真不一不二,证悟菩提自性。

  △ 八、睡眠念

  何谓睡眠念?所谓睡眠念者,就是在睡眠中,心安住在佛号上,令妄想不起,为防止懈怠,勤策自己,莫以睡觉因缘,空过一生,随烦恼之业所牵绊,造业无穷,可不慎哉!睡眠之际,以吉祥卧姿势而睡,恭恭敬敬默念圣号,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佛号,心念心听;在睡眠中不可出声,一则不恭敬,二则易伤气。

  人的一生,睡眠耗去光阴大半,如此睡眠念佛,是废时利用,功效颇佳,念佛功深,必于梦中得见彼佛,面见弥陀,大放光明,亲蒙授记。

  大圣佛陀于佛遗教经,有演说睡眠是障道因缘之例,对我们修净土法门之行者,有莫大帮助,与莫大的鞭策,现在叙述如下: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冤家,安可睡眠! 不自警寤,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当以持戒之钩,早并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无惭人,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佛陀的这一生番话,真是大慈大悲,悲心彻骨,句句鞭策我辈众生,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激发我辈众生,早求自度,『烦恼贼在我们的心中睡眠。』这句话,听起来最可怕,也是最实际的话,一日不将烦恼贼除掉的一天,就有一天的不安,那有闲功夫睡大觉!岂不是无惭无愧乎!

  总而言之,学佛的同参道友,莫以贪睡因缘,空过人生,应策勉自己,早求自度,夜眠之际,应提起菩提道心,安住佛号,勿求妄念,摒息杂思顾虑,佛号字字分明,句句由心生,如是净念相续,于睡眠念佛中,即可成就睡眠念。

  △ 九、克期念

  何谓克期念?所谓克期念者,在固定日期内,选择适当静室,屏绝外缘,谢客禁语,用功加行,或高声念、低声念、追顶念、金刚念、静坐念、等等不齐,因此,开始用功激发自己,把心安住佛号上,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佛号念得绵绵密密,不间不断,不杂不乱,以达成『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为宗旨,是名克期念。

  克期念佛,其日期无一定之数,有一日、三日、七日、二七、三七、四七、七七等等不一,无有定法,因人而定;一期未证得三昧,再订后期,如是接踵下去,果能精进不懈,必定有现证念佛三昧之日。

  △ 十、临终念

  何谓临终念?所谓临终念者,一生当中,勤修净土法门,一句佛号,朝念暮念,行住坐卧亦念,乃至终日终年,念念不罢不休,一切努力所得之成果,无非为熟此临终之一念而已!是故,名为临终念。

  由于可见,平日的念佛实在太重要啦!平日的念佛,念多念少,对临终往生的功夫有密切关系;平日佛号念得越多,临终往生之际,就越能念得出来,就越能自在,无障无碍的蒙佛接引,得生彼佛国土。

  若平日佛号念得太少,临终往生之际,就无法将佛号念得出来,其障碍重重,欲得往生,困难即困难,何以故?因为阿赖耶识中,没有种下佛号种子,怎能佛号起现行呢?所以说:无种因,焉得有果!往生不成,是理所当然哩!

  }

  临终这一心念,重任甚大,要上升天堂、下堕地狱,或往生净土,皆在此一心念中;牵魂牵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一心念;六道往返不休,也是临终这一念;成佛成魔,也是临终这一心念。

  临终这一念,百劫千生,在此一举,成与败,进与退,升与堕,佛与魔,都赖此临终这一念,很敏锐的分界,千钧一发,一念之差,即成千古恨,一暴百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正因如此,临终之念,要刻骨铭心,千念万念,守此临终一念,勇猛念佛,念念生死苦,愿愿欲往生,早登彼岸,断生死,脱三界。

  总而言之,临终念,是勤修净土法门之行者,最后之念,是生死(梵语samsara)与涅槃(梵语nirva=na)之念,是轮回与解脱之念,是裟婆与极乐之念,是成魔与成佛之念,实在太重要啦!谨慎莫放逸!愿我们净土同道们,共勉之!是名为幸!

  △△往生净土诸圣贤▽▽

  观无量寿经云:『念佛之人,生彼国者,莲分九品。』

  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梵语avinivartaniya),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这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者,若发大心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在西方净土之莲花品位,分为三辈九品;也就是说,按照各人修行的境界,高低深浅,来决定莲花品位之高低,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努力,用功加行,使莲花品品增高,花开见佛,听闻弥陀说法,早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

  大圣佛陀又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若生彼国土,各个在道心上,绝对永不退转,直到一生成佛为止,往生净土者,其数目之多,无量无边,不是用数目可数知的;由此殊胜因缘,我们更应该发大心愿,求愿往生彼佛国土。

  现在引录往生净土诸圣贤,往生西方净土者很多,无法一一举出,现在只略举九位,其往生自在自得之事迹,更有辉煌殊胜的一面,供给诸大善信,诸大净土行者,共参法喜,分别叙述如下:

  △ 一、东晋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乃净土宗之始祖,出生于东晋之时,居住庐山,博通三藏,然后引经据典,综合三藏(梵语trini-pitakani),十二部经典(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有关净土法门之圣典,合为一极,大力畅导念佛法门,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执持佛号,以一心不乱为要旨,一旦往生西方莲池,不被五浊恶世所沾染,亲听弥陀说法,得证菩提,永不退转,是故,此法门又称之为,净土宗,又称为莲宗,又称之为念佛宗。

  慧远大师在中国,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他听闻释道安大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随后,即到庐山之地,找个适当可栖止之处,率众行道,凿池种莲,于水上立十二叶莲花,又建造西方三圣像,筑成莲社,以此精进行道,响应四方善男善女,闻风而至,有一百二十三人,据云,此一百二十三人,皆因有慧远大师之领导精进用功,有知解有行门,如鸟二翼,自在自得,最后各个于命终之际,皆得往生彼佛国土。

  慧远大师本身,除了自己精进行道之外,还需要率领大众用功精进念佛,讲经说法,一年如一日,日日如此,道风极盛,僧俗云集,居住庐山三十年,从来没有下山攀缘入俗,专注净土,念佛之功极深,是故:

  慧远大师曾经亲见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极乐世界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音,极乐世界之庄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宣,赞叹莫能尽。

  阿弥陀佛告诉慧远大师云:『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同时,又见莲社先往生净土者,一一可见,有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阿弥陀佛之侧,听佛说法。

  慧远大师晚年,东晋年间,八月六日,预知时至,自行沐浴,整装衣容,集众于大殿,悲心彻骨开示道:

  『我住此山中,勤于用功办道,安僧立众,曾经三睹圣像,现在又见西方三圣,吾生净土必矣!』

  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上品上生莲台,年寿八十三岁。

  △二、隋朝智顗大师

  智顗大师又称之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隋朝炀帝为他赐封的,因为他有无量智慧,相好庄严,演说佛法,辩才无碍,度化穷穷无尽众生,皇帝尊仰他的?行高超,是故,封称他为『智者大师』;又因为他智慧深广如大海,其大如虚空,中国僧俗,对他极为尊敬赞仰,又有『东方小释迦』赞美之誉;又于浙江省的天台山,创立天台宗,也号称为『天台大师』。

  智顗大师是隋朝的人,居住浙江省的天台山,创立天台宗,后来也入寂于天台山,后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天台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经为主体,明一心三观的妙理;天台宗在当时可说是盛况一时,同时,也影响整个佛教,扭转歪风,进入佛教黄金时代,其功德实在不可思议!

  智顗大师,字德安,姓陈,河南省,颍川人,他的母亲当时怀孕他的时候,梦见种种瑞相,有五彩之云烟,萦绕怀抱,时常经历其事。

  有一天,智顗大师在风和日丽之下,满月诞生,此时此刻,正是百花盛开之际,人间出现一位圣哲,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在当时,满室檀香之气,盈满室内,光明洞然;眼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面西,年纪轻轻,就看见佛的圣像,就知道顶礼膜拜,与出家僧人相逢,必然恭敬伏地而跪拜;十八岁那年,投湘州果愿寺,跟随法绪和尚出家,常诵法华经,兼通律藏,他好乐禅悦。

  有一天,他诵法华经到药王品之经文处,『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此刻即时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定而能照,照而能定,照定一如,证悟法华经之本怀,通达诸法相,当下大彻大悟。

  隋朝开皇十四年,一生前后,建筑佛寺有三十六所,佛像有八十万尊,亲自度僧有一万四千人,创造放生池有六十余所,供给诸大善男善女放生,奏表陈递皇上,希望爱护动物,严禁打杀捕捉;是故,一切动物得到当时的保障,天龙八部致敬,诸佛菩萨欢喜,道俗倾向佛教,而受教化,佛法在那时候,非常鼎盛,可谓佛教黄金时代。

  智顗大师著作很多,诸如净土十疑论、法华玄义、小止观、以及天台宗所创立的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合称为天台八教。

  智者大师一生中,很专注一心研究经典,勤苦修行,教化一切众生,所行诸善业,不计其数;有一天,他自己知道要往生西方净土,因此:

  有弟子请问他说:『请问大师证悟何等果位?此土命终,生往何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