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宗门法眼

发布时间:2024-01-12 09:22:07作者:结缘网

  昨天提到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在他所有弟子里头,禅宗般若方面,除了所谓的青原行思禅师,后来弘扬于江西,还有一位南岳怀让禅师,他弘扬禅宗于湖南,在禅宗史上有名的,从这两位延伸的五宗七派,在禅宗方面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永嘉大师,有名的。请我们善光居士为我们念一下。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师示:这是他最早是研究天台宗,天台学研究的非常好,后来看《维摩诘经》,发明心地就是悟道了。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

  师示:这个地方就是,偶然一个机会,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得法弟子叫玄策大师来造访他。

  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师示:这样的,跟他谈这些,哎呀,这个人根器这么好,所谈的内容完全跟历代禅师类同,暗合祖意,他非常的赞赏。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通,

  师示:这是《法华经》的典故了。说威音王之前,你没有人印证可以,威音王之后,没有人印证不可以。玄策大师告诉永嘉大师,你要找个人帮你印证,跟单行道一样,没有人帮你印证,这还不行的。

  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师示:所以说如果你没有印证的话,等同于天然外道。境界虽然很高,没有经过一代一代的这样的传承、印证。印证下去,你当下身心马上不同。他说,好吧,你就帮我印证吧。不行,我人微言轻,我的份量不够,你还是直接找我的师父好了。

  若去,则与偕行。

  师示:如果你要去,我陪你过去。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

  师示:“绕师三匝”,这个是说,你看不轻易礼拜的。我们一般讲绕佛三匝,他是绕师三匝。

  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示:那锡杖拿起来,有点不礼貌,那严格来讲,相当相当不礼貌,你们继续听下去。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师示:这个棒子打的很重,这是要教育的。不打,不打不成器。这个在一个参访者,你对参访善知识,这是非常的荒唐,只有永嘉大师拿的出来,他等于要摸底,他已经在摸底了,看你反应如何。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示:喔,我,哪有那么多表面的,我是要了生死的,我才不来这一套。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师示:那么无生法忍,不生不灭境界,哪有什么快跟慢?哎呀,这个六祖一出手,就是点到了中心,那么你看永嘉大师的回答,后面的更精彩。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示:哪有什么快和慢?好!临机不让师的,这个永嘉大师根器非常利啊!

  师曰:如是,如是!

  师示:好,好!这就已经印证他了,已经印证了。

  师示:前后没有几句话。如是,如是,是这样,是这样。已经印证了。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示:这个时候他才展大稽,按照出家人的这个规矩、礼仪,顶礼三拜,心服口服了,我总算找到明师了。换句话说,他不轻易,就等于密宗里头,这个弟子不择师犯戒,那么上师不择弟子也犯戒,彼此都是要互相的。要不然,我们找到一个恶知识,“一盲引众盲,相牵跳火坑”,如果你碰到一个恶知识,那不是把你……禅宗有名的话“我眼本明”,我的眼睛本来好好的,“因师故瞎”,是老师把我的眼睛搞瞎掉了,那多严重。所以他不肯,我没有摸清楚之前,我才不礼拜。对了,就礼拜,这个印证之后,屁股一抬,他要走了。继续讲。

  师曰:返太速乎?

  师示:你这不是太快了吗?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示:你看,多好呀,哪有什么快慢啊?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示:毫不客气的,这就对了。各位这是真正的圆满次第,这是真正的大般若,所以真正的佛法在禅宗,因为中国禅宗发展到,可以说是整个佛法最登峰造极的。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师示:我们六祖拍弟子的马屁,结果这个永嘉也不领情。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示:呵呵,你既然无生还有什么想法,都一切融化掉了。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示: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里头,叫“善分别一切法相,于第一义地不动”。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师示:总算,还是听六祖的话,这个师父这么好。你说好吧,就住一晚上吧。他就乖乖的住了一晚上,所以称之为一宿觉。

  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

  师示:那还有一部没有讲到,《永嘉大师禅宗集》非常经典的。整个《坛经》来讲,六祖所有弟子里头要推永嘉大师的根器最利,三两句话,六祖就给他印证了,这是高手过招。

  所以真正的佛教是扫相的,没有偶像的,过去的禅堂没有佛像。所以我们净土称之为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其实跟禅宗没有两样。所以我经常跟各位提到,什么是阿弥陀佛?翻译成中国话就是“无量寿无量光”。把你所有的颠倒执着扫的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这无念境界正是“无量寿”。“寿”代表时间,你好比说某人你的寿命八十、九十,活了八十岁、九十岁,“无量寿”就是无量的时间,无量时间这个观念哪来的?你没有念头就是“无量寿”,无量无边。有名的禅宗的华严的李长者有句名言,“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就是说“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十世古今”未来的、现在的都是在我们一念之间;“无边刹境,自它不相隔一毫端”,你说美国远不远啊,在我们观念好像非常远,在一个大神通者,一动念,马上到了。过去我讲过了,南老师早期办的《人文世界》,里头有一篇文章,就是一个人叙述他的死亡经验,当时是在台北新店,那么有一次他生重病,被家人送到那个**医院,他忽然看到,哎呀,怎么亲戚朋友都围绕着他的身体?他说,哎呀,我是不是死掉了?这在佛教里有两句名言叫“生不认魂,死不认尸”。我们活生生的,找不到我们的心。找到了,那你就悟道了;死了以后,认不得自己的身体了,如果你能认得身体,你跟身体合到一起,你又活过来了。哎呀,在医院住久了,好久没有回去,回家看看。动个念头,已经到家门口了,家里上锁的,进不去的,但中阴身没有墙壁时空阻碍,动个念头他就进去了。看看家里没人,都在医院守护他,刚刚往生,全家人都赶过去了。女儿、女婿在美国,挂念他女儿、女婿,女儿、女婿都是当教授的。他女儿在实验室,才动个念头就已经到了,他女儿在做实验,跟他女儿打招呼,他女儿不理他,频率不同,女儿没看到他,他可以看到女儿,女儿看不到他,没有意思,你不理会我,她不是故意的,看不到,算了,回去吧。才动个念头,又回到**医院,又活过来了。这个是告诉我们,我们的念头有那么快,光速都没有我们念头快,没有妄想,没有妄念,那个境界彻底的圆满了,修到一坐身体就空掉了——“无量光”,这才是整个佛法的根本。跟禅宗,跟般若所有的宗派没有两样,根本是一样的,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角度不同,其实核心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这些根器不同,在那分宗分派分法门,这是对佛学佛法不通的才有这种现象。

  【音乐12:46】

  对佛法你的见地越透,更加的淳厚,更加的平实,当然如果是不太入流的这些标榜是禅宗的,那就很难讲了。有真见地的,他不会讲大话的,讲大话的,统统是一知半解的。

  有时候给大家鼓励,鼓励过头了,这种标榜好比说一句弥陀圣号能够横超三界,这种说法已经超过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一个教法。我们佛陀讲的都是非常如实的,那么大家要分清楚,佛陀怎么讲的?佛陀在《阿弥陀经》提出了两个往生净土的门槛:第一个门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福德功德不够,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这放不下本身就把你牵绊住了;那么福德智慧够了,心胸宽广,心胸坦荡荡,了无牵挂,也就是他的福德智慧因缘很深厚了。所以大家修净土的,一定要把佛陀所讲的记得牢牢的。第二个门槛,就是持弥陀圣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修净土的哪几个人能做到一心不乱?如果福德因缘不够,做不到一心不乱,哪来的横超三界?鼓励是好事,但言过其实,其实也是弊端。甚至有提到万修万人去,这样的说法给大家太多的鼓励,但是如果跟释迦牟尼佛讲的,《弥陀经》讲的,那你相信谁?你相信祖师讲的,还是佛陀讲的?当然是相信佛陀,这点我们要很清楚。

  有的说禅宗是难行道,那是你没有智慧。我们修行解脱要不要智慧?没有智慧,怎么解脱?没有智慧就是一句圣号也好,一句咒语也好,也是念的颠颠倒倒的。我们就是说,对我们现阶段自己的身心、环境很清楚,我只要一门深入,老老实实修一个法门,对我的身心有帮助,不管身心、家庭、事业、工作都有帮助,这个可以肯定的。至于解脱不解脱,那你还是要按照佛陀所讲的,帮我们解个壳,让我们身心舒缓下来,这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我们修学佛法是尽未来际,只要不颠倒,不迷糊,已经不错了,能不能解脱,这都是三世因果。

  所以修学佛法,就是要脚踏实地的,你既然谈佛法就要讲到位,不能讲,只讲表面,讲些好听的。所以,我们准提法跟所有的宗派法门基本上没有矛盾,矛盾是我们自己见地不通,通了没有不统合在一起的。

  【16:45】

  那么昨天仪轨讲到“本尊现丈六金身,无量相好,观想奉上世间种种殊胜供养”,普贤十大愿王有无量义,每一次讲的,可以从不同角度讲。对我们的修行,它可以说是菩萨心戒,菩提心戒。修行上路了,那一定做人处事上路了,修行不上路,有时候讲话、做人、处事颠颠倒倒的。

  观想“奉上世间种种殊胜供养”,已经不只是观想,观想就是让我们理念清楚。理念清楚了,正好有这个正知正见,正好起正行,要用在我们的做人处事方面。普贤十大愿,就是在勘验我们修行人有没有上路。这十大愿,好比是一把尺,一个度量衡一样的。你有几斤几两跑不掉的,你有多高,道行有多高,十大愿王一量就量出来了,无以遁形的。所以让大家观想,观想“奉上世间种种殊胜供养”。

\

  这个供养,在密教里面有十种供养:香、花、灯、水、果、茶,不是茶叶,很多供佛用的茶叶,那不对的,是泡好的;还有吃的,做好的。在道场里头,早斋要供佛,午斋要供佛,晚上要施食,施给鬼神吃。在佛门中尤其是僧团提倡的是“过午不食”,晚上吃勉强是当作药在吃,所以叫药食。茶、食、宝、各式各样的宝物,你喜欢的,为什么要供?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贪着,要有供养心,培养我们的供养心。珠,珍珠;衣,衣服,衣服买回来的,做好的,还没有穿的都可以供。这十种供养其实象征的福报,物质丰富。福报哪里来的?你会做人会做事,朋友多,像我们曹总一样,公司养了几千个人,那要福德,要懂得企业管理,这个钱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所以这十种供养,衣食住行,代表物质,物质来源于你的工作、你的事业,来自于你会做人,会做事。做人,你懂得人际关系,事情做的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有理想有目标的,你的物质条件就越来越丰富,你的财务数目就不断地上升。所以这十种供养,代表福德资粮。所以这是道道地地的普贤行,要从做人处事,会做人会做事,你才会做企业,人做不好,不会待人,人家不听你的。事情越做越大,哎呀,滚雪球一样的,深通,已经掌握到做人处事的一些法则,一些原则。曹总,谈笑风声,好像没有这回事,这叫举重若轻!代表福报,也代表他很会做人,这个如果谈修行他福德已经很深厚了。

  那么供养好了,观想“本尊由顶上光明中浑入我身,本尊跟自己无二无别”。供养佛菩萨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道业,参访亲近善知识,亲近、礼拜、称念这些佛菩萨圣号,都是来完成我们自己的道业。所以这个地方是应化身,化身佛。应化在这个世界上,从事各行各业,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各位你打开《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都是一些国王,一些长者,都是社会的贤达人士,他们的人生历练太丰富了。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多生累劫,大家要会观察,所以世间法圆满,出世间法才会圆满。我们在世间上颠颠倒倒的,那你修行也修不上路。世间法简单就四个字:待人处事。做人做事,这是菩萨行、菩萨道,也是自己的福德,也是自己的智慧,在华严四法界里头是“事法界”;那你做事的理念怎么来?“理法界”,理事方面,理跟事不断交融。菩萨跟罗汉有什么不同?罗汉等于独行侠,独来独往的,他也证得空性,但他看到的都是自己,看不到别人,所以福德不够。那么罗汉想要圆满,一定要回小向大,所以我们真正把佛学、佛教、佛法融会贯通了,才晓得,原来修行一点便宜没得占,点点滴滴都要靠自己经营来的。

  供养好了,观想本尊由头顶上浑入我身,本尊跟自己无二无别。告诉我们一切佛法都要用到自己身心上面来。把佛菩萨的这个言论也好,他的功德当作我们的典范,重点我们要依教奉行,要如理思维,要法随法行,如果不能够依照佛菩萨的教诲,不能够依教奉行,那都是空话。所以准提法的观想,到最后都要跟自己合二为一,一切唯心造的道理。然后再观想传法上师现前。

  【音乐24:13】

  进入到观想上师在头顶上,一样是如法供养。这地方简单讲,在密教里头叫“上师相应法”,这在密法里头,非常根本,非常重要。拿我们禅宗来讲,能不能悟道,除了自己根器之外,要有好的禅师接引,好的禅师的调教。像《坛经》里头,这些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好多好多,现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是当年的曹溪道场,有的人一亲近就是几十年,像永嘉大师这样的一见面三两句话就解决了,少之又少,顶多留一个晚上。当然没有再见到第二次面,这是上上根基,他自己懂得用功,懂得修行。那么你说永嘉大师去见六祖有那么重要吗?重要!没有见六祖,其实他还是恍惚的,他还不敢那样的肯定,虽然自己信心信得过,那么得到六祖惠能大师印证,身心马上不同了。禅宗的传承非常严谨,像五祖弘忍大师,他法不轻易传的,按照事实来讲,应该传给他的大弟子,应该传给神秀大师,跟他那么久了,论人品,论学问,论修养都是一流的。为什么没有把衣钵传给神秀大师呢?因为佛法不是买卖,所以我们僧团中有句话:“宁可将身堕地狱,不把佛法当人情。”这个不是生意场所的买卖,这关系到大道正法!对就对,不对就不对。所以他公开,晓得六祖已经差不多了,“你们……”,召集全山弟子,“每个人都写一份心得来,哪个人对了,我就把衣钵传给哪个人。”没有人敢写,包括神秀大师他自己,全山的师兄弟议论纷纷,哎呀,我们不用写,这一定是我们大师兄,非他莫属,我们将来好好亲近大师兄就好了,都这么认为。所以神秀大师,硬着头皮,只好勉强写出来。写好了,要把这个心得报告呈给师父。到方丈室一半就折回来,一半就折回来,前后总共十三次,什么道理啊?没有信心。那为什么没有信心?平常被五祖棒子打多了,晓得禅宗衣钵不是你一篇亮丽的文字就能够打动师父,不是用文字可以打动师父的,这东西是以心印心,所以他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才会那么彷徨、犹豫。想到一个投机的办法,写到廊道上面,师父每天经过这边,他一定看到的。全山师兄弟他们都看到了,很好,五祖也看了,晓得了,这是他的大弟子写的,把他找来,“这是你写的吧?”“对。”还赶快(说):“不是为了求当祖师,只是请求师父印证。”“不对啊,你这还不行的,还不到位,你再去写。”五祖要全山弟子:“你们好好诵,好好背。好好按照你们大师兄写的这个,可以得大利益。”他没有告诉弟子们说会开悟的。神秀大师这个偈子非常了不起,各位,我们千万不要轻视。那正是我们一般人都是要按照神秀大师这样的修行,次第很清楚的。送到后院去,让惠能大师听到了,哎呀,这个不对,他铁扣就断了。他说我也有一个偈子,那个人就有点瞧不起,哎,你等于一个工人,他那时还是在家身份,舂米的工人,你懂个什么?喔,不可以哦。我们修行人不能有轻慢心,你要了解,下下人往往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只是他地位高,他智慧并不是跟他的身份能够相衬的。哎哟,这棒子打下去,那就很谦虚。好,我帮你写,一写,惊动了旁边人,那当然不一样了,一出手就不一样。我当年看《坛经》,也是在这句话里,啊,并不那么复杂,禅宗就是那么平实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重要的在后面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扫的干干净净的,一出手就不一样。五祖一看,赶快擦掉,哎呀,这个不对,怕有人起这个妒嫉心,伤害六祖。看到没人的时候,他就转到后院去了,那时候的卢行者在舂米,腰间还绑块大石头,他很赞叹,为法忘躯当如是啊!非常肯定的,不多说,拐杖拿起来,在舂米的那个上面打了三下“当,当,当”,惠能大师晓得,要他三更半夜,三下就是三更,到方丈室去,一到了,赶快用他的袈裟把这窗户蒙起来,不让他人看到。其实六祖惠能大师在客栈听客人诵《金刚经》,也是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已经懂进去了,跟他过去世的接上了。后面的五祖讲《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彻大悟。找五祖帮他印证,这是上根利智。告诉我们传承很重要,他尽管根器那么利,如果没有五祖,他还是不行的。密教的“上师相应法”,其实从我们中国文化讲,四个字“尊师重道”。你不懂尊师重道修行上不了路的,这是法尔如是的道理。我们修行人最怕起轻慢心,瞧不起一切,这个值得我们好好地反醒。我们中国文化,儒家道理,对尊师重道讲的……我们大家有没有看过《论语别裁》,南老师讲的《论语别裁》?那分析的当然不在话下,中国文化本身就非常强调尊师重道。

  供养好了观想“上师由顶上光明浑入我身,三身合一,本尊、上师和自己,三身合一,了无分别”。一切都回归到我们的心地上来,恭敬上师就是恭敬自己,我们恭敬佛菩萨也是恭敬自己;轻慢佛菩萨也是轻慢自己,这是一定的道理。一个人见地、智慧成熟了,那一定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胸宽广。因为我们世间法都是二分法,都是对立矛盾的,是跟非对立的,长跟短对立的,高跟低对立的。所以《坛经》里头,六祖要入灭,弟子们来请法,将来禅宗怎么传授啊?动用三十六对,长与短对,这是禅宗的教育法。你说有,就用无对,来破一般人的我相。所以一切都回到我们的心地上来,扫干净了,还要什么那些乱七八糟的?那么多看不惯的,有什么让你想不通的,让自己想不通,开口便是人我是非,可见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很强,自我意识很强,正是凡夫的心态境界。那么佛法是不二法门,因为不二,化的干干净净,“离四句,绝百非”。世间法就二分法的观念思想,内心充满矛盾,充满对立的,有一句脾气大的充满了仇恨的,这都是我们自己的烦恼习气。真正智慧通达了,看法不一样了,把是非消融掉了,超越是非了,所以不二,融化掉了,把这善跟恶也融化掉了。佛陀不是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吗)?这是升起次第,从准提法来说,这是生起次第,有为法上就应该这样的。圆融、圆满、圆通的境界,完全,你不消融掉,境界有现,你还是堕在现象中,堕在有为法中,佛法是无相的,佛法是无为的。我们一般人在现象里头所以看不清自己,找不到生命的真相,因为我们都在用分别心。超越了,融化了一切对立的矛盾,真正的法眼,真正的慧眼才开得了。所以禅宗祖师讲的道理都是完全站在最高峰,所以六祖的名言“人非我不非”,看法不一样了,“我非自有过”,“常见已过,与道即相当。”修行人看到的是自己的问题,不看别人的问题,处处自我反醒,把自己心地扫得干干净净的,这叫做“人非我不非”,别人的过错,我如果帮不上忙,我不谈不提,那么你才有一点是非观点,你已经错了;“我非自有过”,是非即是走偏了,偏差了。集中的一句话“常见已过,与道即相当”,一个修行人动个念头,哎呀,不对,不可以有这个观念,不可以有这个念头,马上转,转观念,这是上根利智的,这个是有名的“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有的)马上心不平,气不和的,他看的是因地上面的,凡夫只看到现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说各话,才有那么多的人我是非。所以真正智慧融通,只能把自己心地扫的干干净净的,经常看到自己的问题,就有希望了,就不断向上升华,不断向上提升了。如果看到别人的过错,看不到自己的过错,那是堕落的,没有反省能力,没有智慧,看别人过错,所以是非滚来滚去,那不是智慧者所应有的。所以当年看《坛经》,啊,一看,心生欢喜。这个不但智慧,做人处事最高的一个指导法则,《坛经》多平实,里头太多的名言:“心平何劳持戒”,“慈悲是观音,喜舍是势至”,这些都直截了当,你到哪里找观音菩萨?你有慈悲心你就是观音菩萨,你有喜舍心你就是大势至,六祖说话非常简要的。所以整个修行,还是回到我们的心地来,很重要。回不到心地来,回不到自己,看不清自己,那叫颠倒,自我颠倒,自我染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