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第三十九课
讲一下经典翻译对中国社会的改变。五四运动有一个内在的文化倾向,就是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的基本属性,就是使得文绉绉的文章变得白话,让普通老百姓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学习,这是文化向下让更多的人得到知识的普惠。
明清的小说也是这个倾向。但是在历史上,佛教的传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一个副产品,其中一个就是汉唐时期、隋唐之际这个期间,佛典翻译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白话文运动。
大家都知道,佛教一开始在中国社会弘扬流传是在士大夫中间流传。也就是读书人之间附庸风雅、互相交流的一种思想,它们作为思想背后的一种生活方式,所谓的修行,或者叫禅修,普通民众并不容易了解。这局限于两点:
第一,普通的人没有这个知识能力。第二,我们没有渠道。
渠道我们后面有机会会讲到,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知识传播。所谓四大发明当中,除了活字印刷,更早先的是雕版印刷。印刷术在中国社会当中流传,一开始是为了弘扬流传经典。当然我们这里不谈经典,经典是读的书,而经典当中的内容是读得懂的书。
从士大夫阶层信仰的、学修的佛教,慢慢地随着社会的变革影响,越来越向周边懂点文化的、甚至不懂文化的人去传播的时候,当时就需要考虑到,那些没有文化的人是否有能力,是否能接受经典的思想?如何更便捷地接受经典的思想?这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罗什法师不愧是一代宗师,确实是非常了不起,两汉时期的《金刚经》的翻译,到现在我们都不难懂,《法华经》更是这样。两汉时期的经典,到现在都不难懂。
我们来看一个对比,我选了宋朝欧阳修的《秋声赋》的一段,这是代表汉赋,就是南北朝之前的人的语言文字表述方式是怎么样的,大概是这个意思。我念给大家听一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呢?不太好懂。基本上受过初中教育以上的人,字都看得懂,但是这个文章很难懂。《法华经》的方便品大家都念过,那我再选一段念给大家听一下: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前面的赋,与东晋两汉时期的《法华经》,哪个更容易懂?一目了然,《法华经》更容易懂。罗什大师具有极其高大的远见,高远的见地,他对经典的翻译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我要让普通民众听得懂。中国人写文章注重于两点,文思高远,注重于用典、用故,读书少的人读典故,读诗词,根本读不懂。而罗什法师的翻译,他要让普通民众听得懂,这就使得中国社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个白话文运动。
大量的新的词汇涌出,不再追求音律,而追求明了易懂。从诗词歌赋,向通俗性的散文,这样过渡。而这样的过渡,对于佛教来讲,对佛教的普及弘扬来讲,是个极大的便利。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讲,学佛少了一层文化的、诗词歌赋那样艰涩难懂的障碍,好懂、易学,这个实在了不起。
不得不再提一遍的是,罗什法师他是西域人,他不是中国人,这就跟一个学好汉语的人,他要学湖南话,他要学温州话,他要学广东话一样,他等于又学了一次。而这里的经文,即便到现在,我们读起来仍然清了明晰。我举的《法华经》的这段经还不是讲故事的,这里还是有点讲理的,讲故事更好懂。
所以经文对我们来讲,不是难懂,而是难学难成就。大乘经典不深,早期的经典更深,论更深。所以我们这里简单地用两篇,一篇经文、一篇辞赋,来告诉大家,佛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你日用而不知之的。比如:你这个人不要说得天花乱坠。天花乱坠,就是《维摩诘经》里面的典故。
很多词: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都是佛教的典故。佛教的语言已经变成我们的日常用语,这就是佛教的语言的普及化、白话文普及化之后对普通社会民众的影响。
这是我们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给大家介绍罗什法师,希望大家在这一讲过程当中,把我举的这两段文章仔细去看,然后你就明白罗什法师是多么的了不起。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