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一位君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宿根深厚,天资聪颖,大至治国安邦,小至诗文书法等世间法卓有成就。
1、向道勇猛 尊师重法 顺治十几岁的时候就善根萌发,于万机之暇探访善知识,随喜各道场。二十余岁的时候就惊觉世间无常,皈心佛教。他虚怀好学,念切生死,在座右大书"莫到老来方觉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其向道之勇猛,为一般人所不及。他曾以开国大帝之尊,先后延请憨璞聪和尚,玄水杲、玉琳通秀(玉琳国师)、天童道文 诸师入京说法,每次相见握手温颜,情逾师友。玉琳禅师上堂说法:"帝必躬行礼请,亲临听法;下座后,复亲至西苑万善殿禅师住处谢法。" 除了大型法会,清世祖和皇太后时常就参禅问题请师开示。帝问:"日对万机,还参得禅吗?"师曰:"若会得,日对万机即是禅、即是道"。"从何处入门?""即向开口动念处会,穿衣吃饭处会。"又问:"悟道之人,随所去来,不被物转──是否?"答:"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衣。"一日皇太后坐禅参话头,境界现前,师开示:"皆是幻相,不可认为真也!切莫随它所转,所谓佛魔到来,一齐剿绝。"又问:"思善思恶时如何?"答:"不思善不思恶,要一切处参,第一要动里参,动中得力,静中愈胜。""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理事。""若动中不善用心,静中必然悠悠忽忽,动静两失矣"。顺治帝在明师的指拨下,"因马蹶而知解顿忘,闻雨声而得大自在",也是其宿世因缘也。 顺治皇帝崇敬三宝之心时常流露于语言之间,有一次他评论崇祯皇帝极聪明,但却不信佛法,将宫中历年所尊崇的佛菩萨像,命人用麻绳、铁索拽而出,其亵渎神明如此,若我朝于三宝决不敢有轻忽也。 2、于民仁爱 于己自律 清世祖夙具善根,又经儒、佛思想熏习,颇具仁爱之心。当地听说民间重男轻女,时淹女婴,是因为百姓贫穷,难办嫁资时,即传敕"婚嫁不受礼聘","溺婴获罪",有效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顺治自幼极节俭、极朴素。"衣服要侍从请浣,否则终年不换"。帝指青袍和履对师曰:"出见群臣,不好意思,服此妆个体面;若在宫中则布鞋布袜矣;就是这靴子也不穿。"又举腰带曰:"此带亦系了五年","师细看,已破损"。所以禅师就赞叹:"我皇惜福,大禹也只便如此啊!"。 3、身为帝皇常怀出世思想 顺治时萌出思想。他自己讲,"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自己的弟子森道座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 清世祖曾以出家求决于禅师:"朕思释迦如来舍王宫而成正觉,达摩祖师舍相位而为禅祖,欲效之如何?"师云:"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一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乘菩萨智所住处。" 清世祖弘扬佛法,具深远影响,以后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尊崇三宝,政教并行不悖,清初一百多年国势强盛,民生利乐,两者是有内在联系的。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