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南山山脚下攀爬了四十分钟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净业寺门前。
这座寺院,古老,清净。
我们想象中,一宗“祖庭”应是非常宏伟壮观的。
而净业寺的建筑却并不宏大,但行走其间,带给人的是一种别样的厚重感。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微雨之中,生着青草的灰瓦,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于竹林下矗立,棕红色的漆柱斑驳着几十春秋,透过轩窗,便是满目青翠。
庭院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的屋檐与花木石阶相互掩映,古径曲折婉转,正应了中国园林中曲径通幽的“藏”味——
庭院深深深几许?
若是院落一眼看尽,便会乏味;
然而这里,确是真的移步换景,无论是优美、是沧桑、是古旧,还是璀璨,皆蕴其间,可谓象外有象,味外有味。
行走在院中,雨渐渐变大,天色暗淡,寺里各殿都燃起了灯。
球状灯盏,从轩窗中透出暖黄色的光芒。
四下幽寂,草木苍翠,映衬这屋内光暖,恰好能够给人带来几分安静中的温暖慰藉,让整座古刹更有人情味。
净业寺的大雄宝殿,亦不是高大宏阔的风格,但却静谧、典雅。
殿内光线幽暗,佛龛中的灯光犹如佛像自身所发,更显庄严神圣。
这里,是弘一法师一生所念的地方
在师父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净业寺的文物室。
此间匾额题有“作狮子吼”,骨力遒劲。
来到这里,就不难发觉,为什么这座寺院有如此厚重的历史感。
净业寺,据介绍建于隋朝,唐初为律宗祖师道宣律师的弘法道场。这座位于南山宗北麓的寺院,历史上高僧辈出。
师父告诉我们,六次东渡日本传经的鉴真大师,就是道宣律师的徒孙。而他带到日本去的,正是南山律。
因此,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参拜净业寺。
透过橱窗,我们看到了李连杰参拜寺院主持本如大和尚的留影。
然而,净业寺“最遗憾的仰慕者”,当属弘一法师了。
弘一法师出家后修习的正是律宗。他的一生所念,是能够来到律宗祖庭终南山朝圣,却终因遇上兵乱,未能到达这里,成为法师心中的遗憾。
在文物室内,还有着几方布置十分古雅的茶席,我们猜测这里应该是兼具会客功能的。
榻榻米,矮木桌,窗内一盆香兰,一柜经书;窗外树影婆娑,远山如黛,能在这里喝茶,如何不惬意呢?
终南山上,现在还有师父在茅蓬中修行
再往上面,就是“游客止步”的区域了,也就是僧人师父们日常修行、生活的地方。
师父撑着一把橙色的“净业寺专属雨伞”,引我们走上石阶。
这里有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布萨堂。堂内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清雅的实木桌椅。
传说这座禅堂坐落的位置,就是唐代的“皇家译经场”的所在之处——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都曾在这主持过译经。
布萨是佛门僧侣们共同诵经、忏悔的仪式,每半月举行一次。
师父说,每逢布萨之日,净业寺的三十多位僧人都会汇聚于此,除了居住在这里的僧人,还有居住茅蓬的九位师父。
“现在还有师父住在茅蓬吗?”我们惊叹道。终南山茅蓬,于我们而言,常常是对古代隐士居所的想象。
“有的”,师父说,“对于住茅蓬的人,我们对于他们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修行状态都要进行一个考量,不然处于茅蓬这样的环境里面,很有可能走火入魔。
”看来,真正隐居生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每日坐看云起云浮的悠然,还要面对孤独、生存等一系列问题。想成为一名山中的隐者,并且能够坚持修行,绝非易事。
庭前遥望万重山,不知有多少隐者星罗其间?
如寺如山,“低调奢华有内涵”
走过的每座寺院都栖息着各种小生灵,净业寺也不例外。
从屋里出来时,看到雨廊下的石头栏杆里,有喵星人在躲雨。
惬意的小猫,充满灵性。
一向觉得,一座寺院里若是从僧人、信众,到小动物们,都对这里心怀爱戴,那才是真正的福善之地。
檐下观雨,也观往来的人们,觉得净业寺真的是一座“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寺院。
这里没有宏伟壮观的建筑,却在石材与木材的结合中、园林的设计细节中,尽显古朴和典雅;
匾额题凑、书籍藏经无不透出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或许,这座寺院,一如它所处的终南山:
住持本如大和尚同我们讲,终南山脉起昆仑,是华夏福地。周秦汉唐灿烂的帝国都曾在这里建筑,众多高僧大德都在这里修行,文化底蕴很丰富:
“这座山没有青城山的幽,没有峨眉山的秀, 没有华山的险,没有泰山的雄,但挡不住王者之气。”
——这也正是我们一路走来,对于终南山的真实感受。
那么,这样一座山,这样一座古刹之中,会蕴含着什么样的独特智慧呢?
下一期,我们带大家走近净业寺师父们的日常,从他们的开示中,再度体悟终南。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