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是「善因善果」这章里头总说,整个篇章所讲的是让我们合乎道的就是世道,这个道是指天理、是指我们的良心,佛法里称作性德,合乎性德,合乎天道人心的,那就要去做;不合乎性德,不合乎天道人心的,就退避不做,这可以说是善恶总说。什么是『是道』?什么是『非道』?我们必定要以自性来做为衡量的标准,而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道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所以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所教诲的,他们是圣人,见到本性的,他们所说的就是是非的标准。这个『则』字,「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两个「则」字给我们一个非常深的印象,它表明要我们要毫不犹豫,凡是合理的、合乎天道人心的就要去做,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合乎的这些非道就赶紧退避,以免恶报会现前。这里也是教我们念念当中都懂得省察自己,这修持根本的下手处就在自己的念头。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之后,自己总结反省自己有哪些毛病、习气,才致使自己没有福报。孔先生给他算了命,说他没有儿子、没有功名,而且短命,只有五十三岁,自己反省确实有很多非道。那什么是非道?了凡先生自己省察,没有功名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能够积功累行,不能够耐烦做事,又不能够包容别人,时时还以自己的才智去盖人家,这里底下讲的「每好矜夸」。讲话、做事都非常莽撞、轻率,不思后果,所以就容易得罪人。这些都是叫薄福之相,怎么能够得科第?有科第的人、有功名的人,那都是有福相的。福相从哪里看?就从人的言语造作上面看。因为人的言语造作全都是自己心的流露,自己心上什么样的一种念头,身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相貌,瞒不过人的。有智慧的人就从人的容貌、言语、动作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说看相,真正高人,他是直观看过去,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吉凶祸福。
他没有儿子的原因,自己反省,自己好洁癖,喜欢干净,一点脏的东西都容纳不下,不耐烦,不能够有包容这些肮脏、包容人家过失的这种雅量,而且容易发脾气,善怒。你要知道和气是先天,天地蕴育万物之本。
他发誓行三千善事,善事十年圆满,又发愿三千件;第二个三千件善事圆满了,他又发愿做了一万件善事。第一个三千件善事,十年完成;第二个三千件善事,三年完成;第三次他发愿一万件善事,一念之间完成。那是他做了一个县官,为全县的百姓减粮、减税减了一半,使万民受福,所以一念就把万件善事圆满。他的果报现前,他求功名,考上了进士,这是命中没有的,孔先生给他算了命,最多是秀才,没有举人,更不可能有进士,但是他考中进士。他有一个儿子,本来命中无子,他有一个好儿子;本来五十三岁应该是寿终正寝,但是他活到了七十三岁,这《了凡四训》四篇是教训自己的儿子的家训,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写的。所以你看看「是道、非道」,你这是抉择果报就不一样。
在佛法上讲,是道、非道跟世法所说的有不同。世法上讲的是道,那是指一般讲的伦理道德,包括一些礼仪规范、法律规章要遵守。佛法里讲的,那是讲完全符合性德,这里讲的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我们师父提出来的。净宗学人要修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个科目,这就是是道,我们要勇猛精进。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大家如果要对这些名相要深一步了解,可以看我们师父上人的《三皈传授》,或者是《认识佛教》,这上面都有很清楚的说明。下面讲完总说以后,太上就给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讲,什么是是道?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