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发布时间:2023-11-24 09:41:15作者:结缘网

  通向极乐之路

  经籍大观

  净土五经一论介绍

  《无量寿经》及其注疏

  《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凡2卷。全称《佛说无量寿佛经》,又称《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大经》,为净土宗三部根本要典之一,收于《大正藏》第12册。本经叙说在“世自在王佛”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名法藏,誓愿度化一切众生至极乐世界,如其四十八愿中之第18愿所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后成佛,号“无量寿”,国土在西方,名为“安乐”,或称“极乐”;经中并叙及净土之庄严,又劝发诸天众生精进修行,以求往生彼佛国土。此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所宗内涵即是信愿行,通常称“净土三资粮;本经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弥陀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士,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被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本经的汉译本极多,古来有“五存七欠”等12种译本之说,即:1.东汉安世高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2.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4卷;3.三国吴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4.曹魏康僧铠译的本经;5.曹魏白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今已不存;6.西晋竺法护译《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7.东晋竺法力译《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1卷,今已不存;8.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9.刘宋宝云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0.刘宋昙摩蜜多译《新无量寿经》2卷,今已不存;11.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2卷;12.北宋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上记十二译本中第11收于《大正藏》第11册中,其他今存的第2、第3、第4、第12收于《大正藏》第12册内。

  又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龙舒王日休所校辑之《大阿弥陀经》2卷,为各版《无量寿经》中流通极广之版本,然该经仅系将现存的4种译本,除去《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互相参照,重新编纂而成,而非直接译自梵文本,收于《大正藏》第12册中。此后还有净宗大德,有见于今存之5种译本文义有差异,欲冀一尽善尽美的《无量寿经》文本,故殚思竭虑予以会校,因此又有:清彭际清节略的《佛说无量寿经》;清魏承贯会集的《无量寿经》;民国时期夏莲居会集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以上4种会校本均为在家净宗大德所集,弘护净宗,功不可没。欲将《无量寿经》会集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殊为不易,诸大德多不赞成将原译本作会校与会集。近人律航法师说:“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沙门三藏康僧铠译本与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至于读诵方便,则四家会集本皆可参考,比较原译5本通畅流利,便于读诵。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唯求义理清晰,文字晓畅,便于了知要旨斯可矣。”律航法师在《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关系重要论》中说的这段话,较为公允。我们亦可以此为原则,摆正《无量寿经》原译本与会集本之间的关系,即以5种原译本为本位,以4种会集本为参考;原译本以康僧铠本为主,会集本以夏莲居会本为主。

  本经自古以来之注疏赞述不胜枚举,较重要者有:

  《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

  《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

  《无量寿经疏》3卷唐圆测大师

  《无量寿经宗要》l卷新罗元晓

  《无量寿经述义记》2卷新罗义寂

  《无量寿经记》3卷唐玄一

  《无量寿经述义》3卷唐寂证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新罗璟兴

  《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

  清彭际清

  《无量寿经讲义》2卷近人性梵法师

  对于会集本的注疏则有:《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台中李炳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北京黄念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台湾净空法师

  此经的梵文本尚存,有英、日文等译本。

  《无量寿经义疏》全2卷,隋净影沙门慧远撰,世称净影疏。是现存的《无量寿经》最早的注疏,该疏对本经的三分科,为后来的注疏家所沿用。

  (2)全1卷,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此疏从三论宗的角度来诠释净土宗。以上2种注疏均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宗要》全1卷,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世称海东疏。此疏将《无量寿经》的要点称性发挥,主张以菩提心为正因,诠释十念的显了隐密之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全3卷,新罗国沙门璟兴撰,世称璟兴疏。此疏引用诸师的义解,阐释经中文意。本疏与以上净影、吉藏、元晓的撰述,并称为《无量寿经》四大注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中。

  《无量寿经笺注》民国丁福保所作,为依彭际清《无量寿经》节略本作的注解,以旁证博引方式笺注本经。

  《无量寿经起信论》全3卷,清彭际清作,重在净土的起信,是依其《无量寿经》节略本所作的注解。论分明教体、明教相、明归趣、别释经文、回向极乐五部分。收于《卍续藏》第32册中。

  《观无量寿佛经》及其注疏

  《观无量寿佛经》与《观经》、《十六观经》皆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略称。全1卷,宋畺(音jiāng)良耶舍译。为净土三经之一,是净土宗主要依据经典。证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语是本经宗要,是净土宗四种念佛所依之基本原理,也是释尊一代时教之纲宗。本经之主要内容是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1.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是为世善;2.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是为戒善;3.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是为行善。此三福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后均可往生。

  经中所说十六观门,亦有其次第:1.日观,观落日之状似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2.水观,先后观水,水成冰,进而成琉璃,显自性之湛然;3.地观,观西方净土地下、地面之种种庄严;4.树观,观西方之七宝林树之庄严;5.宝地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及空中的宝楼宫阁之庄严;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莲华宝座之庄严;8.像观,观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之坐像庄严之相;9.真身观;观想阿弥陀佛之报身法相;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之色相庄严;11.势至观,观想大势至菩萨之色相庄严;12.普观,观行者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之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或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十六观中,又可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直到杂想观,是世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散善三观即上中下三辈往生观,是世尊为未来世一切浊恶凡夫所开之方便。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想念佛;后三观为下根罪恶之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得生极乐,体现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和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众生唯一得救之路。故本经以散善九品往生为趣,其所展示之持名念佛,可谓至简易、最稳妥至圆至顿之法。此为世尊嘱付阿难,为未来世众生而流通的大法。

  《观无量寿佛经》有二会:1.王宫会,释迦世尊于王宫说十六观;2.耆闍会,指阿难于王宫闻佛于王宫说此经后,还至耆闍崛山重说之。故今之经文止于王宫会,但于经末记有其事。

  观无量寿佛经变为敦煌石窟经变画的一种。唐、宋时期根据《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并参考《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进行绘制。如在巨幅说法图的两边绘“未生怨”、“十六观图”等,“未生怨”讲频婆娑罗王杀道人、杀白兔而求太子的因果故事,“十六观图”讲善男信女们通过观想等了解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事。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现存此经变近90幅。

  本经主要注疏如下:

  《观无量寿佛经疏》隋智者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2卷隋慧远大师;

  《观无量寿经义疏》1卷隋吉藏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4卷唐善导大师;

  《释观无量寿佛经记》1卷唐法聪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6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1卷宋知礼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3卷宋元照大师;

  《观经扶新论》l卷宋戒度大师;

  《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宋戒度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科》1卷宋知礼大师排定、明真觉大师重排;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会本》5卷明真觉大师分会、日本实观大师改修;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1卷明法灯大师;

  《观无量寿佛经直指疏》2卷清续法大师;

  《观无量寿经约论》l卷 清彭际清居士;

  《观无量寿佛经笺注》1卷丁福保居士;

  《观经疏钞演义》1卷谛闲大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释论》吕碧城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黄智海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录。

  其中唐代善导大师所作《观无量寿佛经疏》凡4卷,因为4卷故又通称《观经四帖疏》、《四帖疏》,也称《观经疏》、《观经御疏》、《观经要义》等。自本书之内容而说,又称楷定疏、证诚疏、证定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内容分为玄义分、序义分、定善义、散善义等4卷,解释他力信仰之要义,可谓大师思想之核心。玄义分说明《观经》之旨义;序分义解释观经序文;定善义解释十六观中前13种观法;散善义则解释最后之3观。本书主张一切善恶凡夫皆可依阿弥陀佛之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以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为助业,并强调如能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于行住坐卧间不问时节久暂,皆念念不舍者,即可往生净土。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本书为净土教相、教义之根本典籍,因大师明示佛之正意,显阿弥陀佛超世本愿之胜妙作用,故古今皆以本书为诸说之楷定,而称为楷定疏。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释《观经》。大师之《观经四帖疏》科一经为5段:1.从如是我闻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为序分:善导大师科分《观经》之序分与他师有异,通常以“如是我闻”为六成就中的信成就和闻成就,大师则以此句为证信序;再“一时佛”至“为上首”数句为六成就之后四成就,而大师更以此为化前序,是为未入《观经》教化之前的序释,通述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之化相,因本经之正说为降临王宫之后方始,非灵鹫山上之事,故此序与本经之正说无直接之关系。所以大师科其为化前序,使《观经》以外之诸经摄在此序之中。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序分义》中,讲到释迦世尊演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六种因缘为:①禁父缘,指阿闍世太子禁锢父王,此为《观经兴起之因缘;②禁母缘,为太子幽闭其母韦提希于七重深宫,乃佛陀为其说法之因缘;③厌苦缘,谓韦提希遭幽闭,厌世间苦,佛遂有为说本经之因缘;④欣净缘,谓韦提希遭苦恼,因而欣求安乐清净之处,故得佛为说本经之因缘;⑤散善显行缘,谓佛为说修十六观之后三观的三福、九品等散善(显行),得以往生净土之缘;⑥定善示观缘,谓佛为说以十六观之前十三观的定善(观门),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之缘;2.从日观初句,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下,至下品下生以来,为正宗分;3.从说是语时下,至诸天发心以来,为得益分;4.从阿难白佛下,至韦提希等欢喜以来,为流通分。以上4分,均为佛在王宫一会正说。5.经之最后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至末,为耆闍分。上述之第3部分即为是经之得益分,全部经文为:“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观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此段经文之说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得见西方极乐净土及弥陀三尊,韦提希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奋发无上菩提心,并蒙佛授记皆当往生彼国之利益,故为利益分。大师释《观经》时,除序、正、流通三分说外,3、5两者为另外特设科别。

  隋代天台智者大师述的《观无量寿佛经疏》,又称《观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其内容依天台释经惯例,先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谛闲法师之《观经疏钞演义》为本书之注释书。本书列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为天台宗教学之要书。

  隋代慧远(523-592)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2卷,又称《观无量寿佛经义记》,或称《净影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由地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为现存最早之《观经》注疏。因其时对净土之教义理解尚不深入,故所说有违净土教之义趣,善导大师作《观经四帖疏》以破。本疏判定阿弥陀佛之身土为应身应土,往生其净土之九品人,乃大小之圣人,以其修证与自力修行之通规无别,而不论弥陀本愿之胜力,故与净土立教之旨相违。又隋代吉藏大师所撰疏,又称《嘉祥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系从三论宗之立场解释《观经》,其说亦以圣道门自力修行之意来判定往生净土之因果,故道绰斥为缪解,善导大师于《观经四帖疏》中亦加以纠正。

  宋代四明知礼大师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又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观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收于《大正藏》第37册。本书为以天台宗山家观点,随文解释天台智顗大师之《观经疏》,针对山外派之异议,倡导即心念佛之议,并谈及色、心双具之说。

  宋代灵芝元照大师撰《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凡3卷,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37册。上卷阐述玄义,中卷、下卷则依文释义。因其解说观经时,博取多家之说,故使本书更有特色。如其释十六观取智者大师之义,九品往生则采善导大师之论,然其十六观之释不同于天台之观心说。其于辨定宗旨一门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可谓本书特点。

  《观无量寿佛经约论》,全1卷,清代彭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33册。本书内分4科:1.题名;2.叙分;3.正宗分;4.流通分。书中作者虽常引天台教学这用语,然于天台智者大师对九品之解释,以及四明知礼以十三观配于九品之说,则提出不同意见。本书可作《观无量寿佛经》概论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全l卷,现代道源法师讲,广化法师记。讲者道源法师幼年出家,受具后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弘净土,建台湾海会寺,为当时台之专一净土道场。《讲记》分经前玄谈、略释经题、正释经文等3个部分。在《经前玄谈》中,说《观经》较《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尤为重要,说经中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句,是净土宗最高深之理,也是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的原因。并说十六观经的观想念佛可与弥陀经的持名念佛相得益彰,绝不相妨碍。指出真正发心了生死者,除净土外别无法门可了;欲度众生了生脱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李炳南居士于序文中,说此讲记:“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纹。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是一部适合现代人看的观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图颂》,全1卷,明代传灯大师撰颂,四明李麟、天台受正作图。又称《观经图颂》、《观无量寿佛经附图颂》。收于《卍续藏》第33册。全书分节列举《观无量寿佛经》之经文,而以图绘示其文义,共35图,图旁更附七律颂,惟少有经文之注释。惜续藏中去图、只留文字,所好者尚有留世之仿间本存真。上世纪80年代有重印本传世;近更有依旧本新绘之彩印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画册》,为嵩山少林寺倡印。《后记》中有:“本图颂原由天台宗大德无尽灯法师大悲心流出,法师精通观法,构图精工,摄颂尔雅,实为依经修观者之良导。惜年代久远,图形不清,难以流传。今按原图影本重新彩绘,仍将原颂附之,重梓流通。俾使学人依经次第,配合图颂,深入观行,日用自然清净,寂光自得现前。则往生可期,品位必高;祈愿见闻随喜者同沾法益,皆发无上心,同生极乐国!”

  本书之注释书还有宋代戒度大师撰《观经扶新论》1卷、《灵芝观经义疏正观记》3卷及宋代用钦大师《观无量寿经白莲记》4卷等。

  《佛说阿弥陀经》及其注疏

  《佛说阿弥陀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一卷,全经1857字。各种藏经均收有本经,《大正藏》收在第十二册:P346-348中。此经流通最广,版本亦甚多,蕅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说:

  佛在□园,与比丘、菩萨、诸天大众俱,无问自说。告舍利弗,称赞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佛不可思议依正功德,劝人发愿往生,但以执持名号为行。复引六方各恒沙佛,出广长舌,劝信流通。今时丛席,皆奉之为晚课。真救世神宝,圆顿上乘也。

  这就是说,此经是世尊在□园精舍的一次法会中,对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护法诸天等无问自说的大法。释迦如来对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舍利弗说,娑婆世界的西方,距此十万亿佛土远的地方,有一个叫极乐世界的佛土,该佛国的教主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接下去佛就说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之事,特劝众生发愿以求往生,发愿往生净土的行者,要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为正行,即是经中所说的:“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接着佛又举出六方世界的恒河沙数诸佛,各各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称赞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信受奉行。如依教启信、发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后,佛说此念佛法门,是一切世间最难信之法,非多善根、福德、因缘者,则不能依教信受奉行。

  莲池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疏钞》中说:“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于钞中又说:“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莲池、蕅益二大师,分别于《疏钞》与《要解》中,以本经所说系明信愿持名,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能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证所信而满所愿。故知信愿持名即净土宗修行之要径。本经的指持名念佛,即可“横超三界,令得不退”。因净业行者信愿持名,带业往生,即永脱三界六道之险路。到西方极乐即可任运进修,作不退转菩萨,不历异生,决定成佛。本经之归趣力用,为诸经所罕,故称径中之径,真是殊胜超绝。故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本经在我国有三种汉译本:

  l.《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法师于后秦姚兴弘始四年(402)二月八日译于逍遥园西明阁;

  2.《佛说小无量寿经》,求那跋陀罗法师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450)译于建康(已佚);

  3.《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法师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译于长安大慈恩寺。

  《阿弥陀经》梵本尚存,近有英、日文译本,我国西藏亦有此经的译本,名《圣大乘乐有庄严经》其内容与现存的二种汉译本基本相同。

  大觉法师出家前之作《净土宗教程》中说:“《阿弥陀经》的经名全称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以阿弥陀名号为本经之题,意在以阿弥陀的果德,含摄佛土不可思议功德(与原经题上半句相应),又阿弥陀佛为主,诸佛为伴,诸佛之所以护念者,为阿弥陀佛护念故(与原经题下半句相契)。所以,罗什所译之经题,举阿弥陀佛果号,赅罗原经题一切含意,一目了然,直指称名之密旨,可谓精要善巧。玄奘重译此经,将原经题简化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约而意备。称赞净土佛者,即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佛摄受者,即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佛字在上下句连用,在上句作宾语,在下句作主语,妙契原题,可谓匠心独运。玄奘大师重译《阿弥陀经》,用意深远。对净宗证信,厥功甚伟。《阿弥陀经》二种译本,秦译精要流畅,流通最广;唐译则准确详备,力保原面。参读二译,相得益彰。

  对于佛经的会集,虽会集者的初衷是看到一经有多种译本,有心想会集一本尽善尽美的本子出来,但此甚为不易。故本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的意见,是不赞成会集经本的,同时他老人家也怕此门一开,后人擅改经文之弊就会产生。因本经有两个译本流传,故也就有人想会集一本更完美的《弥陀经》。近人夏莲居大德曾将秦唐二译融会贯通,成《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此书文字晓畅,义理清晰,对理解净宗之理当有裨益。然作为课诵持念,还是应用秦译之流通本为好。

  因《佛说阿弥陀经》讲的是信愿持名,并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和六方诸佛赞叹护持,是净土宗的根本经典,流传极广,故注疏亦多,其要者即有三十余种:

  《阿弥陀经义记》隋智者说灌顶记

\

  《阿弥陀经义述》唐慧净述

  《阿弥陀经疏》唐窥基撰

  《阿弥陀经通赞疏》唐窥基撰

  《佛说阿弥陀经疏》(海东疏)新罗元晓述

  《佛说阿弥陀经疏》宋智圆述

  《佛说阿弥陀经义疏》宋元照述

  《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 宋元照义疏戒度记

  《阿弥陀经句解》元性澄解

  《阿弥陀经略解》 明大佑述

  《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 明大佑略解传灯钞

  《阿弥陀经疏钞》明辟宏述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明辟宏疏钞古德演义

  《阿弥陀经疏钞撷》清徐槐廷撷

  《阿弥陀经已决》明大惠释

  《阿弥陀经要解》 清蕅益解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清达默钞 达林参订

  《阿弥陀经要解益愚钞》 清贯通钞

  《阿弥陀经要解亲闻记》 近代宝静讲

  《阿弥陀经要解讲义》近代圆瑛法师讲

  《阿弥陀经略解》清道霈述

  《阿弥陀经略注》清续法录注

  《阿弥陀经注》清郑澄德 郑澄源注

  《阿弥陀经约论》清彭际清述

  《阿弥陀经直解正行》清了根纂注

  《阿弥陀经摘要易解》清真嵩述

  《阿弥陀经讲记》慈舟讲

  《阿弥陀经讲要》太虚讲

  《佛说阿弥陀经蒙解》兴慈述

  《佛说阿弥陀经要释》斌宗释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

  黄智海演述

  《阿弥陀经义蕴》李炳南述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道源讲

  《佛说阿弥陀经注释会要》徐珂辑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圆瑛讲

  《佛说阿弥陀经秦唐两译会集本浅解》

  赵普玉解

  以上共录本经之疏解三十六种,此外,未收录者尚有许多。在诸多《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中,印光大师认为有三部最为精到,大师于《文钞》中说《阿弥陀经》“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弘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其中尤赞“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普贤行愿品》介绍

  《普贤行愿品》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亦简称《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原为唐三藏般若译《四十华严》之标题,后专指其最后一卷。此经说菩萨所修十大行愿,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归宿,传诵甚广,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又取该经之最后一品,续于《八十华严》第80卷之后,并广流通。此经文理皆优,而知识开示中,更为详明,切合实用。

  普贤菩萨 梵文Samant bhadra,音译三曼多跋多罗,又称遍吉,为遍一切处而妙善之义。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同为释迦如来之辅弼。即文殊菩萨驾狮子侍奉佛之左侧,普贤菩萨乘六牙象侍右侧。大乘佛教经典所说大菩萨有表法之意,文殊菩萨显智、慧、证,普贤菩萨显理、定、行,世以大行菩萨称,两大士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两大菩萨,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因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悲华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转轮王时,第八王子泯图,于宝藏佛前,愿于是不净世界,修菩萨行。复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令其严净,如青香光明无垢世界。亦当教化无量菩萨,令心清净,皆趣大乘,悉使充满我之世界。佛即改珉图字,号为普贤。授记未来于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又《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载: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若欲成就此功德者,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至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偈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此引经文可知,菩萨既为毗卢遮那佛佐辅,尚以十大愿王,导华藏海众诸大菩萨同归于极乐世界,因缘殊胜,故将《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中。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其注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本经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中的一章,说大势至菩萨修念佛圆通之事,全文只二百四十四字。民国间,印光大师将本经列为净土五经之一,他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而《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故将此章,列于三经之后,而以《普贤行愿品》殿之,以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楞严经》广收在各种版本之《大藏经》中,《大正藏》收本章于第十九册P128中。此章义简意赅,事理双彰,净业行人依此而修,一生可达不退地,不能证念佛三昧,也可仗佛力而往生净土。故古大德将此经列为事忙人之念诵日课中,印光大师又将此经作为《净土五经》之一。

  由经文可知,大势至菩萨修学的念佛三昧,是超日月光佛所教,超日月光为阿弥陀佛十二光之一,十二光明皆归阿弥陀佛光明,阿弥陀佛即超日月光佛,亦即大势至菩萨之师。《圆通章》开宗明义,即示大势至菩萨,向释迦世尊并诸大菩萨述说自己因地修行之原由,直截洒脱,益显念佛法门之殊胜。

  念佛三昧,为三昧之王。则其寂照同时,功高易进,为众三昧妙中之妙也。是经说:应以子忆母之深情亿佛,即成念佛三昧,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念佛三昧能令众生速得见佛,因此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故。经中还说大势至菩萨以自亲证,令念佛人成菩提大愿。指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得三摩地最直捷之法。故大势至法王子能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因趋向菩提的路已在前面了,还用得到选择吗?“斯为第一”啊!

  读此经者也不必怀疑,念佛法门确能都摄六根的。印光大师说: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听得清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不可睁大,眼既已摄,鼻也不乱嗅,则鼻亦摄;身须恭敬,则身亦摄。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不妄动,唯佛而念,依此而修,何虑生死之不了乎?

  疏解本经之作甚多,疏《楞严》诸作中,皆谈到本章。然将本章以净土法门而释的,则不多,以下几种,均适净土行人阅读:

  《势至圆通章科解》明正相解

  《楞严经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清续法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现代慈舟讲·胜雨记

  《楞严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讲义》现代静权法师讲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现代道源法师讲·净朗记

  以下几种释《楞严》 全经为主,亦合净业行人读:

  《首楞严悬镜·势至章》明憨山大师

  《首楞严经文句·势至章》明蕅益大师

  《首楞严经讲义·势至章》现代圆瑛法师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及其注疏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全1卷。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婆提舍经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收于《大正藏》第16册中。本论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谓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并次第得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等5种功德;前4种功德为入功德,能入于莲华藏世界,自受法乐;园林游戏地门则为出功德,即回入生死烦恼,游戏神通于教化地,如是自利利他,速成就菩提。本论以智慧慈悲方便,修五念门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净土为趣。本论为唯一印度撰述的净土论部著作,故净土宗特重之,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等三部经合称“三经一论”,为正所依之经论。其论述颇为深妙,大旨与无著造的《摄大乘论》十八圆净之说一致。

  《往生论注》,凡2卷,北魏昙鸾大师撰,全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略称为《净土往生论注解》、《净土论注》、《论注》等。收于《大正藏》第40册中。《往生论》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为婆薮盘头菩萨造。注解又称《净土论注》、《无量寿经论注》等,上卷首揭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说明难、易二道。本论属易行道,明示他力之法门,谓往生净土之要因,全仗弥陀本愿力。次为总说分,乃就愿生偈一文逐次解释,并设八项问答,说明愿生净土之机与一切恶凡夫相。下卷则以长行释解义分,立有:1.愿像大意,2.起观生信,3.观行体相,4.净入愿心,8.名义摄对,9.愿事成就,10.利行满足等10科,以注释文义,并于利行满足科之末,开显自利利他之要义,引《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之第11、18、22等愿,作他力增上缘之证

  北魏昙鸾大师着的《往生论注》,是最权威之作,印光大师赞说:“昙鸾法师之注,文畅达而义深邃,洵足开人正智,起人正信,乃净宗学人之大导师!”另有太虚法师《往生净土论讲要》、性梵法师《往生论注讲义》等疏释本论。又日本正仓院圣护藏中藏有本论之古写本,与现行本略有出入。

  净土宗要籍概览

  有人统计,古今净土宗著作多达800余种,学佛者面对书海茫无所措。今选净宗要籍近九十种,作简单介绍,以便于净业同修的阅读和参考:

  《一行居集》 清代彭绍升(1740-1790)着。是书集其所作愿文、序跋、书简、传记、杂文等计193篇,书后附《儒门公案拈题》一卷,计诗65首。本书择言尔雅,不涉语录陋习,字字流于性海,发挥净土之义颇详,故有“清代佛门大着”之称。

  《一生解脱之路》 林克智着,全名为《香光居寄语——一生解脱之路》。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出版。此书是作者学佛50年之总结,概指修净土法门的理法,有《学佛宜修菩萨道》、《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戒为学佛的基础》、《居士生活准则》、《十大碍行是真精进的动力》、《念佛是即凡心成佛心的修持妙法》等篇阐述修净之理;《静坐念佛法》、《专修佛七及其规制》、《一日一夜持名共修是专修念佛的好办法》等篇,为叙述念佛方法之文;《净土法门与临终关怀》及《临终关怀与终后处理》,讲临终助念之法及说明助行人往生应注意之处。是书阐明净土的修持是:生应为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而生,死则无牵无挂安详地往生,是一本适合现代净土宗学人看的书。

  《入香光室》 了然法师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中。书分上下两集,上集为《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下集为《佛七开示录》。着者了然法师,早年参禅深契佛旨祖意,继转念佛了彻自性唯心,此书于净土要义和盘托出,全书大旨皆以佛果为宗,普劝行人念念入佛果觉,心心住佛正定。切望净业行人以专持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必期彻证唯心净土。是书理事圆融,德森法师说:“只要大家能读、能信、能行,便可直达莲邦。”《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分:1.明达宗旨;2.开显实相;3.辨别真妄;4.识破昏迷;5.转迷就悟;6.因正果正;7.较量功德;8.按经会义;9.恳佛证明;10.发愿流通等1O章。下集《佛七开示录》则有:1.欲入三昧果海当先知恩报恩;2.净土法门古今异同;3.净土法门性修不二;4.净土法门有事有理;5.开佛知见、入佛知见、住佛知见;6.自力他力同时并顾不可偏废;7.常读《阿弥陀经》感觉妙极等内容。1946年印光大师纪念会初版印5000册,后各地多有重印流通。

  《三时系念仪范》 元朝中峰国师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收于《卍续藏》第128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1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2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3时涌《观无量寿佛经》,或三时皆诵《佛说阿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1时佛事与第2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2时与第3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万善同归集》 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48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集》中有《念佛诀》等,阐明延寿禅师的禅净双修思想。

  《五方便念佛门》 隋代智顗撰。又作五方便门,尾题作《五方便念佛观门》,收于《大正藏》第47册。内容系阐说念佛五门及其入方便次第等。初说行者念佛时从浅入深的次第,即凝心禅、制心禅、体真禅、方便随缘禅、息二边分别禅;次叙圆观无浅深之浅深、念佛五门之大意及入方便之次第;更举《大宝积经》卷116之一行三昧,及卷89之画像观礼文;终乃就化法四教而说行者之念佛。

  《中国净土教理史》日本望月信亨着,汉文版为释印海译,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倡印流通。本书为作者以其多年教学之积累,广观净土诸家之著作而写成的,是书既有教义的说明,又注重法统传承与流布。资料均取自中国净土宗之史料与文献,以时代历史为背景,举一位或数位净宗大德为主题,说明其承传与修学、弘扬之史实,比较诸大德之净土思想源流与发展,标纲举要,脉胳分明。本书共分39章,其章目为:1.总叙;2.弥陀经典之翻译及初期之净土信仰;3.庐山慧远之结社念佛思想;4.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译出及疑伪经;5.南方净土教之传播;6.北方净土教之传播;7.昙鸾之他力本愿说;8.净影慧远之净土论及九品阶位说;9.天台宗智顗之净土论及常行三昧;10.吉藏之净土论及生因说;11.周隋时代净土教之弘通;12.道绰之圣、净二门分别;13.道基、法常等之净土论及凡夫往生别时意说;14.迦才之净土论及生因说;15.善导之凡夫报土论及称名正因说;16.玄奘、窥基及法相诸家之净土论;17.义湘、元晓、义寂等之净土论及十念说;18.怀感之弥陀净土论及念佛三昧说:19.初唐时代净土教之传播与造像及西方变相;20.慧日、承远、法照等之般若三昧修行及禅对净土论;21.天台门叶之净土赞扬与飞锡之三世佛通念说及净土十疑论;22.大行之事迹与道镜等念佛镜及西方要决;23.华严诸家之净土及念佛论;24.中唐以后之教势并造像及变相;25.永明延寿之禅净双修论;26.义通等之净土研究及知礼之约心观佛论;27.遵式、智圆等之净土赞扬;28.元照之二土教观并称名多善根说;29宋代净土教之弘通;30.禅僧之兼修净土并居士之归向西方;31.子元之白莲宗及其余党之邪说;32.南宋及金代净土之弘通;33.元代之教势;34.明代天台诸家之净土宣扬;35.禅僧及居士之归向净土;36.云栖辟宏之禅净同归论;37.智旭之念佛三昧论;38.清代初、中期净土之弘通;39.清代后期道俗之归净。

  《心声录》 净土宗入门书籍,黄念祖居士着,其文大都据黄居士在各地讲法的录音整理而成。主要篇目有:《佛法的基本与要径》、《净宗心要》、《弥陀愿王大愿核心》、《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无量寿经今得善本之大事因缘》、《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心经略说》、《金刚经一滴》、《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等。本书在国内外广为流通,上海佛学书局版是国内流传最广的版本。

  《劝发菩提心文》清省庵大师着文。此文虽非经、律、论,而三藏无不摄在其中,劝人发得佛果之因心,是为显法身续慧命之关键。此文以真性为体,以慈悲为宗,以与乐拔苦为用。本论大分为三:1.绪论即是序分,总标发心立愿为修行之先决条件,别辨心愿为立行之标准;2.本论,先总标发心因缘,再别释发心正义为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师长恩、念施主恩、念众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灵、忏悔业障、求生净土、令正法久住;3.结论,也即是流通分。

  《劝修净土切要》清真益愿纂述。收于《卍续藏》第109册,又名《净土切要》。其内容有《劝发念佛》、《劝实心念佛》、《劝求生净土》、《劝正助双修》、《劝修行人从根本处修》、《为奉道者劝》等篇,并有念佛仪式、发愿回向文与十念法的介绍。

  《龙舒净土文》宋代净土宗典籍。王日休编撰,以其郡号龙舒,遂以龙舒名其文。是书集录有关往生西方净土之经论、传记等,原着仅10卷,即《净土起信》、《净土总要》、普劝修持》、《修持法门》、《感应事迹》、《特为劝喻》、《指迷归要》、《现世感应》、《助修上品》、《净浊一如》等10章(一章为一卷),后人增广为12卷,称《增广龙舒净土文》。其要义见于第1卷《净土起信》9篇、第2卷《净土总要》7篇、第3卷《普劝修持》9篇及第4卷《修持法门》15篇中。其主要思想是,应深信身外净土之存在。佛无妄语,此语正佛所自说。虽为不可显现而存在无疑。一般参禅者只认唯心自性于其内,除唯心净土外,不再有净土,除自性弥陀外,不必更见弥陀,其说法为似是而非。因西方净土有理有迹。论其理,能净其心,一切皆净,为唯心净土。论其迹,则实有极乐世界。净土为万人通修之教,不论官吏、医师、禅者、富者、仆妾、渔者、屠者、罪人,也不论僧俗,只要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书中广为劝说,使生正信,自能发愿力行。又重视见于日用间的净土利益,详举现实感应事例,以证只要按净土修持法门念佛,人人可往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全集》 精装7册,释广定编。第1册收《增广印光大师文钞》;第2册收《印光大师文钞续编》;第3册收释广定编《印光大师文钞三编》;第4册收《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嘉言录续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及《印光大师法语》;第5册收《净土经论撷要》、《印光大师开示》、《印光大师言行录》、《印光大师永思集》、《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印光大师画传》及《印光大师遗墨》;第6册收《印光大师遗教摘要》;第7册收《印光大师纪念文集》(增订本)。台湾佛教出版社出版,佛教书局总流通。1977年初版,后重印多次。

  集中所收之文,大都有单行本流通,可请阅。今介绍如下:

  ①《印光法师文钞》,今广为流通者有《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三大部。惟其三编之大陆版,首于1989年在灵岩山寺明学法师倡导下,由广化寺圆拙法师主持编印,次年出版。其版系依上世纪中页罗鸿涛居士编集、妙真和尚定稿之稿本发排;台湾版则为在台由广定法师重编,故所收内容有异。早于1912年大师52岁之时,高鹤年居士取师文数篇,刊于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引发了读者的善根。1917年,徐蔚如居士得到师致其友之三书印行,题为《印光法师信稿》。1918年更搜得师文20余篇于北京,题名《印光法师文钞》。次年,复得师文,再印续编,继又合初续二编为一。1920、1921两年,复有增益,先后铅印于商务书馆及木刻于扬州藏经院。1922至1926年间,多次增广,复于中华书局印行,始题《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此为大师文钞之正编本。1939年,大师应妙真法师之请,同意将掩关报国寺时该寺当家明道法师令人偷抄之文稿付梓,由德森法师主其事,此为文钞之续编本。后有上虞罗鸿涛居士,于丁福保居士处见大师手稿20余通,皆文钞正续两编之未所收录,遂发编纂大师文钞三编之心。前后四次于《弘化月刊》征求大师遗稿,共得书牍近700通,杂文130篇,始成三编之巨着。成书后又经妙真和尚见览定稿,惟当时出版之缘未具,乃由师藏于灵岩。文革后,灵岩山寺终于恢复开放,明学方丈不意于整理大藏之时,在藏经橱中发现此稿,故弥足珍贵。此即福建莆田广化寺本《文钞三编》之由来。大师之文钞3巨编,洋洋百余万言,大体已含大师留世之书牍、论、疏、序、跋、记及杂着的全部文稿。《文钞》中的“《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皆言言见谛,字字归宗,上符佛旨,下契生心,发挥禅净奥妙,抉择其间难易,实有发前人未发处。”大师于《文钞》中,“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实事实理,谆谆启迪,令人深生憬悟,以立为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大师虽通宗通教,亦不谈玄说妙,所谈者必使人人皆知而能行,闻者悉能当下受泽。故报国寺住持弘法法师在《印光法师年谱》跋中喻《文钞》“诚可作一部小藏经”,良有以也。另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张育英居士点校本,全书分上、中、下三册,为简化字加标点横排本,易于阅读。

  ②《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编,全一册。此书为李净通居士,虽忝立大师门墙而未获亲炙,乃取大师《文钞》昕夕披览,惟词丰义博,未易猝解。乃掇其至精至粹之言,或意义同而下语殊胜微妙者,提要录为一编。惟所取者只限于文钞正续两编。后编者之友唐慧峻见稿,犹嫌未足,乃商请妙真和尚,取《文钞三编》之稿本,再采妙文,遂成全集文钞之精华。是集综《文钞》正、续、三各编,共得精要333则,按正编《嘉言录》编次,分立十科。并遂句详加标点,名为《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是书出版之前又经灵岩山了然、德森两法师遵照原着,详为鉴定,是书可为修净业而不克通读文钞者之良导。1952年冬圆瑛老法师为作《序文》,其中有:“师之《文钞》,虽处处指归,而人事倥偬,欲求一目全豹,涵泳有得者,则以李净通居士所编《文钞菁华录》尚矣。是书都三百三十三则,理显真常,语无重见,至精至粹,世解其俦。而居士重道尊师之心,尤所难能。吾知一卷风行,万流蒙益。正人心而辅郅治,其在斯乎!”可见圆老对此书评价之高。其编目可参见《印光法师嘉言录》条。

  ③《印光法师嘉言录》,李圆净编。是书分:1.赞净土超胜;2.劝信愿真切;3.示修持方法;4.论生死事大;5.勉居心诚敬;6.告注重因果;7.分禅净界限;8.释普通疑惑9.谕在家善信;10.标应读典籍。书中所引各条大师的开示,皆从《增广印光法师文钞》中摘录,截取其要义,汇归一类后编成一册。印光大师亲为作序。初刊于上海居士林林刊,1927年重排报纸本及书册本,其后多次重印,广予流布。

  ④《印光法师嘉言录续编》,释广觉、徐志一合编,全一册。该书取材于《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及《弘化月刊》所载,其汇编之旨与篇目分类,与李圆净本基本相同,篇目如下:1.赞净土超胜;2.劝信愿真切;3.示修持方法;4.论生死事大;5.勉居心诚敬;6.劝注重因果;7.分禅净界限;8.显正辨误;9.谕在家善信;10.标应读典籍。此书成稿后适值大师西归3周年之期,请灵岩山德森法师作序。前大陆未见此本流传,后于台湾重印多次,近年始转归大陆。

  ⑤《印光大师画传》,妙真和尚及德森、了然法师暨周孟由、窦存我、游有维诸居士等为纪念印光大师,特聘上海名画家唐云、孔小瑜于上海觉园合作大师画传廿五幅,每幅之后系以如岑法师写的传文,分请名书法家叶恭绰、沈尹默、马公愚、吴湖帆等书写,并请虚云和尚作序。最后由弘化社制版流通。画传除书首有大师道影一幅为照相外,余25幅图分别为:印公德相、莘野诞生、幼承庭训、终南披剃、莲华晒经、双溪受戒、红螺参学、龙泉行堂、普陀潜修、法雨启化、道场肇建、因机施教、显正辨讹、慈幼放生、化狱救灾、报国闭关、弘化立社、重刊十要、增编五经、修订山志、灵岩息影、关中示疾、坐化生西、舍利证信、宝塔流芳,叙大师一生之经过。虚云老和尚在序中说:“吾国各宗历代祖师,都有画像或塑像流传,然未若今此画传以生华之笔,用色彩写真,将大师一生事迹,跃然表现于纸上,是亦现代艺林之大观,而我佛门之盛事也。大师弟子遍寰宇,多服膺其教言而未亲其道范,今有此画传之流通,使天下后世永得瞻仰,如同亲炙,则大师之遗教,亦永垂不朽矣!惟愿诸仁者由影得心,由心得道,闻画说法,共证真常,同生净土焉。”时至于今,虽于上世纪80年代有小量复印流通,而传世者绝少。江苏南通香光莲寺有鉴于此,乃于2000年乘纪念大师生西60周年之际,由上海诸善信印赠《大师画传》1171本广结善缘。书本之末,附录大师遗教7篇,使是书更有文为助之善。

  ⑥《印光法师文钞纲宗》,了然法师于1948年选辑《印光法师文钞》主要文句而成。全书分净业要义及方法;论禅与净土;往生西方之基本;往生之障碍;其他指示等五部分。共摘录《文钞》中重要法语77条,扉页中有:“若能研读躬行,决得往生,何必千经万论说食数宝。文虽浅显,畅如来本怀。唯有净土,即生断却轮回”等语,说明印公大师的指修净之本意。是书可说是为工作极忙之人而选,为出生死之津梁。

  《印光法师年谱》 沈去疾着,1998年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沈居士学佛多年,深感印祖之盛德,悟弘扬净土法门于当世之要务,乃经年累月,搜罗大师有关卷章,编着《印光法师年谱》,祈大众以印祖生平行径为依归,弘扬净土,一心念佛,同愿往生,共证真常。全书20万言,详述大师应世行止,对大师之重要论义均作介绍,对未见于《文钞》者,则全文附入。书内还刊有作者写的《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使读者对净土法门及印光大师之言行,能得到更清晰的了解。是书可为《文钞》3巨编之导读,为专修净业者之良导。

  《乐邦文类》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集,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是书广录显密经论及历代名人着述中有关净土法门的论述、偈颂等而成。卷1为:经凡46处、咒凡11道、论凡6处;卷2为:序跋33家、文13家、赞17首;卷3为:记碑19首、传14篇;卷4为:杂文33首;卷5为:赋、铭各1家、偈6家、颂20家、诗22家、词7家,中峰禅师《怀净土诗》108首。

  《乐邦遗稿》 宋沙门宗晓编,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为大师继《乐邦文类》后续编之作,分上、下2卷,上卷收文62则,下卷为66则。

  《弘一大师法集》 全6册,除弘一大师撰述之外并收有纪念大师之文,台湾新丰出版社出版,为蔡念生所编辑之弘一大师文集。书为25开本,内含《药师经析疑》、《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地藏菩萨圣德大观》、《律学讲录三十三篇》、《讲演集》、《年谱》(林子青编)、《弘一大师永怀录》等二十余种。有关大师之著作,另有《弘一大师演讲全集》,陈慧剑编,此书为弘一大师在闽期间之演讲集,为编者以《演讲集》及《续集》所收讲稿,重加编排,整为一册,去其重复,勘其错脱而成。全书集大师有关初机学佛的《佛法学习初步》、《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常随佛学》、《律学要略》、《佛教之简易修持法》、《净土法门大意》、《改过实验谈》、《人生之最后》、《劝念佛菩萨求生西方》、《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等28篇讲词,为修净业者必读之弘公上人开示。

  《弘化》 刊物,1941年创刊,由1931年印光大师发起并创办的弘化社主办,为月刊。该刊以弘扬净土法门为主旨,初为印光大师永久纪念会会刊,发行人德森法师,编辑钟慧成。版式初为报纸32开本,至第13期改为16开本,每期16版。1949年5月,该刊改由弘化社出版,是年6月开始,由游有维任主编并兼发行人。1956年2月,改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出版,为综合性刊物,篇幅增至20版,由游有维任执行编辑,1958年7月停刊。1998年,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灵岩山寺、苏州报国寺为继承印光大师宗风,弘扬净土法门,创办季刊《弘化》。主办单位为苏州市佛教协会,承办单位为苏州佛教博物馆,主编为弘法法师。社址设苏州穿心街3号报国寺内。

  《西方公据》 有多种版本,流通甚广。书名公据,依乾隆十三年原刻本寒山寺沙门上宏序为:“昔苏内翰行路,常敬佩弥陀画像一轴,人问其故,曰:西方公据耳。”盖亦取其不离佛意也。(1).原书为1卷,系清乾隆戊辰沈清尘、周远振二氏汇集古德论着及往生应验而成,内容芜杂,寒山寺上宏为作序;(2).凡2卷,清代彭际清集,易名为《重订西方公据》,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上卷为《起教大纲》、《净业正因》、《净课仪式》、《西方境观》、《往生功行》等篇,其中之第4《西方境观》章,揭列接引、见佛二图,以助观力,并改原本念佛记数图之佛像为纯莲华,以标示九品往生之机类。第5《往生功行》章,亦绘四莲华,以记诵经、忏 悔、作福、普度等行业。下卷为《莲宗开示》及《往生现果》。开示收善导之《专杂二修说》及《临终正念诀》,永明之《禅净四料简》及《往生问答》,此外还收录慈照、虎溪、莲池、憨山、蕅益等大师之法语。《往生现果》分为集验与书证两部分,记录作者之见闻。(3).全1卷。真达法师(逸人)重辑,亦名《重订西方公据》,由印光法师作序。该版首列经咒、念佛仪,次列古今显豁浅近各开示,而复注重于临终助念一法,以期不至功将成而被无知眷属破坏也。次列三皈、五戒、十善、四谛、四料简各略释及《阿弥陀佛百颂》以期初发心者略知意义。其九品图记数之法,则另作一本随附正书,以备行者记数及以后焚化。

  《西方合论》 明袁宏道撰述,收于《大正藏》第47册。智旭尝评点此书,收于《净土十要》中。本书依华严教旨并承永明延寿禅师的主张,阐述净土教义和禅净双修之旨,显示念佛三昧之真义。论分刹土、缘起、部类、教相、理谛、称性、往生、见网、修持、释异等10门,兹分述于下:1.刹土门中说有毗卢遮那净土、唯心净土、恒真净土、变异净土、寄报净土、分身净土、依他净土、诸方净土、一心四种净土、摄受十方有情不思议净土之十种差别。弥陀净土为第十不思议净土,明弥陀身中有无量众生,众生身中有无量弥陀,国土亦然。生、佛、身、土重重无尽,不可思议;2.缘起门中说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清净佛性故,佛为使众生发挥其本性,出现于此土等;3.部类门中说明净土经典有经纬之别,《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为经中之经,《鼓音声王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经》为经中之纬,《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宝积经》、《般舟三昧经》、《观佛三昧经》、《十住断结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随愿往生经》、《称扬诸佛功德经》、《大云经》、《入楞伽经》、《大悲经》等为纬中之经,《华严经》的《毗卢遮那品》、《光明觉品》、《贤首品》、《十无尽藏品》、《十回向品》、《十地品》、《入法界品》以及《法华经》、《净名经》等多种经典为纬中之纬;4.教相门中,分别释迦一代教相有假有教、趋寂教、有余教、无余教、顿悟教、圆极教之差别。净土教摄于顿悟及圆极教中;5.理谛门,说明真谛之法有即相即心、即心即相、非心非相、离即离非等四门;6.称性门,说明称性之行有信心行、止观行、六度行、悲愿行、称法行等五种;7.往生门中,论诸菩萨往生处之不同;8.见网门中,指出儒士及学佛者堕于断灭堕、性劣堕、随语堕、狂恣堕、支离堕、痴空堕、随缘堕、唯心堕、顿悟堕、圆实堕之邪网。其中,断灭堕者,诸儒疑未来断灭,不信后世之说。狂恣堕者是有魔民,专逞狂慧,不持戒修行,妄称烦恼即菩提,淫怒痴即梵行之说。顿悟堕为即今世禅人倡说一超直入,吾不求作佛,何况往生,责其谬见;9.修持门中,列举愿生者之修持方法,总立净悟、净信、净观、净念、净忏、净愿、净戒、净处、净侣、不定净等十门。说明了悟诸法实相,信金口之诚言,修十六观想等,行一行念佛三昧,忏悔业障,发净佛国土之大愿,受持净戒,舍恶处,就净处,避恶友,简净侣,又随根之利钝各受其法;10.释异门中,释刹土之远近、身城大小、寿量多少、华轮大小、日月有无、二乘有无、妇女有无、发心大小、疑城胎生、五逆往生等十种,以去众疑。本书有明代明教法师标注,凡10卷,收于《净土宗大典》第9册中。

  《西方要诀》 全名《西方要诀释疑通规》,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是书以唯识之理阐释往生西方之十四疑难,劝众念佛求生净土。全书凡14段:1.释有相无相观念,明二门不能混淆;2.心内心外观佛魔眷属,文乖而理一;3.明净秽二土修行之胜劣;4.明断惑未断念佛之别;5.明静无生与观修西方胜劣;6.明报尽之期,魔不能乱;7.明弥勒净土与西方往生之难易;8.明生西方可得不退之理;9.明能念佛即具大善根;10.明女人根缺及二乘得生之理;11.会释三阶行者五种小疑;12.明念佛别时之意趣;13.明报终生净土之不谬;14.略明念佛作业之次第。由其内容可知前6段通释《金刚般若经》、《佛藏经》、《维摩诘经》、《弥勒问经》、《最胜妙定经》及《涅槃经》等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7段举10种相异处,以明西方与弥勒净土之优劣,8、9、10等3段依次解答不退、少善根及不退等问题,第11段会释三阶行者之5种小疑,第12段依《摄大乘论》而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13段论散心念佛可生净土,最后一段阐明作业之方轨,示长时修、恭敬修、无间修、无余修等四修之行法。

  《西方直指》 明渌田一念居士编。是书于上卷中,述《净土因地》、《净土功果》、《净土仪式》、《净土愿文》及《净土辨疑》等5篇。中卷分《经论指归》、《祖师指归》两篇,选录经典及诸贤有关修净要语多则。下卷有《往生证验》,述诵经、持名之灵感及往生之事;《往生持戒》篇,述说戒口业、戒淫、戒杀之重要。

  《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说,常摄集。清彭绍升“为订其章句,次其先后”,并为作后序,序中有:“《西方确指》者,极乐界中觉明妙行菩萨所说法也。其为教,贬斥邪修,指归净土,阐一心之妙谛,穷向上之玄关,诚学佛者之指南也。”此书为明末时,有吴城八友于乩坛中得集,流传甚广。印光大师曾为校订。大师于1928年冬,在《复黄德炜居士书》中还说:“觉明妙行菩萨与哆哆菩萨如出一辙,足见扶乩之不可依据。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即可见一斑。”不久后,印光大师又对《净土辑要》一书辑述者邵慧圆居士说:“此事与觉明妙行菩萨化吴地相同,是宜约撮两事,附之书后,以见菩萨弘扬净土之悲心。”邵居士在《净土辑要》中,亦收录觉明妙行菩萨法语多则。

  《西归行仪》 清古昆辑。在着者阅《妙宗》、《圆中》二钞及《十要》后,深体《弥陀经》、《十念门》等皆为修净之必要,深信切愿,皆由斯发,故辑此行愿流通,其目录为:1.自序,述辑此书之要;2.慈云忏主印施弥陀经正信发愿偈;3.佛说阿弥陀经;4.往生净土十念法门;5.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6.临睡入观礼诵仪;7.佛说无量寿经·四十八愿;8.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观章;9.佛说阿弥陀经礼想仪;10.跋。收于《卍续藏》第128册及《净土宗大典》第10册中。

  《西归直指》 清代周梦颜着。收于《卍续藏》第109册。本书的指念佛往生净土,劝人皆归西方净土,故名《西归直指》。卷首载作者传略及像赞13首,并有西方十种胜、云栖大师普劝二十种人正好念佛、念佛九种胜、三界、四生、六道、七种不净观、三种人必定往生、发五种心决定往生、九想观、白骨观及七可惜等表解。卷1为《净土纲要》将大小本弥陀要旨节录其概,使阅者一览便知;卷2为《疑问指南》统汇群编之要,共三十问答;卷3为《启信杂说》集指迷归信之言,以充法益;卷4为《往生事略》。本书除单行本外,又与着者的《万善先资》、《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节录》合编为《安士全书》。

  《西斋净土诗》 明四明梵琦楚石着,清西有沙门智旭点定。蕅益大师对此诗集评价甚高,其《西斋净土诗赞》说:“稽首楚石大导师,即是阿弥陀正觉,以兹微妙胜伽陀,令我读诵当参学。一读二读尘念消,三读四读染情薄,读至十百千万遍,此身已向莲花托。亦愿后来读诵者,同予毕竟生极乐,还摄无边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张恶。同居净故四俱净,圆融直捷超方略。”卷上为怀净土诗77首,卷下为十六观赞22首、化生赞8首、析善导和尚念佛偈8首、怀净土百韵诗1首、娑婆苦渔家傲16首、西方乐渔家傲16首等。后蕅大师选定其为《净土十要》之一。

  《安乐集》 唐代道绰大师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此集总分12大门,广征博引诸经论,论述净土法门为易修易证,应时应机的唯一法门,劝人发愿求生西方,修念佛三昧。此书将佛陀一代时教分判为圣道、净土二门,并以净土门相应于末法之钝根众生,故提倡念佛法门,劝人以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来日本佛教之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即来自本书。本书又据《大集经》之五个500年之说,主张当时为第4个500年,众生必须依靠称念佛名方能得救,遂极力提倡念佛法门,此一主张后由弟子善导集其大成。义传入日本后,在镰仓时代,成为法然与亲鸾净土教的骨架。本书于日本净土教形成之重要性,由是可知。

  《安士全书》 是书含4种,周梦颜着。印光大师对于本书推崇备至,大师说:“安士先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昆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途,发菩提心,着书觉民。欲令斯民先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惟此二者最多,改过亦为此二者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憾矣。以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惟净土最为切要,故着《西归直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吾不信也。”

  《谷响集》 黄念祖着。1988年北京居士林印行。为作者有关佛学的应答书札之汇集。分15束,内容广涉学佛之发心、见地、修行、禅、教、净、密等法门,而强调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尤多谈密、净兼修,主张修密法者须兼修净土。此书在国内外佛教界颇有影响。

  《角虎集》 清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109册。是书为济能禅师窥诸后学,信疑不决,遂搜集历代杰出宗师要语,则则指归净土。编纂成书后,名为“角虎”,取永明寿禅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之意,令宗禅者不敢轻净土,修净者无复贬禅宗。述而不作,利益殊深。

  《阿弥陀佛大传》 洪无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是书引用45种佛经之内容,加以综合写就阿弥陀佛历劫因缘,如《额(音è)真无王的因缘》、《胜威王的因缘》、《妙法莲华的因缘》、《福上王的因缘》、《明相菩萨的因缘》、《无诤念王的因缘》、《了诸法本的因缘》、《净命的因缘》、《月施王与吉祥王子的因缘》、《极乐世界的因缘》等10种阿弥陀佛历劫求佛道的因缘故事,最后为法藏比丘时发四十八愿,终成阿弥陀佛,其世界名曰极乐之始末;书之最后以《念佛的因缘》、《一行三昧的因缘》、《佛立在前的因缘》和《观阿弥陀佛的因缘》分别介绍修证念佛三昧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妙方法。全书以生动有趣的文笔,据经作了翔实的介绍,处处引人入胜,是值得一读的净土宗入门书。

  《阿弥陀真言》 真言即咒,除《阿弥陀大心咒》即《阿弥陀咒》之外,阿弥陀真言尚有一字咒与小咒等多种。一字咒如纥利俱,又作纥哩,此系由贺(ha)、哕(ra)、伊(i)、恶(ah)等4字合成之真言,参见“纥哩”条。小咒又称心咒,本名《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无量寿修愿行供养仪轨》载:“无量寿如来心真言曰:唵,阿密多帝际贺啰吽。此真言能诵十万遍满,得见阿弥陀如来,命终决定得生极乐。”

  《易行品》 为《十住毗婆沙论》第5卷之品名,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至初地不退位之道有难易之分,《易行品》示易行之道,别说阿弥陀佛之救济。此品由长行、偈颂构成,初叙菩萨得不退转地有难、易二种道,次举易行之法。其内容大意为:于意忆念诸佛菩萨,于身礼拜恭敬,于口则称诵其名号。昙鸾大师即以此为基准,而立念佛为易行道,其余法门皆难行道之判教说。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出自《小无量寿经》末后《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亦名《往生净土神咒》,略称《往生咒》。刘宋元嘉末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2册中。咒文为:“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他伽多夜。哆地夜他。阿弥利都婆毗。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弥利哆。毗迦兰帝。阿弥唎哆。毗迦兰多。伽弥腻。伽伽那。枳多迦利。娑婆诃。”明僧宗本《净土行法》说:“此咒须持21遍方合经意。”此经所附之《不思议神力传》载:“持咒之法,净身漱口燃香,佛前胡跪合掌,朝夕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若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稳,临终任运往生。若数满二十万遍,即感得菩提芽生。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又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故为十四句。

  《念佛论》 近人倓虚大师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中。此书言简意赅,明白地述说净土念佛之理与念佛方法,是通俗易懂的入门书。

  《念佛镜》 唐沙门道镜、善道共集。收于《大正藏》第47册及《卍续藏》第107册中。是书总分11门:1.劝集念佛门;2.自力他力门;3.念佛得益门;4.已得往生门;5.校量功德门;6.校量斋福门;7.疑谤得罪门;8.誓愿证教门;9.广摄诸教门;10.释众疑惑门:①念佛对三阶门,②念佛对弥勒门,③念佛对坐禅门,④念佛对讲说门,⑤念佛对戒门,⑥念佛对六度门;11.念佛出三界门。书后附:修西方十二时,修西方十劝,临终正念往生文。对于此书,《大藏会阅选录》按云:念佛对戒律门中谓:‘末法是念佛时,不是持戒时。’又谓:‘念佛能益无损,持戒损多益少’云云。为弘扬念佛而抑戒律,有违圣教;又易使人误会以为:‘只要念佛,不必持戒’。则必破坏正法,戒律俱毁矣!行者宜应持戒念佛两门并重,方得往生安养。如《观无量寿佛经》三福中说,应知。”这确是阅读本书应注意之处。

  《念佛法要》 毛惕园居士选辑。卷1为《念佛指南》,录历代诸大师净土修持法语,字字珠玑,可称修净业之津梁。卷2为《念佛示范》,收历代净修卓有成效、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事迹68篇,可为念佛行者之楷模。卷3为《念佛引证》,是编引大乘经论之文,以佛语确证净土法门,令行者起信。卷4为《念佛须知》,分《早晚功课》、《克期精进》、《饬终助念》等3章,说明具体行持之法。此书为作者于编纂《净土丛书》之时,博览群书,节录经论文句所成。凡有关持名念佛之法要,除依之录入外,并加按语。故可作无(左纟右厘)广参明师,深入经藏者,依教念佛之据。大陆有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版广为流通。

  《念佛因果说》 近代居士季圣一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4册中。是书分甲乙两篇,甲篇略解六因、四缘、五果之名义,乙篇更解二因、十因之法相,各以持名念佛,一一互相参照,唯信为因,唯愿为缘,而以往生利生为现在未来之果用。间有深密混滥之处,复征以譬喻见闻,申之以图表问答,可收贤愚齐入,事理并持之效。

  《念佛四大要诀》 清古昆玉峰大师着。其四大要诀为:第一不贪静境;第二不参是谁;第三不除忘想;第四不求一心。师之念佛要诀,初看好似与《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念佛要一心不乱,要净念相继不符,实则初学人很难办到,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一般信徒更是如此。师于文中指出:“今人念佛,无此四诀,必定念不成功。一贪静境,必定以轻安静坐为奇特,极力持平为平常;一参是谁,必定以开悟聪明为奇特,见佛往生为平常;一除妄想,必定以别法巧念为奇特,老实记数为平常;一求一心,必定以一心不乱为奇特,开口散念为平常”。并指出:“此四大病,稍有犯者,必难往生。”散心念佛,确为初入佛门者之良径。

  《念佛入门白话解》 现代律航法师着,收于《净土丛书》第13册。全书计分四讲:1.三皈、五戒、念佛常识;2.十善业道、净课仪规;3.四摄、六度、三辈往生;4.持名念佛要义十则;①念佛往生须备三资粮,②念佛往生须修三福,③念佛往生须知四遍行,④念佛往生须知生死的道理,⑤念佛往生须知心佛的关系,⑥念佛十法须融通应用,⑦念佛入门须先摄意根,⑧念佛四诀须时时检点,⑨念佛往生须具欣厌二行,⑩念佛往生须一向专念万行回向。书后附持名念佛实验方法3则。本书之第2卷为法师的另一篇文章《百日念佛自知录》,是卷对如何始能使念佛如法而心佛合一,言之详尽。凡念佛行者,只须依之而行,即可免进修摸索之苦。此录不仅可为修般舟三昧之参考,即打念佛七以及日常早晚念佛功课,亦无不可供作参考也。此书海峡两岸三地均有出版,大陆有上海佛学书局版本流通。

  《念佛三昧宝王论》 唐代僧飞锡大师撰,成书于天宝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47册。飞锡大师以念佛三昧为诸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是书分3大门,然后再细分20门进行阐述。上卷7门,念未来佛:1.念未来佛速成三昧门;2.嬖女群盗皆不可轻门;3.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4.现处汤狱不妨受记门;5.现空无我择善而从门;6。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7.一切众生肉不可食门。中卷6门,念现在佛:1.念现在佛专注一境门;2.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3.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4.高声念佛面向西方门;5.梦觉一心以明三昧门;6.念三身佛破三种障门。下卷7门,通念三世无不是佛:1.念过去佛因果相同门;2.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3.了心境界妄想不生门;4.诸佛解脱心行中求门;5.三业供养真实表敬门;6.无相厌华信毁交报门;7.万善同归皆成三昧门。

  大师撰本书时,广为援引之经论有:《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及《安乐集》等。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蕅益大师将本书收入《净土十要》中,为净宗要典之一。是论历有疏释,近人谛闲大师曾讲此论,有《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流通于世。

  《往生集》 明代莲池大师撰辑。收于《大正藏》第51册、《卍续藏》第135册中。是书集录我国与印度往生西方者,计分9类:1.沙门往生类,自东晋慧远至明代宝珠,凡98人;2.王臣往生类,自乌苌国王至张无尽丞相,凡32人;3.处士往生类,自周续之至华居士,凡28人;4.尼僧往生类,自尼大明至尼法藏,凡5人;5.妇女往生类,自隋皇后至许氏妇,凡32人;6.恶人往生类,张善和至金奭(音shī),凡8人;7.畜生往生类;8.诸圣同归类;9.生存感应类。另有续录附于畜生往生类之后,举出僧明本至吴居士,凡20人。其中,诸圣同归类举出《观无量寿佛经》之择生极乐、《无量寿经》之往生无数等;生存感应类,则举出鬼不敢啖、夫妇见佛、却鬼不现、荐拔亡灵、睡寝得安、病目重明等现世利益。并在附录中,普劝必修净土,最后举出念佛十种功德。

  《往生礼赞偈》 唐代善导大师着五部九帖之一,全称《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略称《六时礼赞》、《往生礼赞》等,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礼赞为以龙树、世亲之《礼赞偈》为基础,而订之六时行法。即为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朝、日中等六时,行不同之礼赞。如于中夜,诵龙树之《十二礼偈》,行十六拜;于后夜,诵世亲之《往生论偈》,行二十一拜。此为念佛行人之修法。

  《往生净土集》 唐代慧日大师撰集,全称《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又名《净土慈悲集》、《慈愍三藏文集》、《慈悲集》等。收于《大正藏》第85册中,今仅存上卷。本书系援引诸经论赞西方净土之文,以劝说念佛往生。初卷叙禅徒之异见,以教及理遮遣其非;第二卷广引圣教,成立净土念佛之正宗;第三卷会释诸教古义之疑滞,校量诸行出离之迟疾。所谓先摧邪难,后显正宗。据卷上《归敬偈》所载,大师为怜愍一切众生,无明覆心迷于净土,恋着三界不求往生,六道轮回漂流生死,为斯颠倒无信凡夫,集诸经论净土法门。

  《往生净土忏仪》 宋代遵式大师撰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收于《大正藏》第47册中。本书全名为《往生净土忏愿仪》,略称《净土忏》、《净土忏仪》。本忏仪依据《大无量寿经》、《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集此方法,流布诸后,普结净缘。本忏法之仪节略分十科,即:严净道场,明方便法,正明修意,烧香散华,礼请法,赞叹法,礼佛法,忏愿法,旋诵法,坐禅法。忏文中已将《阿弥陀经》及《往生咒》列入,本忏法为专修极乐净土之行法,随净土信仰之流行,据本书礼拜之忏法亦广为流行。

  《净土论》 唐代迦才撰,收于《大正藏》第47册,《卍续藏》第107册。是书大师搜检群籍,内容评定极乐净土之报化与往生之机品,举理证及实例论述凡夫往生之可能,阐明他力往生为易行之法门。全书共分9章:1.定土体性;2.定往生人;3.定往生因;4.出道理——依何道理得生净土,并释疑难;5.引圣教为证;6.引现得往生人相貌——引道俗往生事迹20人;7.将西方兜率相对比较优劣;8.明教兴时节;9.教人欣厌劝进其心。

  《净土十要》 明代智旭大师编,收于《卍续藏》第108册,《净土丛书》第6册中。附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书十种编集而成,其中收有《阿弥陀经要解》、《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阿弥陀经行愿仪》、《净土十疑论》、《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或问》、《西斋净土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净土生无生论》、《净土法语》、《西方合论》、《往生论注》、《莲华世界诗》。本书之编次,以最初三要为经文之解释,同时叙述所依之行愿仪则。以下七要,则依隋唐宋元明之时代顺序,编进各时期的重要净土著作。《净土丛书》版及港版又编入《续净土生无生论》等,而将《西斋净土诗》等编入《续净土十要》中。

  《净土风光》 陈柏达居士着。本书以流畅而严谨之笔,引经论介绍西方净土之种种庄严,以证实净土存在的真实性,并以此引起人们正视人生的归宿问题,提供一个最理想的归宿之处。在章节中,还插入大德对西方净土的赞颂,趣味盎然。

  《净土文摘》 此为近年由福建莆田广化寺流通处印行的净土法门初机入门书。是书选辑古今大德有关念佛之理论、方法及往生实证之文,以现代语译意,通俗易懂。全书分三部分:1.念佛方法与原理;2.念佛往生实证;3.杂录。

  《净土丛书》 全书20厚册,1972年由道安法师发起,又得陈子平居士为副,毛凌云居士主编,历三年而成书,台湾印经处印行。全书收净土典籍达300种,分编为经论、注疏、精要、着述、纂集、诗偈、行仪、史传等8部,依译着年代先后类编之。可谓中国净土宗典籍大全,内容丰富,查阅方便。

  《净土必求》 亦名《净业痛策》,清古昆大师集,收于《卍续藏》第109册中。本书为大师“特采至切要之文,述成最警策之语,而为一生取办之要书也。诸佛甚深微妙净土之境,皆从众生广大圆融必求之心而得,故名之曰净土必求。是我同伦,切须多读,方得发起必求之心,而早归净土也矣。”此为古昆大师《净土必求自叙》中语,读之即可知本书内容。于书末,大师更列《净土十集》书名。以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要书,其篇目为:第一《经律异相》(先明因果方肯念佛)、第二《莲宗必读》、第三《西方径路》、第四《净土自警》、第五《净土神珠》、第六《西归行仪》、第七《念佛开心》、第八《净土随学》、第九《上品资粮》、第十《净土必求》。

  《净土法语》 明代幽溪无尽大师撰,收于清代衍法寺比丘了慰编的《净土津梁》中,商务印书馆曾有影印本出版。该文释杨次公“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之旨,言简、词切。

  《净慈要语》 明代鼓山元贤大师撰,收于《卍续藏》第108册。其内容收取有关念佛、往生之要语。1.净门包括净土教源、念佛正信、念佛正行、作福助缘、念佛正愿、临终正念、两土难易、净土辨疑;2.慈门包括戒杀生、戒溺女、劝放生、戒杀辩疑、杀生炯戒。前者阐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后者则戒杀生、劝放生。着者元贤大师曾参谒广印禅师,“净慈”二字即为禅师之庵号,即立净、慈二门。元贤又曾受云栖辟宏之戒本,秉其禅、净、戒一致之说,唱导以念佛三昧总摄万行,以戒杀为众善之首。

  《净土神珠》 清古昆大师集,收于《卍续藏》第110册中。本书为古昆大师见智者、慈云、法智、幽溪、彻悟诸大师之文,有如昏衢而逢宝炬,照了病根,终生净土,得益无量,乃笔录三十五则成书。所有文字融通事理,圆明心宗,可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