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对人们是有很大的意义的,当大家在修持《了凡四训》之时,其实除了要看《了凡四训》原文,也是能看《了凡四训》白话文,或者是《了凡四训讲记》的。
《了凡四训是明代的袁了凡先生写给子孙的四篇家训。了凡先生以自己奇特的人生经历,了悟了深奥的改造命运之法,并以亲身实践验证了自己的所悟。为了将自己所悟的改造命运的奥秘传授给后代,因此留下了《了凡四训》。
这部家训传世之后,利益了无数人,帮助很多遭遇挫折的人走出了人生困境,因此被誉为五百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家训。
这篇家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内容。其思想核心是:改过、积善,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善书和东方励志奇书。
了凡先生讲了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历,告诉人们: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把这个命运加以改变的,做法就是自己要时常反省自心,在自心上改过迁善。
内容提要
第一篇 立命之学
第二篇 改过之法
第三篇 积善之方
第四篇 谦德之效
第一篇、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了凡先生说:在我童年时,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母亲叫我放弃做官去学医,并对我说:学医,自己懂得养生的方法,可以保养身体;同时又能帮助病人解除疾苦;况且学到一门技艺,将来也能成名,这也是你父亲过去的心愿。
那么受母亲的影响,了凡先生最初确立的是学医的志向。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了凡先生命运的第一次转变。
后来有一次,了凡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胡须修长,身材魁梧,有仙风道骨,不像是一般凡俗之人,当时对他很恭敬。
【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老人对他说:“你是该做官的人,明年就可以进学,为什么不读书呢?”
【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了凡就告诉老人原因,并询问老人姓什么和家乡在哪里。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
老人说:“我姓孔,是云南人,得过宋朝邵康节皇极数的正传,按缘份应该传给你。”(《皇极数正传》,它的内容,完全是依照《易经》的理论来推算命运,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余引之归,告母。】
了凡就把老人请到家中,告诉母亲:老人是邵康节皇极数的正宗传人。
【母曰:善待之。】
母亲说:老人这样有学问,你要好好款待他,不能有丝毫的怠慢。
【试其数,纤悉皆验。】
因为不知道老人是不是真正精通数术,就试试看是不是算得准确,结果小事都算准了。
【余遂起读书之念,谋之表兄沈称,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
因为老人推算得很准确,了凡很生信心,又有了读书的想法。
当时和表兄沈称商量,表兄建议说:“郁海谷先生正在沈友夫的家里开设学馆,我送你去那里学习,很方便。”
【余遂礼郁为师。】
于是了凡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并随老师学习。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孔先生又为了凡起数测算,算他县考童生考到第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省里的提学考是第九名。到了第二年参加考试,三处考的名次都和推算完全一致。
【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
孔先生又为了凡测算这一生的命运,一生的大事情都给他排定了,说他某年考到第几,某年有缺额可以当廪生,某年当贡生,出贡之后的某年,当选为四川某县的县长,在任三年半之后,就告老还乡了。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的丑时(半夜1点到3点),寿终正寝。可惜命里没有孩子。
了凡把孔先生的话都详细记录下来。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从此以后,凡是遇到考试,名次的先后完全都不出孔公所算,也有一次例外:孔先生算了凡廪米吃到九十一石五斗就会出贡,可是吃到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由他补贡。(宗师相当于教育厅长)
当时他心里怀疑,这件事算得不准,和预算的相差十多石。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后来,果然被代理厅长杨公驳下来了。一直到丁卯年,有一位叫殷秋溟的宗师,当时看见了凡的“场中备卷”,非常惊叹,觉得文章写得非常好。
他说:五篇论文真是五篇奏议(这是很高的评论。奏议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有相当水平。)他就说,怎么能让这位博洽淹贯的大儒老于窗下,而不得重用呢?
“博洽淹贯”是形容了凡的学问好,“博”是见识广博,不狭窄;“洽”是见解通达;“淹”是透彻;“贯”是文章的理路脉络非常清晰。
【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见到是人材,殷宗师就选拔他,按照县里的公文,批准了凡出贡,当选为贡生。前面所食的七十余石,加上这一阶段所吃的米,确确实实是九十一石五斗,结果还是不出孔先生所算。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因为这件事,了凡先生更加相信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求也只是空费心思而已,因此他澹然无求。
“进退有命”,就是不论升、降,都是命中注定的;“迟速有时”,就是来早和来迟,都有固定的时间。
以上是了凡先生的上半生。
以下讲了凡先生参访云谷禅师的经过。这是他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段。
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道的一位禅师,也是憨山大师(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少年时代习禅的师父。云谷禅师幼年就有出世的志向,十九岁时,他登坛受具足戒。老人家,一天,读《宗镜录》,恍然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禅师语录,如看家中旧物件一般,了然明白,是一位得道的高僧,后来居住在栖霞山,以平等心摄受了无数的弟子。老人家以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年如一日,夜不倒单,晚上不用躺下来睡觉的,修行功夫很高。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了凡出贡以后,到了北京,在京城呆了一年,整天都是静坐,也不看书。
己巳年从北京回到南京的国子监,没有入学之前,他先去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两个人很投缘,在房间里对坐,三日三夜都没有合眼。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云谷禅师说:人之所以不能超凡作圣,只是因为被妄念相缠,在虚妄分别中脱不开。
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所以,落在妄念中,是凡夫;能离妄念,是圣人。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禅师问:“你坐了三日,不见你动一个念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也就是试探他到底是圣者还是凡夫?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了凡解释说:“我这一生被孔先生算定了,荣辱生死都有定数,即使要妄想,也没有可妄想的。”意思是,想也徒劳无义,所以干脆不想,按命运的安排过完这一生就算了。(这是典型的宿命论思想,愚执宿命不可改,认为前世的因注定今世的果,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绝对不可以改变的。了凡先生的心态也是听天由命、坐以待毙。)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豪杰”,是出格的人物。凡夫人都是随波逐流,沉溺生死,有一种人不被命运摆布,而能超越命运,这就是豪杰的意思。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三天不起一个念头,我原先当你是豪杰,认为你超脱了妄念,原来你只是个受命运支配的凡夫。”
【问其故?】
禅师的话里别有意味,了凡不知道这句话的落处,就请问禅师。
【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禅师说:人没有到达无心的地步,终究被阴阳所束缚,怎么会没数呢?(意思是,落在念头里,不是善就是恶,当然有相、有数。)但是,只有庸人被命运限定而不能转变。除此之外,大善人,命运是拘不住它,大恶人,命运也拘他不定。
为什么拘不住呢?因为:心力极强的人,造集极重的业,会导致现世就有果报上的转变。譬如,宋朝的仁将曹彬,陈抟[tuán]老祖最初给他看相,认为他无晚福。后来,他以慈悲心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面相完全转了,晚福极好。这说明大善人,命数拘他不定。大恶人,恶业深重,也会提前现报。一般的庸庸碌碌的人,没有造大的善恶业,浑浑噩噩的过日子,都变成定命了。
【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你二十年来被孔先生算定,不管好和坏,命运都没有转动过一毫,你这不是标准的凡夫吗?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了凡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人的命数能不能超越?”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
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就是创造命运的主动权全在自己的手上,《诗经》和《书经》所说的确实是明训。
【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在我佛家的教典当中说:求富贵就得富贵,求男女就得男女,求长寿就得长寿。妄语是释迦佛制定的大戒,一般善人都不打妄语,何况是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呢?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这时侯了凡先生还是很迷惑。他进一步请问:“孟子说‘求则得之’,求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我能理解道德仁义,只要自己奉行就能求到,可是功名富贵如何能求得呢?”他认为心可以改变的,这个自己有掌控权,可是外在的功名富贵怎么能求得到呢?
下面禅师为他遣除疑惑: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
禅师说:“孟子的话没错,是你自己误解了。”
以下禅师直示唯心立命的妙理:心发生大的转变,外在的境遇也会发生大的转变。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禅师说:“你不见六祖在《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福田”,能长福德的田地;“方寸”是指心。“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所有能滋养福德的田地都离不开心,如果从心田上去种植福德,感无不通,没有什么样的福德是不能感得的。所以不必在外面找福田,自心就是福田。能在心田上种植,任何福都可以现前,故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的心内和心外的境是通的,通通都可以通过内心的改造,而感得外在的福相。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求在我”,就是在自心上寻求,如果能在心上如理如法地求,不但内在的道德仁义可得,外在的功名富贵同样可得,这叫内外双得。就内能让道德仁义增上、外能得到功名富贵,这种求对于“获得”是有利益的。(外在的境遇是可以改变的,改关键在改心,心改到极善、外境就会善妙;当然心改到极恶、外境也会极衰败。)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如果不知道在自己身心上反省,只是徒然向外追求,想尽各种办法想让自己获得功名富贵,看上去好像很有方法,但是能不能得到就要看命运了,这种求法要内外双失,故无益。因此,这种“求”对于获得毫无利益。
向外怎么求呢?用各种非法的手段,比如考试作弊、买通考官、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内的道德仁义也失坏了,外的功名富贵其实也得不到,这个叫内外双失,故无益。(不知道向内反省,一味地向外追逐,似乎好像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内心不快乐,而且福德耗尽之后马上就会失去。)
云谷禅师的意思是,命亦可求,求之在心,心极善时外境就可以转了。(只要有勇猛的心力,肯在心地上下功夫,命都可以改。)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
禅师询问:孔公怎么算你一生命运的?了凡如实地告诉了禅师。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云谷禅师非常善巧,命运是被孔先生算定了,这是原来宿世的业力,要转变肯定从自我反省来转变。禅师没有直说,用了一个很善巧的方法教了凡去反省。禅师说:“你自己想一想,以你现在的情况你应该得科第吗?应该生子吗?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了凡反观自己的身心,不断追查,反省了很久之后说:“不应当。”
万善之端是自我反省。人学会反省很重要,只有认识自己的错处,才可能改过自新。(善恶的根本在于心,用心之处就是改过迁善,改过必须先知过,知过必须要自我反省。善于修行的人就善于自我反省。)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真正发现了自己的过失。
他说:“我观察做官的人都有福相,而我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培植深厚的福德;做官领导大众,应当心胸宽广,能够包容,而我遇到繁琐、困难的事,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身为君长应当谦下,不可以任性,而我时常以自己的才智压盖别人,说话、做事随意,轻举妄谈,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不该得科第。”
他又检讨自己不能得子的原因: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污秽之地大多能生长草木,清澈的水中常常无鱼,我好清洁,这是应当无子的第一个原因。(好洁,有过的意思,比如性格孤傲、清高、洁癖。)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春天的和气能孕育万物,冬天的杀气让草木凋零,我爱发怒,脾气不好,这是应当无子的第二个原因。(自己没有祥和之气。)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慈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残忍是不能孕育的根源,我爱惜自己的名节,常常不能舍己救人,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该去做的不做,不能放下自己,成全别人,这是应当无子的第三个原因。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这三条讲他不能保养精神。
说话很多,有伤元气,这是第四个原因;喜欢饮酒,损伤精神,这是第五个原因;喜欢彻夜长坐,不知保养元气,这是第六个原因。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他很坦白地说:除这六条以外,其他过失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以上了凡在禅师的追问之下,向内仔细反思,找出了不得科第、不应生子的原因所在。我们也应当效仿了凡,在遭遇痛苦、挫折的时候,向内寻找原因。面对自身的过恶,内心非常正直、非常坦诚,错了就错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是了凡先生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敢揭露自己的过失。
见到了凡能够反省,是个可教的人,禅师再次因势利导,从多方面启发他,教他进一步更广大地观察,目的是帮助他建立起因果正见。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禅师说:不但科第,财富也是以因缘决定的,世间享受千金资产的人,必定是千金人物;享受百金资产的人,必定是百金人物;该饿死的,也必定是饿死人物。天理公平,只不过按各自的业力而给予相应的果报;天理无私,不曾添加任何一点私意。
禅师进一步以了凡熟知的事例启发他: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拿生子这一项来说,祖宗有百世之德,决定将来有一百世的子孙延续不衰(福德厚重,所以源远流长);有十世之德,决定有十世的子孙延续不衰;有三世二世的德,决定有三世二世的子孙延续不衰;如果子孙断绝,那就是福德太薄了。了凡正是因为福德太薄而无子的。
我们看,历史上的大德之人,子孙都兴盛。比如孔夫子是万世师表,他的子孙至今不衰,另外范仲淹的家族八百年不衰,都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积德深厚的必然结果。
下节课讲禅师教他针对自己的过失,一条一条改正,这就是立命的方法。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