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我们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的去造业,不断的去放纵自己的攀缘心,又一次一次的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了。
蕅益大师还说:「造业是谁?忏悔是谁?」说你以前造了业,现在开始拜八十八佛,造业的是谁?忏悔的是谁?其实业本身没有一个造作者,那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一念的妄心面对妄境造业。
一个人造了五逆十恶临终忏悔,临终念阿弥陀佛,还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那功德相是不能有罪业的,那么为什么他造了这么大的罪业还可以带业往生呢?因为业性本空。
如果我们无始劫所造的业是真实的体性,那就完了!那没有一个人可以修行。因为业力是虚妄,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只是一个虚妄的和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你一念的回光返照,一念的光明,一念的断相续心,你就能够忏悔业障。这个房间暗了三千年,但是你灯光打开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不必等到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所以说业性是虚妄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本身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的业“行蕴”,这个流动性,它的本质就是真如本性,没有真如本性就没有所谓的流动性,它只是一念的妄动才有,你觉悟了以后就没有了。
我们真的感觉得到五蕴在障碍我们,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回光返照整个五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我们发觉到五蕴的本来面目,其实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五蕴再也干扰不了我们,我们反而可以利用我们的五蕴身心来忏悔业障,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
所以五蕴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个修行的妙用,关键不在五蕴,关键在于你自己,是你决定的。你要向外攀缘五蕴就变成障碍,你要回光返照,五蕴变成一种清净的妙用。
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已经出现的因缘法,你改变它都没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较重要。问题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执着,自己障碍自己,所以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觉悟那个“道”,而不怪说我因缘法怎么样,我业障深重,讲这个都没有用,对你都没有帮助的。
蕅益大师将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我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我要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更有用。第二、看破此生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从病痛当中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第三、深达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门,增长你苦无常无我的观照智能。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性不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的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的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
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蕴,佛陀也是有五蕴,五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蕴他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古德说:「观相缘妄,观性缘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的,你要将这个“道”参透出来。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记33【第三卷】:
攀缘心从本经来说,它是整个烦恼跟罪业的根源,整个《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它所对治的就是攀缘心。
凡夫的六入:凡夫的六入是入于整个三界六尘的相状,所以它产生的是一个生死轮回的果报,因为它入在六尘的相状。
二乘人的六入:二乘人的六入是入于整个六尘的空性,所以他入偏空涅盘,他能够观察六根六尘接触是当体即空。
菩萨的六入:菩萨依止六入,他在观察六尘的时候,他能够观察这整个因缘是即假的,所以它能够成就菩萨的功德庄严。
佛陀:佛陀从六入当中,去观察六入的时候,能够入于中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观察整个因缘是当下即中,而生起广大无穷的妙用。
所以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能够观察的即空,是成就一种出世的涅盘;从即假当中成就菩萨的庄严;从即中当中成就佛果的无上菩提。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个内涵所成就的差别功德。
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每一件事情它来的地方跟去的地方,答案只有一个: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最后还是回归到空性;它只是在业力表现出来的时候,暂时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其实你把它参透了,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来,也都是回归到空性,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当体就是没有离开我们的真如本性。你能够把这观念参透了,你就知道,其实我们的生命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因缘,一切法都如此。
“迷真起妄”的意思,有二句话要记住:「真本无妄,因迷故有」。真心是没有虚妄相,那为什么有呢?一念的迷惑而有。为什么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生死?一念的妄心显现出来的。
迷真起妄这个观念是很重要的:「真本无妄,因迷故有」。这在大乘佛法当中,返妄归真,在对治烦恼的时候,这是非常重要的观念「法本不生」。
我们听闻的功能,其实只是我们过去的一种善恶的业力,假借外在因缘的刺激,所表现出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体当体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当体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真如本性。
「相妄心真」。当我们看到外境的时候,业力所显现的外境都是暂时的,但是它背后的体,那个真如本性是真实的,那个“道”是真实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从空性而有,空性本体的真如是真实的。
每一法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要是对它的相状产生迷惑颠倒那你就造业,你要觉悟的当下就是真如本性,这就看我们自己的观照力。
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记34:
把六根的差别事相作用,把它会归到不生不灭,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事相让一个人迷惑颠倒,道理让我们产生智慧。所以当我们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事情本身的表相,你要看到事情背后那个道,你就能够解脱了。如果我们今天只是看到事情的表相,那你就被它所转。所以的确有需要把事情做一个会归,我们看到一件事情,一定要还它个本来面目,它本来面目是什么,那你就能够产生真实的觉悟。
我们知道味道的功能,它只是我们过去的业力,假借外境暂时显现的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有不变性跟随缘性二种道理。
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很重视六根(在后面实际修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平常跟外境接触,就是六个门,六根门头,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就扣着这六个门在活动,没有其它的门。在整个过程当中,它主要就是要修「观照力」跟一个「对治力」(对治力到这个地方还没讲到),你先要培养一种空假中的观照,我们今天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是很重要的。“即空”就是本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希望我们培养一种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不要这样子。其实《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不迷”,而“不迷”的意思就是说,你先停下来不要紧张,没有差那几分钟。你现在生起一个念头,你先问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念头从什么地方来,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是从空性而来。
你要将六根门头的电灯打开,六根门头不要老是暗暗的,遇到事情的时候,等一下,「它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想法,这外境从什么地方来;先观察“即空”,它是从空性而来,它最后也会回到空性,它只是暂时的因缘;然后“即假”,这个因缘是善因缘还是恶因缘,就开始分别因果,我是该做还是不做?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不做要用什么方式来不做,然后再用中道。
你一个修行人在六根当中没有点上一些蜡烛,就让整个人随着你感觉,随着你的直觉,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一辈子没办法修行,你就是拜佛持咒都没有用。你这不叫修行,你这叫积集一点善业而已。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那你是要产生观照力的,不是你积集善业就叫修行,你那个颠倒心没有扭转,你生命怎么改变呢!你不可能改变。
它每一个道理都是在告诉你怎么去观照,「你从什么地方来?」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动,先想一想,诶!怎么有这件事情?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当体即空。但是即空它又即假,它有它的善恶的业缘。善恶的业缘你应该怎么去取舍,这个“即假”是很深的,但是本经对即假到后面才会讲出来。然后我们从空有当中怎么保持平衡,就是中道。
古人常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不要老是睡着,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那电灯一定要把它打开来,「观照力」。一个人起烦恼不可怕,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我们阿赖耶识有烦恼的种子一定会起烦恼,但是你要起颠倒,谁都救不了你。起烦恼你的观照力还在,诶!我起烦恼了,我赶快去拜佛,烦恼也是当体即空,它可以改变。但是你要起颠倒的时候,你就被烦恼带走了,那就乱动、那就完了!
《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不迷、不取、不动,这个“不迷”特别重要,你不能颠倒。
为什么佛陀不厌其烦一次一次的串习,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要告诉你,遇到事情回光返照,遇到事情的时候去看它的道理,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不要去看事情本身的作用。
孔夫子说:「非见知因缘,而见之以心;非闻至于耳,而闻之于心。」你在看东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听声音的时候、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
这句话很妙,什么意思?
你用眼睛看,那你是看它的相状,那刚好是心随境转,你内心去看,诶!你要懂它的道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孔子说: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去看事情,不用耳朵听声音,用内心去看,用内心去听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你就知道为政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
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看到它背后的道,诶!这个人开始反省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
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习惯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你那生死的业你就拔不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习惯性的攀缘,烦恼产生业力,业力产生果报,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你要拔开,你要怎样?会事入理 ,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别是那个“空性”找出来,否则你永远跳不出来,这个是恶性循环。
但意根跟意识怎么差别呢?海仁老法师解释说: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还产生名言分别。所以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不分别的为第六意根,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它不带名言的。
我们的见闻觉知的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这五根产生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向内攀缘叫逆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它是虚妄不实的,它不是前五根所能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觉知的功能。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生灭二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
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