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徐氏家族世代尚儒,有着浓厚的儒学家风,南朝徐羡之、徐湛之、徐孝嗣、徐勉等皆以孝佛闻。徐陵亦至孝,侯景乱时,父徐摘被困围城内生死不明,“陵不奉家信,便蔬食布衣,若居忧恤”飞徐摘儒雅博学,“梁简文帝在东宫,召衰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徐搞驰骋大义,间以剧谈。搞辞辩纵横,难以答抗,诸儒慑气”,可见徐搞的儒学涵养。
徐陵亦博雅通识,在梁为东宫抄撰学士,入陈官位渐升,在朝不畏权贵,耿直清筒。其弟徐孝克“遍通《五经》,博览史籍”,有《孝经讲疏》《论语讲疏文句义》等,在陈时除国子博士,兼国子祭酒,儒、玄、佛皆通。陵子徐份“性孝佛,陵尝遇疾,甚笃,份烧香泣涕,跪诵《孝经》,昼夜不息,如此者三日,陵疾霍然而愈,亲戚皆谓份孝感所致”气生活在这样浓厚的儒学家庭里,徐陵秉持儒家思想,积极提拔推荐贤才,受他接引者有陆琼、姚察、阴铿、虞世基、虞世南等,明胡应麟评他“公忠塞诗,正色立朝”画。
他还参与制定陈朝元会仪注、仪服及律令,为官尽责又积极于国家政事。隐士周弘上荐士于徐陵,他委婉地拒绝周之推荐并微有讽刺意,似乎看透了以周弘让为代表的假隐士一贯的虚伪,故予以嘲讽拒绝,虽语带调笑,却反应出徐陵耿直的一面。清蒋士佳曰:“弘让造书荐方圆,陵答之如此,读此书令人难以置对,足令充隐之徒汗颜。”
这也从一方面体现出徐陵立身处世以儒作则的特点。“天康元年,迁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陵以梁末以来,迁授多失其所,于是提举纲维,综轰名实。时有冒进求官,喧竞不已者,陵乃为书宣示曰:'……今衣冠礼乐,日富年华,主上体成王之风,大傅弘周公之德,西戎北狄,畏我王戚。时既清矣,时既平矣,何可犹作乱世意,而觅非分之官耶?凡人所以称屈滞者,身已不无寸能,官又不及父祖,既是明时,可以於邑。所见诸君,多逾本分,犹言大屈,未喻高怀。若问梁朝朱领军异亦为卿相,此不揄其本分邪?此是天子所拔,非关选序…既泰衡流,应须粉墨,所望诸贤,深明鄙意。’”
据许逸民先生考证,徐陵迁吏部尚书在废帝嗣位年间,此书理应作于陈废帝光大元年,为官恪尽职责,“综累名实”,在其位思其职,体现他以儒家观念约束自已。他对经学尤其是礼有一定研究,陈武帝崩,六日成服,朝臣论侠御人之服,沈文阿主吉服,刘师知、蔡景历、江德藻等主凶服,徐陵曰:“梓宫柑山陵,灵楚柑宗店,有此分判,便验吉凶。按《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引者,爱及武责、鼓吹、执盖、奉车,并是吉服,岂容侠御独为绿短邪?断可知矣。若言公卿膏吏并服缘宜,此与梓宫部伍有何差别?若言文物并吉,司事者凶,岂容任短而奉华盖,绿衣而升玉辐邪?同博士议。”
主张侠御人不得独服丧服,同沈文阿之意;但刘师知予以反驳,以为“礼出人情,终得消息”,最终“中医不能决,乃具录二议奏闻,从师知议”。此事反映出徐陵礼学有一定的造诣。而处在思想多元的时代,徐陵也受到多种思想影响,内外学兼修,晚年更是版依佛门,但这些并未抵消其创作所包含的儒学内涵。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