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数息观的,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为佛陀所教导禅定修行法的门之一,由于此观法对治散乱和不净观(对治贪欲)一样很有力,所以被称为“二甘露门” 。现在很多人想要学习数息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数息观的修学方法。
首先开始调身、调息、调心,这三条是一致的。
我们先调身。先端身正坐,正坐就是半跏趺或双跏趺坐。如果是半跏趺坐,把左脚放到右脚上,拉近身体就可以了。如果有人要用双跏趺坐的话呢,也可以,如果你的单跏趺,可以盘半个小时的话呢,你可以上双跏趺。在单跏趺的基础上把右腿从下面拉上来。接着就是正手,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重叠起来,放在小腹之前。
次正头。平面正坐,头要不偏、不斜、不低、不昂。不要太昂,也不要太低。然后闭口,唇齿相拄,舌向上腭。接着就是闭眼睛。眼睛微微闭上。有的人喜欢半睁半闭也行。这样就是调身。保持身体的不宽不急。
接着就是调息。息有四相:风、喘、气、息。什么是风相呢?就是坐的时候,鼻中气息出入觉得有声音。这就是风相,这是不调的,这个是不正确的。喘相,就是在坐的时候,息虽然没有声音,但是它被节制了、不畅快,叫做喘相。第三种情况就是气相。气相,在坐的时候,这个息虽然没有声音,而且出入也不节制,但是不够细。
风、喘、气这三种情况都是不调相。第四种,息相,是调相。什么是息相呢?呼吸既没有声音,而且很通畅,不节制,而且很细、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这个情况就是息相。
在数息时达到息调相才能入定,守息则定。前面的不调相时,你要是呼吸声音很大,那么数息时会“观风则散”,你的心则定不下来;“观喘则结”,“观气则劳”,这个气要是很粗的话,还不能观,只能数。到了这个息相现前的时候才能够守息,守息就能得定。
我先把调息的这四种情况给大家讲了一遍。身调好了,怎么去调息呢?热气起心,当我们的心很细的时候,这个息也就细了。息调好后,众犯不生,息心亦定。
调的方法有三种:一个是安心,就是将你的注意力先放在肚脐下面二指,在腹部的中间,就是肚脐稍微下一点,先把心安在这个地方。接着全身放松,放宽胸心,然后观想,气息遍入毛孔,出入无障。
这三种情况做好后,你不要着急,气息自然慢慢地就调匀了,你的呼吸就很自然了。
这个呼吸一定是很自然的,不要去控制呼吸,调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在丹田的部位,把身体放松,全身心放松;当然也不能太松,太松容易瞌睡。
身体不能垮下来,要自然挺起,然后观想气从遍身的毛孔出入无障,你的呼吸就像毛孔在呼吸一样,只是“就像”,这是“像这样”,这是你的“观想”。这样你的心就会渐渐细下来,这就是调息。
调身和调息、调心是一致的,在讲话中稍微有一点次第,但其实是一致的,是同时的。我们调心时,这个心要宽急得所,不要太放松,心要是太放松的话,容易昏沉。如果心的念力太精进的话,容易紧张。心既不要太紧张,也不要太松懈、不要太懈怠。心要不宽不急,这是心调相。
这样,就把调身、调息讲完了。
我讲到这里你就基本调好了。就按刚才的办法开始数,从一数到十,返过来再数,周而复始。心粗的人数息,很快就能做,只要能够守住就行。
有的人数到三、数到五就杂乱,那又返回来,很多人数不到十就返回来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心太浮。也有的人,曾经修过定,一守就能守住。
如果从一数到十不会跑的人,你这样数上十来次之后都不跑,这样你可以观息就行,不用数,看着它就行,这样心就细了。
好,我们就正式地坐半个小时,下面就止静。半个小时以后开静。
(止静)
(开静)
我这里先把出定的方法讲一下,别着急,以后不允许这样子一开静马上就下座。当然今天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没定住,是不要紧的。一旦定下来,太仓促出定的话,容易出问题。
放在丹田部位,把所有身上的冷热麻胀、大小轻重等种种禅定过程中的感受都收回来,或者观想从毛孔放出去也可以。这样身体内部细的气氛就会收聚,或者散出,都没关系。
然后再徐徐地、慢慢摇动身体,渐渐适应出定的环境。然后搓手,把两个手心搓热浴面,然后再徐徐睁目。看看周围,了解我在哪,回到当下。
下座的方法也作为一个系统的一部分介绍给大家。今天数息观要作一堂课讲的话,它是一个系列。
首先讲修禅基本要求的资粮,其次讲修禅的外方便,然后才能进入到内方便开始修了,其次讲下座出定的办法,再讲下座以后保任的方法。这才是一个系统讲授。
禅修的资粮有五条:
一、广行布施。广行布施能够积聚你的福报,有了福报你才能修,不然你每天忙于生活没时间修。
二、严持净戒。如果你持戒不清净,或者你不持戒、没受戒,往往为这些恶孽和障缘障碍我们修行,没法修定。所以要持戒清净。
三、恭敬三宝。有三宝的庇护才能排除很多空见的障缘。
四、孝敬父母。你有了孝敬父母、敬顺师长的德行,人、天、非人等才会不干扰你。
五、读诵听学。你应该懂得修禅定很多的知识。
这是我们修禅要有的五种资粮。
藕益大师讲到禅修的外方便:具五缘,诃五欲,息五盖,调五事,修五法。
这是一个系统。具五缘,是哪五个因缘呢?
一、持戒清净。有的人违犯戒律,犯之后忏悔清净才行,否则不能修。
二、衣食俱足,和前面讲的有点相似。衣食要具足,你才有这个条件去修。
三、要得闲居静处,不受杂事干扰。
四、息诸缘务,即把平常所作事情放下来、处理好。
五、近善知识。
具五缘和刚才讲的五种资粮基本上是一类的。
诃五欲。因为修禅人贪欲太重也不能修。
他讲到的五欲有:
一、色欲,指眼睛看到的美色。
二、声欲,耳朵听到的美妙之声,这两者都会生起攀缘之心。
三、香欲,闻到的香味。
四、味欲,就是口味,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等等,这叫味欲。
五、触欲,这个主要指的是男女身体的轻柔细滑这类的感触。
这五种欲望,要诃斥它、远离它。
藕益大师讲到的第三个是弃五盖,摒弃五种浓垢、障碍、妨碍我们清净心的五种障碍,我们要去除掉。
第一个,弃贪欲,这指的是男女的贪欲,欲火烧身啊,身体都能烧掉,何况你的善法呢,都被烧掉了。所以要远离,弃舍贪欲。
第二个,弃舍嗔恚,嗔恚是不善的根本、法乐的冤敌,要有嗔恚的话,禅定修不起来的。
第三个,弃睡眠。睡眠太多,昏沉心暗,这可不行。
第四个,弃掉悔。掉就是散乱的意思,悔就是忧恼覆心。你的心很散乱,就没法修定,另外也不能心中有忧恼,忧恼覆盖着你的心,这就是悔,悔心如剑,这样子也不能修行得定的。
第五个,弃疑盖,弃疑惑,疑自,疑师,疑法,这都是疑惑,它都是覆盖我们心的障碍,不能得定。
藕益大师讲的第四类就是调五事。
第一个调饮食。饮食不能过饥,不能过饱,过饱的话身体内感到很胀,气流不畅。太饥的话也不行,身体虚弱、心悬,也不能修行得定。调饮食要以身安为主。
第二个调睡眠。睡眠不能太多,太多昏沉。太少呢,神虚。这都不能修,要适当。要保持神智清白,心念明净。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这五调就是“调五事”。你把这五事调好以后,这才能够上座。
藕益大师也讲到“行五法”,这就是修禅的人,不是今天在座上修修就罢了,而是每天要修。上座要修,下座也要修,要行五法。
五法中,第一个是要有自愿得禅定的欲望,要有这种心态。第二个要精进,你有得禅定的欲望,还要发起精进心,不能只修一座就不修了。拿出七天时间来,甚至一七、二七、三七,三七二十一,乃至七七四十九天,专门拿出时间来修,这是精进。
第三个是要念,念什么呢,要念欲界之无常、苦、不净、无我,念禅可贵,你才能够不厌烦修禅。第四个是巧慧。要有善巧的智慧。第五个得一心。在座上你要观息,下座也是这样的。
曾经有一个人,他是农民,白天干活。他就在数,一、二、三,边干活边数,顾不得想其他事。回来晚上没事他就数息、观息,时间一长以后不用数,无论在干什么,走路、说话、办事、睡觉,他都能了然观察到自己的呼吸,这样他的心就很细了,已经得到充分的定的状态,他行住坐卧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当然这个人应该是上个世纪的人,遗憾我们见不到了。
修行要一心,一心专注在这个上面,你才能得定。这些是修禅的外方便。
在具体修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修定的场所。这个场所,不要当风,不要在风地里面修,不要有过堂风,不要潮湿,同时不妨碍他人。你不妨碍他人,他人就不妨碍到你,包括一些非人。有些山洞里面有非人住,你要住,人家不让你住,那都不行,你这个地方要找好。
你在家里好办,但是你在家禅修,不要有过堂风,不要门窗对流。坐的地方光线不能太强,太强心散乱;太暗的话又昏沉,这个也不行。
要是双跏趺的话,座位要平坦,它的软硬要适度;如果单跏趺的话,你可以在后面稍垫高二寸。但绝对不能前面高,后面低,那个不行。
在上座之前你要办毕事物,谢绝外缘,心无挂碍。杂事提前就要做好,该上厕所的上厕所,该干的什么事干好、做完,谢绝外缘,有的人在门上贴个条,你的心中不再挂碍这些事情了,一心修定。
在上座以前还可以祈求三宝的加持,在佛前可以修种种供养、忏悔、发愿,以便在修定的过程中不出现障碍。
上座前还要行香。应该在上座前要活动活动,下来之后也要活动活动。
修习数息观有六种方式,称为六息念或六妙门。即︰
(1)数(梵gan!ana^,藏bgran%-ba)︰指系心缘入出之息,不作加行,放舍身心,唯忆持其息,数一至十,不增不灭。若于二谓一,或于一谓二,或于入谓出,于出谓入,皆不称为正数,故须离此等过失。又若于十之中心散乱者,应重新自一次第数之,终而复始,乃至得定。
(2)随(梵anugama,藏nan%-du shugs-pa)︰又名随行、随顺、相随、随息。指系心缘入出之息,息入时,念随彼息入行至身中的喉、心、脐、髋、髀、胫乃至足指;息出时,念亦恒随彼息所至处。
(3)止(梵stha^na,藏gnas-pa)︰又名止住、安。指系念唯在鼻端,或在眉间乃至足指,随所乐处,安止其心。
(4)观(梵upalaks!an!a^,藏n~c-bar mtshan-pa)︰又名观相、占相。指观察息风之后,复观与息俱有的大种造色,以及依色而住之心、心所,具观五蕴以为境界。
(5)转(梵vivartana^,藏rnam-par sgyur-ba)︰又名转还、还。指移转缘息风之觉,安置于念住等后后胜善根中,乃至世间第一法位。
(6)净(梵paris/uddhi,藏yon%s-su dag-pa)︰又名清净、快净。指其觉更升进而入见道等境界。
又,《大安般守意经》卷上将前三相称为外,后三相称为内。《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六妙门〉条则名前三相为定,后三相为慧。另外,《修行道地经》卷五〈数息品〉将‘止’和‘观’合为止观,‘还’(转)和‘净’合为还净,认为唯有四事。
据《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七所载,此观法有算数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又称十六特胜、十六行)修习等五种修习。其中,前四类可永断见道所断的烦恼,最后的十六胜行则断修道所断的烦恼。十六胜行之说最早见于《阿含经》,其他经论亦有记载,然有关其内容细目、顺序及解释,诸经论颇有异说。兹依《成实论》卷十四分述如下︰(1)念息短︰谓行者心中若躁疾散乱,则呼吸短促。(2)念息长︰谓行者若心细,则呼吸细长。(3)念息遍身︰谓行者信解肉身是空,而观想气息遍满全身。(4)除身行︰谓行者得境界力,则心安稳,粗杂之气息灭。(5)觉喜︰谓心生欢喜。(6)觉乐︰谓心得喜,身则调适,得猗乐。(7)觉心行︰谓知道喜会生贪的过患。(8)除心行︰谓除灭贪心、粗杂之受,心则安稳。(9)觉心︰谓行者除受味,故见心寂灭,不沈不浮。(10)令心喜︰谓心沈则令之振起生喜。(11)令心摄︰谓心浮则将之摄持于静。(12)令心解脱︰谓舍离心之浮沉而解脱。(13)无常行︰谓知心寂静,一切无常。(14)断行︰谓以无常行断诸烦恼。(15)离行︰谓烦恼断,故心生厌离。(16)灭行︰谓心厌离故得一切灭。
《大乘义章》卷十六(本)谓此十六胜行中,初四者称为身念处,次四者称为受念处,再次四者称为心念处,末四者称为法念处。若依四禅加以分别,则觉喜与令心喜皆居初、二禅;无常行、断行、离行、灭行四者遍于诸禅。其余之息短在初禅;息长在二禅;遍身、觉乐、令心摄在三禅;除身、觉心、除心、令心定、令心脱在四禅。
《法界次第初门》卷上〈十六特胜门〉将最初五者配于身念处,次三者配于受念处,再次三者配于心念处,末五者配于法念处。另外,《法华经玄义》卷四(上)将十六胜行拟配于三界九地,其文云(大正33·719a)︰
‘若知息长短对欲界定,知息遍身对未到地,除诸身行对初禅觉观支,受喜对喜支,受乐对乐支,受诸心行对一心支,心作喜即喜俱禅,心作摄即二禅一心支,心作解脱即三禅乐,观无常即四禅不动,观出散即空处,观离欲即识处,观灭即对无所有处,观弃舍对非想非非想处,观弃舍时,即便获得三乘涅槃,若横论观慧即对四念处。’
又,在密教之四种念诵中,第一心想念诵亦立出入命息,即行者入字轮观中观字轮圆明时,想像字从本尊之心中源源流入己身,犹如入息。再从自己之身心中源源流入本尊之心,犹如出息。如此出入之息流注身心而净诸垢识,乃得以使诸根逐渐清净。
数息观之功效
佛为多散众生,教数息观。谓心多散乱之人,当用数息观治之。数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数出息,或数入息,端心正念,从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复始,令心不散乱也。又《地持论》曰︰恶觉多者,教修数息观。所谓恶觉,有八种名︰邪心思想,名之为觉。觉违正理,故称为恶。恶觉八名︰(一)欲觉,(二)嗔觉,(三)害觉,(四)亲里觉,(五)国土觉,(六)不死觉,(七)族姓觉,(八)轻侮觉。思量世间可贪之事而起欲心,名为欲觉。思量世间怨憎之事而起嗔心,名为嗔觉,亦名恚觉。念知打骂,乃至夺命,名为害觉,亦名恼觉。追忆亲戚,名亲里觉。念世安危,名国土觉。谓身不死,为积众具,名不死觉。又积众具,资身令活,亦名不死觉。思念氏族,若高若下,名族姓觉。念陵他人,名轻侮觉,侮犹慢也。此八犹是修道四使︰欲亲国土,是贪分摄。嗔害二觉,是嗔分摄。不死觉者,是痴分摄。族姓轻侮,是慢分摄。修数息观,为对治八种觉观,以凡夫起念,觉观不出三毒故。
修数息观者,观出入息,用求止故,令心定住。得止已后,分二种人︰(1)凡夫人,(2)佛弟子。凡夫得止以后,令心止住,除五阴盖(色受想行识)。止令不行,获得第一禅定,久后能得五神通。佛弟子者,求得止后,欲得温和。何故求温和?欲致顶法。见五蕴空,悉非我所,是谓顶法。以见四谛,顺向法忍,欲得世间最上之法。不得妄向他人宣说,若向他说,即失境界,唯除知法教授之师。何谓佛弟子数出入息而得止观?其修行者,坐于寂静无人之处,敛心不散,闭口转精,观出入息。息从鼻还,转至咽喉,遂到脐中,从脐还鼻,当省察之,出息有异,入息不同,令意随息,顺而出入,使心不乱。因是数息,心定得止,于是中间,永无他想,唯念佛法圣众之德,进入四谛之理。
《坐禅三昧经》云︰‘若思觉偏多,当习阿那般那三昧法门。’一心念数入息出息,若长若短,数一至十,念与息同,制心一处,数随止观,转观清净。心系一处,断诸贪嗔烦恼等各种粗惑思觉。粗细思觉除却,心厌世间,得无漏道,方得清净。
《大般若经》云︰学禅波罗蜜本业,能过欲界,除断五盖,成就五支,于四神足,游戏神通,见佛闻法,速得菩提。佛告清净智菩萨,初修禅定,于一切出入息相,系心缘念。以不乱心,出息入息。随入息触心,彼息触心者,名之为觉。随出息触心,随出息触心者,名之为观。乃至喜乐,一心不乱,将出欲界,离于觉观,断除贪欲,及嗔恚盖,伏一切恶法,得初禅有觉有观。
既得初禅观,彼时即有如是相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动,充遍于身。若菩萨增上勇猛,系念专住,彼时便能灭除觉观,喜乐一心,得第二禅。
既得二禅,为除喜乐,精勤不止,既灭喜已,得第三禅。菩萨尔时,其身适乐,犹如暖乳以灌身体,得希有乐,如天身想。彼得成就如是胜乐,于三宝中,得增上信心。复作是念︰我为利益一切众生,勤修禅定,我今应舍身乐。彼菩萨止出入息,舍攀缘心,系意鼻端,于出入息,住心观察;又观彼心,刹那散坏,知生知灭。又知彼心,刹那相应,散坏无主,如水中月,如光影,如阳焰,如露,如电,心意识三,生灭不停。弃舍身乐,入第四禅。
功到四禅,即有如是相起︰虽复闭目,如大日光,照见明了,复作是念,以此攀缘光明相故,一切众生阴界入等不断增长,我当止住攀缘光明。彼复于此,以灭方便,舍受想思触忆集生灭,入胜清净善寂灭场,止住身口意业。彼菩萨还从定起,取出入息相,观触念相,还入空定。从空定起,复观出入息生灭攀缘相,便入无愿三昧。从无愿三昧起,见出入息寂灭,住无相定。如是则能修满四念处,及三解脱门。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生灭,观于生灭故,修四正勤满足。
彼菩萨以观出入息出没相,便能具修满四神足。
彼观出入息故,即能散坏其身,犹如窗尘,尔时即得修满五力。
彼以除出入息受想方便,观察寂灭,如是修七菩提分满足。
彼以出入息风方便念,散乱一切大地界,及一切色,悉皆无余。彼无有相,无有语言,无有相貌,无有假名,三行寂静,极寂静故,得无缘三昧;名游戏禅定禅波罗蜜本业,共一切声闻辟支佛禅本业。
若彼菩萨,坚固精进,大慈悲心顾念一切众生无量福德智慧聚,为之疲劳,彼菩萨于禅本业,游戏三昧,方便安住,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堕声闻决聚中,不舍禅定本业大铠,是名满足禅波罗蜜,具足圆满六波罗蜜。
数息观之对治
《楞严经》云︰‘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多诸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数息观法,为出生死,多诸魔事’。《禅门口诀》云︰初坐之中,其外种种变形,或作父母师僧国王美女形像,师子虎狼,如是魔鬼,行者当假想,心作金刚刀,拟之即去。又有病五种;(1)身作病,(2)鬼作病,(3)魔作病,(4)不调息成病,(5)业障病。
(1)身作病者,坐时其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曰注病。治法,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瘥耳。
(2)鬼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或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3)魔作病者,其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而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4)不调息成病者,其人坐时,不解调息,令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即正用心息。谓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往不动,是名为止息。
(5)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焦息息。云何名焦二息?即提焦等物,来着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焦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肢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往,息得平复,唯须忏悔!
数息静处,念定安般;若诸鬼神,为乱道故,化作鼠形,或黑或赤,剥行者心,搔行者脚;或作鸟声,或作鬼吟,或复窃语;或有狐魅,作新妇形,庄严其身,为于行者,按摩调身,说于非法。或现作狗,号哭无度,或作雕鹫,作各种声,或作小儿,或十或五,作闹音声,或现虻蝇,虫蛏蛇蚖,或入耳中,如蜂王鸣,作诸乱事,如此现相,应当至心念过去七佛。称彼佛名已,应诵《七佛陀罗尼》︰‘阿弥阿弥,迦梨酸地,利腹弃觅,翅偷涕,他偷涕他,摩诃迦楼尼,迦弥多罗,菩提萨埵。’
诵此咒已,各各调伏,终不恼乱数息行者。若坐禅时,两眼两耳,骨节疼痛等境,当观药王药上二菩萨像,手持金瓶,持水灌之,白水流入,润身毛孔,即得安慰,身体清安。
《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观世音菩萨,以此数息心定力故,如驶水流,疾得菩提。’又云︰徐数从一至十,成就息念,无分散意,使气不粗不涩不滑,如婴儿饮乳,吸气数之,调和得中,以数息念诵六字真言,消除无数劫中业障。摩诃迦叶,数千比丘,数息静处,有一弟子,鬼魅所著,见一鬼神,面如琵琶,四眼两口,举面放光,以手击擽,口中唱言︰‘埠惕,埠惕’,如旋火轮,似掣电光,或起或灭,令于行者,心不安所,若见此者,当急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人,‘埠惕’来时,一心闭眼,阴而骂之︰‘我今识汝,知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汝为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序。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八戒,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故《楞严经》云︰汝辈修禅,诸天魔等,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日销殒。如上所述,数息观法,及对治魔事法,皆由自心之明悟,诸魔不得其便也。
结论
数息观法,是三世诸佛,修道之初门,能令现生之中,身心安乐,增长法身慧命,故《正理论》曰︰‘美妙饮食长养身体;无如方便调入出息。’又《五事毗婆沙论》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依不净观入佛法者,观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观能造风。’南岳曰︰‘数息观成熟,上下纵横气息,一时出入无碍,常念己身作空想,舍粗重想,──自见己身,犹如虚空,远离色相,获得神通,飞行无碍。’由此可悉数息观法,是禅波罗蜜之根本,成就无上菩提之径路也。
上面就是关于数息观的修学方法了。我们也看到了数息观是有很大的功德的,我们若是能够修行数息观的话肯定是很好的,当然我们也应该坚持修行佛经的。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