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第十四卷 成实论

发布时间:2019-06-04 14:19:07作者:心经结缘网

第十四卷 成实论

破意识品第一百五十

意识亦不能取法。所以者何。意识不能取现在色香味触。先已说。过去未来则无。是故意识不取色等。问曰。若意识不知色等法应知自体。答曰。法不自知。所以者何。现在不可自知。如刀不能自割。过去未来无法故。亦无余心。是故意识不能自知。问曰。若人知他心时。则意识能知心法。答曰。如人心不自知。亦作是念言。我有心于他心中亦复如是。又若未来法无亦能生知他心。若如是有何咎。又意能缘法则有多过。如意到缘及意识不到缘。不应忆色等。以此过故意识不知法。

破因果品第一百五十一

说无者言。若有果应因中先有求那而生。先无求那而生。二俱有过。如两手中先无声而能有声。酒因中先无酒亦能生酒。车因中先无车而能成车。故非因中先有求那而生果也。汝若谓因中先无求那而生果者。则如无色风之微尘。应能生色。若尔风则有色。金刚等中亦应有香。又现见。白缕则成白叠。黑缕还成黑叠。若因中先无求那。而生果者。何故白缕但能成白不成黑耶。故非因中先无求那而成果也。理极此二而俱有过。是故无果。又若因中有果则不应更生。有云何生。若无亦不应生。无云何生。问曰。现见作瓶云何无果。答曰。是瓶若先不作。云何可作。以其无故。若先已作云何可作。以其有故。问曰。作时名作。答曰。无有作时。所以者何。所有作分已堕作中。所未作分堕未作中。故无作时。又若瓶有作。应若过去未来现在。过去不作已失灭故。未来不作以未有故。现在不作以是有故。有因作者故有作业成。是中作者实不可得。所以者何。头等身分于作无事故无作者。无作者故作事亦无。又因于果若先若后若一时皆不然。所以者何。若先因后果因已灭尽。以何生果。如无父云何生子。若后因先果。因自未生云何生果。如父未生何能生子。若因果一时则无此理。如二角并出。不得言左右相因。理极此三而皆不然。是故无果。又此因果若一若异二俱有过。所以者何。若异则应离缕有叠。若一则缕叠无差。又世间不见有法因果无别。又若有果应自作他作共作无因作。是皆不然。所以者何。无有法能作自体。若有自体何须自作。若无自体何能自作。又不见有法能作自体。故不自作。他作亦不然。所以者何。眼色于生识无事故。不他作。又无作相。故一切诸法无有作者。如种不作是念我应生牙。眼色亦不作是念。我等应共生识。是故诸法无有作想。共作亦不然。有自他过故。无因作亦不然。若无因亦无果名。若四种皆无。云何有果。若有应说。又此果应若先有心作若先无心作。若先有心作。胎中小儿眼等身分谁有心作。自在天等亦不能作。先已说业亦无心。于作是业。在过去中云何当有心作。是故业亦无心。若先无心作。云何苦他者得苦。乐他者得乐。有现作业中亦以心分别。应如是作。不应如是作。若无心作云何有此差别。是故先有心无心。是皆不然。如是等一切根尘皆不可得。是故无法。

世谛品第一百五十二

答曰。汝虽种种因缘说法皆空。是义不然。所以者何。我先说。若一切无是论亦无。亦不在诸法中。如是等破空汝竟不答。犹故立空是故非无一切诸法。又汝所说无根无缘等。是事非我等所明。所以者何。佛经中自遮此事。谓五事不可思议。世间事、众生事、业因缘事.坐禅人事.诸佛事。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思量决断。但诸佛有能分别法智。声闻辟支佛。但有通达泥洹智慧。于分别诸法智中。但得少分。诸佛于一切法一切种本末体性总相别相。皆能通达如人舍宅等物易坏难成。如是空智易得。正分别诸法智慧难生。问曰。如佛坐道场所得诸法相。如佛所说当如是说。答曰。佛虽说一切法。不说一切种。以不为解脱故。如佛说诸法从因缘生。不说一一所从因缘。但说要用能灭苦者。彩画等诸色。伎乐等诸音。诸香味触无量差别不可尽说。若说亦无大利。故佛不说如是等事。不得言无。又如人不知分别彩画等法。便言其无。汝亦如是。所不能成事而便说无是事。于智者则有。不知者为无。如生盲人言无黑白。我不见故不可。以不见故便无。诸色如是。若不能以自缘成。故便言无一切法。又诸佛世尊一切智人我等所信。佛说有五阴。故知色等一切法有。如瓶等以世谛故有。

灭法心品第一百五十三

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答曰。行者亦不见五阴。所以者何。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又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是空智则不具足。问曰。行者见色以无我故空。如经中说行者见此色空乃至见此识空。当知。非无色等诸阴。答曰。有如是言但非清净。如法印经中说。行者见色等无常败坏虚诳厌离之相。是亦名空。但未是清净。是人于后见五阴灭。是观乃净。故知见诸阴灭。问曰。以有为缘智何故不得清净。答曰。行者或时起五阴相。故假名心还生。是故有为缘心不得清净。若证诸阴灭。则五阴不复现前。成假名因缘灭故。假名想则不随逐。譬如有树。剪伐焚烧灰炭都尽。树想乃灭不复随逐。是事亦尔。又佛语罗陀。汝破裂散坏众生令不现在。又一经说。汝罗陀破裂散坏色乃至识令不现在。故知若坏众生是假名空。若破坏色是名法空。又二种观。空观无我观。空观者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我。又经中说。得无我智则正解脱。故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无性。问曰。若以无性名无我者。今五阴实无耶。答曰。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又经中说第一义空。此义以第一义谛故空。非世谛故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问曰。若五阴以世谛故有。何故说色等法是真谛耶。答曰。为众生故说。有人于五阴中生真实想。为是故说五阴以第一义故空。问曰。经中不说有业有果报。但作者不可得耶。答曰。此因诸法说作者不可得。是说假名空。如经中说。诸法但假名字。假名字者。所谓无明因缘诸行乃至老死诸苦集灭。以此语故知五阴亦第一义故无。又大空经中说。若人言此老死。某老死若人说身即是神。若说身异神异。此言异而义同。若有此见非我弟子。非梵行者。若遮某老死则破假名。遮此老死则破五阴。又说生缘老死名为中道。当知第一义故说无老死。世谛故说生缘老死。又如过瓶相则第一义故无瓶。如是过色等法。则第一义故无色。又经中说。若法是诳即是虚妄。若法非诳即名为实。诸有为法皆变异。故悉名为诳。诳故虚妄。虚妄故非真实有如偈说。

世间虚妄缚状如决定相

实无见似有深观则皆无

当知诸阴亦空。又见灭谛故说名得道。故知灭是第一义有非诸阴也。若诸阴实有。行者亦应见而得道。而实不然。故知五阴非第一义有。又以阴灭为实。故知诸阴非实。不可言诸阴是实。无阴亦实。又所有见法皆以痴故。如人眼不可诳。则不见幻。如是若无愚痴则不见诸阴。是故诸阴非第一义有。又经中说。随有我即是动处。而阴中有我。如阿难说。因法成我。谓因色阴乃至识阴。又如诸上座比丘问差摩伽。汝说何事为我。差摩伽言。我不说色是我。不说离色是我。乃至识亦如是。但于五阴中我慢未断。此经意以学人或时散乱念故。则起我慢。若摄心念五阴灭。我慢即灭。如花非但根茎枝叶为华。亦不离此为华。如是非色等是我。亦不离色等是我。如是灭我因缘。则我慢不起。故知诸阴亦空。又行者应灭一切相证于无相。若实有相何为不念。非如外道离于色时。知实有色但不忆念。行者要见色等诸阴灭尽。见灭尽故名入无相。故知色等非第一义。又随有五阴则有我心。当知无五阴故我心则灭。是故诸阴皆空。又水沫经中佛说。若人见水聚沫谛观察之知非真实。比丘亦尔。若正观色阴。即知虚诳无牢无坚败坏之相。观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亦复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义。所以者何。眼见水沫消时还无。泡等亦尔。故知诸阴非真实有。又若佛弟子深厌生死。皆以见法本来不生无所有故。若见无常则但能生败坏苦相。若见无性无余相故。则能具足行苦。具此三苦名得解脱。当知一切诸法皆空。又空是解脱门。此空非但是众生空。亦有法空。如说眼生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至处。则知过去未来眼空。现在眼亦以四大分别故空。如佛说眼。肉形中所有坚依坚名为地等。若得此空则说无所有。又说。一切诸行断故名断性。离故名离性。灭故名灭性。故知一切诸行皆灭。若实有诸行则无正断离灭。灭名为无。当知第一义故诸行皆无。但以世谛故有诸行。

灭尽品第一百五十四

若缘泥洹是名空心。问曰。泥洹无法心何所缘。答曰。是心缘无所有。是事先明为知泥洹故。问曰。此空心于何处灭。答曰。二处灭。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所以者何。因缘灭故此心则灭。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论者言。行者若能灭此三心。则诸业烦恼永不复起。问曰。何故不起。答曰。是人具足无我故业烦恼灭。如灯烟墨。有所依处则住。无依处则不住也。如是若有我心依处业烦恼则集。无则不集。又无漏正见烧尽诸相。令无有余。如劫火烧地等无余。以无相故诸业烦恼则不复集。又有我心者则业烦恼集。阿罗汉通达空智。无我心故则不复集。问曰。是人虽新业不集。以故业故何得不生。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坏此业。故不能得报。如焦种子不复能生。又若无爱心则诸业不能得报。如地无润则种不生。又此行者于诸识处悉灭诸相。识无所依故无生处。如种无依则不得生。又业烦恼具故能受身。不具则灭。是人无烦恼故因缘不具。虽有诸业不能受生。又众生以烦恼故受诸趣身。以受身故诸业于中能与果报。若无烦恼则不受身。不受身故诸业云何能与果报。如人负债恃势力。则债主不能得便。行者亦尔。若不在生死。虽有诸业不能与报。又如人被缚余人则能随意毁辱。如是众生为烦恼所缚。随业多少皆能与报。得解脱者则不能得便。又自业能与果报。是人行空行故。于诸法中无有自相。是故诸业不能与报。如以儿为奴则无有财分。此亦如是。又烦恼力能转诸业。烦恼势尽则诸业不转。如轮虽在动势尽故则不复转。又烦恼力能变诸业。如母爱子血变为乳。爱心灭故则不复变。如是烦恼力故业能与报。离则不能。又是人以戒定慧等功德修身。势力大故诸业不能得便。是故虽有故业不能与报。如是此人故业现在少偿。新业不造。如火烧薪薪尽则灭。是人亦尔。以不受故灭。灭三心故于一切诸苦永得解脱。是故智者应灭三心。

道谛聚定论中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论者言。今论道谛。道谛者。谓八直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八圣道略说有二。一名三昧及具。二名为智。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问曰。是心云何得住一处。答曰。随所多习于此处住。若不多习则速舍离。问曰。当云何习。答曰。随所乐习。问曰。云何能乐。答曰。身心粗重名苦。以猗法除身心粗重相则能生乐。问曰。云何生猗。答曰。以欢喜因缘故身心调适。问曰。云何生喜。答曰。从念三宝及闻法等心悦故生。问曰。云何心悦。答曰。从清净持戒心不悔生。问曰。已说三昧因。今三昧复是谁因。答曰。是如实智因。如实智者。谓空智也。如说行者如是摄心清净心除盖心。住心不动心。则能如实知苦圣谛集灭道圣谛。是故欲得如实智者。当勤精进修习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间经书工巧等利。何况能得出世间利。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由正智。一切鄙恶皆由邪智。如经中说。无明为首。无惭愧随从起一切恶。以明为首惭愧随从起一切善。而三昧是正智慧因。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当勤精进修习。

定相品第一百五十六

问曰。汝说心住一处是三昧相。三昧与心为一为异。答曰。三昧与心不异。有人说。三昧与心异。心得三昧则住一处。虽有此言是义不然。若心得三昧。能于缘中住者。是三昧亦住缘中。亦应更因余三昧住。如是无穷是事不可。若是三昧自然住者。心亦如是。不应因三昧住。是故若言三昧异心于义无益。又受想等诸心数法。亦于缘中住。此复更因何法故住。是事应说。若受想等各有三昧。即同先过。又经中但说一心是三昧相。不说心得三昧故住。故知不然。又言一心则不明余法。如先说。随心乐处于此缘住。当知心边无别三昧。随心久住名为三昧。问曰。是三昧为有漏。为无漏。答曰。三昧二种。有漏无漏。世间诸禅定是有漏。入法位时诸三昧名无漏。所以者何。是时名为如实知见。尔时二种亦名三昧。亦名为慧。摄心故名三昧。如实知故名慧。摄心有三种。善不善无记。是中以善摄心为三昧。非不善无记。此三昧亦有二种。一是解脱因。一非解脱因。解脱因者名为定根。有论师言。但无漏定名为定根。是语不然。若有漏无漏能为解脱因者。皆名定根。是三昧随住缘故分别三种。小大无量。心少时住。若见小缘是为小。余二亦尔。又随时故有三种相。制相发相舍相。心退没时应用发相。心掉动时应用制相。心调适时应用舍相。如金师治金或炙或渍或时舍置。若常炙则消。常渍则生。若常舍置则不调柔。行者心亦如是。若动不制则常散乱。若没不发则复懈怠。若适不舍则还不适。又如调马。若疾则制。若迟则策。若调则舍。行者调心亦复如是。又此三昧有三种方便。入定方便。住定方便。起定方便。如法入定是入定方便。在定不动是住定方便。如法起定是起定方便。问曰。云何得此三种方便。答曰。行者取自心相。如是制如是发如是舍。则能入定住。出亦尔。问曰。但直取定何用方便。答曰。若不生此三种方便。则有过咎。不得随意。欲入则起。欲起还入。有此等过。又以利为损以损为利。如见少净色及少光明。谓得大利。若念无常苦空等心不得乐。反谓为损。问曰。行者何故或有得定或不得耶。答曰。得定因缘有四。一今世勤习。二前身有缘。三善取定相。四闻随定法。又修定四种。一常勤习而不一心行。二一心行而不常修习。三亦常修习。亦一心行。四不常习不一心行。又有四种。有多善少慧。有少善多慧。有多善多慧。有少善少慧。于此中第三行者必能得定。第四必不能得。第一第二若调等则得。

三三昧品第一百五十七

问曰。经中说三三昧。一分修三昧。共分修三昧。圣正三昧。何者是耶。答曰。一分修者。若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共分修者。若修定亦修慧。是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中。圣正三昧者。若入法位能证灭谛。则名圣正。何以知之。如长老比丘说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谓断性离性灭性。又若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如以定慧得解脱名俱解脱。问曰。有人言。一分修者。若因三昧能见光明。不见诸色。若见诸色不见光明。共分修者。谓能见色亦见光明。圣正者。谓学无学所得三昧。是事云何。答曰。无有经说。唯见光明而不见色。经中但说我本曾见光明亦见诸色。今失光明亦不见色。又汝应说因缘。何故能见光明而不见色。如是等故汝说非也。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无相无愿。是三三昧云何差别。答曰。若行者不见众生。亦不见法。是名为空。如是空中无相可取。此空即是无相。空中无所愿求。是空即名无愿。是故此三一义。问曰。若尔何故说三。答曰。是空之能。谓应修空。修空得利谓不见相不见相故无相。无相故不愿。不愿故不受身。不受身故脱一切苦。如是等利皆以修空故得。是故说三。问曰。有论师言。若三昧以空无我行。是名为空。若行无常苦因集生缘道如行出。是名无愿。若行灭正妙离。是名无相。是事云何。答曰。汝言行无常苦名无愿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佛常自说。若无常即是苦。若苦即是无我。知无我则不复愿。故知亦以空故不愿。若说行因集生缘名无愿者。此或可尔。所以者何。经中说。见所有生相皆是灭相。则生厌离。又道中不应有无愿行。所以者何。愿是爱分。如经说上中下愿道中不生贪爱。是故不应有无愿行。又经中说。五阴灭故名灭。当知随无五阴。是名为空。空即是灭。是中无愿以爱身故愿。故知此三一义不应差别。问曰。又经中说三三昧。空空无愿无愿无相无相。何者是耶。答曰。以空见五阴空。更以一空能空此空。是名空空。以无愿厌患五阴。更以无愿厌此无愿。是名无愿无愿。以无相见五阴寂灭。更以无相不取无相。是名无相无相。问曰。有论师言。是三三昧名有漏。是事云何。答曰。此非有漏。所以者何。是时无漏能使故。又此三昧于空等胜。云何当是有漏。问曰。若空等三三昧。实是智慧。何故名三昧耶。答曰。诸三昧差别故。又三昧能生如实知见。故名三昧。果中说因故。问曰。有论师言。是空空等三三昧。但无学人得非余人。是事云何。答曰。学人亦应得。所以者何。行者应证有漏无漏一切法灭。是故学人亦应当证无漏法灭。

四修定品第一百五十八

有修定为现在乐。有修定为知见。有修定为慧分别。有修定为漏尽。若三昧能得现在乐。谓第二禅等。何以知之。佛说第二禅。谓从三昧生喜乐为名。不为余法。如入舍卫城为饭食故。问曰。初禅亦有喜乐。何故不说有现乐耶。答曰。初禅杂诸觉观。能散心故不说现乐。问曰。第二禅亦有喜等能乱心法。何故名乐。答曰。先灭诸觉深摄心。故说喜等为乐。但以行苦故一切名苦。又初禅中苦粗。二禅等中苦细。苦细故得名为乐。问曰。第二禅等亦有后世乐行。何故但说为现在乐。答曰。如为阿阇世王说现在沙门果。又以近故说。又为破五欲乐故说现在乐。若人贪着五欲乐故。不得诸禅。为是故说。汝等若能离五欲乐。当得胜现在乐。又诸佛不赞受后身故不说后乐。又世间人。言在家人乐。非出家人。是故佛说。此是出家人现在乐也。又是四修定皆为现乐。以初受名故独说现乐。问曰。若是四修定能成种种利。何故但说此四利耶。答曰。利有二种。世间利。出世间利。第二修定为世间利。所谓知见。知名八除入十一切入等利。见名五神通等利。所以者何。是利眼见故名为见。是事因取光明故成。故为知见。说光明相二。是出世间利。以慧分别五阴。名慧分别。故经中说。慧分别者。行者若生诸受诸觉诸想。皆能别知。别知受者谓触因缘受。无有受者。别知觉者此计我觉。云何令无。谓分别男女等假名想。破此想故则无诸觉。如经说。诸觉何因。所谓为想。故知但破想故则无诸觉。诸觉无故。诸受亦无。故知破假名故名慧分别。以慧分别故得漏尽。如经中说。行者观五阴生灭相。故能证阴灭。故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利皆摄在四中。问曰。有论师言。第四禅中能得阿罗汉果无碍道。名为漏尽。是事云何。答曰。是中无有差别因缘。但第四禅中无碍道名为漏尽非余。是故不然。又修定为三种利。一为现乐。二为知见。三为断结。或说为二。如说。为毕竟尽故。善清净故。生死尽故。分利种种性故。是有眼者说道。是中前三说断。后一说知。佛于此中不说现乐。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