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发布时间:2019-05-31 11:56:16作者:心经结缘网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初对机二示法。

○初对机。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一经所宗之正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佛告者。经无发起。佛自说故。良繇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

【钞】凡言尔时。必上有缘起。故云当彼时也。佛自说者。诸经皆有通别二序。通则证信。别则发起。如法华。则白毫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则毗耶示疾。开不二之谈。圆觉金刚。以及诸经。多因有问在先。然后佛为宣演。今经不然。故无发起。救世最急者。末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已先殒。现有成药。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与。尚何俟其礼聘殷勤。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疏】问。诸经无论。只如本教二经。皆有发起。今经何独不然。答。意弥切故。亦是不发起之发起故。

【钞】本教二经者。十六观经。与此经大本。皆专说净土。故称本教。观经。则韦提伤子恶逆。厌浊求净。而曰我愿生清净世界。不乐此阎浮提浊恶世也。是以阇王母子为发起故。大本。则世尊一日容颜异常。阿难问言。我从侍佛。未曾获睹威容。有如今日。岂非念过去诸佛。或念未来诸佛。故致然耶。佛言。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汝所问者。胜布施一四天下声闻缘觉诸天人民。乃至蜎蠕。经于累劫。尚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诸天人民。乃至蜎蠕。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是以如来颜容为发起故。今难。诸经发起。且置勿论。只如二经。是净土本教。皆有发起。此经不异二经。何以独无。故为此通。言佛说二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然而观法精微。愿门广大。如前序中说。未若此经。但事持名。即生彼国。尤为要而又要。故佛意于斯。亦复切而又切。为诸众生。作不请友也。不发之发者。现前众生。乐着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大悲。说此经故。

【疏】独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告故。又净觉云。合四悉故。

【钞】例前者。即首举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于净秽之机。融通于事理之际。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会上首举须菩提者。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见前一切声闻菩萨人天大众。及未来一切诸众生也。四悉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经多居首。法应尔故。是世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众所宗仰。彼信净土。众亦信之。是为人悉檀。三为不信净土者。自鄙不如。转其邪执。是对治悉檀。四为令习小法者。效其向大。求生净土。究竟成佛。是第一义悉檀。

【疏】又不独智为能信。佛果成就。皆繇智故。

【钞】华严二十二。经云。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以一切智故。则知阿弥陀佛。亦以此智成就净土功德。而诸众生修净土者。以智生信。则为正信。以智发愿。则为弘愿。以智起行。则为妙行。乃至成佛。恒必繇之。盖通因彻果。成始成终之要道也。岂独为信解之门而已哉。

【疏】称理。则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义。

【钞】无缘而照。弗虑而知。妙性天然。不从他得。是故犍椎未动。启请无人。炽然说。无间歇。

○二示法(二)。

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二)。

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初标土显依。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土是所依。名依报。佛是能依。名正报。今先举依也。是者。指此界言。从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过。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过如是佛土。至十万亿。言去此方远之远也。非坛经十万八千之土也。若据事据理。亦未为远。世以时言。界以处言。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然土有多种。四土之中。今此极乐是同居土。而亦通前三土。又受用法性变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种土。亦同此意。又佛虽无土。为化众生。不妨说土。

【钞】依报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随所作业。依有胜劣。故名为报。言从是娑婆者。娑婆极乐。在华藏中。二土相望。今云过者。从此西向横亘而过也。一大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万亿者。从此过西之程。以亿计之。当有十万。谓过一佛土。十佛土。乃至亿佛土。又从一亿佛土。十亿佛土。乃至十万亿佛土。故曰远之远也。然亿有四种。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皆得名亿。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坛经十万八千者。讹指今西域也。亦详辨下六方中。言未为远者。自有二义。一者据事。法华明东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十万亿者。特至少耳。华严一世界种。娑婆之外。围绕十三刹尘世界。今极乐止过十万亿土。何足为远。二者据理。则所谓十万亿者。对凡夫生死心量言耳。净业若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又谓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尝远。时谓过现未来。处谓四维上下。单时单处。世界不成。合时与处。名世界也。极乐译有多名。而极之为言。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故特标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四土虽胜劣不同。亦可各分净秽。今极乐国。既曰菩萨声闻诸天人民。是与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则土石荆棘。四趣纭纭。彼国则八德七珍。人天济济。是同居净也。亦通前三者。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机异见耳。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复分自他。同乎实报。三变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则极乐者。虽当变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十种土者。枣柏所分十种权实。虽极乐是权非实。然是且据权实对待分别言耳。若论随机。权实无定。所以者何。彼云弥陀佛土。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则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权即实。故云无定。又上四土。亦法尔具足。不可但执寂光。若证寂光。于下三土。随心寄托。自不拨无。未证寂光。拨无下三。则无复所居之土。错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严所深呵也。佛无土者。十四科净土钞云。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况复诸佛。佛实无土。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故以福乐引之行善。盖圣人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说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如后文无苦有乐。及往生经中说。

【钞】恐有难言。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繇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犹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事。所谓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乎。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刹尘如来。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无苦有乐。详见后文。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疏】问。观经云。极乐不远。今言十万亿土。二经远近。何以不同。答。以是即远之近。即近之远故。若依佛地。则净土远近。不可思议。

【钞】去此不远者。观经云。尔时佛告韦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今谓即远即近者。良以去此不远。是明过十万亿之极乐。去此不远也。过十万亿。是明去此不远之极乐。过十万亿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交互言之。固无碍也。不可思议者。佛地论云。如是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答云。有说在净居天。有说在西方等。然亦周圆无际。遍法界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但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净居。或西方等。则知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为定论。

【疏】称理。则自性坚固清净。是西方义。自性离障绝非。是过十万义。自性横该竖彻。是世界义。

【钞】坚固者。西属金体。有坚固义。即自性真常不易。万古如如故。清净者。复有二义。西当肃气。有澄清义。即自性诸妄本空。体露金风故。西当白色。有洁净义。即自性诸染不生。本来一色故。离障绝非者。自性本无烦恼。如十苦十恶。十缠十使等。并超越之。有远过义。是知坚净为西。方尽西矣。岂必专标日落。迥绝为过。无弗过矣。谁能更计途程。横亘十方。竖穷三际。非近非远。绝中绝边。则从是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佛土。无世界不名极乐。何但有世界名为极乐也。

○二标主显正。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三世皆有佛。拣过未之佛曰现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现在说法。如大本。及大云中说。

【钞】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志愿。见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大云者。大方等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出无量光。大云密藏菩萨问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见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知非过非未。现在说法。

【疏】凡言现在。复有二义。如释迦弥陀。均名现在。而小不同。

【钞】小不同者。释迦贤劫四佛。是名现在。而双林示灭。相好难亲。徒仰嘉名。仅存像教。阿弥陀佛。则今日今时。正于彼国。现在说法。是释迦现在之过去。弥陀现在之现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感慕伤嗟。一至于此。今释迦虽灭。弥陀现存。但得往生。便能亲炙。而不信不愿。徒为无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当时而言。实则彻于前后。亦复后后无尽。皆名现在。

【钞】前后者。释迦未出世前。弥陀亦现在说法。释迦既灭度后。弥陀亦现在说法。乃至今日。犹云现在。后后无尽者。以释迦说法。止于四十九年。迦叶而上。弥勒而下。纵年数多。亦有限量。未若弥陀说法。至为久远。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犹名现在。后后无尽。皆可名为现在说法也。问。弥陀之后。次补观音。安得无尽。答。弥陀住世几劫。观音补之。曾有数否。彼观音尚云。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不可复计劫。乃授势至。则弥陀可知矣。岂非亦是有尽之无尽耶。况势至之补观音。永无般泥洹时。虽云势至。实弥陀说法无异也。谓之后后无尽。夫奚不可。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对彼而言。实则弥陀现在。即释迦现在。

【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故清凉云。即本师也。

【疏】然诸佛说法。多种不同。今是依正皆说。详如此经。及大本观经中说。

【钞】多种者。如言说瞻视。乃至香饭等。故极乐世界。不但金口说法。依正悉尔。如大本云。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云。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菩萨声闻。至阿弥陀佛所。听说妙法。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正报说法。此经水鸟树林演畅妙法。及大本观经。如后文中详引。是依报说法。又大本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是依正俱时说也。

【疏】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

【钞】应身说者。有云。法身一向不说。报身具说不说。应身定说。则彼佛说法。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间之身。观经。六十万亿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钞】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祗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疏】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见在说法义。

【钞】终朝侍佛侧。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时双足。

○二别释(二)。

初依报二正报。

○初依报(二)。

初总名极乐二别示庄严。

○初总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先释依者。顺上文故。亦令众生生忻乐故。苦者。逼恼之义。为四谛首。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约二种生死。则变易亦苦。况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诸乐者。如经所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极乐者。以诸国苦乐有其四种。有苦多乐少者。有苦乐相半者。有苦少乐多者。有无苦纯乐者。今当第四故。

【钞】四谛者。苦集灭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断集修道证灭也。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有漏身。已名为苦。更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也。是为欲界苦。二坏苦。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也。是为色界苦。三行苦。此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也。是为无色界苦。又欲界具三。色兼后二。无色唯行。为三苦也。而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痛疴。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名八苦也。而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十苦者。菩萨藏经。谓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转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论。一无差别流转苦。二欲苦。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九种中。又次第迭开成五十五。合之为百一十苦。今彼国皆无也。然约之不出三苦八苦。摄种种苦。二种生死者。谓分段变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齐段落。如上八苦中说。变易。则二乘菩萨。虽离分段。未免四相迁流。因移果易。亦名为苦。彼国莲华化生。一生不退。何虑二种苦也。大本云。彼国不闻苦名。何况实苦。故云无有众苦。二种清净者。论明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即依正二报。功德庄严。如下文中。及大本观经详辩。问。净名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则一切国土即极乐相。何更有乐。今开苦乐。似违彼经。答。贤首大师释彼经意。谓是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来圆寂。即名彼岸。今谓亦以迷倒妄见五浊。名住娑婆。悟五浊空。本来清净。即名极乐。国土常净。众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乐。不容己也。

【疏】苦乐相对。正以彼此二土。较量胜劣。令生忻厌。如难易十种等。

【钞】相对者。以此极苦对彼极乐。一胜一劣。天壤较然。忻厌自生。取舍自定。十种者。慈云忏主。开此土彼土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无之。而但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无之。而但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无群魔恼乱苦。而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无轮回不息苦。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无难免三涂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无尘缘障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无寿命短促苦。而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无修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无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等者。如安国钞。开为二十四乐。群疑论。广为三十益。皆举乐明苦。举益明损。大意同前。兹不繁载。

【疏】四土苦乐。略如天台教中说。

【钞】所谓见思轻重。同居苦乐。体析巧拙。方便苦乐。次第一心。实报苦乐。分证究竟。寂光苦乐。文繁不叙。

【疏】问。菩萨捐弃五欲。虽轮王不以为乐。悯念众生。虽地狱肯代其苦。何得舍苦众生。自取乐土。答。智者十疑论中详明。又更有取舍多说。不可不辩。

【钞】论云。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拯溺。自他俱陷。求生净土。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乃克有济。故初心菩萨。必先舍此苦处。生彼乐处。据此。则舍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取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自利利他。是菩萨道。岂二乘独善之可俦乎。又多说者。圭峰释圆觉。种种取舍。皆是轮回。谓如舍此娑婆。取彼净土。而大梅亦云。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故今辩云。此等语言。非不极致。但得旨则号醍醐。失意则成毒药。尽令而行。何但舍娑婆垢。取极乐净。为取舍也。纵谓我土惟心。而舍境取心。亦取舍也。纵谓我无取舍。而舍此有取舍。取彼无取舍。亦取舍也。亦轮回生死业也。宁知理无分限。事有差殊。理随事变。则无取舍处。取舍宛然。事得理融。则正取舍时。了无取舍。故菩萨虽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乐境。开取舍门。权实双行。理事无碍。斯论且置。今汝自审。果能糟糠臭腐以为饮食。不异膏梁否。厕溷坑阱以为床榻。不异华堂否。木皮草叶以为衣服。不异罗绮否。虎兕熊罴以为伴侣。不异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不异缯纩否。夏暴烈日。不异凉风否。乃至地狱中锉烧舂磨。不异入第三禅否。异类中行。不异游戏否。如其不然。宛尔凡夫。何得妄以大圣人过量境界而为己有。取快一时。流害无尽。应闻此语。生大悔恨。起大觉悟。涕泪悲泣。求生净土。故苕水评圭峰疏。谓忻厌取舍。虽谓迷真起妄。亦能顺教成功。但知全修即性。则忻厌本空。况安养一门。诸佛共赞。往来法界。弥显唯心。托彼胜缘。速登宝觉。实生物归栖之正路。乃圣人汲引之妙权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染。是无有众苦义。自性常净。是但受诸乐义。

【钞】染是苦义。净是乐义。自性无染常净。是无苦常乐也。华严六地观察无明。以无明至六入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我今此心。无无明。乃至无老死等。成无苦义。无此十二支。即真解脱。成受乐义。经云。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皆乐义也。以上且顺经文苦乐对待。如实而说。染既不立。净亦何存。净秽双忘。苦乐平等。如斯之乐。乃所以为极乐也。圣解还成魔境。佛见早堕铁围。是故我观极乐。实无可乐。若有可乐。与苦何别。

○二别示庄严(四)。

初栏网行树二池阁莲华三天乐雨华四化禽风树。

○初栏网行树(二)。

初详陈二总结。

○初详陈。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疏】此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罗网覆于树上。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前四也。周匝者遍满。围绕者回护。言重重皆四宝所严饰也。

【钞】栏楯者。横曰栏。直曰楯。此方华木。亦作栏楯。一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罗网义同此。行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也。七重者。一重栏网。围覆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三事虽此方亦有。而质唯木石。彼纯以宝也。七宝前四者。金银琉璃玻璃也。周匝围绕者。如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庄严较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大本云。其网柔软。如兜罗绵。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例此可知。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是名为行。又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华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华果。亦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转展增多。乃至七宝。又云。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中。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树高八千由旬。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华间。涌出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现。又大本云。佛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七宝池。外七宝树。数千百重。据此。则三经详略为别。此但言七重。彼言数千百重。此但言罗网。彼言罗网之中。出天宫殿。此但言行树。彼言行树之中。现大千界。又此言四宝。彼言七宝。盖今经略示。彼经详陈。以简摄繁。取文省故。文虽不足。义实无欠。如灵芝云。七重栏楯。凡佛菩萨住处皆然。非谓一国只七重也。则知数百千重者。多种七重积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无尽也。余可例见。

首页12345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