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为法忘躯的玄奘大师

发布时间:2019-07-22 09:03:02作者:心经结缘网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四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西行求法的唐代高僧玄奘被誉称为四大翻译家之一,他所译的佛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价值,他依据瑜伽行派思想学说创立的法相唯识宗,在唐代盛行一时,并对近代佛教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一直为人们所钦佩,是值得每一代僧人效法与尊敬的。他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官僚后代 信佛家庭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名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

关于玄奘的生平史实,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详细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六十二、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切的年龄。今依重校内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十卷,暂定法师寿为六十五岁。玄奘法师世代皆为朝廷命官,是汉代太守陈仲弓的后裔,后来迁居河南。其高祖陈湛,为北魏清河太守。曾祖陈山,官至北魏征东将军,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是北齐国子博士。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经术。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陈惠,早岁出家,法名长捷,住洛阳净土寺。玄奘排行第四,白幼赋性聪颖,仪表非凡,八岁即从父受业,勤学不懈。当听父讲书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来。父向其故,答以孔融见长辈避席,今父为儿解经,儿岂敢安座?父甚嘉许。且其幼时别具素质,不与顽童为伍,不听邪言媚语,不看外道邪书,常随二兄长捷法师学习佛经,故于十一岁时就熟习《法华》、《维摩》。可谓宿根深厚,不同凡辈。

\

二、远绍如来 近光遗法

\

隋唐时代,佛法盛行,政府规定度僧出家的考试制度,甚为严格。凡欲出家学佛,皆由政府统一办理招考,凡经考试合格,才录取为僧,名叫;度僧。不似今人学佛,随随便便可以出家,造成僧人素质下降。隋炀帝大业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那时玄奘只有十三岁,不符合度僧之规定年龄,不得进入考场。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场不肯离开,主考官大理卿郑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闻知此事,召来相见,觉得他年少而温文尔雅,迥异常人。问他为何出家?答以;志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年纪虽轻,口气很大,令考官惊赞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选。并对旁人说:;诵业易成,风竹难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门大器!从此他就跟随二兄长捷法师,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教教理与律仪。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深得佛门师友的爱敬和器重。

隋代末年,炀帝昏迷无道,国事紊乱不堪,李渊父子夺取政权,人心都倾向新的王朝。玄奘和他的二兄长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蜀地,故由长安入西蜀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沦》,三、五年时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到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玄奘年届二十,在成都受具足戒,成为合法的比丘僧。其时唐高祖李渊已一统天下,国家恢复了安宁。故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后到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随后,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又从道岳、法常、僧辨,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毗昙》,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同时也很注重修学。在长安时,有法常,僧辨等法师曾予他高度的赞叹,认为他才学卓越非凡,来日定是佛门龙象。

三、冒险过关 印度求法

玄奘法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参访学习,觉得多年来在各地讲筵所闻,各家各派对某些问题异说不一。尤其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等多种译本,内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到难以适从,故决意西行求法。还有一个愿望,是唯识学重要的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那时还未译来中国,他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汇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产生的),闲此决定寻求梵文,译成汉文。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奘公打定主意,要西行求法。可是当时唐朝初立,边境不宁,出国之禁很严。他两次正式表请赴印,都未获得许可。如此除了偷渡,别无良策。其时荒年,朝廷允许百姓四出自行谋生,玄奘便乘机出长安西行,由西安经秦州、兰州、后到凉州,找到一个习武的胡人石槃陀作向导,昼睡夜行,偷渡出玉门关,不过石槃陀出关后,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坚辞而去,并指出了关外尚有几处防守的堡垒,要奘公谨慎行事。

其行未多久,终被哨兵发现,扣留问话。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听了奘公道出取经来意,意志坚定,哨兵便放他走了。从此孑身冒险,孤影赶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带。

此时已是人疲马倒,最后也因干渴难忍昏倒过去。忽被寒风吹醒,又继续前进,幸而奇迹出现,在荒凉的沙漠地带上出现了一块绿洲。奘公见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已延持。在沙漠上艰苦的历程,是很难用文字、语言来表达。这里引用西域记里的一段话;;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时而飞砂卷石,时而暴雨湿蒸,无饮无食,昏去醒来。时而枯骨折剑,战场遗迹。时而凶恶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见在沙漠中的旅行实乃九死一生。

经过这片沙漠,才到高昌国。国王曲文泰是虔诚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见奘公到,如获至宝,敬礼备至,认作异姓兄弟。并要强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决将之送回中国来威胁奘公。奘公乃绝食抗议,坚决不肯留下,终于使对方感动,准许放人。同时还派二三十人护送,盛治行装,赏赐了很多马匹财宝,并亲自修书知照各国当道,通容优待。于是,奘公就沿着天山南麓西行,通过神秘的西域高原,经土耳其,阿富汗,到达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国(即今之克什米尔)。此后,又碰到了艰难的路程,要翻过终年白雪皑皑的高山峻岭,踱过一片没有人烟的大沙漠,牵着白马在严寒的冰山上穿过羊肠小径,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渊,粉身碎骨的危险。同行的商客,不时有人被冻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渊中,葬身冰窖。奘公游记上说:;连我自己亦不敢向渊底注视,因下面有数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冻尸首。在这艰难的历程中,所遇之险境确实数不胜数。经过七日七夜的行程,终于踱过冰山雪岭,再继续前进,便是印度境内了。

四、先学小乘 后弘大法

奘公于贞观三年到达印度西北,进入加湿弥罗、犍陀罗等处。其以弘扬小乘佛法为主,他在中国已对小乘佛教的《俱舍论》、《成实论》素有研究,趁此时缘,他便从小乘论师研究小乘经典。为了更好掌握佛教理论,他还向婆罗们学者研究吠驮哲学,专心学习梵文,以成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从北印度沿河东下中印度。

在恒河过渡,遇到一批强盗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仪表非凡,要杀他祭天神,以为敬天徼福。危急之际,狂飙突起,雷电交加,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吓得强盗面无人色,以为触犯天怒,不敢下手。继而询问原故,知是大唐三藏来西天取经,于是跪地哀求忏悔,改邪归正。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使奘公的名声,远近传闻,深为印度人所崇敬。

那烂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刹,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学府,住众一万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学者甚多。住持戒贤论师,年高百岁,是全印度佛教领袖,尤其是唯识学的泰斗,深受国王尊重。虽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时时会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有一夕,忽梦见三位圣者,一是黄金色的文殊菩萨,一是银白色的观音菩萨,一是水晶色的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国王,因伤杀太多生灵,今生招致此痛疾之报,虽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寻死。不久中国将有一僧来印求法,您可尽量将唯识学传授给他,使大法流传中土。其业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灭。梦后,戒贤论师常盼唐僧早来,后来果然奘公求法来到那烂陀寺,证明梦中事是真实。他非常高兴,就将唯识学、瑜伽论、因明学等,都尽量传授给他,又让他出外参访明师数年。回到那烂陀寺后,又推举他为精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受到特殊优待。同时命他在寺内教授大乘经论。奘公不但被尊为全寺十大论师之一,而且常常讲学授课,并以梵文之著《会宗论》、阐明他对空有争议的看法。由于对中观、瑜伽之研究极有心得,见解超越,非同凡辈,所以能使戒贤上座和其他知名的宗教学者,非常地恭敬和赞叹他。

五、曲女大会 名震五印

印度当时处於戒日王王朝。戒日王是—位贤明君主,文治武功出众,统一印度,为全印各邦之主,亦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弟子。他非常敬佩奘公的德誉和才学,特请他到钵罗伽那讲学,并支持他发扬大乘,与小乘学者辩论。因此奘公写成了一部一千六百颂的《破恶见论》,破斥小乘的我见,发挥大乘佛教的精义,驳得小乘学者哑口无言,深获戒日王和诸多知名佛学者的赞誉。

玄奘大师在印度各地游学,前后参访十七年之久,特别是于当时学者云集的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从戒贤论师修学《瑜伽》、《对法》、《婆沙》、《正理》、《因明》、《声明》等,至此已集大成,因而很想回国弘通佛法。此一想法,得到戒贤的赞许,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度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遣使迎请他前往,适值羯若鞠阇国戒日王征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鸠摩罗王即领兵陪送玄奘,到羯朱温祗罗国,进见戒日王。戒日王决定在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无遮辩论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都来参加问遮辩论。应召而来的有十八国的国王和大臣宾客及各国大、小乘僧三千余人,那烂陀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尼乾子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奘公所著《会宗论》、《制恶见论》两论的论点,标宗为主,展开讨论。任人难破,经过十八天大会结束,始终没有一人出来非难。

论战好比打仗,奘公以他精辟的论点赢得了一个大胜仗,使全场的大小乘佛教徒和各国的国王们一致表示衷心的钦敬。戒日王更是兴奋无比,举起奘公的袈裟衣角,向大会高声的宣布:;支那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议,是大乘天,是解脱天,无人可及。接着,恭请奘公骑大象游行,声誉之隆,如日中天,多国国王皆归依座下,成了全印度宗教学者最高的权威。其后又随喜参加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法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佛舍利、各种佛象等,启程东归。他越过帕米尔高原,经疏勒到达于阗,由于国王延留,未得迅速归国。于是,在于阗写成一本奏章,托商人呈献唐太宗皇帝,表陈他出国求经的经过,请免犯禁之罪。此期间便日夜为于阗僧人训:《瑜伽》、《对法》、《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七、八个月后,奉敕令尔归,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经过长途的奔波,终于回到长安。长安城内文武百官夹道迎接,万人欢呼,中国犹如有了佛陀出现一样,欢庆之喜,盛况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经历,引起唐太宗的重视。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写出在西域的游历见闻,修西域传,以方便后人考学,此书便是现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记》。全书共十二卷,记叙了他在西行途中亲身一百一十国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国家,地区的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物产气候、政治文化等情况,是研究古代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宗教和中西交流的珍贵历史资料。该书内容丰富,资料准确可靠,历来为考古学和历史学界所推崇,现已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世间。

六、主持译场 尽瘁而终

唐太宗是一个爱才的皇帝,奘公具有超世才华,因此屡劝他还俗为相,襄助国政,但玄奘力辞不从,决定摒弃一切,一心从事译经事业。在洛阳京都会太宗回长安后,住弘福寺、大慈恩寺组织译经道场,自任译主,并奉旨召集全国僧伽的精英,为续佛慧命,开始从事艰难的译经事业。

奘公在回国后的十九年中,夙兴夜寐,孜孜不倦地主持译场工作。他所主持的译场,聚集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分任检查译义、润饰文句、推敲词义、记录抄写等专门职司。由于他本人对佛学造诣高深,精通梵文,译场又分工细密、职责明确,所以他所译的佛经概念准确、释义精确,文义通顺连贯,而且矫正旧译的一些谬误之处。在译经期间,他不但一面亲自主译,而且一面先圈读预译的梵文经典,采用授课的方式向译员讲解经义,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弘法人才。当时名德,如窥基、慧旺、普光,法泰、圆测等都出自奘公门下。同时他又把印度久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传播于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史添上了新的一页。又糅合了护法、安惠等大论师有关唯识学的作品,编纂成《成唯识论》,成为唯识宗的不朽名著,对中国佛教的法相唯识宗的创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奘公自贞观十九(公元645年)年开始译经,至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在这十九年的悠悠岁月中,共计译出大、小乘经、律、沦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而以最后译出的《大般若经》六百卷,为最大宗的洋品。时已六十五岁,精力渐衰,白知年寿将尽,乃告徒众说:;译经事业已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宜安置吾于山谷僻处,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德麟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圆寂。噩讯传至宫中,高宗悲恸失声,三日不朝,对随臣说:;朕失了国宝。直至观在,中日等国得其遗骨,视如瑰宝,争相建塔供养。奘公一生为法忘躯,艰苦卓绝之精神,将永远值得中印人民的怀念,是我们新一代学僧的楷模。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