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这里讲的是忍辱。 宣化上人说,初学佛一定要忍辱,切记。 当然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也是一般人的道德常识,具有中国人的智慧。其实,在佛教里,忍辱不是为了忍辱而忍辱,而是为了把忍辱转化成精进的动力。 我们受了点刺激,就会愤发图强。修行也是如此。没有忍辱,就不会精进。大乘佛教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禅定,这象观世音菩萨手里的法轮一
样,是法轮里的六条辐。从布施开始,布施能促进持戒,忍辱能发起精进,智慧能产生禅定。所以,佛教徒,应以六度圆满的角度,看待忍辱。 这个忍辱,既包括了中国人生活的智慧,也是
修行人必修的六度之一。在生活里,要甘于吃亏,吃哑巴亏,但是佛教徒的这个亏,不是白吃的,受了刺激,读一卷《金刚经》或《地藏经》,功德就赚回来啦。 偶说的有点鄙陋,但就是这么样的。希望大家都以佛教徒的身份,以修行六度的角度,来重新看待忍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