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五台山佛教文化背景下的大和谐

发布时间:2019-07-29 09:08:16作者:心经结缘网

  2012年6月25日中午,山西大部分地方经受着酷热的考验,但五台山却不改清凉本色,众多旅游者和虔诚的朝拜者各行其事,一派惬意景象。在五台山中心景区十方堂内,当家主持格桑热杰法师气定神闲地翻阅着佛学典籍,对经过门前的旅行者或信徒恍若不闻。
  这是五台山上唯一的一座藏族喇嘛庙,虽然庙宇不甚宏大,但在五台山众多庙宇中却颇有名气,当家主持格桑热杰在管理庙宇的同时还拥有很多社会身份———山西省青联委员、五台县县政协委员等等。  在很多人的眼中,五台山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在这里僧道儒学不同宗教不同学派能够共存发展,就连佛教本身也庙分青、黄,但各种信仰的人在这里共存发展毫无芥蒂,展现出的无不是一派和谐景象,作为一个在五台山修行生活了几十年的藏族僧人,格桑热杰法师对于五台山的包容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修行的间隙他向《山西青

\

年报》记者讲述了五台山佛文化背景下的大和谐。  五台山  佛教的特殊地位  五台山的寺庙分为两种,一种是青庙,一种是黄庙。青庙是和尚庙,黄庙是喇嘛庙。
按照格桑热杰法师的介绍,从前,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别,僧人同样也分为十方僧和子孙僧。现今,五台山寺院已属国家,已无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但仍有青庙和黄庙的区别。十方堂属于黄庙,又称“广仁寺”,与罗侯寺仅一墙之隔,从前是罗侯寺的属庙,创建于清道光年间,是青海藏族喇嘛印堂主化布施修建。取“仁爱慈善”“以广流传”的意思,寺院以“广仁寺”为名。清代康熙年间,罗侯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着来五台山朝拜的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当初建造广仁寺的目的,是为了招待外来的喇嘛,接纳十方僧人,故俗称十方堂。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即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都包容在内。顾名而思义,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来客的地方。单单从寺庙的名称含义就能展现出五台山佛学包容吸纳的姿态。  “我14岁进庙,19岁就来到了五台山,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个有任何不尊重,各种宗教派别乃至当地百姓间也能和谐相处!”格桑热杰说。而他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和五台山上千年的佛教发展有关,是数千年的积淀。“五台山在世界佛教领域都是一个胜地,全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都对五台山怀着无限憧憬。”  一次,格桑热杰前往印度进行宗教交流,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喇嘛一听说是五台山来的僧人,马上跪倒叩拜。因为老人一生之中最为向往的就是去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但因为客观原因一直未能如愿,几乎每天老人都要准时诵念“文殊赞”,一见到五台山僧人认为是文殊菩萨圆了他的朝拜梦,所以激动异常。而一次到马来西亚交流,他刚刚到达驻地就有华人闻声而至,赶来供养他们,并且恳求法事,极其虔诚。在日本甚至年轻人就业之前要上专门的“文殊学院”,学习文殊的思想。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五台山佛文化在全世界佛教界的地位确实举足轻重。
大融合背后的  中华佛教传承  “十方堂”的建筑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门楣上悬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除汉字外还有藏、蒙、满三种文字,从这以微小的细节也可以体现出五台山一种开放的姿态。据说,解放前凡是在此寺的旅方僧人,每天由罗侯寺补助炒面10两(旧秤),死后由罗侯寺供给劈柴火葬。  “事实上五台山的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讲得益于中华佛教的传承发展。”格桑热杰说。他认为现在的中华佛学实际上是吸收了很多儒家、道家等等汉族学派宗教当中的优秀理念,兼容并包发展了的佛教,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有好的东西,中华佛教都会吸收结合,所以在五台山形成这种多宗教、流派共同存在发展的状况就不足为奇。  格桑热杰在一次与印度“僧王”(国师之类的称号)交流中,对方提出同样是几千年的文明国,为什么印度的佛教大都失传了,中华佛教却繁荣昌盛,甚至连佛教礼仪服装等细枝末节的元素都保留得非常完整,就是因为这种兼容并包的能力。  现下,格桑热杰经常会和“青庙”的僧众一起组织和参加活动,按照他的说法,大家相处得非常融洽,多年来五台山几乎没有出现过因为宗派不同相互的争斗和矛盾。  “道风”  正带来的魅力  “道风”是格桑热杰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按照他的介绍大体指,僧人的行文举止和整体风气,他认为五台山所以能够成为佛门圣地,就是这里修行的僧人整体“道风”比较正。
  “以我们寺庙为例吧,僧人们都是从小在寺庙长大的,对于戒律特别重视,而且也同样重视学习。在宗教学习体系中,包含哲学、医学、佛教音乐等学科,一直可以达到大学阶段,其间要经受非常严格的考试逐步升级,最高阶段要学习到六七十岁达到‘格西大学问’,所以佛教修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格桑热杰说。
 五台山寺庙普遍香火旺盛,但是格桑热杰却认为五台山僧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节俭。“有时候就是一块钱当两块钱花,绝对不奢侈浪费,钱都是香客信徒送来的,必须要格外珍惜,我们叫十方堂,就是十方供养从十方来,到十方去。”他说。  十方堂的位置是五台山核心景区,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街道,十方堂周边全部是饭店、旅社、商户,一到旅游季节,高音喇叭直到深夜还响个不停,商户丢弃的垃圾和倾倒的脏水每到夏天就成了寺里僧人的困扰,不仅喧嚣而且气味难闻。但是格桑热杰和庙里的僧人从来没有和周围居民起过争执。“我们和和气气通过政府协调,有问题总是能解决的。如果暂时解决不了,我们就忍忍,要有包容之心。”在五台山申遗拆迁规划中,十方堂周边是重点拆迁区域,众多散乱的商户已经在过去两年逐步拆除,目前十方堂周边是洁净的道路和整齐的植被,按照格桑热杰的说法,“寺庙已经重新回归于寺庙”。  申遗  背后的宗教界努力  五台山申遗,格桑热杰十分关注,同时作为五台山宗教界人士参与度最高的人之一。在前期拆迁等工作中,格桑热杰积极配合了当地政府的工作。  “我曾经见到过民国时期五台山的照片,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住房,就是一个纯粹修行的地方。”格桑热杰回忆,在他的印象中,目前五台山核心景区的商业区是解放后随着几次政策调整出现的,当地的居民也顶多在这里生活了三代,其实原先这些地方都是寺庙的耕地和房屋。从他的角度,很支持申遗,因为僧人们确实需要清静的修行环境。  “从我们寺庙来讲,商业区迁出、旅游怎么样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们只是寺庙,只是要修行而已。”他说。 近几年来,格桑热杰亲眼见证了五台山申遗后的变迁,觉得不管是政府还是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希望能够成功。但是他觉得五台山在他个人心目中就是世界文化遗产,所谓的申遗也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谐才发展是最为可贵的。
相关链接  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  自从东晋佛教传入五台山以来,五台山在历代都受到封建帝王的宠遇,以致于香火繁盛,余绪不绝,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最受皇帝青睐的名山,也让五台山拥有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瑰宝。五台山众多寺庙集结了各个朝代的大量雕塑、绘画艺术品,而这些艺术品在吸收融汇了佛教艺术技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特色。  五台山泥塑佛像当中,最珍贵、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是唐代南禅寺和佛光寺的大殿雕塑,两座大殿当中的雕塑场面宏大,人物身份鲜明,主仆有序,疏密相间,塑像造型适度,体态丰满、自然,色彩逼真,在体现唐代塑像风格的同时,又包含一些印度文化的痕迹,是五台山雕塑艺术文化的瑰宝。明清以来,五台山大兴佛寺,其塑像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变化。五台山上明清两代遗留至今共有13000尊佛像,明清雕塑大多形貌华丽,外形细腻逼真,其中艺术价值较高的有殊像寺中的文殊骑狻猊像,总高9.87米,气势伟岸。  从北魏以来,五台山寺院逐渐出现了木雕佛像、佛塔、版画、牌匾等木雕艺术,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五台山木雕艺术日臻成熟完善,成为五台山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其中,慈福寺的木刻五台山圣境全图,塔院寺、明月池木刻乾隆皇帝诗匾、对联等等,均为木雕艺术珍品。  在五台山佛教文物中,还有华严经字塔,由白绫和黄绫裱糊而成,宽2米,长6米,上写华严经80卷,计字600043个,由字迹拼成一座7级浮屠图案。远看,飞檐悬铃,俨然工笔画就;近看,一笔一划全是由蝇头小楷组成,多一字无放处,少一字不成塔,经毕塔成,浑然一体。字塔系清代康熙年间,苏州三宝弟子许德心花费12年时间“沐浴焚香书成”。这是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珍品和艺术珍品。此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笔真

\

迹、郑板桥的兰竹刻画、明代丁云鹏画于菩提叶上的十八罗汉图、清代国画《五台山图》、清代竹禅和尚以舌写就的“心地未容一念杂,话头常复六时精”条幅等。五台山目前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碑、碣、幢、匾、牌、联,无一不是珍贵的文物。  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有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寺庙音乐在国内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内分青庙与黄庙两个派别。青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黄庙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更富有民间色彩。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