澫益大师以释尊一代时教皆归于净,而在净土三经中尤以《阿弥陀经》为重,故大师所著的《弥陀要解》自然成为阐述大师净土思想的主要著作。今据大师之《弥陀要解》及《灵峰宗论》述成就净业的基本条件如下:
大师以《弥陀经》中的执持名号为至简易、至奇特的,普被上、中、下三根而又摄事、理不可思议之方便。大师认为修念佛求往生的条件是具足信、愿、行。他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说:“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土说》中,大师又说:“若欲速脱轮回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若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又莫如以信为前导,以愿为后鞭;若能信决、愿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若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往生。”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往生之理。”大师在《要解》中列举信有六信,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体地说即是: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有关信,大师在《灵峰宗论》卷四的《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还重新提到:“云何为信?一者信阿弥陀佛愿力;二者信释迦文佛教语;三者信六方诸佛赞叹。夫世间正人君子便无妄语,况弥陀、释迦、六方诸佛岂有妄语。此而不信,真不可救。”可见信之重要。
关于发愿,大师亦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提出:
“云何为愿?一切时中,厌恶娑婆生死之苦,欣慕净土菩提之乐。随有所作,若善、若恶,善则回向求生,恶则忏愿求生,更无二志,是名为愿。”
最后是行,大师于《灵峰宗论》中,《示方尔阶》篇说:“以持名为正行,以六度等为助行。”大师还提出有关持名念佛的往生品位,他说:“信愿既具,则念佛方为正行;改恶修善皆为助行。随功力之浅深,以分九品、四土,纤毫不滥,只须自己简察,不必旁问他人。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信愿持名,消伏业障,带惑往生者,即是凡圣同居净土;信愿持名,见思断尽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余净土;信愿持名,豁破一分无明而往生者,即是实报庄严净土;信愿持名,持到究竟之处,无明断尽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故持名能净四土,亦的确不谬也。”
此外,在《弥陀要解》中,大师又提到:“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大师主张“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参究”。更说“参禅不可无净土,净土必不可夹禅机。”在《灵峰宗论》中,大师更强调了憨山大师之“若有禅无净,奚止十人九错,敢保十一个在”。故知大师所弘的法门,是偏重持名求愿往生的净土教。
由上分析可知,大师的净土思想是主张以“持名念佛”为根本,他认为无禅之净土非真净土,无净土之禅亦非真禅。大师认为一心不乱即静,名号历然即虑,此即净土之禅;证极净心,以理不夺事,期以发愿往生,即禅之净土。至于大师所说的参究念佛,不过是摄禅归净之权机,这也是他与株宏大师之归体究于理一心的不同之处。(信息来源:摘自《上海佛教》)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