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这两句话是释迦如来为赞叹信的功德而说的,意思就是:信为产生一切功德的母体,也是生长一切善法的根源。进一步说,一切功德善根,不但要信来生,要信来长,就是生长了起来,能滋养它使之不坏,也还是靠着信。这样,我们知道,初学佛法的人们信心固然很重要;就是积聚福慧两种资粮、愿求菩提的大心众生,亦未超越信心的范围!
一、信与初学佛的关系
《菩提道论》云:“诸无信心人,不生众白法;如种为火焦,岂生育白芽?”谷麦等种子放在锅里炒焦了,然后再把它种到田里去,希望它发出青白的嫩芽,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学佛人的信心也是这样,而且比较望发芽的种子更是重要。因为种子不能发芽,只是不能发芽而已,但是学佛的人没有信心,那就不同了,不但不能生一切功德,长一切善根,并且还要破坏佛法,而断送自己的善根!
现在有许多不安分的出家人(没有信心的出家人),几天出家,几天又还俗,几天还俗,几天又出家,简直把佛教的寺院当作他们的一个不要房食费的旅馆看待了!他们这样的行为,自己的功德、善根固然谈不上生长;尤为可惜者,破佛净戒,使众信施寒心,退众信施的信心!将来三宝隐没,世间黑暗,未必不是坏在他们的手里!
然而,出家的佛子,不能安住戒中,舍戒还俗,这并非是不可以,且也是如来所允许的。自己虽因业障所系,烦恼所致,不得已而归俗,当生大惭愧,对三宝的信心不失才是!若是以为自己归了俗,就与三宝脱离关系,信心退失,甚至妄生毁谤,简直没有人格了。太虚大师常说:“破戒犹胜破见。”因为仅仅破了“戒”,还可以忏悔,若是破了“见”的话,那就以邪养邪,邪知邪见,根深蒂固,永无超脱之路了。虽然这还不过有归俗破见,要是身为出家的弟子,“衣佛之衣,食佛之食,住佛之住”,而对于三宝失了信心的话,那就“果报更不可思议”,更危险了!
谈到出家佛子所应有的态度,是要向着背世间顺解脱的方面去进行的,然而,此中先决的问题,当然不外乎“闻”“思”“修”三种,初学者尤以闻为重要。现在就以闻来说吧,比方我们一个人去听佛法,当然是善心不是恶心。所以善心所中第一个就是信,意谓听闻佛法要有信心,若是没有信心去听闻佛法,那可以说就是以恶心听闻佛法了,恶心听闻的佛法,试问可以思吗?可以修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既不能思,又不能修,那么,听了佛法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常常这样想:“信这个东西,对于初学佛的人,实在太重要了!”
二、信在佛教的解释
其实,信不但在佛教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就是世间亦无不以信为第一要务。不过世间所说的信与佛教所说的信稍有不同罢了。如儒家所说“仁、义、礼、智、信”的“信”,只不过是一种“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意思。譬如开会议,彼此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开会,到了那时,我就去开会,这就叫做有信;又如与人借钱,约定在某一个时候偿还,期限一到,即去交还,这也叫做有信。能够做到“言行一致”“有约必践”“无轻诺寡信”的地步就算达到“信”的顶点了!可是在佛教解释这个信,并不这样简单。
佛教教典里说“信”的意义,即“信有是有”(三宝功德,众生业果),“信无是无”(世间万有)。这样说法虽亦有理,不过范围太笼统宽泛,在初学佛的人是不容易了解的。我现在且依唯识论来略说一说信的意义。
论说:“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这三句话便是信的定义。“于实德能”,意思就是信实、信德、信能之谓。
所谓信实——实是真实,就是四圣谛理。这四圣谛理,是真实不虚的,我们深信不疑,名为信实。
所谓信德——德是功德,就是世间和出世间的有为功德、无为功德、三宝的殊胜功德,我们信它的确是有的,即名为信德。
所谓信能——能是功能,就是三宝有与乐拔苦的功能,我们相信他依他行,也可得到这种功能,换句话说,就是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本能,这名为信能。
上述三种为吾人对三宝发生信仰的对境。若能于此境上深信不疑,就叫做“深忍”;如能更进一步地希求自己也能获得同三宝一样的“实”、“德”、“能”就谓之“乐欲”。虽然对三宝的“实”、“德”、“能”生起了“深忍”和“乐欲”,若是杂有五欲等贪心,那也不见得有什么可贵了。所以“深忍”、“乐欲”必须还要清净,并能令相应的心心所都变成清净,那就达到“心净”的极果了。这样,能够圆具此三德相而生起的信心,才是佛教所说的信,这信就是“净信”,也可以说是正信。
然而佛教所说的净信,虽具" 深忍”、“乐欲”、“心净”的三相,若以重要的说,要算“心净”为最重要,何以呢?因为“深忍”只能算是信的因,“乐欲”只能算是信的果,而信的自相就是“心净”。由于信的自相是净,所以能令他的因果等皆净,若信的自相不净,那就不会令因果等清净了,故在净信的三相之中,当以“心净”为最重要。此三相因果之理,表之如下:
因——深忍——胜解心所
自相——心净——信心所
果——乐欲——欲心所
三、信心的方便
前面已略说三宝的“实”、“德”、“能”为信的对境,但是一般未曾研究过佛经的人,还是不容易体会。今为方便初学,且将成就信根的方法,略陈梗概:
印度的僧伽摄授弟子,初在熟识戒律之后,不要他学教参禅,先教以赞佛功德,如教之读“一百五十赞”和“三百赞”等,那“赞”中的内容,多是赞佛从舍王位、出家、苦行、乞食、乃至证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师、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以及说法度生并因位修菩萨行等种种功德,以此坚其信心;待信心坚固之后,始进学他种教理。所以我们要使信根生起和坚固,也应当多读“佛赞”,尤其是要明白“赞”中所赞的佛功德之意义。我不能说我们出家的佛子不读“赞”,差不多初出家的多半都读“佛赞”、如“炉香乍爇”、“戒定真香”、“佛宝赞无穷”等六句八句的大小“赞”,在各大丛林,各小庵庙,都是流行的,一般的出家人不但是读,而且依照它的腔调去唱。可是读尽管读,唱尽管唱,但佛究有多大功德,其功德究有什么意义,大都是“莫名其妙”,这样,虽读“佛赞”,又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不明佛功德的意义,是不会生起信心的,信心不生,还谈什么坚固?故此,读“佛赞”固是重要,而明白“赞”中所赞的功德意义,尤特别重要也。对佛宝如是,对法宝和僧宝,也应当有这样的一个认识:法宝如阿伽陀药,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要自己的病好,非信服这阿伽陀药不可;佛宝如聪慧的医师,僧宝如聪明的看护,自己如将死的病人,若欲自己的病好,亦当信任这聪慧的医师,和这聪明的看护才好。
四、怎样使信心不坏
信心的生起比较容易一点,若把信心坚固不使坏失,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那些出家又返俗、返俗又出家的普通佛徒,在他最初出家的时候,不能说他没有一点信心,到后来所以反复无常,就是他未能把信心稳固的缘故。委实说来,在我们普通凡夫的地位上,要使信心不退,的确也很难做到;依教典说,到初果须陀洹的圣位,始可得到不坏信,所谓四不坏信者:一信佛,二信法,三信僧,四信戒。
一信佛:佛是大觉大悟者,是一切智人,是人天的眼目,是三界的导师,是黑暗中的明灯,是苦海中的慈航,是我们人类的救星,是一切众生的慈父。这并非是过誉,我相信,深深地相信,佛的确有这样的资格,佛实在堪称这样的名目,佛果是了不起的伟人,这名为信佛。
二信法:佛既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由佛口中所说出的法当然也是很可信的了。法宝虽是很多,主要的信“苦”、“集”、“灭”、“道”的四真谛。如佛说世间都是苦的,人生都是苦的,我相信,这话是正确的;佛说这苦是由集谛烦恼和业之因所招感的,我相信,这话是真实不虚的;佛说要不受苦果,先断集谛的因,要断集谛因,第一要先修道,修道就可断惑,断惑就可灭苦。我相信,这话是实在的;佛说由修道而断惑,由断惑而灭苦,由灭苦也就得到安隐快乐的涅槃,永不再受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我相信,这话是的的确确、实实在在的!总括说一句:这四谛的真理都是真实不虚的。所谓“海可枯,石可烂,天可翻,地可覆”,而四真谛的真理,不可改动一毫。能够对四谛法有这样的认识,有这样的信受,这名为信法(信因果在内)。
三信僧:僧是依法修行,住世间,弘法化,代表佛陀的一个主要人物。我们相信他今日持戒修行,依佛教法而行,他日必可得到无上的佛果。就是现在,他既解佛之解,行佛之行,做弘法利生的工作,相信必能造福于人类,有益于人群,这名为信僧。
四信戒:戒有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依照戒的规律去行,就可不做为非作歹的事,就可止息许多的过恶,因此,也就可以使我们的身心泰然,使我们离苦得乐。同时,相信我们要得到三宝的“实”,三宝的“德”,三宝的“能”,也就非持戒不可。对于这种道理极端信奉,没有丝毫怀疑,这名为信戒。
证到初果的圣者,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就有绝对的信仰,就再也不会有什么退失了;若在我们凡夫位上,对“佛”、“法”、“僧”三宝及“戒”始终如一地信奉,但不要因为做不到这点,我们就把信心退失,而以一时的高兴就到三宝门中来跑跑,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来跑了。当知现在虽不能得四不坏信,可是要设法慢慢地使它增长乃至成熟才对!(信息来源:摘自《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