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修习忍辱度

发布时间:2019-08-22 09:04:13作者:心经结缘网
修习忍辱度

摘自 菩提道次第观修集要 二十四、修习忍辱度

  罪恶莫过嗔,

  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

  努力修安忍。

  前行:

  观想在自前虚空,真实明现着极为庄严、宽广之莲座,其上端坐着体性是具恩上师,外相现为释迦世尊,世尊相好庄严、身色金澄,身着比丘三衣,右手结触地印,左手结等持印,左手持钵,钵中甘露满盈,在无漏智慧光蕴中结跏趺坐,普放佛光遍照有情,忆念着世尊真实圆满具足佛身、佛语、佛意及利他事业功德。

  观想世尊正以慈眼垂顾着我与众生,并以圆满的身口意功德,在十方刹土度化无量众生;世尊的周遭则环绕着无量无数的菩萨海众,及一切清净传承的具相祖师,为大乘僧宝;在诸佛菩萨及祖师心中,皆具足灭道二谛之大乘法宝。前方真实明现着大乘三皈依境,内心由衷忆念着佛是皈依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皈依助伴而生起皈依心。

  接着请观想在自己的后方,则有今生、累世的具恩父母、冤亲债主、六亲眷属以及无量无数的轮回有情,有情心中具有无量的苦集二谛,忆念其情况心生不忍,内心由衷生起欲求救拔的慈悲心。现在以上信三宝、下悲有情的意乐,在尊贵的三宝前,至诚发愿:得暇身必须利他,为能圆满利他必须成佛,因此刻意造作修学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为动机,带领众生一起来净除罪障、集聚资粮,学习与修习忍辱度,祈能如理思维,真实修行,得到相应,并成就三士道的功德。

  首先带领众生,至诚向前方三宝皈依发心: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修行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自系不净牢狱中,应知有情亦如是,

  缘诸众生起悲悯,勤修无上菩提道。

  胜菩提心珍贵宝,未发起者令发起,

  已发起者不衰退,祈愿辗转得增上。

  正行:

  《入行论》(安忍品)开宗明义地说:

  [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意即,没有一种罪过像嗔恨那么严重,也没有一种修行像安忍那么难行,所以应该安立种种正理,努力的思维修习忍辱。这段话其实也显示了,积福的最佳方便是修习忍辱,嗔心则是真正的敌人;凡能损慧命,能赐苦果的即称为敌,外敌非敌,嗔敌能损害慧命、能招致痛苦、能摧坏善根,真能害三界众生的便是此内心嗔敌。

  相反地,能修习安忍,能善巧守护善根,便是最好的积福;由于忍辱的缘故,因此不论是顺缘或逆缘皆得转成增善之缘,并能将一般凡夫容易生嗔之境,观为累积福报成就善法的助伴,甚至能够将伤害譭谤视为善知识。这样看来,能忍受嗔恨是一切功德的所生处,遇到嗔境而放弃修忍,显然是自己不爱自己,摧灭功德,可说最极愚癡了。

  如果是从获得利益的观点来说,以自利而言,改变外境与改变内心二者,改变内心为宜;改变他人与改变自己二者,改变自己为宜。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他人的烦恼,但可改变自己的烦恼;无法减少别人的烦恼,却可减少自己的烦恼,遮嗔修忍也莫过如此。

  以利他而言,佛法是修忍之法,因为大乘佛法的主修品在大悲心,生起真实大悲心即不应有嗔,而对治嗔则在于修忍,修忍的机会则完全是由怨敌与逆缘所提供,缘着上师、三宝、亲友等恐怕难有修忍机会。所以唯有真实透过怨敌与逆缘而修习忍辱,才有可能辗转圆满大慈悲心、菩提心、一切菩提资粮及佛果。

  要言之,不论是自利或是利他,菩萨皆须以诸正理努力遮嗔修忍,圆满忍辱波罗蜜多。为此,当下略分几项敍述菩萨的修习忍辱之理。

  一、 思维忍辱的定义:

  不论众生或物件如法不如法,理由真实不真实,凡是于诸伤损

  因缘与嗔恚境界能正生起欢喜信解、耐怨害苦的安忍不嗔的心所,就是忍辱。圆满忍辱度,并不是令所有众生皆不嗔恚,而是由自心灭除嗔恚相违品、增长忍辱信解而圆满;因为暴恶众生量等虚空,并不是我所能尽予降伏,但只要能摧毁自心嗔恚等,一切怨敌也就调伏了,就像并无法以诸皮革覆满荆棘大地,如能穿上皮鞋即能自由自在地行走荆棘大地一样。

  二、思维趣入修忍的方便:

  应观忍德嗔过,首先见到修忍的功德,分有两点:

  1. 若能今生恒常修习堪忍,则来世少有怨敌,无有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身坏当生善趣人天;一切生世易得圣者摄受教化,究竟成就佛果。由此见到安忍功德,不但自能堪忍,也劝他人修忍,见到修习忍辱的众生也能油然地宽慰随喜,讚扬忍辱功德。

  2. 若能今生恒常修习堪忍,则今生少有怨敌,人生过得较为平和安乐欢喜,没有什么事可以怀忧痛苦,也能圆满世间种种善事,感得色身相好庄严,就像披了护身铠甲,恶人粗语之箭也难以穿透,他人的损毁中伤反而都是成就讚歎、累积功德,等等,不可胜数。

  其次,见到不忍生嗔的过患,分有两点:

  (一)、不现见的过患,分七:

  1. 力大菩萨嗔力小菩萨坏百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2. 力小菩萨嗔力大菩萨坏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3. 力同菩萨嗔力同菩萨坏百至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4. 非菩萨之众生嗔菩萨坏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菩萨生嗔且坏善根,况非菩萨而嗔菩萨)。

  5. 众生嗔众生亦坏千劫布施等所积善根。

  6. 菩萨嗔众生有过失,不坏善根。

  7. 比丘以信心礼拜佛发爪塔,其身所覆处至金轮际有几许微尘,即受千倍转轮圣王之善根,但是如果以诸嗔恚损害同梵行者,则能刹那摧毁彼善根,是布施,持戒等善所不能补救。

  那么,坏善根的定义及种类是什么呢?当知,就好像以四力忏悔净治恶业,并不能完全净除一切作用;如是,坏善根也不是坏尽了一切作用,而是指摧坏往昔诸善感得善果的功能,这又分为三种:

  1. 完全不感善果。这就好像圆具四力猛利忏悔恶业,虽然不能断除恶业种子,但遇缘也必然不生恶异熟果;也像加行道顶位时虽然未断邪见及恶因种子,但以功德力,后来遇缘也不起邪见及烦恼现行一样。由嗔恚摧坏善根,令不感果的情况亦複如是。

  2. 延迟感善果。

  3. 由感大善果转成感小善果。

  (二)、现法的过患:

  嗔心含具 ―― 伤害心、仇恨心、报复心、谋略心、不悦对方心等,嗔心现行的当下即有下列过患:

  1. 令心不寂静,意不调柔。

  2. 令先有的种种喜乐,失坏后即不可再得。

  3. 让人整天心烦气燥,坐立难安,食不知味,睡不安稳。

  4. 令心变得浮动,杂染,易于迁怒,丧失了坚固与安稳。

\

  5. 虽然先前恩养善待对方,但若自嗔恚重,反而对方易于忘恩负义甚或遭其弑杀伤害。

  6. 因为嗔恚,所以连自己的亲眷皆厌患弃舍,难以布施摄受也不好乐一起共住。

  7. 危害身心健康,能坏殊妙容颜。

  8. 纵然受用诸安乐卧具,心却因为忿恨交加而受苦。

  9. 令忘失了成办自己短暂与长远的利益。

  10. 令失坏名誉及义利。

  11. 让人习于非理作意,心于损益丧失了慧观能力。

  12.由于忿恨,也就习惯于造诸恶业,所以令来世长劫住恶趣受苦。

  三、思维修忍的种类及理由,分三:

  (一)、耐怨害忍 ―― 是指善为安立种种理由,令自通达不应嗔恚,任受伤损皆能回施报以利乐,尽得忍持而习于他人伤害的一种忍辱心所。耐怨害忍的相违品便是嗔恚。

  那么,应该安立什么理由,修习耐怨害忍呢?这分几点:

  1. 破除不能忍受为怨敌作害,分二:

  (1)破除不能忍受障乐作苦,又分二

  ① 显示理不应嗔,又分三:

  a. 观察境不应嗔,又分四:

  (a) 观察对方有无自在而不应嗔者 ―― 即观察怨害起源及生嗔之因,发现原来众生是先有怨害的意乐,所以身口业行作损害的,这时我应以佛法的角度来思:事实上是他于损害并无自在,只是由于宿习猛利烦恼种子与境界现前,只是因为他的无明与我当下种种因缘和合而才起损害心的。这时,如果我能断除诸前因缘和合,必能遮止损害我的恶果;反之,如果我只是随前因缘而再生嗔的加行,则当令自他同样生苦。所以见诸怨敌作损害时,只应作修法想,原因无他,对方并无自主,只是随烦恼转而已,这点,月称菩萨说得好:

  [ 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

  (b) 观察损害本是自性或是忽尔缘起都不应嗔者 ―― 如果损恼他人是有情的自性,则嗔彼非理,就像嗔具烧性之热火极不合理一样。如果损恼他人只是忽尔缘起,则有情自性本即贤善,嗔彼也是不合乎道理,就像嗔暂时障蔽虚空之云烟一样,应如是思维灭除嗔心。

  (c) 观察其直接间接由何作损害也都不应嗔者 ―― 正被伤害时,刀杖其实是能直接发生损伤及作害者,那么,我应如嗔有情般身嗔彼刀杖;若应嗔间接令生损伤及作害者,那么就像刀杖乃为有情使用而才损害我一样,所以我也应嗔彼有情 ―― 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应当定解一切道理平等,故既不应嗔刀杖也不应嗔使用刀杖的人,让自心不嗔有情如同不嗔刀杖一般。

  (d) 观察于能发动损害之因也不应嗔者 ―― 直接地说,能发动损害之因就是业,自己会感受到有情怨害所生苦,乃是宿世不善业随顺着众因缘所自招,故应以佛法转念,只应归咎于自业力自作害,而不应嗔他。

  b. 观察有境不应嗔,又分三:

  (a) 若于怨害苦不能忍受,将生嗔时,则应自念我极愚癡,因为若不忍受现前微苦而生嗔,将引生地狱等恶趣无量大苦。

  (b) 思维怨害苦其实是我宿世恶业之果,若能堪忍,也就得以消除我的宿世恶业,不但不造新恶业,也增长多福,一举两得。

  (c) 想到有情完全不顾惜自己的善业习气衰退、完全不顾惜自己的因果报应,为了净除我的恶业、成就我的修行而行怨害,我若不堪忍反生嗔心,实在是太过于不念有情的大恩了。应思所谓:

  [ 恶待是恩宠,恶缘是善友。]

  c. 观察所依不应嗔,又分二:

  (a) 观察其他能害之因 ―― 应想其实是自己的不堪忍,才会觉得受害;况且,他因愚癡而造作伤害行,我也因愚癡不能忍受而生嗔,到底谁有过失,谁无过失呢?

  (b) 观察自己为他伤损而受苦 ―― 这一点,应想声闻行者为了自利不忍而嗔尚且非理,我初发心誓为利益有情而修利他行,如何不应更发堪忍心呢?

  ② 显示理应悲湣:

  应想:自己投生迄今数无边际,可以普为证知有情也都曾无数次当过我母亲,只因生死相隔互不相识;而且有情现今的情况是,长劫蒙受三苦,烦恼炽盛,不断地坏灭其现前与后世义利,在这种情况下,我反而应该感到悲湣,并荷担起成办彼离苦得乐的责任,怎么忍心再对有情嗔恚,甚而加行报复他的怨害呢?

  (2) 破除不能忍受障誉等三,作毁等三:

  ① 破除不忍障誉等三,又分三:

  a. 思维讚誉等并无功德之理 ―― 称我、赞我、利敬我并

  不是福报,不能令我得长寿,不能得大势力,不能令无病等安乐,也更不会因此而获得来世福德;相反的,受赞其实如海沙堆砌城堡般不坚不实,实不应希求他人能显出我为殊胜,反而应该大力呵责称誉利敬,以破除贪着才对。

  b. 思维讚誉等有过失之理 ―― 受到讚誉等会让人忘了实况,心趋散乱,难生厌离,且嫉妒诸有德者,恐人胜已,也破坏了圆满善事。

  c. 思维他人对我嗔害,阻挡了我得到讚誉,应当欢喜 ――

  他令我丧失了称誉及利敬,其实是让我更易于放下贪着,让我更能看破看开,也斩除了我的八风系缚,关闭了造恶堕落的苦门;事实上,是从恶趣中救护我的,有如佛光加被,所以我反而应该由衷念恩生喜才对。这点,诚如无著贤论师说:

  [ 欲想福善诸佛子,应观怨家如宝藏,于诸众生舍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

  ② 破除不能忍受作毁等三,又分三:

  a. 心炽无形无色,并不是他人的譭谤或粗语所能损害的;

  若直接害身间接损心,心也不会受损、无关痛养,既然身心俱无损害,即理应断除忧郁而不嗔。

  b. 他不喜欢我,那是他个人的事,其实于现前后世俱无损于我;况且,自己心裏不喜欢他,他也不会受苦,只不过让自己更苦而已,所以应该断除不喜欢他的想法。

  c. 如果认为被人毁訾扬恶就能障碍我从他处获得利养,因而生

  嗔。―― 想想并不值得,因为所得利养也只不过置于现世,嗔彼诸恶则会不断坚住;而且不得利养而疾死相较于邪命长活,显然前者为胜,所以于遭毁訾传恶名等不应忧郁而生嗔。

  2. 破除不喜欢怨家得乐 ,喜其衰败,分三:

  ① 这是十分颠倒的事,本来为了利乐诸有情发菩提心,也愿彼等成佛,现在见到怨敌自身获得富乐、利养、恭敬等,却反而起了嗔恚或忧恼,那么,当时的初发心根本是虚假的,没有真正落实。

  ② 如果当怨敌衰败时就心生窃喜,并以暴噁心愿见其失败 ―― 问题是,有用吗?事实上,自生噁心对怨敌而言丝毫无损,反增自苦;假如真能损害怨敌,也是两败俱伤,应思此种过患,力遮嗔心。

  ③ 若以为怨敌得到富足安乐就会障碍我及亲友的安乐,故对彼盛事一向不生喜悦,转而忧恼生嗔。―― 此当以观慧善加思择,不喜悦怨敌以及不喜悦怨敌得乐之心,其实是自他暇身受取心要的无上障碍,犹如毒蛇;何况也不是自己不喜欢怨敌得到富足安乐,怨敌就会真的得不到富足安乐的。所以,不但不应对怨敌忧恼嗔恚,且应转向自己,生起往内摧坏嗔恚的真正怨敌之心。

  (二)、安受苦忍:

  是指为了闻思修正法等因缘,依食卧具等纵然穷蹇,或招致极所不欲的病苦缠身,种种逆缘现起时,也应受苦犹喜,心无法弱的一种忍辱心所,即称为安受苦忍。安受苦忍的相违品便是嗔恚与怯弱。

  那么,应该安立什么理由,修习安受苦忍呢?也分几点:

  1. 必须安受苦忍的理由,分三:

  ① 人道乐因少苦因多,若不闻思定解以苦为道,必不能引发安受苦忍,易生嗔恚,或于修道生怯弱而障碍修善。

  ② 诸苦,有由众生起,有由宿业起,有由已修善行起,若由宿业及现前因缘和合之力引起,而且该苦暂时也不能避免,那就必须安然忍受。若不安忍,旧苦又加新苦则更难堪忍;若能安忍则旧苦虽在,但新苦不生。

  ③ 安受现苦其实是助道因缘,而且比较起来,现苦之苦较不安忍的过患更显极微。

  2. 引发修忍的方便,分二:

  (1) 偶尔生苦时,破除完全执为不喜的想法,又分二:

  ① 苦已发生,如能对治,也就无须对彼苦忧恼生嗔;若不能对治,纵然于彼苦忧恼生嗔也无实益。

  ② 对自己不能太过骄爱,否则寒热风雨病缚捶打等微苦也会变得极难安忍。

  (2) 显示理应忍受诸苦的理由,又分三:

  ① 思维苦的功德,又分五:

  a. 无苦无出离,若无苦就不生出离心了,故苦有生起出离的功德。

  b. 受苦逼迫,就会摧伏高慢,故苦有遣除骄慢的功德。

  c. 受猛利大苦时,即知苦从不善生,既不爱乐苦果即须遮止恶因,故苦有羞耻作恶的功德。

  d. 受苦逼恼时就会希求安乐,既求乐果即须修习善因,故苦有欢喜修善的功德。

  a. 由自受苦推知,有情也同样在轮回中受苦,便能心生不忍欲求救拔,故苦有发悲湣心的功德。

  ② 思维能忍难行众苦的功德,又分二:

  a. 思维解脱等诸大功德 ―― 我久远劫来轮回生死迄今,

  为了求得微劣而无义的欲望之事,尚且甘愿无惧、受无量苦,现在我为了自利利他修诸善行,安受苦忍反而能够成就大利,则为什么害怕退怯呢?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当令心坚固广增,于苦无畏,欢喜安受。

  b. 思维遮止无量大苦所有功德 ―― 就像死刑犯得以选择截断手指替代死罪的极大欢喜一样,蒙受现世小苦即得换取脱离无边生死恶趣众苦,若能善加思维现前久远二苦的差别,则于难行之处必然能生心力,全无畏惧。

  ③ 思维从微小处渐修即成无难之理,又分二:

  a. 若能不断地串习,忍受小苦,于苦中安立乐想,则忍苦之力必须品能渐渐增长,乃至大苦或极大苦都能有力串习而忍。

  b. 此难行之行,并不是微薄心力所能成办,故应先培养意

  志力,使心力极其坚稳,则大苦也能成为生起勇气或心力的助伴,一如勇士作战见自身出血反能助生勇气;若未曾听闻法义,或虽听闻但只觉得自己不能行持而自轻蔑与退怯,则苦难微小,也能成为退道因缘,一如懦夫虽见他血也会自己惊倒退怯。

  13. 广释所应修习安受苦忍的依处 ―― 若如上述,必须安忍所生苦者,那么应当忍受由何处所生之苦呢?此分八处:

  (1) 依依止处 ―― 衣服、饮食、坐具、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等是能增长梵行的所依,当这些物具所得粗劣,他不恭敬时,仍应收下,不必忧恼,当忍受由此所生众苦。

  (2) 依世法处 ―― 即① 衰、② 毁、③ 讥、④ 苦、⑤坏法已坏、⑥ 尽法已尽、⑦ 老法已老、⑧ 病法已病、⑨ 死法已死等九种世法,由彼任其一种或由一切所生众苦,应认清事实,善加思择而忍受。

  (3) 依威仪处 ―― 当行住坐卧四威仪时,或在昼夜多时,必须从诸障碍法而净修其心,由此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4) 依摄法处 ―― 即① 供事三宝、② 供事尊长、③ 谘受诸法、④ 既谘受已为他广说、⑤ 大音赞诵、⑥ 独处空闲无倒思惟、⑦ 修习瑜伽作意,若止若观所摄,这称为七摄法,于此辛劳修习诸善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5) 依乞活处 ―― 即:

  ① 必须剃鬚髮等誓受毁形。

  ② 必须受持裁染坏色之衣。

  ③ 必须摄心安住,不能随便游方涉足等别行余法。

  ④ 必须舍离务农等事,依他存活。

  ⑤ 不应受用积蓄所得,必须尽形寿从他求法服等。

  ⑥ 为断染汙行,必须尽形寿遮止人间诸欲。

  ⑦ 为了舍离歌舞嬉戏等,舍离与诸亲友同龄欢娱等,必须尽形寿遮止人间嬉戏,以上称为七乞活,必须如是依律依法而行,由依此等所生众苦应当忍受。

  (6) 依勤劬处 ―― 勤修善品,劬劳因缘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7) 依利有情处 ―― 是指利济有情十一事,由彼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8) 依现所作处 ―― 出家者,有营作衣钵等业;在家者,有无罪营农经商仕王等业,从此所生众苦悉当忍受。

  如是八处所生众苦,随何苦起,皆应别别精进,对治修忍,不令成为退转志求无上菩提的障碍,而应令自心意全无不喜而安受苦忍。

  (三)、谛察法忍(又称思胜解忍):

  与证空性的心同俱相应的忍辱心所,名为谛察法忍,这是狭义的定义;于尊胜三宝等一切信愿处,由心髓深处精诚地深信爱乐,引发坚固信解,名为谛察法忍,这是广义的定义。谛察法忍的引发胜解之境,略有八种,也就是说,能如实了知此诸对境之后,应无所逆违地数数思维,生起忍许,这八种境是:

  1. 净信境 ―― 是指三宝功德。

  2. 现证境 ―― 是指无我真实义。

  3. 希乐境 ―― 是指诸佛菩萨广大神力,此分为三:① 神通力、② 六波罗蜜多力、③ 俱生力。

  4. 所取境 ―― 是指诸善行因及其所感招的可悦爱乐果。

  5. 所舍境 ―― 是指诸恶行因及其所感招的不可悦爱苦果。

  6. 所证境 ―― 是指无上大菩提,是究竟所应证得品。

  7. 所修境 ―― 是指菩萨所学一切诸道,是能得无上大菩提的所有方便。

  8. 闻思随行境 ―― 是指所知行境,这有两派说法,一派认为是无常等法,另一派则说是十二分教等教法。

  或者,在生活中,也可以信解一切顺逆境界都是,经藏的教授、三宝的加持、上师的口诀、菩提心的启发、空性的外相、业果的真谛与众生的慈悲等,如是修习谛察法忍。

  四、思维如何正行修忍之理:

  既然修习忍辱度是属于菩萨稀有殊胜、不可或缺的菩萨行,则具足菩提心与空正见摄持而修是十分重要的(起码具足菩提心),因此当如《现观庄严论》等所说,宜由六种殊胜或一度摄六度的圆满意乐任持而行。

  首先,是六种殊胜,即:

  1. 依殊胜 ―― 即由愿、行菩提心随一摄持而修习忍辱。

  2. 物殊胜 ―― 即总行一切,意指不但愿于现前嗔境修忍,也愿于一切嗔境修习,是具足法界观的修行之理。

  3. 所为清净 ―― 是为了让一切众生皆得短暂增上生、究竟决定胜的利益而修忍。

\

  4. 清净殊胜 ―― 即为了清净一切众生相续的二障垢染而修忍。

  5. 善巧方便殊胜 ―― 即由通达能忍者、所忍者及忍辱法行皆无自性的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

  6. 回向殊胜 ―― 即将此修习忍辱的功德、悉数回向自他众生皆能离苦得乐、圣教久住以及成就无上大菩提。

  其次,是一度摄六度,即:

  1. 忍辱的布施 ―― 是指不但自修忍辱,也劝令众生修习忍辱;或将修习忍辱的功德布施一切众生,特以怨敌为所缘至诚布施。

  2. 忍辱的持戒 ―― 是指不混杂自利作意或我爱执的意乐,一心为利他而修忍。

  3. 忍辱的忍辱 ―― 是指在修习三种忍辱随一时,也能堪忍身心疲劳、他人伤毁及诸不顺事,而心甘情愿。

  4. 忍辱的精进 ―― 是指一心好乐趣入忍辱行,无畏困难,并且心生爱乐一切大乘妙法与胜行而修。

  5. 忍辱的静虑 ―― 是指制心一处修忍,专注相应,并将功德回向无上菩提。

  6. 忍辱的智慧 ―― 是指由证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而修忍。

  应具足如上所述清净意乐而正修习。

  五、 结语:

  三界法王宗大师说:

  [ 具忍力者最胜饰,摧惑妙善最极致,嗔蛇之敌金翅鸟,防御恶语坚甲胄,此义了知胜忍甲,繁多如理专精行,我恒如斯而勤行,志求脱者当策励!]

  意思是,具足忍辱是最为殊胜的装饰,是断惑灭苦的胜法,是如似嗔蛇最感怖畏的天敌大鹏金翅鸟,也是有力防御有情噁心恶语中伤的坚固护身铠甲;菩萨既已了知如是胜妙的铠甲,便依着安立种种正因正理,为了满彼一切功德,而勤行精进修忍。因此,我常依上述而行持,凡是志求解脱者也应如是策励,善为修忍。

  这样说来,所谓善学忍辱,显然并不是无义冥想,不是毫不作意,而是必须具足理由,思维所具足的理由而正修习才得坚固真实。应多思维上述忍辱的定义、嗔心过患、忍辱功德、忍辱的种类、理由以及修习之理,由此产生定解,如理对境而修。同时,虽然初修业者如我者,并无力立即相应具相殊胜的菩萨行,但诸登地以上圣者菩萨修忍之理当可作为所愿境,现前能修即取而修持,暂时不能行者,唯是净修意乐也是饶具意义的;此外,若于所教说的已有所违越,则应努力察觉,忏除而清净,守护忍辱之心。

  最后,为了善为坚固修忍,恒常莫舍,应常发愿,或者心念口诵第四世班禅大师的祈愿文:

  [ 纵然三界有情尽无余,乖错谩駡伤损断命根,亦无错乱报以利益行,满忍辱波罗蜜求加持。]

  当如是配合着净愿勤修精进,愿求相应。

  后行:

  观想前方明现着大乘三宝皈依境,后方是一切具恩如母有情,以此修习忍辱度的功德,回向自他众生成佛,尤其自他心续得生修习忍辱度的证量,成就三士道功德。并将此学习道次第教法的珠胜功德,以清净动机广大回向:

  回向具恩上师、南传、藏传、汉传的师长都身心安康、常转*轮。

  回向南传、藏传、汉传的圣教,久住世间。

  回向不同道场、团体、寺院法务兴隆,以法摄众。

  回向三宝慈光遍入众生心海中。

  回向在不同道场修学不同法门的佛弟子,皆能依法调心。

  至诚回向遍虚空、尽法界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回向我等能早日发起爱他胜自的菩提心。

  回向我等生生世世依止大乘善知识,圆满大乘佛道,成佛利他没有障碍。

  一切诸佛菩萨的回向,即是我的回向。

  至诚感恩上师、三宝、众生的恩泽。

  观想这一切都是唯名假立,无微尘许的自性。

  惟愿父母众生具安乐 惟愿一切恶趣恒为空

  任彼菩萨于何地安住 惟愿彼等诸愿皆成就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