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做人的佛法 上篇做人的佛法.《善生经》讲记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

发布时间:2019-08-27 09:08:02作者:心经结缘网

第二讲  在生活中落实佛法

  这一讲主要是讲佛陀当时在乞食时看到善生居士子行六方礼的情景。

  1

  丙三述佛见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世尊”是佛的十种名号之一,就是世间最尊、最贵、最受尊崇的伟人。因为佛万德庄严,德无不备,不管用什么德号来称呼,都只能表达一部分内容。在世间,最尊最贵莫过于佛;在世间,人格最高尚莫过于佛;在世间,受到一切人的供养、恭敬莫过于佛,所以称为世尊。

  “过夜半平旦”,“夜半”就是子时。印度把昼夜分为六时,昼三时、夜三时,所以说“昼夜六时恒吉祥”。我们中国古制一天是十二个时辰,后来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二十四小时与十二个时辰来搭配,刚好是两小时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与印度的六时来搭配,就是两个时辰等于印度的一个时。晚上的时叫初夜、中夜、后夜,白天叫日出时、日午时、日落时。“平旦”就是日出时,大约在八点钟左右,刚好是吃早饭的时候。中国古代寅时叫“平旦”,是六点钟左右。从这点可以了解到中国、印度在计时方法上的差别。

  在印度、缅甸,出家人早上去化饭相当早,大概五点左右,天还不怎么亮。然后上午十点钟去化午饭。一天虽然是两餐饭,也是疲于奔命。有些富庶的国家,像泰国,化饭较为容易;像缅甸这些国家化饭就比较难,要走很远的路,而且是光着脚丫子走在路上,中午时候太阳晒在路上很热,有很多小和尚排成一队,非常艰难。但化饭吃也有好处,知道饭来之不易。我们中国的出家人自己开伙、自己种菜,对修行来讲其实有很多方便,而且只要是信徒,都有机会来供养三宝。

  出家人吃饭要著衣持钵,化饭时披上五条衣。出家人的衣服分为三种:五条衣、七条衣、九条衣。乞食的时候穿五条衣;诵经的时候穿七条衣;有大的礼仪活动,如听上座讲法、比丘觐见国王大臣、游行教化,就要穿九条乃至二十一条衣。

  “著衣”主要指袈裟,指福田衣。在印度这些国家天气比较热,有三件衣服就够了。佛法传到中国以后,中国的气候四季分明,冬天特别严寒,穿三件衣服不够。实际上在古代,和尚除了把头剃光,一般场合不穿袈裟,衣着与在家人没多大区别。明朝以前的人都穿我们出家人现在穿的这种衣服。清朝入关以后,将中国人的衣服改成了满清穿的小圆领,无领的方袍没有了,但是和尚与皇上讲条件:“俗改僧不改,男改女不改,生改死不改。”保持了汉民族的传统。辛亥革命以后,除了和尚服装保持没变以外,其他人都改了,我们汉人就没有自己的服装了,一会儿穿西装,一会儿穿中山装,一会儿穿青年装。中山装也不是汉人的服装,而是列宁装改造而成的。列宁装是三个口袋,中山装是四个口袋,而且有盖。所以我在很多场合都呼吁,希望我们汉人有自己的民族服装,这是很重要的事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我们固然有文字、有语言,但是作为拥有十多亿人口的民族,没有服装实在是很悲惨的事情。我希望有志气的人、搞服装设计的人,能把我们汉人的服装恢复起来,至少是在举行重大的礼仪活动时,比如说过年、男婚女嫁、办理后事时穿民族服装,以加强民族凝聚力。

  日本很先进,但是日本人一到家,就把西装脱了,往墙上一挂,穿上和服。日本这么进步、这么变革,他们的民族服装却没有丢,所以我很钦佩日本人能够把民族传统保留下来。在其他一些国家,都保留了民族服装。像缅甸、印度,除了重要的礼仪活动要穿西服、穿皮鞋、穿袜子,平时都是打赤脚,穿自己的服装。

  我们和尚的衣服保存了汉人服装的特点,实际上就是汉服,现在成了和尚的专利品。居士穿的海青也有份。海青是一种鸟,叫海冬青,海青的袖子飘动起来,很像海冬青张开翅膀飞起来一样。古代的海青没有封口,翩翩起舞时,风灌进袖子里很好看,后来就成了朝廷的礼服。再到后来,和尚因为天气冷,加上穿袈裟没有海青来衬托不雅观,所以也采用了朝廷礼服的样式,只是把颜色改了一下,做成海青。现在海青也成了佛教徒的专用礼服。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如果不说,大家也许永远不会知道为什么叫海青,有些东西是书本上有的,有些是书本上没有的,就是通过老和尚传小和尚、口口相传传下来的。

  再就是吃饭用的钵。钵就是饭碗。钵有个名字叫应量器,意思是与食量相应的饭碗。这是佛制的,没有吸取印度文化,婆罗门教以及其他宗教都不用钵。

  王舍城是印度的古都。一大早,佛与大家一起去化饭吃,可见佛和僧是一个整体,佛在僧数,在僧人的系统里。所以乞食时佛并没有特权,也同大家一起化饭吃。

  “著新刍摩衣”,刍摩就是麻,用麻制成的衣服,叫刍摩衣,是婆罗门教在礼仪方面的一种专用服装。

  “叉手向六方礼”,“叉手”就是这样,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也是一种合掌。密宗的人都是这样合掌。吴立民居士到我这里来,到大殿礼佛的时候就是这样。这叫“叉手礼”。大家记住不要搞错了,是左手的指头压在右手上,这在《焰口》上是叫火轮印,又叫金刚合掌、皈命合掌。

  2

  佛教的礼仪有很多种,可以分九等。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对人表示礼貌,可以有九种方法。

  第一种是发言慰问。中国人见面问一句:“吃了没有?”再就是:“你近来忙什么?”“你好吗?”佛经里发言慰问是:“少病少恼否?”现在的人问“你身体好吗”也有这个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

  第二种叫俯首示敬;第三种举手高揖;第四种合掌平拱;第五种合掌屈膝,就是膝盖弯一弯,相当于现在的问讯。本来这个动作是和发言慰问同时的,现在和发言慰问分开了。一方面在说话,一方面有动作,就是口业与身业、意业相结合。在古代,禅宗把这种仪式叫做“打不审”。“不审”后面还有好多话;第六种就是长跪,要跪下去;第七种是手膝至地,两手两膝都弯下去;第八种是五轮俱曲,头、两手、两膝都弯下来;第九种是五体投地,五体与五轮是一样的,只不过五轮俱曲头还没有着地,到了头着地就叫五体投地。

  敬礼有这九个层次。敬礼应包括三业,身体有动作,口里要称佛号、说恭敬问候的话语,在意业方面要诚敬观想。以身、口、意三业共同表达恭敬。

  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礼拜呢?不是的。戒律规定有几种情况是不能给法师顶礼的。在厕所或者在澡堂里碰见了不能顶礼;法师在剃头时不要顶礼;法师正在给人说法不要顶礼,因为他不可能再分心跟你寒暄;法师在嚼杨枝、吃水果的时候不要礼拜;法师在走路的时候也不要顶礼。一定要等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再顶礼。

  《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讲到有五种情形不能礼拜:一、读经、诵经时,不得向上座作礼;二、上座在下处,自己在高处时,不得作礼;三、上座在前,自己在后,不得作礼;四、不能从自己的座位上向上座作礼;五、着帽之时不得对佛作礼,礼拜时要摘下帽子。现在的军人都知道这个礼节,我们有些人不注意,冬天戴着帽子,在大殿里面礼佛时,别人都摘了他不摘。那是一种我慢,不恭敬。

  根据佛经的记载,礼拜有五种功德:

  第一,礼拜时见佛的相好,生欢喜心,生渴仰心,生恭敬心,感得来生相貌端正。

  第二,拜佛时,同时也要称佛的名号,感得来生甚至在当生当世得到好的声音。

  第三,拜佛时要烧香,要供花,要燃灯,作种种布施,感得来生多财宝。

  第四,礼拜时心无杂染,至心礼拜,感得来生投生到长者家。佛经上把有道德、有知识、有财富的人叫长者。来生得生这样的长者家,就会有更好的因缘回报社会大众,报众生恩,报三宝恩,报国家恩。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你想发挥自己的慈悲心,往往会受到很大限制。

  第五,生善处、生天上。由恭敬礼拜三宝所获得的功德,来生就生善处、生天上。善处也包括净土往生的西方极乐世界。能生到天上也非常好,许多经典鼓励在家教徒生天,尽管不究竟,但是很实际。因为在家人的修行总是很有局限,能够得生天上,也非常了不起。这是讲叉手向六方礼。

  3

  丙四佛垂问,讲的是佛向善生居士子提问。

  丙四佛垂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沙门”指出家比丘。沙门翻译成“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名为“沙门”。勤修戒定慧是佛教修行的总法门,贪嗔痴是戒定慧所要对治的烦恼总根子。一切的烦恼,贪嗔痴是根本;一切修行法门,戒定慧为根本。“梵志”有三种:1.志求生于梵天的人;2.在家的婆罗门;3.指一切外道之出家人。外道也有出家人,不过所著的衣服不同,所受的戒律不同,所依的经典教法、教主不同。道教有乾道、坤道,就是男道士、女道士。他们也离开了家,没有家室之累,一心修道。“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婆罗门教信仰的是梵天,相当于现在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所信仰的上帝或真主。梵天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是宇宙的本体,以此为追求的志向的人就叫梵志。

  世尊问善生子:“你从哪一位比丘,或者哪一位婆罗门受到这样的教导,早晨沐浴,穿新的刍摩衣,手里拿着生拘舍叶,向六方众生恭敬礼拜?”

  下面一段,就是善生子回答佛的询问。

  丙五答佛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敕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这段文字完全是根据印度文化的习惯,把相同的内容重复了好几次,在中国人看起来很累赘。为了尊重原文,翻译的时候把重复的话全部翻译出来了。

  上面所讲的是第一大部分,叫证信缘起。下面讲经的第二大部分应机正说,相当于经的正宗分。正宗分是这部经的主体,也分好几段,文字简练,不像前面那样重复。

  4  甲二应机正说

  乙一因机赞善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听到善生居士子礼拜六方的因缘,没有马上就说:你是外道,搞什么名堂!我再给你说一个;而是赞叹说:你说得对,我也说有六方,如果能够善于理解六方的真实含义,远离四种烦恼污垢,今生今世就能成为一位可敬可重的人,身坏命终之后也一定能得生善处,上生天上。世尊说法就是这样平易近人,因势利导。水已经流到这个地方,不可以把它堵死,要顺着水流的地方,把它引到最适当的地方去,这就叫因势利导。

  “离四方恶不善业垢”,下面会详细讲到。“现法”就是现世,“身坏命终”就是后世。善法既要符合现世善,也要符合后世善。善法可以带到多生多世以后,成为你的善根。

  乙二泛说诸法

  丙一四业秽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

  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秽”就是不干净。所谓“四业秽”,就是说这四种业是不干净的。这种不干净的业,就是杀盗淫妄四根本罪。在家五戒除酒戒以外的四条戒,就是针对四根本罪而制定的。五戒第一条是不杀生,第二条不偷盗,这里翻译为不与取,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来讲是不与取,不经过人家同意就拿走了,从行为来讲是犯盗戒。第三条是邪淫,这里叫犯他妻,从男性的角度来讲是犯他妻,从女性角度来讲是犯他夫。可以想象得到,这条戒不仅是为男性来制定的,同时也为女性来制定的。也就是说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守好这条戒。守好这条戒,才真正有和睦家庭、幸福生活可言,否则就会导致家庭破碎。现在的社会风气实在是一言难尽。我们希望整个社会都遵守这四条戒,远离这四种不清净业。

  能够远离杀生,就有慈悲心,能等视一切众生。能够把一切众生的生命看作是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还会去杀生吗?绝对不会的。要做到不杀生,首先要培养慈悲心,有慈悲心就能尊重爱惜一切生命。所有的生命都要尊重爱惜,不去伤害。

  如果我们有一种自他平等、视人如己的胸怀,难道还去犯盗戒吗?想到人家没有和自己没有一样,人家有跟自己有是一样,人家幸福我们应该高兴,人家生活富裕我们应该高兴。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一是靠勤,一是靠俭。勤是开源,俭是节流。勤俭持家,一定就会有安定富裕的生活。

  讲到不邪淫戒,就是既要爱惜自己的家庭,又要爱惜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名誉。在夫妻之间的感情上一定要专一,至少是要尊重别人、尊重自己、爱惜名誉。要从一个维护自他家庭幸福、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爱惜自己名誉的角度严持不邪淫的戒律。犯了邪淫戒,不仅是在此生,会感得名誉不好、家庭破裂,而且在身坏命终之后来生也会感得同样的报应。

  四根本戒的第四条是妄言,即说谎、骂人、挑拨是非,说那些言不及义的话(绮语)。一个人平时的言语不诚实,就没有信用。一个人要有信用,首先要从自己言行一致开始。说的做的要一致,承诺了的事情要兑现,这就是不妄言。不恶口,就是对一切人要恭敬,不要骂人家。不骂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家属在内,都要慈言软语。软语就是柔和的语言,不要用生硬的语言。再有就是不要挑拨是非、说离间语,对着张三说李四,对李四说王五,对王五说赵六,所以要有诚实的语言。

  作为佛弟子,在哪些地方落实信仰呢?就是在这些地方。要在这些地方体现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之间的差别。

  5

  佛陀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把四种不清净业简练地归纳成一个颂。这在佛经的文体上,前面这一段叫长行,颂叫重颂。长行是散文,重颂从印度梵文原本来讲是很优美的诗句,属于韵文一类。

\

  丙二四罪福

  丁一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

  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这段是讲四种罪,与前面所讲四种秽业是一致的。为什么叫四种罪呢?这是从果说到因,是做这四种事的果。

  “行欲”就是前面讲的四种秽业中的邪淫,“行恚”就是杀生,“恚”就是嗔恨心,“欲”就是贪心。“行怖”中“怖”就是恐怖,就是吓唬他人,跟嗔、恚是同一类型的过失。现在有人写匿名信,目的是要威胁恐吓别人,使别人精神上受到刺激、折磨,受到精神上的种种痛苦。有些人可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在过去那个动荡的年月当中,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都有过这种经验,整天生活在恐吓、畏惧当中,自己对自己的命运完全无法把握。我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那个年代的经历,再看看今天宽松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我们就会倍感珍惜。“行痴”,就是愚痴,就是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做一些没有智慧的事情。这四条实际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的另外一种说法。

  世尊为了总结这一段内容又说了一首重颂。“欲、恚、怖及痴”这些都是恶行,都是非法的行为。什么是非法的行为呢?就是不符合自然的法则,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的精神,当然也就不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比如“欲”,这里指特定意义上的欲,主要是指不正当的行为,在不正当的行为方面有所放纵,就很容易触犯法律,所以说这四种事是恶法,是非法,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佛法精神,不符合人伦道德,也不符合国家法律。如果我们坚持做这四种事,“彼必灭名称”,必定身败名裂。下面说了一个比喻:“如月向尽没。”就像十五以后的月亮那样,十五到十六,十六到十七,十七到十八,一直到三十,月亮就没有了,你的名誉、地位、财富、人格、道德,就像下半月的月亮,慢慢暗淡下来,慢慢消失殆尽。

  6

\

  丁二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怖,不行痴。”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

  “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

  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这四件得多福的事,就是由上面四件得多罪的事反其道而行之。转变过来就是多福。一个是顺生死,一个是顺解脱。你顺着欲、恚、怖及痴去行,就是顺生死,就是恶因恶果,此生后世就会得到恶报应,就不会生善处,更不会生天上;反过来,你不行欲、不行怖、不行痴、不行恚,就是顺解脱,就能得到多福,有好名声,有德望。佛教并不否认名与利。你有好的德行,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这样的人一定“名称普闻”。如四大菩萨、历代的高僧大德,因为他们有德行,所以他们名称普闻。从世间法来讲,那些有德行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也受到社会广泛的赞誉。大家都会背毛主席的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受到赞誉的人,他们对国家、对人民有功,对于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作出过重大贡献,所以他们也是名称普闻。还有那些知识分子,像唐宋八大家,都受到人们的称赞。现在,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向秀丽,都是为人民、为国家作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求名,但要做好事,人家要称赞我们是另外一回事。不为名去做,但做了就一定有名,这是辩证法的道理。

  能够做这四种有福之事,就能够像初三到十五的月亮一天天地圆满,所以“名声普闻”。有人会说月亮由初一到十五一天天圆满,过了十五就不行了。“佛面犹如净满月”,过了十六、十八、二十,佛面不就不圆了吗?比喻总是比喻,不能再往下追。真理往前走一步就成了错误了,世界上也就没有完美的比喻了,所以是取其当下而言。

  7

  丙一、丙二是把世间、出世间的善法、恶法的总根源是什么提示出来,叫总标。下面一共有十二件事,是在总纲下的具体阐述。

  丙三六非道是讲在家佛教徒应该怎样求得生活资源、谋求财富的问题。我们生活一定要有生活来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要有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还要有车子。“不可食无鱼,不可出无车”,佛教徒吃饭不要有鱼,但要有饭、菜,出门还要坐车,这些都是基本的生活要求。这些东西怎么来呢?要有正当的来源,要有正当的手段来谋取生活资源。所以,不谋利不是佛教的讲法,佛教是讲要以正业来取得生活来源,用正当的手段发家致富。经书上就讲到受戒成为居士以后,就要如法求财。法就是佛法与国法,或者说佛法与世法。丙三又分为两段,丁一是长行,丁二是重颂。丁一下面,戊一是略标六种非法求财的渠道,无论信佛与不信佛,都不应通过这六种非法的渠道来谋取生活资源。

  丙三六非道

  丁一长行

  戊一略标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为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

  这六种不正当行为的取得生活资源的渠道,包含了非法求财的方方面面。“种种戏求”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赌博,这在后面再详说;一是指不诚实的劳动,态度不认真,上班吊儿郎当,出勤不出力。不是有这样的说法吗——“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开水看看报”。那是不是戏求财物呢?上班的目的不是为了工作而是为了月底得到工资,“喝喝开水看看报”就想得到工资,所以是非道。所谓“非道”,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和方法。

  第二,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做什么事都有一定的机缘,不能强求。非时就是不顾时节因缘去强求。不正当的作息也是非时,因为很可能产生种种副作用。比如说,我们常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偏偏要到晚上去干活,白天睡大觉;晚上本来是休息,你偏偏要走东窜西。如此一来,不但劳动成效甚微,人家还会怀疑你,你担了一担东西从哪里来的?是你们家的,还是偷的?所以不能非时求财。

  第三,饮酒放逸求财物者为非道。比如,带有赌博性质的打赌——你喝下这瓶二锅头,我给你一百块钱。为了得到这一百块钱,有人就不顾自己的身体,硬把它喝了,喝了以后上吐下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把自己折磨得不像样子。这样的事情有的是,小伙子开玩笑经常有的,这几瓶啤酒你一次把它喝了,喝了我给你什么东西,这就是饮酒放逸求财。

  第四,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就是跟恶人在一起想取得财富。“知识”就是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懂得善法的人叫“善知识”,懂得恶法的人叫“恶知识”。如做贼、做强盗就是恶知识,你要跟着这些人求财行不行?他坐牢你也跟着去了。恶知识为了勾引人上他的圈套帮他做事情,把一些年轻人带坏了。所以,亲近恶知识求财为非道。

  第五,常喜伎乐求财物者为非道。“伎乐”包括两种。一种是指唱歌跳舞,伎就是跳舞,乐就是唱歌。这样说起来可能打击面太大。比如说一些歌星,当然也是经历了艰苦努力才能把歌唱好,也不容易。但有时候他们所得的暴利远远地超出他们的劳动,是不成比例的。有些年轻人追歌星,叫什么“追星族”,不惜重金买票去听他们的歌,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指以卖身来取得财富,那也是非道。

  第六,懒惰求财物者为非道。懒惰本身是一种愚痴的行为,用愚痴的行为去求得财物,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求不到财物。人家干活你在家里睡大觉,怎么能有生活来源呢?怎么能创造美好的家庭环境呢?

  8  上面把求财的非道列出六条来,下面就按每一条分为六段来说。戊一是略标,戊二是广释。广释里又分为六段,己一至己六就是分别来讲戏求财乃至懒惰求财的过失。

  戊二广释

  己一释戏求过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令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

  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种种戏”,主要指赌博。佛说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财富是不道德的行为。现在我们国家这种风气很盛行,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本来我的父亲已经过世了,不应该说老人家的过,我只是引用他老人家来现身说法。我的父亲在解放前专门赌博。乡下靠织棉布来卖,再买棉花来织布。到年底,我母亲织了四匹布,每匹布要一个多月才织出来。他老人家把布卖了,想多搞几个钱,就去赌。押一块钱赢了,得了两块;又把两块都押上去,成了四块;又把四块都押上去,结果输了。输了要扳本呀,就都押上去,弄来弄去把四匹棉布的钱输得精光。回来怎么办呢?叫他买年货,他给输光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买回来,家里也没有别的了,而且他也不敢回来了。把辛辛苦苦织的布都输得精光,回去肯定没有好日子过。不敢回去也得回去呀!我的母亲是个相当有个性、有脾气的人,吵架、骂、打,目的是希望他以后再不要做这些事情了,想办法能让他知道赌博不好,可实际上是改不了。他老人家在解放前一辈子受穷,就是因为他老是赌博,有了钱就去赌博,把家产输得干干净净,我才一岁半就被送去当和尚。所以,负则生怨,这是赌博戏求财物的过失。

  二者失则生耻。失去了这个机会,负和失有一定的连贯性,感觉到自己不中用或手气不好或运气不好,押一次输了,押二次输了,有的老太太也有这经历。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好好看看经书,做一些有益的事,多好啊。

  三者负则眠不安。输了的人不仅睡不安,食也不安。

  四者令怨家怀喜。仇恨你的人看你输了钱,菩萨保佑,你看他今天又输了,回去念阿弥陀佛,你输得好。这种事情有的是。

  五者使宗亲怀忧。你的家人怀忧还在其次,我看到输了钱打架的事情不知凡几,因为我在农村呆过十年,虽然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赌博很少,但是每到过年还是有人偷偷摸摸地做这些事情,抓去也不管用。现在有的村干部也带头赌博。这是败坏国家、败坏民风、败坏家庭最最不好的一件事。

  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你是一个赌博的人,靠不住,说的话没有人信,因为赌博的人肯定是没有德行的人,说的话肯定不诚实,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没有信誉。

  赌博的人一定不会很好地经营正当的事业,所以说“不经营作事”,不能正当地经营自己的事业,想建功立业是不可能的,而且未得的财物得不到。因为没有正当的手段去谋生、去求利,正当的、本有的财物也会慢慢消耗掉,直到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希望大家从生活上去体会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来落实佛法的道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