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谛与人生:
佛教心理治疗与森田疗法周宏·方冰 四圣谛是佛教的重要理论,虽然当前知道四圣谛的人多,但往往在
生活中不知该怎样用,本文就自己实践的一些肤浅体会,给大家交流一下。 学习四圣谛的关键是要把“苦圣谛”学好,苟嘉陵在《做个喜悦的人》中说“四圣谛”是围绕着苦圣谛走的。例如,有青年人长得很英俊,却认为自己皮肤黑产生了严重自卑,他是首先做价值评价:皮肤黑价值低,皮肤白价值高。然后就生起皮肤白的欲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才产生苦受。对苦受又不能接受,就有行为反应。皮肤黑不好,要推开;皮肤白好,要抓过来。他如果对当下感受没有很好的观察,对苦的原因就不能如实知道。会认为苦是皮肤黑造成的,对灭苦之道也就不能如实知,会错误地灭苦,如整天想换肤、增白或信教。认为是过去世造成了恶业才使皮肤黑,要消业,业一消皮肤就白了,苦也就灭了。若对当下的感受清楚,他会发现,皮肤黑24小时都是这样的颜色,但心中的苦并不是24小时都存在。这个苦是缘起的,是伴随价值评价的生起而起,而价值评价是念念生灭的。刚才心中没有苦,怎么现在突然生起?最后他会发现,苦是他对事物的贪爱造成。 曾见有个年青妇女认为苦是由观念造成的,但是,是什么观念造成她烦恼的,她也不知道。为此,她整日在想自己观念上的问题。如果烦恼是观念造成的,究竟哪个观念有问题呢?是哪个观念给自己带来了痛苦?她对苦不能如实知,对苦的原因也就不能如实知,对灭苦之道也不能如实地明白了。整天在想转变观念,而这种转变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一行禅师演讲录中提到一个案例,在西方精神病院中,有个病人平时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样,但是一看到鸡就很恐惧,老觉得自己是小米粒,怕鸡把他吃了。医生就说:“先生,你要转变观念,你看你有头,有手有脚,你是人,你不是米粒。你每天念100遍‘我是人,我不是小米粒’”。他照着做,过了一段时间医生问护士他怎么样,护士回答:“好!”“好,就让他准备出院。”这时他看到鸡还是吓得要死!医生说:“我不是告诉你,你是人,你不是米粒。”他说:“我知道我是人,可我怎么知道鸡也明白我是人呢?”这个医生的错误在于,“我是小米粒”价值低,“我是人”价值高;“我是米粒”要推开,“我是人”要抓过来。正确的方法应如苟嘉陵说的:不要有价值评价,如推与抓,应冷眼旁观。我是米粒的这个不良观念不管它是很快消失,或者徘徊,行者都要放松身心,不急不忙看着它。这就是泰国动中禅大师隆波田说的:“看念头。”
法师说“一般人都是知道念头的,念头一来就开始评价它,批判它。当我们讲转变观念时,不是随便来个观念就把它转变了,应先要做价值评价。”在《中阿含·分别圣谛经》讲四圣谛的时候讲到,如果你认为苦受价值低,要把它转变到价值高的乐受,或乐受价值高要维持住,均是求而不得苦。具体例子我在《佛教心理学》(发表于《禅》2002年6期)一文中提到的,跳舞信仰基督教的例子。如果你认为这个思想观念价值低,要把它转变价值高的思想上,或认为这个思想价值高要将其维持,也是求而不得苦。《道德经》讲:“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心理学森田疗法也发现,如果一个人强行控制内心贪欲或自私心理,可能会造成强迫症。 美国一青年妇女一天突然心理出了问题,很惊恐地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医生问是怎么回事?她告诉医生:“我想结婚前的男朋友。要是现在的丈夫知道会杀死我的!”《圣经》中说见到一个妇女,对其起了邪念就和强奸这个妇女没有什么两样。这个青年妇女拼命想将其排除,反而会使这个念头出现,她认为自己罪太重,如让丈夫知道那将是不可想象的可怕,所以她活不下去了。日本一男病人也是信仰基督教,出了问题后,就完全失去了工作能力。某人劝其学习儒家。几年后这个男病人突然给他的朋友打电话,痛哭流涕地说:“我知道应该这样,但是我做不到!”这就说明,贸然地改变观念是没有什么用的! 下面谈一下苦的熄灭,烦恼是欲望造成的,欲望的熄灭即是苦的熄灭。大家注意,我们不能转变到无欲上的原因是,当我们讲从欲望转变到无欲时,就在做价值评价,是说“欲望价值低,无欲价值高”。这时无欲就会成为欲望的对象,相对来说是“欲望的不存在”。那什么是欲望的不存在?欲望来时允许它来,让它自由发展。自古以来有成千上万的人企图转变到无欲上。如当代一些气功功法就是想从执著转变到不执著,古时的儒家讲“灭人欲,存天理。”就是在说人欲价值低,天理价值高。儒家的圣人都在防止欲望的产生,所以他们显得紧张,严肃,相反道教老子、庄子和佛教的佛菩萨都是放松和微笑的。庄子早就说儒家会把人心搞乱,原因就是在此。儒家是以一种谴责的眼光看人,当他看你时,你已被丢入地狱之中了。尽管儒家讲仁爱,但他们很难爱别人,因为他们总希望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有苦受,对苦受不能接受就会产生嗔恨心。当我谴责他人时,我们内心就充满了暴力,只有心平等了才能爱人。当我们说一个人是罪人时,是有价值评价的,而一个心理素质训练得好的人说另一个人是罪人时,仅仅是在叙述一个事实,没有谴责。 欲望存在的形态为拒绝,当我们拒绝一样事物时,欲望便微妙地进入了。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是因为对它有价值评价,我们便会希望一个价值评价好的事物。如修行最大的障碍便是我们认为的心散乱(价值评价低),这时我们便会欲望集中。苟嘉陵说“接受一切”。泰国法师阿姜·查说过:让一切事物呈现我们本来的面目,让好的东西就是好,让坏的东西就是坏。常听有人说“要战胜自我,挑战自我,把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个出来。”这都是违背心理学原则的。有心理训练的人,会惊诧地发现,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爱自己,但你不爱你自己,你是你最大的敌人,你恨不能用各种办法将自己撕碎了重新再造一个出来,这才是我们痛苦的原因。 《庄子》“大宗师”一文说:古时候的真人,是不会做价值评判的,认为价值高要维持住,也并不会排斥价值低的想法。一个叫子与的人得了病,变得非常奇形。另外一个叫子来的人得病快死了。但他们都能完全接受,你会觉得没有任何事能使之崩溃。相反我们如果认为某事情发生,是不好的,会使我们崩溃,拼命要防止它发生,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日本一妇女一天突然心跳快了一下,她担心会不会死?要防止死,最后连家务事也不做了。苦有两种,身上的和心理的苦。佛在《杂阿含经》说:一般人被两支箭所射中,一支是身上的,一支是心理的。身上这枝没人跑得掉,只有心理这枝箭可以不受。泰国法师说在丛林中独自修行是有危险的,万一被毒蛇所伤没人能救助你的,这时你只是观察身上的感受,不能去排除,提起正念,不受心理的苦。接受一切是包括心中的贪欲、自在、嗔恨、苦受。《大手印》中教导: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受发生,即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他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是促之成型,行者仅须认知而已。如是久之,相信虽未被放弃,其实想(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来看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仅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碍见道。 泰国另一位动中禅大师说:“在泰国森林里有些地方有水蛭,血吸虫,会吸附到动物身上。要怎么办呢?不懂诀窍的人,硬是想将它拔出,它就愈咬得紧跟你奋斗,结果两败俱伤。懂得诀窍的聪明人,只要把混有烟草和石灰的水往它身上洒去,它就松口了,大家都平安无事。懂得诀窍的,就这么简单。”同样的道理,当你的妄念、杂念、生气、沮丧、无聊感等占据你的内心时,你不用跟它们斗争,你只要放松身心,始终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些杂念都会消失。这些妄念和恨都像客人一样,有时住得久,有时去得快。不要把它们当作你自己。要快乐地迎接它们,快乐地欢送它们。不要生起排斥的心理,就像不要硬拔吸血虫一样。有时烦恼来临,更要耐心地练习,不要浮躁,烦恼终究还是会离去的。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无我的!苦受来时要特别注意,不要去压制,让它透出来,压制后会压迫到潜意识之中。我们一开始做心理训练时,就会感到这股力量会往外扩散出来,元音老人称为习气翻起来,这时人会很痛苦。对于习气大家不要怕,过一些时间就会好的,不然它在潜意识之中到处运行,还是会影响我们。泰国阿姜·查尊者说:“四念住不能讲转变,否则便是以贪欲心修四念住,与四圣谛是相违背的。”我们总是以从A跑到B为改变,以从B跑到C为蜕变,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改变。我们平常没事时,可以想一下“任何事要发生就让它发生”,同时观察这时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对某些事情若不能接受,也没什么关系,别强迫自己接受,否则会有痛苦。这时可以想“我知道我不能接受,我允许这种不能接受的心态存在,它要存在多长时间都行。” 欲望存在的第二种形态是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向往。我们不相信幸福快乐就在当下,而认为快乐已经消失。那些参加同学聚会的人,回忆起当初非常甜蜜,可当时并不感觉甜蜜。要么幻想将来,得到什么或成为什么人,自己就幸福了。这种幻想可以是世俗的,也可以是宗教的,佛使比丘说“你可以去掉欲望,便会清净!”有一些外道他们不关心在这个世界要有什么样的一幢房子,他们关心在另一个世界,需要有什么样的房子。预期未来的满足就是欲望,至于那个未来的满足是什么,那并不重要,但如果它是在未来,它就是欲望。活在现在,你就不能够欲求,你不可能欲求。 欲望是如此微妙,我们要想直接看清它将是困难的,就像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风,但可以通过肌肤去感觉。欲望的对象可以不同,欲望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欲望的结果也都是苦,我们只要感受敏锐了,就不难看清它。每个
欲望都是一个地狱,只要带着观察进入这些地狱,一但人们了解了它,整个欲望就将枯萎、消失。烦恼是欲望造成的。对此我们要去亲身体验,而不能去相信别人!相信别人意味着我们对某事情是无知的,我们不会去相信太阳、月亮,因为我们看得见;我们会去相信神,因为我们看不见神,不能解释神。佛教导我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自炽燃,法炽燃,莫异炽燃。南传佛教认为,一个人去相信烦恼,是欲望造成的。没有亲身体验到,这便是一种迷信。还有的人认为仅仅是相信烦恼是欲望造成的,完全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一个人之所以会对算命看相感兴趣,是因为他要知道,给自己带来幸福快乐的那件事,是否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每一个片刻都是甜蜜的,故佛在《中阿含经》中讲,有心理训练的人,是不会对算命看相感兴趣的。现在有很多人孤独,需要在网上聊天来排解。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当他单独时,他也是快乐的,那他就不会孤独。 学习四圣谛的关键是在自己身上去体会。当痛苦无聊烦恼时,我们要去看看是对哪一个事物的渴望造成的,即使看不清楚,也要坚决用四念住。例如对治嗔恨心,首先做好慈梵住,台湾曦比丘在《你的烦恼熄灭了吗?》一书中讲,一个人在观察身体时,价值评价便不会生起。如果在做价值评价,如没有观察,如果身念住做得不圆满,嗔恨心就会生起。禅修者对于这些心理状态的来去、出现、消失只须客观如实地观察觉知它,不要介入、不要执著,只要完整地全程经验它,什么也不要添加和减少,使内心保持在一种宁静觉照的状态。看着它们一一出生、成长、消逝就好了,这些是心念住,也可以做法念住。当中的观内结,价值评价一起,心理就像打了个结,也可直接观察感受。我们之所以会发火,一定是我们感受到苦,不能接受这种苦,要去排斥它。详细地参看《大念住经要义》,据南传佛教的观点,正见是在自己身上体会四圣谛生起。单纯去读书往往会读到的只是自己的解释,把自己的观点投射到经典上。读书多的人反而有可能是修道的障碍,唯识学讲,一个人在现量的接触外在事物最初一刹那,是没有价值评价的,而凡夫跟着价值评价就来了,处于比量的状态就有烦恼。元音老人说“
禅宗明
心见性后,就知道怎样处于现量缘境。”一个人读书多了易增长比量。缅甸的孙伦法师和泰国的隆波田法师都没有多少文化,泰国的阿姜·查法师也是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四念住修得非常好。但有些人看书非常多,却对四念住都修不好,完全卡在价值评价上。我们在做四念住时,对任何问题,不论是忘记还是心散乱,修了一段时间没有见效,都应该用佛陀教诲的:看只是看,听只是听,或孙伦法师讲的:“如此就是如此”去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