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成道初期,他不断到处教化,有一段时间来到舍卫城的郊外,在那儿建了一座简单的精舍。那时有些年轻人好乐佛法、前来听闻。但也有一些外道教徒觉得: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这是非常崇高的教派,全国的人都必须接受婆罗门教;现在忽然又多了一个
佛教、又多了一位创教者——佛陀,实在让人无法接受。因此,有些人就抱着刁难的态度来试探。因为外道教的人心中不服,所以常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难;那时,有一位年轻人就问佛陀:“佛
陀啊!我要来精舍以前是循着一条固定的道路走过来的,我所学的是数学,教的也是数学,数学有一个规矩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方法来推算。请问佛陀,您在教导弟子时是否也按照‘道’的顺序?或者是按照您的规矩?”佛陀回答:“年轻人,我在教导弟子时同样是顺着‘道’的顺序原则,而且也顺着‘理’的规则;譬如说,我要驯服一匹马就要像驯马师一样,要将马训练得方向感正确,
其它的动作才能再继续,这样马匹将来上路时,方向才会正确”。那位年轻人再问道:“请问,您讲的涅盘境界那么好,可是确实有那么美的归宿吗?还有,跟随您出家、接受调教的弟子当中,有人曾证到那种境界吗?有没有受了调教后,却仍无法达到那种境界的人。”佛陀回答:“涅盘的境界确实是有的,这是一种心灵寂静、身心解脱光明的境界;至于是否有人曾达到这种境界,我相信用功精进的人,一定可以达到,至于未曾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当然也有,比如不用心、懈怠不精进的人,当然就无法达到呀!”年轻人就说:“佛陀,您是人天的导师,为什么跟随您的人,有的会达到,有的却不能呢?”佛陀就说:“年轻人,我问你,譬如有一个人来问你:往舍卫国的路怎么走?你指导他走向一条可以到达舍卫国的路,但是,这个人却因方向偏差而无法到达,那你怎么办?”那位年轻人就说:“他来问路,我已尽心指示他方向以及该在哪里转弯等等,但他如在某地有了偏差,那是他自己不用心,我只是一个指导者,实在也无可奈何呀!”佛陀说:“对呀!同样的道理,我只不过是一个指导者,是正道上的导师,是学佛者的指导人。我对弟子们也是尽心尽力地指导他们,至于弟子们是否能用心来听道,是否能力行于‘道’的正确方向,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努力了。”从这段
故事来看,大家应该了解,教的人已经尽心了,那就要看学的人是否用心,这是彼此的互动关系。而且光是作为“经师”(以学问教人)还不够,更需要“人师”(以身教教人),如果可以经师、人师兼具,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家,若没办法当经师,人师仍是不可放弃的责任。总之,在人群中才有烦恼可以让我们磨练,才有机会让我们学习拨开烦恼,自明心境。(证严
法师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