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学禅静坐法(真一法师)

发布时间:2019-11-04 09:07:00作者:心经结缘网

学禅静坐法

台湾慈善佛学院教务长 真一法师今天我主要根据天台智领大师的《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来讲一讲学习坐禅的最基本的方法。《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叫《童蒙止观》、《小止观》,它提出坐禅有三大要点:第一是调身,第二是调息,第三是调心。

调身

调身,简单地说就是坐姿七要,就是指我们如何调整身体的七个部位。哪七个部位呢?首先是腿,其次是手臂,脊背,眼睛,下巴,舌头,还有就是整个头部。

下面我们看看腿应该如何放,放得舒服。坐得更久?一种是双盘,也叫全跏跌坐,就是将右脚盘在左腿上面,再将左脚盘到右腿上面去,这种盘法比较稳固。当然初学者两条腿都盘上来会有些困难,所以也可以单盘,也叫半跏跌坐,就是将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即可。

我们再讲手和臂。我们坐好后,双臂是自然垂下的,而且手臂与身体之间是有一点缝隙的,因为贴紧了肩膀就会耸立,而且天气热时也不符合生理卫生。双手手心朝上,一般是左手在右手上面,大拇指指尖相接,然后自然地放在肚脐下一寸至两寸之间的地方,注意不要刻意地捧在那儿。

我们脊背应该是自然挺直的,这样我们就会感到有一股热力从下往上冲。如果我们平常坐姿不正,打坐的时候就要把它调正,可能会感到酸痛,但坚持这样练习,既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又利于入定。

再说我们的眼睛,我们看到一般佛菩萨的像的眼睛都是垂帘三分眼:很少是两眼大大地睁着的。所以我们打坐的时候,为了避免外面的强光,也要垂帘三分眼:七分闭,三分开。全开了我们容易胡思乱想,全闭上又容易昏沉打瞌睡。

下巴呢,也是自自然然地,我们全身都是放松的,所以嘴巴里牙齿千万不要紧紧地咬着,咬牙切齿不对,牙齿是自然扣着的,而且要把嘴闭上。嘴里的舌头是轻轻顶住上颚,这样,我们坐得好的话,会自然产生唾液,而且唾液会自然地流下去。

最后是调整我们整个头部,脖子也就是颈部不要太仰也不要太低,当我们坐好垂帘三分眼时,我们应该正好看见正前方地面三尺之处,这样头部位置就比较舒服。

调息

调息就是调整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气息有四种情况,叫四相,也就是风、喘、气,息。风相,呼吸有声音,像刮风一样,呼呼的;喘相,好像刚经过赛跑后,呼吸非常急促;气相,没有前面的那种声音,但还有点粗,不能完全的细;息相,不粗也不浮,呼吸若存若亡,因为全身的毫毛孔窍都在呼吸,所以很细很静。

我们坐下以后怎样调息呢?一种是数息,一呼一吸为一息,我们或者数呼气,或者数吸气,从一到十。心中默默数,中间不能打妄想,如果中间有一点点杂念,就要从头再数,假如我们能够循环地、专一地这样数息,久而久之,功夫就可以纯熟,慢慢地我们的心就会安定下来,身体会感到有一种轻安。数息的功夫做好了,你就会觉得数数这个念头是非常累赘的、多余的,这样你就可以用随息的办法。随息就是将我们的意念紧紧盯住我们的每一次呼吸,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排除数数的意念之劳,但也容易引起昏沉。

\

调心

佛经上说,心有四种,第一是肉团心,第二是缘虑心,第三是集起心,第四种是坚实心。肉团心是指我们凡夫众生身体里的这个心脏;缘虑心是指我们眼、耳等八识;集起心就是指第八识,它就像一个仓库,把前六识所缘的一切全部收藏起来,然后再通过第七识反馈出去;坚实心就是真如心。

\

我们调心就是要把我们妄念纷飞的心清净下来,佛经中讲了有“五停心观”。第一,多散乱众生用数息观;第二,多贪众生用不净观;第三,多嗔众生用慈悲观;第四,多痴众生用因缘观;第五,多障众生用念佛观。我们要针对自己习性最重的那方面多用功。比如,别人说一句话,我们不爱听就生气,那我们就从慈悲观入手;如果我们执著心很重,我们就要常常观想十二因缘;如果贪欲重了,我们就修不净观,观我们死后,身体膨胀、溃烂,最后剩一把白骨,这样可以破除我们对外在东西的贪恋。

我们修定的时候,最大的敌人就是散乱和昏沉。坐下来没多久,不是腿麻就是腰酸,东张西望,或者胡思乱想,心静不下来,这就是散乱;腿不酸不麻,舒舒服服地,就想打瞌睡,这就是昏沉。如何克服这两大敌人呢?我们平常用功夫时,一般是把气息观照在下丹田,然后从那一点周遍全身。当我们有散乱心时,就是在杂念很多、心不能定的情况下,也称掉举,因为想得太多,血液循环都集中在大脑中,所以这时候我们就把气息观照在脚底下,压下来,让它不想。这种功夫坐久了,脑袋空空了,就像我们吃饱饭血液循环都集中胃里时一样,我们会感到昏沉,想睡觉,怎么办呢?我们又要把气息调上来,集中在头脑里,这样就不瞌睡了。佛陀在《离睡经》里讲到了几种克服睡觉的方法,一个是用你们的手指头挖挖耳朵,耳朵哄哄隆隆的响,就把我们的睡意赶跑了;或者是互相挤压我们的手指头,压痛了就不会想睡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