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寺庙“不差钱” 更应利益众生做好表率

发布时间:2019-11-11 09:05:47作者:心经结缘网

  编者按:近日,深圳市政协委员金心异利用微博隔空喊话,劝深圳弘法寺捐款“建设一座大型三甲医院,要广东一流水准,不以营利为目的”。对于金心异的提议,弘法寺也作出了积极回应,表示“愿意支持”。就事论事,这无疑是

\

个好点子,或将为中国宗教界探索公益之路搭建一个新的平台。但舆论也有一些质疑声,称公开点名劝捐,似有强迫之嫌。不过,在更多的人看来,劝寺庙办医院,却是功德无量。毕竟,在今天的中国,众多积极“入世”的寺庙观宇真的“不差钱”,差的只是“丈六金身”背后众多利益群体普渡众生、做好事的意愿。    入世的寺庙更要有一颗慈善的心  自古以来,我辈俗人们,对古刹昏灯下的修行者都怀着一份尊敬。这其中的原因,正如《探寻圣人的足迹》一书中所说:“大约2500年前,人类出现了几位圣人,他们代表人类对人类的痛苦和前途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做出了相应的选择。老子认为,人类应当回归于自然,无知无欲无求;‘上帝’认为,人类应当回归于动物世界的伊甸乐园;释迦牟尼认为,人类的痛苦是人类本身所无法克服的,人类只有进化成‘佛’、成神、成仙才能够真正摆脱痛苦;孔子则认为,人就是人,人能够找到办法解决人类的痛苦,方法就是为每一个人在社会大结构中安排有关适当的位置。此书详细分析了上述圣人的学说和意图,并认为他们的工作代表着人类的第二次选择(第一次选择是举起火把成为人)。”  佛法以普渡众生为本,所以才有了“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于是,在战乱时代,寺庙既是安身求保之地,也是暂度饥荒的好去处。僧人们即便自己不吃不喝,也要救人于水火,抑或寺毁人亡也义无反顾,正是因为如此,佛教才为人敬仰而长盛不衰。这种精神在诸多影视作品如《少林寺》中体现得很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人们不愁吃喝,但快速转动的社会车轮却让每个主动追逐或被迫跟随的人心底多多少少有疲惫之感,于是众多信徒希望远离都市喧闹,把晨钟暮鼓、梵音弥绕的寺庙当成了心灵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纸醉金迷的物欲冲击,使得今天的修行者需要有比他们的前辈更坚定更纯洁的信仰。不过,在大众审视下,屡见不鲜且深恶痛绝的现象是,与古时寒鸦古寺避世山林相比,现今许多“积极入世”的寺庙金身塑像小者几十米,大者过百米,动辄一炷香上万元,但其普渡众生、庇佑心灵的功能却在不断弱化,更有个别寺庙通过各种市场化运作,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但没有回馈和回报社会信众,反而穷奢极欲,挥霍无度,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一些地方搞的“外包模式”,使寺庙成了假僧侣云集的敛财之地。于是,佛门净地的神圣感在不断地降低,铜臭味越来越重。  只有索取,没有回报,很显然,这不符合佛法的宗旨,也不利于其形象的提升。别忘了,历史上,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盛况后,佛教几次入灭,信众流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宗教界的奢靡腐朽遭到大众的唾弃。前车之鉴,不可不察。应该说,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rdquo

\

;的要求来看,金心异委员“劝寺庙办医院”无疑是践行这一宏旨的很好方式。  一者,医院本是救死扶伤之地,侧重的是疾病的救治,保障的是身体的健康,与佛教普渡众生的要义,在实效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者,寺院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抛功利思维、构内心和谐之处,注重的是内外兼修,可谓是一座精神世界的“医院”。两者结合,则实现了身心的结合与交融。这是从慈悲到慈善的传递,也是一种道德的延伸。  金心异对媒体表示,让弘法寺办医院的想法源于他最近参加的一项民营医院课题调研。金心异认为,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紧缺,尽管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办医,同时也逐渐出现了不少好的民营医院,但民营医院的生存环境以及前景总体来说仍然处于比较困难的阶段。他引用的中国卫生论坛一项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已达到9097所,2008年至2011年,医改3年以来,民营医院的数量增加了56.2%,门诊量增加了57.9%,住院量增加了101.2%,但其提供的医疗服务仅占全国医疗市场的9.1%,另外的90%以上的医疗服务量则由公立医院提供。  金心异称,西方许多历史悠久的著名医院,均是由教会创办,这也确保了这些医院的主要出发点是公益而不是赚钱。金心异认为,政府提倡“社会办医”,“社会”这一词不应只局限于企业,也应该包括各种慈善组织。弘法寺作为深圳最著名以及最具有影响力的一座寺院,如果由弘法寺建一座医院,再吸引其他慈善组织投资,这座医院的资本积累将会很多,现金流动充裕,易于确保医院的公益性。他表示,如果医院运营,自己愿意做一辈子义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