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短短几年间,伴着新的传播技术和人们对心灵层面的更多关注,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佛教在中国焕发了青春般的光彩。
佛教书籍屡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法师们纷纷在网络上用生动的现代语言传法。明星信佛渐成风气。千年古刹中有着现代的数字化生活。人们发现许多法师是国内一流大学毕业的各科博士、硕士
在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同时,佛教也与现代社会频频摩擦:名寺古刹常常成为商业利益集团盯住的肥肉,寺院、僧侣的商业化尝试或现代化发展常会引来质疑
本刊记者找到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请他聊一聊佛教与现代社会。
小资型学佛和商人型学佛
人物周刊:最近几年,很多佛教的书都成了畅销书,给人一种出家人纷纷下山的感觉。早些年还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信佛比较多,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亲近佛教。这种现象你记得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宗舜:大概从最近六七年开始,学佛成了一个时髦的事情。大家想追求一种比较高端雅致的生活,希望能够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让生命得到放松的东西。这种基本上是把学佛当作生活的点缀品,相当于饭后甜点。或者像喝酒吃肉太多了以后,拿这个学佛来解解腻、消消食。学佛的很多是这样的情况,我把它称为小资型学佛。
还有一种是商人型学佛。他是和佛做生意,求财、求名、求平安,他们去庙里供养菩萨,其实是贿赂菩萨,以交换获得利益。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待这两种信佛?
宗舜:求佛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我们从成佛这个导向上来说不提倡。肯求佛都是好事,但不追求慈悲与智慧增长肯定是不够的,佛教希望大家能够更好。
人物周刊:现在佛教的很多道理被稀释得淡淡的,有点像心灵鸡汤那样传播。你怎么看?
宗舜:为什么出现心灵鸡汤?我们过去为了写作文,就读各种名人名言的书。喜欢读这些其实是大家的一个共性,因为大家都希望在这些哲人、智者的引领之下得到进步,这代表大家对高尚思想与情怀的仰慕、渴望和认同。
这种传播,就算再没文化吧,表达的也是希望变得有文化一点。没读过书,也是希望通过这样,多读一些书。有这样一个心态,总归是好的。
但我不喜欢那种抄来抄去的,把所有版面都占据了,很头疼,那是一种干扰。我们更多是想获得一些朋友们的消息,或者一些有效资讯,我要看的不是这个。你说你要是读一下,做一些提炼概括,传递给我,可能我也会感谢你,因为我花很少时间能读到精华。现在可能看都没看,扫一眼题目,就把它转过去了。每个人都在干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对大家时间的浪费。
生死问题与生意问题
人物周刊:现在一些正规的甚至有名的寺院也给人一种过分商业化的感觉,比如鼓励烧高香,甚至鼓励算命,各种方法让你出钱。很多真正想学佛的人,不知道如何分辨寺庙的好坏。你怎么看呢?
宗舜:首先正规的寺院,只要不被一些商业利益集团绑架的话,都不会让你去烧高香,都不会让你去算命,因为这跟我们佛陀的教义是相违背的。这种情况多半是什么部门承包的寺院,甚至是一些垄断式的做法,纯粹是为了赚钱的。这个不能把它当成是我们佛教的问题,也不是寺庙的问题。这是佛教被人家利用了,借佛教的外壳而已。
然后说到所谓商业,究竟要不要商业,或者商业化应该到什么程度,这个事情不仅是佛教界,全社会得要有一个认真的考量。印度的佛教以乞食为主,而且印度人都习惯供养出家人,不光是佛教的出家人,其他宗教的出家人他们都供养的。但是中国人并不习惯供养出家人,因为大家会觉得你们佛教出家人是不劳而食。
其实中国早就有寺院的经济建设,敦煌文献的发现,让大家直观地看到当时寺院经济的真实情况。上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谢和耐出版了《五至十世纪中国社会佛教经济概况》,从土地和附庸、工业作坊、经商和借贷等多方面对于寺院经济进行了阐述。他甚至认为;在把新的借贷作法(继承自印度)传入中国时,在世俗界得以推广,佛教对于中国唐代贸易越来越快的发展,肯定并非毫不相干。我们可以承认,如果中国经济的一般形式在5-10世纪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的部分原因也应归于佛教。段文杰教授则认为:从敦煌寺户分工名目之多,已可看出,一个大寺院就是一个独立于官府之外,享有种种特权的地主庄园。
寺庙也经营实业,虚云老和尚在福州鼓山涌泉寺革旧立新的时候,允许把山林承包给僧人打理。在他亲自与涌泉寺常住僧人共同议定的《鼓山涌泉寺重订安单规则》中规定:;议本山森林,亟待培植。加以时世迁变,崇尚实业,若有劳资并出,发心承办者,见利后得与常住平分所得。新中国建国后,僧尼为了自养,寺庙开办了很多厂,如僧服厂、被服厂、毛巾厂、袜子厂等等。佛教的流通处也是经济收入的一个来源。
大家老认为所有和尚的生活是青灯古佛、深山老林,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寺庙从事商业已经有一千多年的悠久传统,一直都是做得很好的。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是学术界很热门的一个课题,相关研究成果非常多,只是学者有兴趣,其他人缺乏了解和关注。
人物周刊:我参加过寺庙公开举办的学佛夏令营,几百号年轻人过去,天天听课学习,吃住什么都免费,还送书、送衣服。当时很感慨,这得花多少钱啊。
宗舜:对,在大家的观念里,庙里什么都免费。如果来的人不掏钱,总要有人掏钱吧,那谁来掏钱呢?有居士供养固然好,要是万一没有居士供养怎么办?合法获取财富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现代的商业社会里面,佛教也需要有一些相应的调整,否则饭都没得吃了。
人物周刊:寺庙不算事业单位?那算什么性质?
宗舜:不算,寺庙是宗教法人,相当于一个社会团体,一个自负盈亏、自己养活自己的团体。寺院没有行政拨款,国家没有支持我们钱。我们也没有纳入社保。
人物周刊:没纳入社保,那你们养老怎么办?
宗舜:现在就靠寺庙。如果寺庙有收入,还能够养着那些有贡献的老和尚,如果没有收入,那就很可怕,你很可能没有人管,老了病了怎么办都不知道。
常有人跟我反映,有些年纪大的出家人,一辈子都勤于苦修,没什么名气,没什么社会影响,也没什么徒弟,晚景都有点凄凉。现在有的寺庙明确规定只要四十多岁以下的。听着叫人有种被人抛弃的感觉。
我们期待能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现在已经有几个经济发达的寺院在试点进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放心保)。佛教界也在大力呼吁。佛教被纳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应该是可以期待的。出家人如果连基本保障都没有,岂不是二等公民?
人物周刊:感觉挺可怕挺没安全感的。
宗舜:目前还不知道将来怎么发展。那我们要学会自强啊。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要不要商业化的问题,它是在新形势下佛教努力探索各方面路子。比如说我们以前讲山林佛教,就是寺院在深山老林里。讲都市佛教,寺院在红尘闹市的都市里。我们现在探索社区佛教。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你去一次寺庙,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时间,大家会觉得困难,一年难得去几次。如果在社区,你的邻里就有佛堂精舍,有可以礼佛修行闻法的地方,不是也很好吗?像在朝阳区将台路的赵州茶馆,是净慧长老创办的社区道场,虽然叫茶馆,但讲经、坐禅、抄经等佛教活动开展得非常丰富多采。
我在那里常年讲经,有很多连续跟我听讲三年以上的居士。他们就非常喜欢赵州茶馆这个社区道场。所以社区的佛教,将来是不是一个发展的方向呢?社区的佛教很难有像寺院那样的庄严肃穆感,让人去掏香火钱,或者其他捐献。这种社区佛教要是不自养的话,怎么办呢?我们得通过我们自己的知识才能,我们的文化创意,整合一些资源和优势,既兼顾弘法,同时还能自养。这是我们在做的一个探索,成不成功不重要了,只要有人做,有探索,它就是好的。
我们很多信众都是做生意的,他们就老问修行佛法到底有什么好处。我就说,如果佛法能够解决生死问题,它一定也能解决生意问题。生死是件大事,生意是件小事。
佛陀不增不减,从无美好时代
人物周刊:有很多人会以佛法的名义去欺骗,这会对整个佛教带来伤害。这种事情怎么办?
宗舜:说句实话,佛陀是不增不减的。有人误会佛、骂佛,对于佛来说,并不会减损他的功德。有一千、一万、一亿人来赞美佛,也不会增加佛的功德。对于佛来说无所谓。佛教的正能量足够大,即使出现不好的影响,不过是沧海一粟,小小的蚂蚁撼大树而已,根本不用担心。
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任何时代都会这样啊。你看孔子感慨他的时代礼崩乐坏,然后后人追求孔圣人生活的时代。但孔圣人生活的时代并不好,连孔子自己都说,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佛陀时代很美好吗?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要篡夺他的僧团领导权,处心积虑害佛杀佛。佛陀的弟子六群比丘处处跟僧团对着干。还有出家的比丘尼,故意诽谤佛,说怀了他的孩子。
我们过去什么时候是美好的时代呢?按照佛教教义,在娑婆世界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想要回到什么美好的时代去,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这就是五浊恶世——劫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就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从来没有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里面,人心或者真的不古,可我们究竟什么时候;古过呢?各个时代呈现出各种不美好,这个时代偏这个特色,那个时代偏那个特色,这就是佛教里说的;娑婆世界,也叫;堪忍世界,这里的众生特别能忍,再苦再痛也有能力忍受。每个时代都不会是最特殊的时候。惟一特殊的是,这个时代,你我恰巧都在。
人物周刊:现在老提到一个说法,说现在是一个末法时代,看来你不太同意?
宗舜:我不完全同意。我们讲末法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种悲观情绪,觉得末法时代乱象丛生。一写佛教文章,开篇就喜欢来这个,显得有历史感,厚重。
从佛教角度说,没有佛法的正末,只有人心的正末。正法时代同样有很多末法的事情,末法时代同样有很多正能量的事情。《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向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顶礼,说我不敢轻视你们,因为你们终将成佛。这说明什么呢?看你看问题的角度和立场在哪里。
人物周刊:还有一个常提的说法,说魔的弟子会穿上佛衣,冒充佛的弟子。现在也出现过一些以佛教的名义哗众取宠的事情,大家会评论这就是魔穿佛衣,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宗舜:如果站在《法华经》的角度来说,真正圆满的大乘,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法华经》中,佛专门为提婆达多这样堕地狱的恶魔授记,说他将来也将成佛,叫天王如来。你看魔穿佛衣,哪怕假装,他做的是还是佛事,这给你种的是一个成佛的种子。他打扮成和尚,起码他认为和尚的形象要比恶魔的形象好,同时他也间接肯定了恶魔不被认可。这也是变相在帮我们弘法呀。他做了一个恶的榜样,让你了解到正是什么。他让你增长了智慧,你都能看破他是魔,在哗众取宠,这不是获得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吗!
人物周刊:感觉在现代社会里,法师们扮演的角色经常像心理医生。
宗舜:对,这个是新时代对法师们的要求。法师们真的不容易,他们要个人修行,要学习艰难的佛典,那些书很难懂的。同时他要接待信众,听他们的各种倾诉乃至哭诉。出家人也是人,接受多了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够及时化解,也会出现心理问题的。
大家不理解,说你们应该更超脱一点呀。那你就不要到法师这边一天到晚诉苦呀。还有的把法师当作一种闲聊的消遣,古人总结得好:;吃得酒肉饱,来寻僧谈禅。谈完了我心中的烦恼烟消云散,酒肉也消化了,我该走了,哥们拜拜。不仅好茶、好吃、好喝的管够,最后还在你这顺一堆书回去了。这样的人也很多。
人物周刊:那怎么应对这种人?
宗舜:不是说这样的人多不好。当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跟他谈谈,聊聊天喝喝茶,这样的也没关系,不需要功利。现在是出家人被赋予的责任太多,我们的权益跟义务是不搭配的。如果没有一个自己对佛法的信仰,坚定不移的信仰,基本上在这条路上很难走下去。
大家关注的永远是话题,尤其是负面话题。为什么老是纠结那些不够完美?出家人也是人,这就决定了人性的弱点是相通的。认为出家人就不该有任何弱点,是对出家人的过高要求。
从佛教唯识学观点来看,外在的境界都是内心的幻化,看世界其实也是看自心。如果你老觉得这个东西那个东西很不好的时候,你可能就该想想,为什么在我的眼里就没有发现好的呢?如果你的心只能跟这些不好的东西相呼应,那就得去反省、警惕了。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刘珏欣文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