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山西历史地名

发布时间:2019-11-15 09:08:06作者:心经结缘网

榆 社 县
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属上党郡。大兴二年(319)后赵石勒兼置武乡郡,县属之。永和中年废郡,故治在今榆社县北社城镇。北魏太和十五年 (491) 武乡县移往今武乡县后,其地属乡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榆社县,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属韩州。大业初并入乡县,义宁初复置仍名榆社,属太原郡。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唐武德三年 (620) 兼置榆州,六年州废,县属辽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 (1074)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 (1086) 复置县,属辽州,金因之。元至元三年 (1266) 并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县,仍属辽州。明、清皆不改。辛亥命革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1943年为了便于对敌斗争,以北翟管村为中心分设榆北县,属太行二专署。1944年冬榆北县并入榆社县,属太行三专署。建国后属榆次专区。
偃武县 唐武德三年 (620) 置偃武县,六年废入榆社县,故治在今榆社县南三十里之魏城镇,今称魏城村。有古城遗址。
箕 城 在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据《清一统志》,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晋人败敌于箕,即此。阎若琚《四书释地》:“辽州榆社县东南三十里有古箕城。”
榆社故城 即今榆社县北之社城,晋武乡县治此,故又作武乡故城。后赵石勒改为榆社城,取汉高祖“丰枌榆社”(纪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 在榆社县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 中共党员,我军团长,1947年1月5日在山东金乡战役中牺牲。
西周村 在榆社县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此与日寇激战,给敌人以重创。我新一团团长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弹牺牲于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黄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党,牺牲时年仅二十六岁。
白 庄 在榆社县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车十六辆满载两个中队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决死三纵队埋设的地雷网,我军乘机冲杀毙伤敌人二百二十人,击毁全部汽车,缴获机枪九挺、步枪一百多支。
响堂寺 在榆社县西十里庙岭山沟,寺内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声相应,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凿的千佛洞,还有唐塔一座,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圣寺 在榆社县西六十里禅隐山上,宋建明修,内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两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勒墓 在榆社县北二十五里赵王村东,俗称赵王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石勒,羯族军事首领。起家武乡,终建赵国 (319年),都襄国 (今河北邢台) ,领有今晋冀鲁陕等地,史称后赵。
王建立墓 在榆社县西四十里鱼头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历事唐明宗,晋高祖。
邓峪石塔 在榆社县南十八里邓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头上雕凿,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黑神山 在榆社县东,原称黑山,因有黑山神庙,故又名黑神山。
浊漳北源 古称武乡水。《清一统志》:“武乡水,源出和顺县西南八赋岭,南流径榆社县西,又南入沁州武乡县界,今名小漳。左 权 县
战国时为赵轑阳邑,西汉为涅氏县地。 东汉末置轑河县,属上党郡。三国魏因之,晋改名料轑阳,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并入乡县,孝昌二年(526)复置县,改名辽阳县,仍属乐平郡。北齐废。隋开皇十年(59O)复置县, 改名辽山县,唐、宋、金、元俱不改。隋初,属太原郡, 后属辽州。唐武德六年 (623) 辽州来治,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 (1074)属平定军,后仍属辽州,金、元因之。明洪武年并入辽州,清仍称辽州,民国元年改为辽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初期我八路军开辟为根据地,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我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6月2日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不幸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经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 6月18日将辽县正式改名为左权县。县城于1945年4月解放。
交漳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大业初并入辽山县,故治在今左权县东南七十里交漳村。
辽西县 1939年我抗日民主政权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 设置辽西办事处,1941年8月设置辽西县,活动中心在长城 等村,属太行区二专署管辖。1945年11月1日并入左权县。
千亩川 在左权县南三十里悬崖,又名千亩原。《辽州志》称,周宣王二十九年战于千亩原,即此。(《读史方舆纪实》作阴地关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当误。)
故 县 在左权县东六十里,今称故县村,隋唐时辽山县治此。
黄泽关 在左权县东南一百二十里黄泽岭,山势险峻,路径曲折,又称十八盘,为通往河北省之要隘。唐置关,元、明、清俱设巡检司。
麻 田 在左权县东南,1942年我八路军总部和彭德怀副总司令员曾驻在这里。彭德怀在繁忙的工作中率领战士挖渠修田,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日寇“五月扫荡”时,左权将军在掩护辽县人民转移时,牺牲在麻田东北三十里的十字岭。
桐 峪 在左权县东南,1942年一二九师司令部和刘伯承师长曾驻在这里。
石佛寺 在左权县西七里店南山上,晋天福年间建,清雍正十年 (1732) 重修,高僧慧远曾住此。
高欢洞 在左权县南申家峧与石暴之间,洞内有佛象一尊,壁上刻有很多未竣工的小石佛,以高欢曾憩此,故名。近处有高欢桥。高欢,东魏渤海蓨县 (今河北景县) 人,一名贺六浑,大丞相,专魏政十六年。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为神武帝。
高巍墓 在左权县东桃园村旁。高巍,字不危,明代辽州人,洪武时仕都督府断事,建文帝即位后,献主父推恩之策,帝颔之。燕王 (永乐帝) 起兵时,巍守济南,燕兵攻数月不下,及南京陷,乃自缢死。济南有七忠祠祀之,著有《高不危文集》。
○ 山 在左权县城西三里,松柏茂密,且有清泉流水,风景宜人,为本县之游览胜地。
观音瑙 在左权县东,为本县诸山之最高峰,海拔二千一百八十米,山上桦、椴、松、柏,郁密成林,为远近所闻名。清漳西源古称轑水,一名潦阳水,又名西漳水。《水经注》:“轑水出轑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河故城西街,东流至粟城注入清漳。”和 顺 县
春秋为晋梁余子养邑,战国为韩阏与邑。汉为涅氏、沾县二县地。晋为乐平县地。北齐置梁榆县,以县境有梁榆水故名,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改名和顺县,因县西北二里有和顺故城,故名。自此县名历代皆不改。隋初属并州,大业初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改属辽州,五代因之。宋熙宁七年(1074)并入辽山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仍属辽州。金、元、明、清俱不改。民国属冀宁道。1939年日寇侵占和顺县城后,我党分和顺县为和东、和西二县,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和东县以松烟镇为小心,属太行区一专署管辖,和西县以横岭为中心,属太行区二专署管辖。1945年4月解放县城后,和东、和西二县合并,恢复了和顺县 。
平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于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置平城县,属辽州。大业三年(607)改属并州,唐武德三年(620) 改属榆州,六年仍属辽州,贞观八年(634)属箕州,先天元年(712)属仪州,后属辽州。宋熙宁七年(1074)并入辽山县,元祐元年(1086)复置,金贞元二年(1154)废入辽山县。故治在今和顺县西百里,今名仪城村。有古城遗址。清时,八赋岭巡检驻此。1938年朱总司令在此住过。
义兴县 唐武德三年(620)置义兴县,六年并入和顺县,故治在今和顺县西十三里仪村。
仪城县 金贞祐四年(1216)于平城废县置仪城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和顺县,故治在今和顺西百里,今名仪城村。
阏 与 战国韩邑,后属赵,故址在今和顺县西北。《史记·赵世家》:惠文王“二十九年,秦、韩相攻,而围阏与,赵使赵奢将,击秦,大破秦军阏与下。”《淮阴侯列传》:汉二年闰九月“禽夏说(即代国的相国)阏与”,均此。按,阏与故地说法有三:一、孟康、司马彪、袁松、刘昭并言在涅县,《水经注》也称:“梁榆城,即阏与故城。”二、《史记正义《隋书·地理志》皆言在武安。三、《括地志》以为在铜鞮县。三说并存,备考。
困闷城 据《清一统志》,困闷城在和顺县西,昔赵简子至此病笃,遂筑此城,故名。今阙。
乐毅村 在和顺县西六十里,乐毅被谗避居于此,故名。县志称,村中姓药者皆其后。乐毅,战国时燕将,任亚卿,曾率军攻下齐国七十多城。后因燕王中齐反间计,遂出奔赵国。
赵奢垒 在和顺县东石家庄,“赵奢救韩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即此。赵奢,战国时赵将,善于用兵,大破秦军于阏与,因功封马服君。
石勒村 在和顺县北,今为上、下石勒村。“勒耕于野”,即此。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在这里住过,故名。
李阳村 在和顺县北,今为南、北李阳村。李阳,即同石勒少年争沤麻池者。
沤麻池 在和顺县北二十里,即石勒、李阳所争之地。今涸。
饮马池 在和顺县西五十里山阴,相传石勒常饮马于此,故名。
王佐墓 在和顺县东虎峪村。王佐,字廷辅,明和顺县人,成化戊戌进士,仕户部尚书。其子云凤,成化甲辰进士,仕都察院佥都御史。父子同茔。
大王庙 在和顺县西三里云龙山上,明代建筑,周围山高峰耸,多树木,风景绝佳,为本县之名胜。
圣母殿 在和顺县东四十里合山上,元代建筑,近有郎君、娘子二泉,景色宜人。
洪福寺 在和顺县北十五里温源村,清代建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膑坡 在和顺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山势盘曲。《明一统志》称,即战国时孙膑伏兵处,故名。
阳曲山 在和顺县东南,古称首阴山,又称阳区山,县境诸山以此山最高,海拔2O58米。
九京山 在和顺县西北十里,《太平寰宇记》称,即春秋时赵简子与叔向游处。近有九京村。
石猴岭 在和顺县西北四十里,古名大○山,今称八佛岭。《水经注》:“梁榆水出梁榆城西大○山。”本县河流均以此峰为分水岭。
梁余河 古称梁榆水,今称漳榆河,源出县西北石猴岭,阳而东南流入清漳河,阴而流入浊漳河。昔 阳 县
春秋时为肥国,后属晋,战国时属赵。西汉置沾县,以县西之沾水取名,属上党郡。东汉为乐乎郡治,分置乐平县。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乐平县并入沾县, 属太原郡。孝昌二年 (526) 改名乐平县,仍为乐平郡治。 隋、唐、五代、宋俱称乐平县。隋开皇十六年 (596) 为辽州治。唐先后改属受州、并州,宋属平定军。金兴定四年 (1220) 乐平县改名皋州,河东北路。元仍为乐平县,至元二年 (1265) 并入平定州,七年复置县仍名乐平。明属平定州,清嘉庆元年(1796)乐平县并入平定州。民国元年 (1912) 五月复置乐平县,民国三年一月改名昔阳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分昔阳县为昔东、昔西二县,领导人民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昔东属太行区一专署,昔西属太行区二专署管辖。1945年8月21日县城解放后,二县合并仍名昔阳县。
肥 春秋时小国,赤狄别种,都昔阳。今昔阳县东冶头村北有其古城遗址。清沈淑《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称:“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元和郡县志》称:“昔阳故城,一名夕阳城,在乐平县东五十里。《左传》曰,晋荀吴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灭肥子绵皋归。七国时赵置戍于此。”《释名》:“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照而名之也。”
辽 州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乐平县,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 (620)复置,六年移往辽山县。
乐平县 东汉建安中年分上党郡地置,治所在沾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废郡,孝昌二年(526)复置,治所在乐平县。郡辖乐平、辽阳、石艾等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
平晋军 宋乾德初置,治所在乐平县,不久废。故治在今昔阳县。
东山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分乐平县地置东山县,大业初废入乐平县,故治在今昔阳县东。
皋 落 在昔阳县东南,州志,县志皆谓春秋时东山皋落氏之地。但此皋落同晋都绛相距过远,与骊姬所谓“以 皋落狄之朝夕苛我鄙”不合,当以垣曲皋落为东山皋落氏之地比较可信。
静阳砦 在昔阳县东,今称静阳村。北汉刘崇置砦,以扼周师。北控井陉、漫天,南控黄沙、黄榆,形势险要。
石人寨 在昔阳县皋落村,因石若两人相负故名。金元时,阎显、阎甫曾率乡人避兵于此。
乔宇墓 在昔阳县南洪水村。乔宇,字希大,明成化甲辰进士,乐平人。历仕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卒谥庄 简。著有《乔庄简公文集》、《游嵩集》。
九龙关 在昔阳县东,西有黄沙岭,东有老人峰,地势险峻,旧为通往河北赞皇的要隘。
凤居村 在昔阳县东南,1941年4月4日晚,我一二九师某团围攻日寇占领的这个据点,在击退由昔阳三次来援之敌后,终将该据点攻克。是役击毙敌队长一名、士兵百余,俘获自卫团团长及士兵二十余名。
居仁村 在昔阳县西北,原名杨家坟。抗白战争末期,我昔西县四区区长王居仁同志,在与敌作战中牺牲于此,遂改名居仁村。
有仁村 在昔阳县东南,原名官道堆,抗日战争期间,我党干部赵有仁同志牺牲于此,遂改名有仁村。
三烈村 在昔阳县西南,原名落岭沟,抗日战争期间我党三名干部牺牲于此,故改名三烈村。
大 寨 在昔阳县南。是毛主席1964年树立起来的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周恩来总理总结了大寨的根本经验是“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毛泽东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周总理并三次来到大寨视察。
石马寺 在昔阳县西南三十里的石马村,有北魏永熙三年(534) 雕凿的摩崖石刻,隋唐继有凿造。宋时即象造宫,以保护石刻,是本县著名的古迹,为文物保护单位。平 定 县
西汉置上艾县,属太原郡,东汉属常山国,晋属乐平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废,孝昌年间复置,改名石艾县,仍属乐平郡。隋开皇三年 (583) 属辽州,大业中年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 (620) 仍属辽州,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 (634)改属并州,天宝元年 (742) 改名广阳县。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以太祖征河东时首克此县,遂改名平定县,兼为平定军治。金为平定州治,元至元二年 (1265) 并入平定州。明、清俱未置县,称平定州。民国元年 (1912) 改为平定县,后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成平东、平西、平北三县,平东县在七亘村一带,属太行一专;平西县在广阳一带,属太行二专,平北县(又称平定县)在郝家庄一带,属晋察冀边区冀晋区第二专区。1945年日寇投降后,平东、平西二县合并为路南县,平北为路北县,也都称平定县。1947年5月2日县城解放,路南、路北合并为平定县。
承天军 唐置,宋因之,后为承天砦,在今平定县东北八十五里。《山西通志》:“承天军城在承天山上,为太行、恒山之界,唐大历元年河东节度使张奉璋筑。长庆中裴晋公征河朔驻兵于此,光化二年朱全忠遣氏叔琮攻破承天军。天祐七年,晋王存勖会赵王镕于承天军。”
平定军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治所在平定县,领平定、乐平二县。
苇泽县 隋开皇中年置苇泽县,大业中年废,故治在平定县东北九十里苇泽城。
柏井城 在平定县东,汉韩信所筑。唐长庆初年,裴晋公驻兵承天军分兵置守。宋太祖开宝中年改名柏井寨,今称柏井村。
上艾城 在平定县南,今名新城村。汉时为上艾县治,北魏时为石艾县治,废址犹存。
七亘村 在平定县东。1937年1O月24日,刘伯承师长亲自指挥一二九师部队,在此袭击西进的日寇二十师团辎重部队,夺获骡马三百余匹、炮弹无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此次战斗称“七亘战役”。
娘子关 在平定县东北八十里,古称苇泽关。《魏书·地形志》:“石艾县有苇泽关,” 《读史方舆纪要》称,苇泽关“即唐之承天军,以妒女祠面名娘子关。”妒女祠建于唐大历年间。州志称: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其夫柴绍)奉命率兵驻此。创建城关,故名娘子关。其东门外的水帘洞,水流沿百尺石壁直泻而下,是谓娘子关瀑布,极为壮观。郭沫若诗“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即此。
故 关 在平定东九十里,今称旧关。《魏书·地形志》:“石艾县有井陉关。”《元和郡县志》:“井陉故关,在广阳县东八十里,即韩信、张耳击赵时所出道,今亦名土门。”明洪武十年置故关巡司。
上、下城 即今平定县城,《读史方舆纪要》: (平定州)有上城、下城。上城谓之榆关。相传韩信伐赵时,尝驻兵于此,因高阜为寨,以榆塞门,因名。宋初,增筑其东南隅,谓之下城。”1930年9月军阀高桂滋部在此驻扎。1931年7月4日黄昏,由中共山西省委直接领导,发动革命兵变,拉出一千余人,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军长郝光,政委苏亦雄),寻即转移河北阜平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华北树起了第一面红旗。
耿九畴墓 在平定县东重兴坡,其子耿裕墓亦在近处。耿九畴,明永乐进士,历仕两淮盐运使、刑部尚书,卒谥清惠;耿裕,景泰甲戌进士,历仕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卒谥文恪;著有《耿文恪集》。
吕思诚墓 在平定县北二里三岔口。吕思诚,字仲实,元泰定元年进士,官至中书左丞,尝总裁宋、辽、金三史,著有《两汉通论》、《正典举要》、《岭南集》、《介轩集》。
开河寺石窟 在平定县乱流村西河槽,有北魏至北齐雕凿的三十二个石窟及摩崖造象八十余尊,为文物保护单位。
冠 山 在平定县西南八里,《读史方舆纪要》:“以高冠群山而名”。山势挺拔,松柏茂密,景色甚佳。元左司郎中吕思诚读书于此,至顺年间又创建资福寺,明清时槐音书院置此,并有乔宇、傅山、傅眉的题诗、题额,为本县的游览胜地。
东浮化山 一名浮山,在平定县东南五十里,有女娲炼石补天灶。明陆深 《浮山遗灶记》 称:“东浮山在(平定县)城东五十里, 即女娲补天处, 其炼石灶尚存。 山多产石炭胜他产,而所产诸色石亦可烧。”山上有明代修建的娲 。盂 县
春秋时为仇犹国,后为晋国地,战国时为赵之源仇,汉为上艾县地,北魏为石艾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原仇县,以有原仇山故名,属辽州。大业二年 (606) 改名盂县, 因县城附近四周高、中间低,其状如盂,故名,属太原郡。唐、五代、宋俱称盂县。武德三年 (620) 兼置受州,贞观八年 (634) 属并州,开元十一年 (723) 属太原府。 五代、宋因之。金兴定中年升为盂州。 元仍称盂州,属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 (1369) 复称盂县,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 (1724) 改属平定州。 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属晋察冀边区,1945年8月15日全县获得解放。
仇 犹 《史记》作仇犹,《淮南子》作仇首,《战国策》作○由。亦作仇繇、仇由。春秋时小国。《韩非子·说林》,“智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俦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悦),除道将纳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 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纳之。’仇由之君不听,遂纳之,而仇由亡矣。”故城在今盂县东北里许,俗称古城坪,古时作○○亭。
乌河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乌河县 (一说隋末置抚城县,唐武德元年改名乌河县),属并州,以县境之乌河取名。贞观元年 (627) 并入盂县。县志称,乌河故城在盂县西一百里之凌井村,又名抚城。当为今阳曲县之东凌井。
白马关 在盂县东北七十里,一名牧马关,又名伏马关。《新唐书·地理志》: “盂县东北有白马故关,后魏置。”
将军岭 在盂县东南二十四里、清城北五里,传为仇犹将军殉国葬此,后人立碑志之。
皋牢城 战国时赵置,在盂县东二十三里,今名曲曲城村。
慕容岭 在盂县北二十八里,晋元兴三年后燕主慕容熙与后符氏游此,故名。今山顶有铁桩,传为系马处。
潘美墓 在盂县潘家令村西半坡上,碑刻“宋潘太师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潘美,宋大明人, 累官忠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雍熙年授检校太师,卒谥武惠。
苗训墓 在盂县东四十里白土坡。,苗训,宋检校工部尚书。
藏 山 在盂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春秋时晋程婴藏赵氏孤儿处,故名。 山腰有藏身洞及藏山庙,建筑宏伟。 其山势高耸,西向稍平,夕阳反射,紫绿万状,为本县之名胜。 其藏山庙是明代建筑, 有塑象、石造象、经幢,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忻县·公孙杵臼墓”。
程子岩 在盂县北兴道村东山上,原为北魏丰乐寺遗址,宋儒程颐,程颢曾讲学于此,故名。 岩下即龙华河发源地, 其水隆冬不冰,草色如春。本县八景之一的“龙潭草暖”即此。
千佛寺 在盂县北三十里兴道村南,北魏永熙元年初建,寺 内有摩崖造象一千一百余尊,为文物保护单位。
万花洞 在盂县东北白马山摩云岭之东崖,洞深邃,其壁如石柱攀龙,严若宫殿,有的又如奇花异果,珍珠连串。如此种景象系石灰岩受地下水浸蚀,流滴凝固而成。据考,白马山蕴藏铁矿,宋政和元年置冶铁所于此,此洞为当时采矿所遗。
原仇山 在盂县北十里,原仇县取此山为名,俗名高神山,又作高成山。
又到沟 在盂县东北七十里鸭子咀山之西,相传汉光武帝到此迷路纡回住复,故名。又作牛到沟。寿 阳 县
春秋时为晋马首邑,汉为榆次县地。晋置县,以县城位于寿水之阳,故名寿阳县,属乐平郡。永嘉后并入中都县,隋开皇十年 (59O) 复置,改名受阳县,属并州。大业三年 (607)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 (620) 属受州, 六年受州来治,贞观八年(634)州废,十一年仍名寿阳, 属并州。自此县名历代皆不改。开元十—年 (723) 属太原府,五代、宋因之。 金兴定二年(1218)改属平定州,元属冀宁路,明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 (1724) 改属平定州。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我晋察冀边区北岳行署置寿东、寿西二县, 不久合并为寿阳县,属冀晋区二专署管辖。1948年7月县城获得解放。
b太安郡 北魏孝昌中年侨置太安郡于原寿阳县,领狄那、捍殊二县。北周废郡,故治在今寿阳县西五十里太安驿村。
燕 州 北齐置,故治在今寿阳县西二十五里,今为燕竹村。
晋 州 金兴定四年 (1220) 于寿阳县西张寨置晋州,元废。故治在今寿阳县西北五十里。
贺鲁城 在寿阳县西三十五里,相传为赵简子所筑,又名胡芦城,今称古城村。古城遗址微存,村北有赵简子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靖村 在寿阳县东三十里,金诗人元好问途经此地时曾作《宿张靖田家》一诗,今称张净村,有宝真观。
广阳村 在寿阳县东南,原属平定县。唐广阳县治此。1937年11月4日,日寇川岸师团一部九千余人,在西进途中于此被我一一五师侧击。是役毙敌千余人,缴获战马五百余匹。
西 庄 在寿阳县东。1945年1月17日,我太行区一等杀敌英雄赵亨德同志率领武工队插入敌占区,在此附近的铁路上,炸毁日寇的特别快车,活捉了日寇中将、伪山西省总顾问铃木川三郎及随行多人,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尹灵芝村 原名赵家○,在寿阳东北四十里,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尹灵芝同志的故乡,解放战争时期她带领群众同敌人进行斗争,后被敌人抓捕,1947年11月3日英勇就义于宗艾村。1972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将烈士故乡赵家○正式改名尹灵芝村。
妙胜寺 在寿阳县西南五十里王村。 据寺内明成化十一年碑记:“自唐创迹, 至宋较兴,几经兵燹毁除,此寺不曾焚革,因名妙胜。”现有大殿、天王殿、塑象、壁画,还有北齐石佛二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泉寺 在寿阳县西五十里五峰山,明天启年间“雨师”郭还阳建。郭还阳,河南修武人,近百岁端坐而逝。傅山曾来此拜师,太安驿桥北旧有傅山书“明雨师还阳先生返真之墟”碑。
高防墓 在寿阳县西南八十五里西洛村。高防,宋时寿阳人,历仕枢密直学土,户部侍郎。
祁寯藻墓 在寿阳县平舒村,祁寯藻,字叔颖,清寿阳人,咸丰同治年间历官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马首农言》、《○○亭集》等。
方 山 在寿阳东北四十里,又名神福山,据《明一统志》,唐李通元隐方山,著华严论,即此。

\

吕 梁 行 政 公 署
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为太原郡地。三国魏置西河郡,兼有太原郡地。晋称西河国,兼有太原国地。北魏为汾州,兼有太原郡地。北齐、北周为南朔州、介州、石州。隋为西河郡,兼有太原郡地。 唐以后为汾州、 汾州府,兼有太原府地。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晋绥边区根据地,1945年日寇投降后设置吕梁区。1946年撤销后仍归晋绥边区领导。建国后为汾阳专区、兴县专区,不久分别并入榆次专区,忻县专区。1971年5月组建吕梁地区,1978年改名吕梁行政公署, 辖十三县:离石、方山、岚县,兴县、临县、柳林、石楼、中阳、汾阳、孝义、交口、文水、交城。行署领导机关驻离石县。
西河郡 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置,属并州, 治所在平定 (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 东汉永和五年 (140) 移治离石,即今离石县。郡辖离石、平定、美稷、乐街、中阳、皋狼、平周、平陆、○兰、圜阴、蔺、圜阳、广衍等县。献帝末废。三国魏黄初二年 (221) 复置,治所在兹氏 (今汾阳县) 。晋称西河国,永兴后废。北魏太和八年 (484) 复置郡, 属汾州, 北齐废。 隋大业初复罩, 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浩州,三年改为汾州,天宝初复为西河郡,金废。
离石郡 隋大业初改石州为离石郡,唐天宝元年 (742)改离石郡为昌化郡,领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五县,故治在今离石县。
楼烦郡 唐天宝初改岚州为楼烦郡,领宜芳、静乐、合河、岚谷四县,故治在今岚县北,乾元初废郡,复称岚州。
显 州 北魏永和中年置,领建平郡、定戎郡、真君郡、武昌郡,治所在六壁城,即今孝义县西二十里之六壁头。北齐废。
汾 州 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 于蒲子城置汾州,领西河、吐京、五城、定阳四郡, 故治在隰县东北八十里蒲子村,今属交口县。孝昌中年陷, 移治西河。 齐周先后改称南朔州、 介州,唐武德元年(618)改为浩州,三年复称汾州,宋称汾州西河郡,金元皆为汾州,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 升为汾州府。治所在今汾阳县。
汾州府 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 五月升汾州为汾州府,清沿用不改。领汾阳县、孝义县、平遥县、介休县、石楼县、临县、永宁州、宁乡县等。治所在汾阳县,即今县,民国元年(1912)废府。
吕梁区 1945年9月19日成立, 其政权机构为吕梁行署,归晋绥边区领导。下辖晋绥边区之三专(临县、临南、方山、静乐),四专(离东、离西、中阳、永和、石楼、隰县),七专(汾阳、平介、孝义、灵石),八专(文水、交城、阳曲、清源、徐沟、太原),九专(洪洞、赵城、蒲县、汾西)。1946年3月17日撤销,所辖各专归晋绥边区行政公署领导。
汾阳专区 1949年10月设置,专署驻汾阳,辖九县:汾阳、交城、文水、清源、徐沟、晋源,孝义、中阳、石楼。1951年3月27日撤销。除晋源划归太原市、石楼划归临汾专区外,其余各县都并入榆次专区。
兴县专区 1949年1O月设置,专署驻兴县。辖十二县:兴县、临县、方山、离石、偏关、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岚县、中阳、岢岚。1952年7月1日撤销,除临县、离石、方山三县划归榆次专区外,其余各县都并入忻县专区。
交 山 通称交城山,亦泛指吕梁山。《交山平寇始末》:“自交山而南,若玉山、卦山、石壁;自交山而北,若羊肠、神师、狐突、马鞍,以及静乐之周洪、石峡、烂团、石楼、芦芽、管涔等山, 自交山而西, 若三座崖、黑黑烟山洞、炼银、孝文、刘王辉, 以及永宁州之吕梁、离石, 临县之紫金等山,延广千余里,晋人统名之为交山。”明末、清初为交山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起义军在顺治五年 (1648) 曾攻克太原府、汾州府、平阳府的五十余座县城,清政府惊呼:“三晋自三边以至省城,汾 (汾州府) 、平 (平阳府) 一带,遍地皆‘贼’,“伪”牌、‘伪’示,络绎不绝。”康熙九年 (1670) 被交城知县赵吉士镇压。起义军前后坚持斗争四十余年。交城山以关帝山最高, 海拔2830米。这里森林茂密, 牧草丰盛, 有麝、豹、野猪等野兽,还盛产麝香、贝母等数百种药材。
文峪河 古名文谷,《元和郡县志》:“文谷水出交城县(今古交)西南文谷。”又名文水, 《水经注》:“文水南径平陶县,又南径兹氏县故城东。”
北川河 古称离石水,又名赤洪水,源出方山县北之赤洪岭(今作赤坚岭),南流至离石,合东川河、南川河后称川河,经柳林县注入黄河。离 石 县
战国为赵离石邑,《史记·赵世家》: 肃侯二十二年,“赵疵与秦战败,秦取我离石。”即此。西汉置离石县,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封代共王子绾为离石侯。 东汉永和五年 (140) 西河郡来治。灵帝末郡、县俱废。 三国魏黄初三年 (222) 复置离石县。晋初属西河国。 永兴初为刘渊所据,县遂废,后置幽州。大兴元年 (318) 石勒置永石郡, 后燕置离石护军,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置怀政郡,天保三年(552) 置昌化县,兼置西汾州。北周建德六年 (557)、改昌化县为离石县, 属离石郡。 隋、唐、五代、宋、金俱称离石县。隋为离石郡治,唐为石州治,五代、宋、金因之。元中统二年(1261) 离石县并入石州,三年复置。 明洪武三年 (1370) 并入水宁州,清因之。民国元年 (1912) 改名永宁县,三年改名离石县,属冀宁道。 抗日战争时期为我根据地, 属晋绥边区。1941年4月,以小东川为中心设置离东县,先属三专, 后属四专管辖。 1945年9月9日解放离石城。 1946年离东县并入离石县。建国后初属兴县专区, 1952年划归榆次专区。1954年7月1日与方山县合并为离山县,1958年仍名离石县。 今为吕梁行政公署驻地。
石 州 北齐天保三年 (552) 置西汾州, 北周建德六年(577) 改名为石州,隋废。唐武德初复置,领离石、平夷、定胡、临泉、方山等县。宋、金均称石州。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一说隆庆元年)改为永宁州。故治即今离石县。
永宁州 原称石州,明万历二十三年 (1595) 因石、失同音,嫌其不祥,改石州为永宁州,领宁乡县,清因之。民国元年改名永宁县。
卢 城 相传为晋并州刺史刘琨所筑,以攻刘曜,故址在离石县东二十里楼桥村。
安国城 亦作安国五砦,在离石县西二十五里杜家山村。《永宁州志》:“安国五,姓五,名公佐,镇西人,宋嘉祐间立砦于此。今砦废而壁垒尚存……内建梵宇,即安国寺。”又名安吉寺,有佛殿、石刻、琉璃井等。
吴 城 在离石县东北八十里,相传为战国时魏将吴起所筑。1963年文物普查中,于吴城西沟发现有古城遗址。
油房坪 在离石县东四十五里, 1938年9月19日,日寇满载通讯、渡河器材的十八辆汽车,由二百多名鬼子押运,从汾阳出发,妄想西渡黄河进攻延安。行至这里时,遭到我三四三旅补充团的伏击, 经过激战, 全歼该敌,全部器材也被我缴获。
段家墕 在离石县西北, 1945年5月12日,日寇从离石、大武、石门墕三路出兵侵犯本村。我三十七支队八连连长张文凯同志闻汛后,迅即率部爬了六个大山赶来解救。在敌人被赶走、群众得到解救后,我军为了夺回敌人抢走的牲畜财物继续追击,在战斗中张文凯不幸中弹牺牲于本村附近。
九里湾 在离石县东南, 1938年1月日寇沿汾离公路西进,我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 (即工卫旅) 在此以百余人抗击了千数敌人的进攻,打死打伤日寇百余人。
鼓 楼 在离石县北四十里大武镇,清代建筑,重檐十字歇山顶,高约二十公尺,有塑象十七尊,为文物保护单位。方 山 县
汉为离石县地,北齐文宣帝时置良泉县,属离石郡。故治在今峪口公社南村。隋大业三年 (607) 移治方山镇, 遂改名方山县,仍属离石郡。唐、五代、宋、金俱称方山县。唐武德二年 (619) 兼置方州,县属之。三年州废, 改属石州。元至元后并入离石县。明为永宁州地,清置方山堡巡司,仍属永宁州。 民国元年属永宁县, 民国七年 (1918) 三月复置方山县,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属我晋绥边区。 1945年1月21日解放方山与屹洞。建国初期属兴县专区,1954年7月1日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 1958年离山县改名离石县, 1971年重建方山县,县级领导机关移驻屹洞。
皋狼县 战国时赵地。《史记》:“孟增(赵氏之祖)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即以所居之地为号。“智伯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而赵襄子不与,即此。西汉置皋狼县,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封代共王子迁为皋狼侯, 东汉末废。皋狼故城, 史书多言在永宁州西。 今据戴东原《汾州府志》和胡宗虞《临县志》所载,“当在后周窟胡县地”,即隋 之修化县。据考,窟胡县在临县南百里、离石北六十五里之南村堡。196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方山县南村堡有汉代古城遗址, 即皋狼故治之所在。又,旧说武乡县西北五十里有皋狼城,即智伯所求之皋狼,恐误。
窟胡县 北周大象年间析离石县地置窟胡县,并置窟胡郡。隋开皇年间改为修化县, 属离石郡, 故治在今方山县南之南村堡。
左国城 晋时为匈奴左部所居,前赵主刘渊起兵于此。今方山县峪口社公后南村,有古城遗址,即是。
赤坚岭 在方山县北,旧属岚县,明置巡司。1939年,暂一师、彭八旅、决死四纵队先后开到这里。续范亭、彭绍辉、罗贵波等同志在此召开军事会议,成立了山西新军临时指挥部,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委(山西新军,后编入我八路军)。此地后被敌伪占领,1945年3月12日解放。
赫赫岩山 又作黑黑烟山,在方山县东,为明末清初交山农民起义军重要根据地。岚 县
汉为汾阳县地,汉末为新兴郡地。北魏置岢岚县,兼置岚州。隋开皇中年并入静乐县, 大业八年 (612) 复置, 改名岚城县,属楼烦郡。唐武德四年 (621)改名宜芳县,为岚州治。五代、宋、金俱不改。元至元二年 (1265) 宜芳县和岚州并入管州,五年复置岚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年改为岚县,属太原府岢岚州。自此县名不改。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1937年冬,山西总动委会、晋西北专员公署都驻这里。 一二O师于1937年底进驻这里后,就成了晋绥边区根据地,县城于1945年4月5日解放(东村为4月8日解放)。1950年县级机关由旧县城(岚城)迁至东村。
岚 州 北魏于岢岚县置岚州,隋开皇年废。故治在今岚县北。唐复置,领宜芳、静乐、合河、岚谷等县。宋、元亦曾间断称岚州。
东会州 唐武德四年 (621) 置,六年改为岚州,天宝初改为楼烦郡, 领宜芳、静乐,合河、岚谷四县,故治在今岚县北。
丰闰县 唐武德四年 (621) 析宜芳县地置丰闰县,属岚州,次年并入宜芳,故治在今岚县(东村)南二里古城村。
合会县 唐武德四年 (621) 析宜芳县地置合会县,属岚州,九年并入宜芳,故治在今岚县西合会村。
秀容城 亦名秀容都, 在岚县南三十里,相传为前赵刘渊所筑,因刘姿容秀美,故名。
飞鸢堡 在岚县岚城西北六十里乏马岭。《宋史·地理志》:“宜芳县有飞鸢堡”,明初称马岭塞。今阙。
铜 洞 在岚县岚城北十里, 古时曾采石炼铜,后称铜街埚。
岚 河 旧称清水河, 一名绿水河, 源出县北之双松山,南流至娄烦县境入汾河。兴 县
汉为汾阳县地 (《山西通志》 作千章县地), 北齐置蔚汾县,以县境有蔚汾河故名, 属神武郡。 隋开皇三年 (583) 属石州, 大业四年 (6O8) 改名临泉县,属楼烦郡。 唐武德七年(624) 改名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 (6Z7) 改为合河县,因城下有岚漪水,西与黄河合,故名。 故治在今兴县西北六十里。宋元丰中年徙治蔚汾水北,即今兴县城。 金时改为兴州,属太原路。元仍名兴州, 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 (1369) 始称兴县,九年属太原府岢岚州。清雍正三年 (1725) 改属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民国属冀宁道。1939年解放后即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晋绥边区领导机关长期驻本县蔡家崖。1948年春,毛主席、周副主席在这里住了十多天,毛主席并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两篇光辉著作。建国初期兴县专区领导机关驻此。1952年7月1日兴县专区撤销后,划归忻县专区,今属吕梁行政公署。
太和县 隋末分临泉县地置太和县,唐初属东会州,不久属岚州,唐武德九年 (626) 并入临津县。贞观三年 (629) 复置,八年废入合河县,故治在今兴县北。
合河关 在兴县西北七十里,亦称合河津、临津关。《资治通鉴》:唐开元九年并州长史“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叛恙),大破之”,即此。
田家会 在兴县东南。1942年5月,日寇村川大队七百多人,由岚县出发向我根据地兴县进攻。我军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诱敌深入。17日日寇占领兴县空城一座后,知其不妙,三、四小时后就狼狈撤退。在撤退途中,到处被我阻击,包围和追赶。18日敌人龟缩到田家会。 在此经过几小时的激战,全歼该敌。
蔡家崖 在兴县城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晋绥边区领导机关和贺龙、李井泉等同志长期驻在这里。1948年3月25日毛主席、周副主席和任弼时等同志来到这里住了十多天,毛主席4月1日作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日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现有纪念馆。
○高家村 在兴县西,晋绥分局机关报《抗战日报》设在本村。该报1940年9月18日创刊,1946年7月1日改名《晋绥日报》,1949年5月1日终刊。
甄家庄 在兴县南,1943年9月15日,日寇第三、第五十九两个师团三千多人, 向我晋绥边区腹地扫荡,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 我军捕捉战机在甄家庄一带与敌人激战七天七夜,消灭敌人八百多,创造了晋绥边区的模范的运动战。
二十里铺 在兴县东, 1940年7月4日,日寇两千从兴县发,分三个梯队先后进入我二十里铺迤东预定作战地区, 我伏击部队与敌人在附近之明通沟、阳会崖、白崖沟、 恶虎滩等地激战三天,使敌损失惨重, 余敌逃回岚县,这次战役称二十里铺战斗。战斗结束,我也收复了兴县。
杨家坡 在兴县西北,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本村群众文娱活动搞得好,1946年2月在兴县举行晋绥边区秧歌比赛大会上,本村得了第一名,大会奖给“人民新生活的表现”锦旗一面。
白家沟 在兴县西北四十里, 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贾宝执同志的故乡。1944年, 贾宝执同志积极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带领八户贫下中农, 办起了全晋绥区的第一个合作社。当时命名为白家沟土地运输生产合作社。
黑茶山 古名合查山, 在兴县东南,海拔2203米,为本县最高山峰之一。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和老教育家黄齐生等人乘美机由重庆飞返延安途中, 因飞机迷失航向, 于下午二时在兴县南一百一十里的黑茶山上失事遇难,称“四八烈士”。
岚漪河 又名岢岚河,源出岢岚东南乏马岭北,经兴县,西入黄河。临 县
汉为离石县地, 北周大象元年 (579) 置乌突县及乌突郡,隋开皇元年 (581), 郡县俱改名太和。三年郡废, 县属离石郡。故治在今临县南三十里府底村。 唐武德三年 (620) 改太和县为临泉县,以县北之临泉水故名,属石州。五代因之,宋仍称临泉,元符二年 (1099) 改属晋宁军。金改名临水县,属石州,元中统二年 (1261) 仍称临泉,属太原府,故治在今临县北五十里故县村。元至元三年 (1337) 移今治,并升为临州。明初降为临县,以濒临湫水河故名,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1595)改属汾州府,清因之。民国属冀宁道。1939年解放,属晋绥边区。 1940年以三交为中心设置临南县, 属四专署管辖。1946年6月撤销临南县,其地仍归临县。建国后,初属兴县专区,后属榆次专区,今归吕梁行政公署。
陵水县 汉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置,属西河郡。东汉永和五年 (14O) 因匈奴入侵,并入离石县,故治在今临县境。
皋 在临县南七十五里,今名招贤村。 古代为晋、陕二省著名的产铁基地。
三 交 在临县南, 北周时为窟胡、定胡、乌突三县交接之处,故名。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寇占领,1944年10月7日解放。临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曾驻此。 叶剑英同志1947年曾在这里土改会议上作过重要讲话,纠正了土改中的“左”倾偏向。
克胡砦 在临县西一百二十里。金大定时筑城屯兵于此,以防西夏,故名。清时改名克虎寨,又作克孤寨,今名克虎寨。
高家塔 在临县西南黄河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晋绥边区通往陕北的一个重要渡口。 毛主席、 周副主席于1948年3月,在这里渡河,从陕北来到了晋绥边区。
马蕊坡 在临县东南。1944年我军两排人被五百余日寇包围于此,排长孟超志、班长赵清功等六位同志为了掩护突围,坚持战斗,打完子弹后,誓死不当俘虏,遂把武器砸毁跳下石崖壮烈牺牲。
湫水河 《水经注》谓之陵水,又称湫河。源出兴县湫水寺,自北而南流贯县境中部,至碛口注入黄河。柳 林 县
柳林县是1971年5月以离石和中阳二县西部地区组成的新县,县领导机关驻柳林镇。 柳林镇 原属离石县,1945年9月6日解放,是我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革命烈士贺昌同志的故乡。贺昌同志生于1906年,1924年入党,曾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930年任党的北方局书记,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5年春在江西会昌附近作战中牺牲。
西定州 唐武德三年 (620) 置,贞观二年 (628) 废,治所在定胡县,即今孟门村。
北和州 唐武德三年 (620) 置,贞观三年 (629) 废,治所在定胡县,即今孟门村。
隰城县 汉置, 属西河郡,武帝元朔三年 (前126) 封代共王子忠为隰城侯,东汉废。故治在离石县西六十八里之穆村,遗址尚存,今归柳林县。
蔺 县 战国时赵邑,《史记·赵世家》:“武灵王十三年,秦拔我蔺”,即此。 西汉置蔺县, 属西河郡, 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代共王子熹为蔺侯,东汉末废,故治在今柳林县孟门村。
中阳县 战国赵中阳邑,西汉置中阳县,属西河郡。东汉末废入离石县。故治在今柳林县三交北之吴王城。
定胡县 北周大象元年 (579) 置定胡县, 兼置定胡郡,隋开皇初郡废。唐贞观二年 (628) 改定胡县为孟门县,七年废县为孟门镇, 八年复为定胡县, 金明昌六年(1195) 改为盂门县。元至元后并入离石县。故治即今柳林县孟门村。盂门旧时亦作梦门。
龙 城 俗称青龙镇,在柳林东一里。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依山筑城,清设巡检司。
军 渡 旧称军铺渡,隔黄河与吴堡相对,历来为晋中通往陕西之要津。
三 交 在柳林县西南,旧属中阳县。1936年2月23日周恩来同志率领红军到此。 周恩来同志在此发动群众, 斗争地主豪绅,镇压恶霸, 并依靠贫苦农民中的骨干力量, 创建了三交党组织,还帮助成立了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选贫农李文才为革命委员会主席。李文才担心当不了主席,周恩来同志鼓励说:“李文才同志,能当!咱们苏维埃政权是工农政权,这印把子就得象你这样的受苦人掌啊!”同年4月在攻占三交的战斗中,红二十八军长,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同志牺牲于此。
官庄塬 在柳林县北,原属离石县。 1944年8月12日,我八路军十一支队在此歼灭日冠百余人。敌司令官斋藤和情报官也都丧生。此次战斗中,战斗英雄、连长陈学曾接连刺死了七个敌人后,在和十几个鬼子肉搏中英勇牺牲。石 楼 县
殷商时为沚国,春秋为屈地。夷吾封屈,即此。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 封宣义为土军侯,武帝元朔三年 (前127) 封代共王子郢客为土军侯,后置土军县,居西河郡。东汉废。晋时夏主赫连勃勃置吐京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置岭西县,为吐京郡治。太和二十一年 (497) 改名吐京县。 齐、周因之。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名石楼县, 以县东南有石楼山故名,自此历代县名均不改。隋属龙泉郡,唐武德初为西德州治,贞观元年 (627) 州废,改属东和州,二年属隰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万历四十年 (1612) 改属汾州府。清因之。民国属冀宁道。抗日战争时期属我晋绥边区。建国后初属汾阳专区,后属临汾专区,今归吕梁行政公署。
吐京郡 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于土军故城置吐京郡,领新城、吐京二县,故治在今石楼县西五十里团圆山下。孝昌中陷,寄治西河。
临河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临河县,属西德州,贞观元年 (627) 废入石楼县,故治在今石楼县东六十里。
长寿县 唐武德二年 (619) 析石楼县地置长寿县,属西德州,贞观元年 (627) 废入石楼县。故治在今石楼县东五里,旧称长寿村,今称故县村。
土军故城 汉土军县城在今石楼县西北五十里团圆山下,俗谓团城,今阙。
花底窳 在石楼县西九十里黄河岸,明设守备所,清顺治年间设石楼营,名五花新寨。
屈地灵泉 在石楼县城东屈产河畔,旧时为石楼八景之一。此泉水质甜淳,无杂质,煮沸锅底不留垢,清时当作贡品。1958年已利用此源建立了自来水厂。
呼延山 在石楼县西,以有呼延赞墓,故名。呼延赞,宋太原人,以勇猛授骁雄军使、康州团练使。诸子耳后刺字曰:“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并文其体“赤心杀贼”四字。今近处多有呼延姓者,据传即其后裔。
石楼山 在石楼县东南,以其高绝,故又称通天山。 《资治通鉴》:东汉永和六年(141)匈奴中郎将张耽, “击乌桓于通天山,大破之”。胡三省注,通天山即石楼山也。 《北齐书·本纪》:天保五年(554)正月,文宣帝高洋大破山胡于石楼,即此。

\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