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亘古男儿一放翁”

发布时间:2022-11-29 09:10:26作者:心经结缘网
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亘古男儿一放翁” 忧国孤臣泪 平胡壮士心

--谈“亘古男儿一放翁”--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肖旭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南宋前期,由于金兵入侵,汴京沦陷,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样的巨大社会动荡中,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激发了爱国热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亡国的惨痛,抒发了故国之思,提出了抗战卫国,收复失地的要求。陆游以悲壮激昂的诗歌,唱出了那个时代抗战卫国的最强音。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充分地表现了时代的精神,他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家。

他的诗留传下来的有九千三百多首。中年以前的作品在诗集中不过百分之一。他曾说自己“六十年间万首诗”.诗人一直活到八十六岁的高龄,晚年还是“无诗三日却堪忧”.陆游是我国古代创作诗歌最多的诗人。

陆游的爱国诗歌内容很丰富,他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诗中那时时刻刻不忘祖国的热忱和忧虑,那种贯穿一生为祖国恢复大业而歌唱、呼喊的精神,不仅同时代诗人不可比拟,而且在全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十分突出的。下面做一些具体分析:

首先,从陆游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道路来看他的爱国思想。

一、是时代和人民哺育陆游成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出生后两年,北宋就沦亡,他从小经历了乱离生活,对异族入侵下人民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验。青少年时代的陆游接受了父辈师友爱国精神的影响,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抗战报国的壮志。他在《感兴》一诗中曾写道:“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在《跋周侍郎奏稿》一文中回忆说:他父亲从中原逃亡,渡过淮河,回到山阴老家,那时他已经稍为大了一点。看到许多公卿贤士与他父亲交游,每当谈到中原故土沦陷,宋高宗到处奔逃,经常是痛哭流涕,虽然摆上了饭菜,但都吃不下去。他父亲回家来也不吃东西。在《跋傅给事帖》一文中还回忆他父亲和那些公卿贤士人人自许以身报效国家,虽然当时金侵略者十分嚣张,但他们都不把敌人放在眼里。在这样的环境中,陆游自幼开始除了写诗作文章,同时还读兵书,学剑术,时刻盼望杀敌立功。他在后来的诗文中都有生动的记述。

绍兴二十三年(1153),陆游二十九岁,到南宋都城临安参加进土考试。秦桧的孙子秦埙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要让秦埙录取第一名,但陆游被录取为第一,秦桧大为恼怒。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又名列秦埙之前,加上他不忘国耻,于是秦桧竟然把他除名。秦桧死后三年,陆游才被任命去福建作地方小官。宋孝宗即位之初,有志于恢复,主战派逐渐被起用,陆游也被召至中央,赐进士出身。在陆游漫长的仕宦生活中,道路坎坷不平,曾四次遭受罢黜。如陆游积极支持张浚北伐。不久北伐军败于符离,主和势力又占上风,南宋与金国订立了“隆兴和议”,陆游被加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就是说他鼓动张浚北伐,由此受到罢黜。被罢黜的具体原因虽然每次不完全相同,但最主要、最本质的是他坚决主张抗金,恢复中原。他的爱国思想和抗金主张,是跟当权的投降派相矛盾的。因此,陆游的生活道路和身世遭遇是跟南宋时期投降和反投降的社会矛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得陆游抒情写志的作品,超出了他个人生活的范围而反映了深刻的时代内容,同时,由于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就使得他的爱国诗歌包含着深广的忧愤。

二、陆游一生写诗非常多,但他不甘心只做一个诗人,也不愿意别人只把他看作是一个诗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抗金的战士,连做梦也常常驰骋沙场,杀敌报国。他曾不止一次地写过类似这样的诗句:“投笔书生古来有,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容身有禄愧满颜,灭贼无期泪横臆。”(《晓叹》)他崇仰杜甫,特别赞颂他“胸次隘宇宙”的伟大政治抱负,而对他壮志难酬的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对后人把杜甫仅仅看作一个诗人,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政治家十分不满,写诗说:“后人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从这里可以看出陆游的人生态度,这对理解陆游及其创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写于在家乡山阴闲居时。“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开头两句是明志,却先从他当时的境况写起。陆游以垂暮之年,闲居乡里,在一个寒冬的风雨之夜,独卧孤村,在一般人是会感到十分孤寂凄哀的;但一生忧国忧民的老诗人,此时却不以个人的悲苦为念,也不顾自己已接近七十岁的高龄,年迈力衰,仍然热切地渴望着去为祖国戍守西北边疆。由于写出了“僵卧孤村”的处境,下句又用一个“尚”字作转折,写出身处哀境而不自哀,一心只想着报效祖国,诗人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感情,就更具有感人的力量。把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的四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移用到这里来评论爱国诗人陆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两句写梦中北征的情景,完全是想象之词。陆游在现实中没有机会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就常常托之于梦,写在梦中戎装出征,驰骋沙场。据人统计,陆游的记梦之作竟多达百首以上,这真是时代的悲剧。报国之志时刻存于胸中,客观环境中的某种景象或声音,一加触发,诗人便产生联想,幻化出浴血战斗的壮美情景来。例如他曾写过:“忽闻雨掠蓬窗过,犹作当时铁马看。”(《秋雨渐凉有怀兴元》)就是把风雨之声当作是金戈铁马的征战杀伐之音的。在这两句里,寒夜里的急风骤雨,不但没有引起这位孤苦老人的悲哀和恐惧,反而触发了他爱国忧民,渴求战斗的壮志豪情,竟幻化成奔腾的战马踏着北国冰河,追击敌人的壮丽的战斗场面。但“卧听”二字又传达出报国无门的悲哀和难言的愤慨。陆游年老而志不衰,一心献身祖国的精神是感人至深的。这首诗写得豪迈沉郁,悲壮感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写于宋宁宗嘉定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即公元1210年1月26日,诗人辞世之前。这首诗不只是写给他的儿子的,也是写给世世代代无数的炎黄子孙的。一首小诗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一颗伟大的灵魂。诗人活了八十五岁高龄,快要离开人世了,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呢?他把儿子叫到面前要嘱咐他几句。他说:“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人死了,原是一种彻底的解脱,什么事也不知道了,什么事也跟自己没有相干了,因而并没有什么值得悲哀和遗憾的。但是唯有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是诗人最大的悲哀和遗憾,是死后在九泉之下也放不下的。陆游是临终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话,而不是对皇帝或官府说话,他倾吐的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思想感情,没有半点粉饰和虚假。一般人的遗嘱不外财产问题或儿孙的立身处世问题,而陆游念念不忘的却是恢复中原、实现祖国的统一。他的思想是多么崇高,他热爱祖国的感情是多炽热、深挚和执着啊!这一终生遗憾怎样弥补呢?他接下去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我死后,南宋军队恢复中原的那一天,举行家祭千万不要忘记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这一喜讯啊!诗人不仅不能忘怀祖国的统一,而且相信祖国总有一天能够实现统一,表现了对抗金复国事业的坚定信念。

爱国诗人陆游,在高昂的爱国主义音调中结束了他一生的歌唱。《示儿》一诗,是陆游一生爱国精神的一个诗的总结,光辉的总结。这首诗和诗人其他的爱国诗篇,七百多年来曾引起过无数爱国者的共鸣,激励过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献身。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朱自请,曾对陆游的这首《示儿》诗作了崇高的评价,他说:“这是他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爱国诗》)

三、陆游是一个反抗性很强的人物,他虽然在政治上遭到排挤打击,屡受挫折,但既不屈服妥协,也不颓废消沉。他在成都范成大幕下任参议官时,因壮志难伸,常常借酒浇愁,放浪不羁,被人讥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他就索性以“放翁”自号,表示对反对者的蔑视和嘲讽。他因写诗抒发爱国抗金的思想而招致统治阶级的不满,竟以“嘲咏风月”的罪名被罢官,他索性以“风月”二字题名所居的小轩,并作绝句记其事。陆游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任知州,被指斥为“燕饮颓放”而免官,改为主管台州桐柏山崇道观,在成都闲居。诗人调离南郑前线,入蜀做官,雄心壮志不能实现,本来就极为苦闷,此时又遭到这样的打击,内心就更加悲愤。但他并没有沉溺在个人的不幸之中,消极颓废,而是更深切地关心国家,关心人民,怀着更强烈的爱和恨,发出了更加高昂激越的爱国主义歌唱。《关山月》诗就集中表现了诗人这种崇高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很有代表性,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的结合,通过它大体上可以了解陆游诗歌爱国主题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

《关山月》为汉乐府旧题,属于西域军乐的横吹曲,一般用来表现边塞战士怀人思乡的感情,情调悲凉哀怨。陆游却用来抒发爱国愤世的思想感情,情调悲壮激越,在艺术上表现了很大的创造性。全诗十二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前四句为第一段,从大的方面写统治阶级屈膝投降的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运用对比手法,对屈辱苟安只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危亡和人民痛苦的投降派提出愤怒的谴责。“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因张浚北伐失败,宋孝宗于隆兴元年(1163)下诏与金人议和,签订了屈辱投降的“隆兴和议”.到写作这首诗的1177年,前后正好十五年。明确点出“和戎诏”三个字,说明一切严重后果都由此产生,直接将矛头指向下诏议和的皇帝,这就使得这首诗在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尖锐性。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陆游反对投降路线的不妥协精神和无所畏惧的态度。第二句中的“空”字是“白白地”的意思,包含着诗人无限的感慨和悲愤在内。戍守边疆的将军本来是应该进行战斗的,因和议而没有战斗的机会,所以说是“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这两句说,醉生梦死的投降派在高楼深院里歌舞作乐,而战马却因不战而肥死,弓箭因不用而朽坏。这种景象对一个一心想为国戍边和恢复中原的爱国战土来说是十分沉痛的。诗人只是摆出事实,没有加任何评论,但在尖锐的对比中已寄寓了他批判的意思。

中间四句是第二段,扣住诗题中的“关山月”,写边塞疆场上戍边战士的境况。“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意思是,戍楼里传出来刁斗的悲凉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催促着月亮西沉,在这样的环境气氛中战士们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入伍时正当壮年,现在已经是满头白发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战士们既不能为国建立战功,又不能回乡跟家人团聚,这样的苦闷和悲愤,无处可以诉说,只有从悲凉的笛声里传达出来,可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关山月》调属于横吹曲,横吹曲都用笛子,这里的笛声传达的是悲凉哀怨的感情。眼前,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白骨,在清冷的月光下依然横陈在沙场上。“谁知”跟“空照”相呼应,把壮士们悲愤难言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强烈。而整个这一段跟上一段的意思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字一句都是对投降派提出的愤怒控诉。

最后四句为第三段,诗人将视野由边塞扩大到沦陷区的中原大地,写出了苦难中人民悲痛的感情和盼望恢复的殷切期待,同时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表达了恢复失地的坚强信念和对入侵者的强烈仇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意思是说,从古以来祖国的中原大地就曾不止一次地被入侵者武装占领过,但没有哪一个能站稳脚跟,在这里世世代代地统治下去。“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着巨大的苦难,不死以待中原大地的恢复,然而这愿望不知何时才能实现,人民只能流下失望的眼泪。这一段跟首段遥相呼应,表达出强烈的爱和恨,进一步加强了对投降派的批判。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对遭受外族入侵者蹂躏的苦难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屈膝投降的南宋统治阶级的愤怒谴责。内容丰富深厚,艺术表现则凝练集中,将多方面的内容汇聚在一起,表现出一个统一的爱国主题。全诗在结构上严整而富于变化,爱憎鲜明强烈,声情苍凉激越,风格沉郁悲壮,无论从思想或艺术上看,都堪称陆游爱国诗歌的代表作。

四、陆游从六十六岁到八十六岁去世,这二十年间,他基本上闲居故乡农村。“身杂老农间”的生活环境,使他诗歌的题材内容、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他对农民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和农民亲密往来,关系很好。这一时期虽然常常不免流露颓唐消沉的心境,但爱国热情也并没有消退,诗人始终记挂着要洗雪国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名作,写于绍熙三年(1192),当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陆游的爱国思想感情,不但没有因为年迈退休而淡薄,反而变得更加深沉执着了。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想到祖国的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而统治者却年复一年依旧坚持可耻的妥协投降政策,他不仅悲愤填膺,思绪万千,竟至夜不能寐,步出篱门,写下了这首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里的“河”指黄河,“岳”指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黄河和五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借以概括出伟大祖国的形象。“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五岳之高,都不是确数。当时黄河流域和五岳中大部分都被金人占领,诗人借对祖国河山壮伟形象的摹写和歌颂,表达出对祖国强烈的爱,并寄托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沉痛感情。这两句写得气势磅礴,一字千钧。三万里长的黄河,浩浩荡荡,奔流入海,五千仞高的五岳,巍峨峭拔,直入云霄。从这无比雄伟高大的形象里,传达出一种凛然不可侵犯 的威严与气势。其中所蕴含的感情,正与“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是一脉相通的,包含着对外族入侵者的藐视与仇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四句笔锋一转,感情由昂扬而变为沉痛。沦陷区的人民,在敌人蹂躏下经受了无数的苦难,日夜盼望着南宋的军队去解救他们,但是眼泪流尽,眼睛望穿,仍不见来。“又一年”三字,说明时间过了很久,生动地传达出广大人民的失望情绪,同时也就包含了诗人对享乐苟安的投降派的指责和批判。这是一首绝句,全诗仅四句,诗人将他的一腔爱国激情经过高度提炼,凝聚在一首小诗中。写得悲壮豪迈,深沉有力,表明诗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在诗艺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五、陆游的创作道路是跟他的生活道路密不可分的,他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走上了一条健康的创作道路,特别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完成了诗风的转变。陆游48岁时,曾在南郑边防前线过了将近一年的军中生活。进入四川的经历,使陆游更广泛深入地接触了生活,从历史到现实,从后方到前线,从自然景色到社会现象,从诗歌创作到军事活动,所有一切都大大扩展了诗人的心胸、眼界。尤其是在南郑军中,对抗金作战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他感到有了杀敌报国的机会,十分振奋,积极参与军事谋划。据《宋史·陆游传》记载,陆游曾向王炎筹划进取之策,他以为要收复中原,必须从收复长安开始,要收复长安,必须从收复陇山以西、渭水上游地区开始。这一建议与《山南行》诗所说的“却用关中作本根”正相符合。可惜王炎没有采纳陆游的建议。当时,陆游在王炎的幕中参加的活动很多,检阅部队,打猎练兵,听奏军乐,欣赏歌舞,看赛马,踢足球,有时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出去视察,有时在军营中处理文件。打猎时,曾刺杀过老虎;视察时,还与敌人发生过遭遇战。总之,生活内容十分丰富,洋溢着战斗激情,使陆游满怀希望和信心。

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南郑边防前线担任军职,因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调任成都府参议官,这对一个立志杀敌报国的战士来说,是一个极沉重的打击。他在一首题为《即事》的诗中这样表现他壮志难伸的悲愤:“渭水歧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城。”就在这年初冬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诗人怀着抑郁愤懑的心情,由陕入蜀,在经过剑门山时写下了《剑门道中遇微雨》:首句“衣上征尘杂酒痕”,从衣服和外形着笔,具体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政治上的失意和内心的苦闷。我们似乎看见一位狂放潦倒的诗人正风尘仆仆地向我们迎面走来,衣上沾满旅途上飞扬的尘土,苦闷时醉饮酒下的斑斑酒痕还隐约可见。“远游无处不消魂”,第二句写经过剑门时的感受。剑门山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上有剑门关,形势险要,为川陕之间的要隘。面对着李白曾经赞叹过的峥嵘而崔嵬的剑门关,诗人放眼望去,高崖峭壁,奇峰峻岭,处处是壮美的风光,令人不禁心荡神驰。“消魂”二字注家们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神往,心醉的意思,有的说是惆怅,苦闷的意思。其实它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矛盾的,既有神往,有喜悦,又有惆怅,悲愤。蜀中雄奇的山水曾经哺育过像李白、杜甫那样的前辈诗人,要说写诗,到四川去那是最好不过的环境了。然而,诗人渴求战斗,却从火热的边防前线撤退下来,到风景如画的锦官城去过闲居生活。因而眼前的风光愈美,便愈是触动他心中的隐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在上面两句的基础上,作者因渴求做战士而不能,便禁不住发出含义深长的感叹。意思是我这个人大概是注定了合该只做一个诗人的吧?现在在蒙蒙细雨中骑着毛驴入剑门关到蜀中去了。前代不少诗人如李白、杜甫、郑綮、李贺等都有骑驴赋诗的故事,因此“骑驴”二字不只是写眼前的事实,而且与上一句中“诗人”二字照应,暗含了作诗的意思。这首小诗,写得十分精炼而含义丰富。通过旅途感受,抒写了他渴望做战士而不能的苦闷心情。看似自喜,实则自嘲,寓悲愤于幽默之中,婉曲而富于机趣,读来耐人寻味。

“诗家三昧忽见(现)前,屈贾在眼元历历。”(《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三昧,本是佛教用语,这里指精深的道理。诗人以为现在忽然懂得了诗歌精深的道理,领会到屈原、贾谊何以能创作出那么感人的辞赋。“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天机,指织布机。云锦指美丽的锦缎。诗人以制作衣服作比喻,剪裁衣服不单靠剪刀尺子,要善于运用材料,做到天衣无缝,诗歌也不能只凭文字技巧,重要的是要有生活积累,然后写诗才能浑然天成。这些都是陆游从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的。

其次,陆游诗歌爱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对封建士大夫来说,爱国和忠君是不可分的。而陆游的爱国思想则包含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他说:“食粟本同天下责。”又说:“神州未复士堪羞。”着眼点不限于一朝一代,一君一姓。所以他的诗中经常写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他还写到中原出产的“洛笋”、“河鲂”,写到关中的“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诗人还担心中原长期沦陷,后生晚辈可能不知道祖国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了。《北望》诗说:“中原堕胡尘,北望但棒莽。耆年死已尽,童稚日夜长。羊裘左其衽,宁夏记畴曩?”儿童都穿着外族的衣服,不记得从前汉族的衣服了。在《送范舍人还朝》一诗中,说:“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念此气生瘿!”想到汴京一带的儿童说着外族语言,肺都要气炸了。尤为可贵的是,陆游把祖国的命运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三军老不战,比屋困征赋”,“郡县轻民力,封疆恃虏和”,“棰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这些诗句都是写国势危急而人民痛苦。陆游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样不能与诗人热爱祖国的思想分开。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习俗、语言、服装,在诗人眼中,都是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他认为人民最爱国,“忠言乃在闾里间”,“遗民世忠义”.他有许多诗赞颂冒着生命危险给南宋军队提供情报的北方人民,就是本于这样的认识。他对宗泽的联合农民起义军抗金是热情颂扬的:“君不见昔日东都宗大尹,意感百万虎与狼”,“巨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这里虽然称农民起义军为“盗”,但他认为“彼盗皆吾民”,而且他们是爱国的。

第二,对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陆游不仅热情歌颂,而且要投身其中。他的诗,不仅是写爱国、忧国的情绪,更表示救国、卫国的胆量和决心,并且声明要把生命交给这场正义战争:“一生报国有万死”,“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他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为光荣。“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这种精神,比历史上的其他爱国诗人如杜甫,以及南宋初年其他爱国诗人都更进一步。因此反侵略战争在他笔下就表现得豪迈、雄壮,“军书插鸟羽,戍垒候狼烟。渭水秋风夜,岐山绕雪天。”“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时。……飞霜掠面寒指堕,一寸赤心惟报国。”“大呼拔帜思野战,杀气当年赤浮面。”这是写他在南郑边防前线的军中生活。“杀气昏昏横塞上,东并黄河开玉帐。……阶前白刃明如霜,门外长戟森相问。”“追奔露宿青海明,夺城夜蹋黄河冰。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佩刀一刺山为开,壮士大呼城为催。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这是写他想象中的出兵北伐。不难看出,诗人的内心有时激动到狂热的程度,奋不顾身,不能自已。这一方面是从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如屈原、杜甫继承而来,但更主要的是他积极投身火热的抗战斗争,从人民的斗争生活里受到感染,受到激励,才能把正义战争写得气势磅礴,把抗战英雄写得雄姿英发。

第三,陆游较少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和单纯的报复态度,而这一点、是当时的许多爱国者都很难避免的。陆游竭力主张抗金,是从正义的立场出发,反对侵略,只要求恢复国家的统一安定。他的理想是“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黄河可以渡过,函谷关可以通行,四海之内各处都可以自由往来;这时,“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人们牵着马匹由古代燕国、赵国所在的河北地区出发南下,各类纺织品有的来自山东东部地区,有的来自江苏北部地区,种种物资广泛交流,这都表明祖国山河一统,人民安居乐业。诗人是不赞成向外扩张开边、挑起争端的。他希望各族政权互不侵犯 。各守疆界,和平相处,友好往来,人们生活安定。在《观运粮图》诗中,说:“不须绝漠追败亡,亦勿分兵取河湟,但令中夏歌时康,千年万年无馈粮。”他也不主张民族报复主义,只要求赶走入侵者。《长歌行》诗说:“尽诛非无名,不足烦戈铤。还汝以旧职,牧羊辽海边。”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告诉全国侵略者说:因为你们南下侵略,带来战祸,所以把你们全部处死,并不是没有罪名,可是你们既然投降了,就不必再动干戈,你们回到北方边塞去,仍然从事你们传统的畜牧生产。可以看出诗人歌颂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但反对穷兵黩武,痛恨入侵者,反对滥杀、报复。他认为“偏师傅可汗”就可以了。可汗,这里借指金国侵略者头目,把他们抓起来,其余的人只要放下武器就优待、赦免,“夜脱貂裘抚降将”,夜晚天寒,还要把貂裘脱下来披在投降的敌军将领身上,安抚他们。诗人在《战城南》诗中想象金兵“马前嗢咿争乞降,满地纵横投剑”,敌人已经放下武器投降了,然而又安慰这些降敌说:“诏书许汝以不死,股票何为汗如洗?”皇帝下令赦免你们了,你们为什么还吓得两腿发抖、满头大汗呢?像陆游这种态度,在古代是很难得的。“

再次,从诗人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来看爱国主题的基本特点。

陆游一直渴望横戈跃马,报国立功,不少诗歌直接抒发这种雄心壮志和投入战斗的强烈愿望。

但由于投降派的阻挠、打击,他始终未能驰骋疆场,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抒写壮志难酬的悲愤就成为陆游爱国诗篇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他对卖国求和,屈辱苟安的投降派,也常在诗中进行愤怒的谴责和揭露。有时又通过对古代英雄的凭吊或歌颂当代著名的抗金将领,来寄托他的理想和爱国热情。梁启超《谈陆放翁集》诗说:”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放翁!“这样的评论和赞誉,是完全符合陆游诗歌创作的实际的。

陆游的大量诗篇,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爱国诗作的特点主要为:

第一,最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是陆游爱国诗篇最突出的内容。他生当南宋朝廷屈辱卖国、中原大好河山沦于敌手的时代,抗击金兵侵略,收回北方失地,恢复祖国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和爱国志士的普遍要求。陆游的志向也就是做一名战士,投身抗金战场,杀敌报国,而不仅仅是做一个诗人。他说:”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意思是上马提刀、与敌人战斗的勇士,怎样能去吟诵诗句、发出秋天的知了那么微弱可怜的声音呢?诗人有许多诗篇就是表现他”铁马横戈“,”手枭逆贼清旧京“的豪情壮志。他早年作的《夜读兵书》诗说:”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诗人认为战士应当献身在杀敌的战场上,贪恋家庭妻子的行为是可耻的。直到八十二岁时,诗人还在《老马行》诗中说:”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诗人说他一听见擂起战鼓,就心情激动,意气风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为国家收复北方失地。陆游这种以身许国的精神,”气吞残虏“的气概,是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看到的。

第二,反对卖国集团,反对投降路线,表现了诗人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在《追感往事》诗的第五首中,诗人揭露了以秦桧为首的卖国集团的真面目:”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诗人谴责在朝的衮衮诸公只会为自己的身家性命打算,误国的不只是秦桧一个汉奸卖国贼。现在不要说没有东晋初年被称为有管仲才能的王导,就连为国担忧、在新亭望着北方故土而流泪的周顗等人也没有了。陆游在读了范成大《揽辔录》关于中原父老怀念故国的记述以后,写诗指斥卖国集团迫害打击爱国志士的罪行:”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卖国集团打击迫害爱国志士,为的实现他们与金人订立和约。所以陆游又多次在诗中反对屈辱求和的投降路线,《陇头水》诗说:”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荤金絮输胡羌。“诗人反对每年输送大量银两、绢匹去向金人乞求和平。在《醉歌》一诗中更明确指出:”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呜呼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卖国集团竟然把祖国心腹之地的淮水、淝水作为边界,把开封、洛阳地区看成全国的国土,诗人感到非常痛心,有酒也难以喝下。

第三,诗人对于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无限深切的关注与同情。诗人经常在诗中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遗民在金国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下,眼泪都流尽了,向南盼望南宋王朝的军队又过了一年。”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三秦,指陕西地区,这里也统指北方。散关,就是大散关,由陕西进入四川的要塞。陕西一带的父老兄弟感到失望悲哀,因为没有看到南宋王朝的军队开出大散关。”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大梁,即指北宋都城汴京。秋砧,指秋风传来捣衣的声音,表示秋天的来临。诗人想象故都又过了一个秋天,但迟迟没有收复,那里的遗民正痛心地哭泣。这些诗句都写出了北方人民年复一年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第四,诗人抒发的忧愤、抑郁的内心,慷慨悲歌,壮怀激烈。正由于反对投降,要求抗战,使陆游一再遭到排斥打击,因此他的诗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愤懑。他说:”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又说:”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春。“这类诗句都带有沉郁悲凉的色彩。而在另一方面,诗人又常常通过幻想或梦境来寄托报国理想,如”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松亭关,故址在今天河北省宽城县西南。梁州,古州名,约当今天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地区。诗人做梦也经常在川陕交界的边防前线,甚至一直打到了黄河以北。这些梦境固然表现了强烈的愿望,同时也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豪迈之中显得苍凉悲壮。

陆游诗歌的内容是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除爱国诗篇外,有的反映和同情人民的疾苦,有的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苛取“、”豪夺“的暴行,有的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的表现诗人的某种生活情趣等等。如《游山西村》一诗即表现了诗人由农村景色引起的欢娱之感和与农村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情谊。同时陆游也没有忽视当时农村的残酷现实和农民的痛苦生活。诗人说他自己是”忧国复忧民“.他还写了不少深刻地反映当时严重的阶级矛盾的诗篇,如《农家叹》,该诗控诉了封建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并且指出了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巧取豪夺。

陆游爱祖国,爱人民,同时也热爱生活。他有许多描写山川景物、抒发生活情趣,表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的作品。这方面的诗歌,题材也很广泛,清人赵翼《鸥北诗话》说他”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他从日常小事中品味出生活的乐趣,在自然景物上寄托爱美的情思。如写于成都的十首《花时遍游诸家园》、《梅花绝句》、《临安春雨初霁》等。

陆游的诗歌继承和发扬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有人认为”剑南集可称诗史“.陆游的诗歌又同时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部分作品如《醉歌》、《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草书歌》等,表现出奇丽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和狂放不羁的个性,很接近于李白,因此当时就有”小李白“之称。在诗歌形式上,陆游兼擅众体,尤以七律见长,”对仗工整,使事熨帖“,”易处见工“(清沈德潜《说诗睥语》)是其特色。陆游早年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但不为它束缚,而是广泛地学习前人,又重视生活实践,熔铸成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以豪迈宏肆为主,晚年写田国风光及闲适生活的诗,平淡清新,比较接近陶渊明。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