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发布时间:2019-05-31 11:02:22作者:心经结缘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

大明天界善世禅寺住持(臣)僧(宗泐)演福讲寺住持(臣)僧(如己)奉诏同注

此经以喻法为名。实相为体。无住为宗。断疑为用。大乘为教相初释喻法名者。金刚喻也。般若法也。金中精刚至坚至利能碎万物。此经能断众生疑执。取以为喻。故大品般若十六分中。以此经名能断分。波罗蜜是梵语。华言到彼岸。众生在生死海中无有穷极。修此般若到涅槃彼岸。盖大乘菩萨达生死即涅槃。则非度而度。非到而到也。经者训法训常。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谓契理契机故也。二辩实相体者。即一实相理也。经云若人得闻是经即生实相。三明无住为宗者。宗者要也。经云。应无所住。经中多以无住破著。故以无住为宗也。四论断疑为用者。由经力用能断妄执。故以断疑为用也。五判大乘为教相者。经云。为发最上乘者说。故以大乘为教相也此经乃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分三十二分者。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所立。尤译本无。又与本论科节不同破碎经意故不取焉。今注一本天亲等论。取其意而不尽用其语。以其语深难便初学故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结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者。指一经所闻法体也。我闻者。阿难谓如是之法我从佛而闻也。一时者。即如来说法机应和合时也。佛者觉也。佛是教主尊极名佛。舍卫者国名也。华言丰德。只树结孤独园者。只陀太子施树。给孤长者买园。共立精舍请佛而住。此说法处也。与大比丘众者。闻法之侣也。比丘者梵语也。华言乞士。上乞法以资慧命。下乞食以资色身。千二百五十人俱者。此诸弟子凡佛说法之处常随侍也。已上如是等六事。冠于诸经之首谓之通序。如来临灭度时阿难问佛。一切经前当安何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等语。非但我法如是。三世诸佛法皆如是。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此别序也。亦名发起序。以乞食为发起者。盖佛欲说无住相施故。先乞食以表发之。然佛以禅悦法喜为食。而行乞者示同凡僧。欲令折己慢幢生彼福德耳。尔时者当是时也。世尊者。世间所尊十号之一也。食时者。辰时也。著衣者服僧伽黎衣也。持钵者。持应量器也。次第乞者。佛心平等不择贫富也。本处者。给孤园也。洗足者。食讫而洗足也。敷座而坐者。敷坐具而加趺也。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长老须菩提乃此经发起之人。称长老者。以其德长年老也梵语须菩提。华言空生。亦名善现。从座起至恭敬。乃请法之敬仪。希有者。赞佛之辞也。善护念者。为护念现在根熟菩萨。与智慧力令其成就自行。与教化力令其摄受众生也善付嘱者。为付嘱未来根未熟菩萨。已得大乘者令其不舍。未得大乘者令其胜进也。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佛德之大。无过度生。然虽注意于般若度生。必待请问。故善现睹相知意。即首称叹希有。而后请问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发问之端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华言无上正等正觉也。问意以如来护念付嘱现在未来菩萨令成佛果。是菩萨虽发道心誓度众生求成佛道。未知其心云何安住大乘。云何降伏妄心。使至佛果不退失耶。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既赞叹请问妙称佛心。故印可云。善哉善哉。当为汝说也。而又诫约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现即会佛意故。唯然应之愿闻是法。然一经之大要。不过善现所问安住大乘降伏妄心。如来所答修行之法。亦不出乎理事二行破执断疑而已。具见下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善现双问安住降伏。如来但答降伏其心者。盖降伏妄心必安住大乘。举降伏则摄安住矣。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人与旁生具有四生。诸天地狱中阴惟是化生。鬼通胎化二生。皆属欲界。

若有色 色界天。

若无色 无色界天。

若有想 识处天。

若无想 无所有处天。

若非有想非无想 非想非非想处天。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此一段是菩萨所修理观具乎四心。谓广大心胜心常心不颠倒心。慈氏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第一即胜心也。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所怀之境广此大心也。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此胜心也。无余涅槃即如来究竟彼岸也。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了生佛一如。此常心也。无我人众生寿者。此不颠倒心也。若有四相谓之四倒。若一众生不令灭度。及见众生实灭度者。则未能了达本源。遂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名菩萨。我者。于五蕴中妄计有我我所。人者。妄计我生人中异于余趣。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一期果报即若长若短寿命也。此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菩萨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此一段理观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于法者。六尘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舍也。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初度摄后五度。盖施有三种。资生施。无畏施。法施也。资生施者。施以财物资他生也。无畏施者。持戒不恼无冤。忍辱不报有冤。法施者。精进不倦说法。禅定不差机说法。智慧不颠倒说法。然一切布施不过六尘。所谓六尘如床敷卧具饮食汤药之类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报。是为著相。菩萨行施了达三轮体空故。能不住于相。三轮者。谓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也。佛告善现。应如是不住于相而行施者。盖欲菩萨降伏妄心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此段恐人疑云。既离相施则无福报。故佛告离相之施其福转多。良由不住相施施契性空。性空无边施福无边。故举十方虚空以为喻也。论云。其义有三。一遍一切处。二宽广高大。三究竟不穷。已上答降伏安住问竟。

一断求佛行施住相疑 此疑从前文不住相布施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前段说无住相施降伏其心。是成佛之因。恐善现疑佛果是有为身相。故佛问云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善现悟佛问意。乃答不可以身相见。然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法身是体。应身是用。若知用从体起。应即是法所以无相。故论云。如来所说相即非相。若能了达此意。则一切世间之相无非真如无为佛体。故佛印可善现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此疑从前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两段经文而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论云。无住行施因深也。无相见佛果深也。因果之法既深。疑末世在迷钝根众生不如是能生信心。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佛答末世自有具福慧人。闻此般若能生实信。言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中云。有五个五百岁。今乃最后五百岁时也。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若论实信之由。从多佛所以种善根。闻此大乘之法。则能生信。至于一念少时生信。亦从佛所种诸善根而然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信心生一念诸佛尽皆知。凡有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佛智佛眼无不知见。所以得福无量。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盖译人略之耳。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 此返显违经非福。言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此结上文而证劝也。不应取法者。空能观之智也。不应取非法者。空所观之境也。论云。法有性相尚不应取。何况非法本无性相。又云。善如法尚不取。况不善非法。疏云。今言法者。说五阴空为法。五阴相为非法。即以阴空为药名法阴。有为病名非法。阴病既除空药亦遣。非法既谢在法亦亡。与论意正相淴合。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济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 此疑从前第一疑中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向说不可以相见佛。佛非有为。恐有疑云。何故释迦树下得道诸会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离性布施福报虽多。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然持经福胜者。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犹恐其于此取著。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此疑从上无为法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尘境界。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著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著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若言有证即著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离著。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著。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惑则不著有相。离智则不著无相。故无诤也。无所所行者。谓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谓善现迷己所证离著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行乃无作。土亦非严。非严而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著不名清净。故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崇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著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增胜而论。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经典等者。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说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奉持也。断执虽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诰云。如来有所说法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即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非离性。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故。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