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废储之争:刘邦吕后大斗法
(1)废储:刘邦吕后大斗法
可能大家也熟知刘邦的《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这首诗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这次废储运动的口叙实录式写照,刘邦虽然书读得少,但跟得读书人交流多,直接知识多,写起诗来也是不在话下,毫不含糊,不谦虚地说,刘邦也算是帝王中写诗写得最好的之一了,如果没有人能考证出他请人代笔的话,因为也不知是不是有背后强大的写作团队为他写就的,当然,这纯属开个玩笑,大家不必当真。
这诗当然也是直白易懂,本身就是反映刘邦心情的大白话,大意就是说,天鹅呀,大雁呀,一飞就是几千里。他们羽毛已经丰满,人家是随便飞来随便起,一飞冲天横绝四海。我们还真是不知怎么办,真没有招对付人家了。人家翅膀硬了,我老刘虽有弓来又有缴,可也是用不上啦。心肝宝贝啊,这可不是我老刘不想管你,而是天意也,我也没法子了。
其实写这首诗时,刘邦的处境基本上与当年项羽在乌江边“霸王别姬”时的情形差不多,“虞姬虞姬奈若何”,生离死别之际的钻心痛也,绝境中的无可奈何的挣扎,是多么地让人绝望,此时的刘邦才真正理解曾经的好兄弟项羽的苦痛,是那么钻心的痛。
当然刘邦和项羽项大王的区别是刘邦没有他那么自负,没有忆苦思甜提起当年勇,也不过多将责任推给老天爷,什么天要灭我非战之罪啊,刘邦大概是不会往这方面想的,拉屎不出赖地硬,那是要被人耻笑的。
总之,刘邦是实话实说了,没办法就是没办法,俺们爽直惯了,因为朝中盘根错节,各派政治势力都在为各自利益在搏杀火拼,还包括历史的种种原因和积怨的纠结,很多东西在互相掣肘,贵为皇帝的刘邦也是独力难支也,这当然有一点天意的成分在内,不过并不是说天要灭刘邦,这是事在人为,然后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刘邦还大方地承认这次博弈真是技不如人,我老了,真的不中用了,怨不了别人什么什么的。
因为历练官场的吕后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强大,刘邦甚至于要承认一开始就低估了她的政治智商和能量,所以到了后来刮目相看之后,也只能坦率地表达了自己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了。
大家也知道刘邦自从以48岁高龄在家乡沛县起义反秦之后,十几年的鞍马劳顿御驾亲征,还受过多次严重箭伤,50多岁登基以后身体每况愈下,病痛连连,看到自己时日无多,而汉皇朝又百废待兴,刘邦急啊,常为汉的江山社稷担忧,尤其是刘邦百年之后接班人人选问题真可谓是伤透了脑筋,让他觉也睡不好,寝食不安啊。
按理说,当时已经确立刘盈为太子,他又是嫡长子,应该是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不过后来刘邦发现刘盈过于“仁弱”,才华也很平庸,除了一颗善良的心别无长物的样子,担心他难以合格地继承皇位。因为在官场崇尚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也,有妇人之仁的人分分钟成为别人的“美味点心”,被人吃了还不知道是什么回事,根本是一点也不像刘邦,相信这样儿女情长的太子当上皇帝后,根本没有能力管理好江山社稷,所以就有了换太子的心。
而且,刘邦的宠姬戚夫人(前文多次讲过,这也是美色就是生产力的佐证也,嘿嘿)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才华出众比较有魄力,这方面和刘邦比较类似。加上戚姬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为新太子,所以刘邦也想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已经是下定决心的那种。
当然,其时废储程序还处于萌芽酝酿阶段,因为要换太子确实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资料显示,按照华夏传统习俗,大都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就是说宗族组织和国家权力组织的运作必须吻合,具体点说即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如果要废太子必须引发多方面的“政治地震”,因为这牵涉的场面太多触动的利益太大,阻力自然就大,如果不是万不得已,很多人是不敢轻言换太子的,说重了就是了动了国之根基,弄不好会发生大动乱。
直到汉十年,皇权争夺又出现了新的危机。
因为从大肆杀功臣中立威并赚足了政治资本的吕后野心越来越大,刘邦甚至察知了吕后有异心,也就是有代刘而王的迹象,她的那么多政治动作当然是包藏祸心,所以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为国储的程序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次刘邦是下了决心的,一方面要打击吕后势力巩固刘汉政权,另一方面也是有意取悦于自己的最爱美人戚夫人,一箭双雕也。
刘邦之所以心向戚夫人并为她强出头,那当然也有美色的蛊惑,好汉不打诳语,尽管刘邦知道要动了政权组织根基比登天还难,他要面对的是根深蒂固的强大传统继承法,虽然独力难支,刘邦还是乐意为自己心爱的戚姬去搏一搏,即使是碰得头破血流,他也要勇往直前,直至鞠躬尽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也是性情中人。
当然,可以预见的是,阻力非常地大,以至于作为一国之君的刘邦也感到处处受掣肘,也只有这个时候从来自信乐观的刘邦开始有点悲观厌世,恍然发现原来他也是一种权力傀儡,他的岳父吕太公才是一个最精明的政治投机家,以前得到吕太公的资助高兴得屁颠屁颠的,还以为是自己是大美男,吕太公倒贴美艳女儿给自己呢,原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是刘邦自作多情,他只是把刘邦当作“政治黑马”和潜力股来加以投资而已,现在他已经派自己的精明女儿吕雉来连本带利要收回去了,一切都是冤有头债有主啊,这世界确实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其实刘邦也只是人家手上放飞的一只风筝而已,线在别人手上,爱如何操纵就如何操纵,有时在恍惚之间刘邦总是有这样的不妙联想和大彻大悟。
不过,公平而客观点来说,吕雉作为刘邦的元配夫人,也是出生入死和刘邦患难与共过,当年在项羽军营里作为人质苦过黄莲,后来又因刘邦怕担当不了杀功臣的罪名,而替其一一除去帝国最强大的政治对手,铲除了大部分异姓王,巩固了大汉的大一统,让刘邦高枕无忧,也算是劳苦功高,是刘邦革命道路上同甘共苦的不可多得的战友,还是一个女中豪杰,政治智慧一点也不亚于刘邦也。
最重要的是,吕后在朝中人脉很广,很多大臣都是吕后的势力,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刘邦最心爱的戚夫人,除了美艳除了艺术细胞除了深得皇帝老公之心外,她在汉朝政治圈子里几乎是白纸一张,纯洁得很,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一点政治基础和政治能量,所以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政治对决,简直就是不对称战争,即使是加上皇帝的刘邦也勉强打个平手,甚至于实际上是处于劣势,因为刘邦要撼动的不是单一的人,而是根深蒂固的作为王朝政治的最强大根基宗法观念和宗法制度,这才是最要命的。
这也是刘邦此前对换太子犹豫不决的深层原因了,后来发现吕后的异动,才使刘邦为汉家江山放手要搏其一搏。而当刘邦把换太子的议题抛出去之后,简直就像是炸开了马蜂窝,沸反盈天啦。
刘邦甚至低估了曾与他甘苦与共的大臣们的反应。当刘邦多次征求亲近大臣的意见时,原以为会得到他们的拥护甚至于同情,却不想包括留侯张良在内的一班老臣,都强力劝他不要废除刘盈的太子称号。
因为第一个起来反对废储的就是朝中大臣,他们纷纷群起谏争,张良、周昌、叔孙通等汉重臣都坚决反对废长立幼。因为太子一位事关国体,非常重要,不可轻易改立,为大汉建立礼仪制度立了大功的大儒叔孙通这回也不耍滑头不做骑墙派了,而是坚决反对废立太子,还因废立太子一事说了一番非常具代表性的话:“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把太子上升到了天下之根本,叔孙通们看重的正是宗法制度治国,他们认为一旦制度遭到随意破坏,以后就会形成习惯,谁都可以因私心而随意朝令夕改,这对治国很不利,简直是灾难性的改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张良还考虑到了当时天下初定,汉朝统治根基未稳,各项规章制度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需要加以健全完备,而不能随便废除,也只有维护现状无为而治,不闹政治地震,才能安定天下确保大汉江山永固,这理由也是蛮瓷实的。
反正,基于政治大局,大臣们强烈反对废储。不过这却丝毫不能动摇刘邦换太子的初衷,因为刘邦和那帮老臣的着眼点不同,虽然也有偏袒大美人戚姬的私心,不过刘邦更多考虑的还是吕氏家族对刘汉的渗透。
弄不好会像异姓王一样让江山变色,换句话说吕氏就是当时最有威胁的异姓王了(而且外戚还更加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如果刘盈做了皇帝,母凭子贵,到时候不贤明的太子被母后玩于股掌之间,不就是等于江山易帜啦,这当然是我要考虑的重点,反正换的太子也姓刘,还比较有为,很像刘邦,又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作为后盾,这难道不也是刘邦在考虑汉之江山稳固之事吗?
因为角度不同,眼光就不同,既然都是考虑国之大事,为什么还拘泥于什么嫡长子才符合宗法组织制度才是正统呢?刘邦就特别反对此种食古不化的酸腐想法和做法,这是典型的腐儒行为,刘邦可是和腐儒斗了一辈子的人。因为是原则性的问题,刘邦当然也不会那么容易退却也,虽然刘邦知道他的对面是万丈深渊很难逾越。
最搞笑的就是那个因奏事碰到刘邦亲热拥吻戚姬而骂其为桀纣之主的大胆周昌,因为刘邦曾把要换太子的想法告诉他,并让他立马表上态。刘邦想周昌是其的老熟人老部下,自刘邦任泗水亭长时就跟着老刘,然后和刘一块儿起兵出生入死亲如兄弟,即使不支持也不会反对吧?居然刘邦最怕的事情却又发生了,因为周昌正是最坚决反对“废长立幼”的那几位大臣之一,简直是气死人也。
因为刘邦一问周昌换太子之事,有口吃毛病的周昌一听要废长立幼,立马勃然大怒,想要吃了刘邦的样子,人一急火攻心说起话来更加结结巴巴,他十分恼火地对刘皇帝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当然是急于反对而更加口吃说不清楚而“期期“的缘故,弄得刘邦这个当皇帝的也变得哭笑不得,只能在那干笑着,这个大胆周昌还真是吃了豹子胆,连刘邦都敢喷,估计刘邦以前也是太能从谏如流了,才把这班大臣给惯的。
周昌就是一门大炮,非常能直言,刘邦当然也知道让部下讲真话的重要性,这也是刘皇帝得天下的秘诀,绝对不会治他的罪,正因为周昌的仗义执言,据说后来还有了冷血吕后“跪谢周昌”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呢。要说吕后冷血,也就是因为没碰到让她感动得热泪盈眶的人而已。
反正眼看太子行将被废,另一个做出强烈反应的就是吕氏集团,尤其是这些年年老色衰常坐冷宫做“留守太太”的吕后,更是对色艺俱绝的宠妃戚夫人怨恨有加,如果刘如意能成功上位,那么此事的最大受害者就是吕后,她以后还哪有地方站?当然是利用自己多年经营得来的政治势力和能量来极力狙击和疯狂反扑了,利益才是搅动天下人的唯一杠杆。
最后吕后遂求救于帝国“智囊”张良,据说请动刘邦请了很多次也请不来的著名隐士“商山四皓”就是张良的妙计,也正是因为这几个很有名望的老臣的缘故,刘邦终于放弃了换太子的理念,愿赌服输。
其实,张良那时候也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眼看着功臣们不时受灭门之灾,他老人家也早已有了效赤松子游的退隐之心,不过形势危急之中,因为有人为吕后献计让她去找张良,也唯有满肚子计谋的张良才能救太子的危难。居然听说后来还发生了有点气急败坏发了疯的吕后先是屈尊下跪,接着又让自己的哥哥吕泽(作为一个刘邦的大将,其在军界的影响也不弱)去强迫不大理世事的张良设谋的事来,软硬兼施啊,可见换太子对吕家是怎样的生死攸关耶,吕家就靠刘邦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刘盈来撑门面了,老刘早就料到。
这事后来刘邦才知道的,其实刘邦也低估了毒吕后要保卫自己利益的决心和能量,认为她不会弄出什么惊涛骇浪来,最多就是茶杯里的风暴而已,以刘邦这个大风大浪里闯过来的一国之主,绝对没有摆不平的政治风波,居然就在吕后那里跌了一跤,后悔不及,因为他老人家怎么也想不到,她能请来了他自己怎么请也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始料不及也,简直是眼镜片碎了一地。
张良当然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虽然他那时已经因为自保需要不太理国家大事,不过他可能也认为换太子非同小可,而且又受到了吕后之重托,他是一个能坚持原则的人,也可能不想坏了祖宗规矩,而且他是一个很守信用的人,他要办的事绝对不会推托了事,答应了的就一定得办妥,牙齿当金使,这个刘邦和他共事多年就知道了他的这个脾气,让换太子一事影响国家稳定也不是儿戏啊。
不过张良也没有具体干些什么,就通过吕泽对吕后献计说:“现在天下太平,皇上也已经不像战争年代那个时候听我的话了,而且皇上现在那么宠爱美艳戚姬,也正是因为爱才动了换太子的念头,即使是我再以言语劝谏他不要废长立幼,这已经不是靠口舌就能保太子无事的了。不过我知道皇上历来非常看重‘商山四皓’(就是隐居在商山的四位年长高士,都曾是秦的博士,很有才学和治国本领),却多次去请他们出山也始终请不来,你们也知道皇上对儒生是怎样的一种态度了,呼呼喝喝大骂竖儒什么的,这四位方外高人就因为皇上对臣下态度一贯傲慢无礼而不出山的。现在能救得了太子的可能就是他们了,如果你们有办法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当太子的老师,让他们天天陪着太子读书,尤其是上朝之时陪伴太子,并让皇上知道,然后认为太子受高人指点一定很有才华并深孚众望,那么可能会让皇上改变主意,试试无妨。”
吕后听到张良这么一说,也不知这灵不灵,更不知能不能把那四个世外高人请来当太子的老师,反正也没法子了,就死马当活马医吧,立即付诸实施。吕后先派吕泽让人带了太子的亲笔信,还带了一份厚礼,用低三下四的言辞商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这四位高士也就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不知什么原因居然这次不再矜持,竟然全都来了,成了太子同车同游的老师,这已经是后来的事了。
唉,这汉十二年还真是刘邦多灾多难之秋,大家也知道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致命箭伤,现在病更加严重了,没几天活头了。
可是,此时刘邦主导的废立太子程序还是一无进展,这让刘邦怎么会死得瞑目啊
,他现在一门心思就是要为心爱的戚夫人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立如意做太子。
(2)政治式整容:戚姬与“人猪造型”
张良也曾当面劝谏过刘邦,后来索性托病不再上朝。而作为太子太傅的叔孙通还以死相谏,为了息事宁人,刘邦也曾假装听从,事实上刘邦对废立太子的想法从来没有改变过,那确实也是刘邦的一种保江山社稷的策略,非要坚持不可。
直到一次朝宴,刘邦才猛然发现他从来认为不成器的太子身边有四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相伴,他们胡须、眉毛都白了,但是穿衣戴帽却非常讲究,很有点道骨仙风的超凡脱俗清爽样。
刘邦当然很奇怪,就好奇地问这四位老者是谁?为什么和太子在一起?四位老人争着上前回答刘邦,并各自报了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哇,不听不知道 ,一听吓一跳,这不是刘邦多次请也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吗?当年他们拒绝出山为官,宁愿过乐道安贫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明志:“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从这些诗句里就知道他们清高得可以,刘邦还吃了闭门羹,为什么逃避我而要跟随我的仁弱儿子呢?刘邦百思不得其解,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偏差,于是忙问其故。
于是四位老人上前向刘邦谢罪道:“陛下轻视儒生,又爱骂人。我们因为不愿受辱,所以才谢绝了陛下的邀请而宁愿隐居深山老林。如今听说太子仁孝恭敬,是个宽厚仁爱的人,还能礼贤下士,尊重和爱护天下读书人,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爱戴,所以我们就来了,一齐来做太子的宾客。”这他妈的“商山四皓”怎么说这话这么肉麻啊,简直就像是拿了人钱财替人家做广告的托,一点风骨也没有了,这还是以前那些清高孤傲的世外高人吗?刘邦不禁突然有点犯迷糊起来,刘邦的儿子是什么德性他还不知道吗?这怎么就像是变性了一样啊?
后来,刘邦最终也想通了,能得到名满天下的“商山四皓”相助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厉害的政治动作,广告效果绝对是出来了,而且从这方面的运筹帷幄也说明了吕后非一般的政治手腕,幕后活动和策划确实是搞得十分成功,深不可测的政治毒妇啊,至少刘邦不能请动“商山四皓”,单单这一点刘邦已经是输了,不管是用的什么手段,刘邦也只能无话可说无计可施。
我确实老了,不服老不行啊,怪不得我一说要换太子,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拼命反对,除了陈说利害以外,还对刘盈赞不绝口,都说他聪明过人,深孚众望,原本是吕后在后面使横手啊,自己太小看吕后了,刘邦是这样想的。及至“商山四皓”一来,刘邦更加知道大家很同情太子,有了四位大贤辅佐,更是如虎添翼,孤家寡人的我和遭人嫉恨的戚美人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了,他们已经成为了鸿鹄大雁,能横绝四海了,我还能怎么办?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头,除了消除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没有什么条件可说,从此以后刘邦再也不提废立太子之事了,省得卖力不讨好。
于是,刘邦最终也只能无可奈何地对“商山四皓”说:“那就烦请四位大贤好好辅导教化太子了,这样国家就有福了。”说完眼泪差点就流了出来 ,不知是为太子流还是为如意流甚至于是为自己流的,落花流水春去也。
四位老人敬完酒,便潇洒地离去。看着离去的四位老人的背影,刘邦突然有一种很柔弱很失落的感觉,像被一种无形力量抽空了的那种十分空洞的感觉,革了十几年命,到头来居然作为人主的他已经没有能力再指点江山,那种心情更加是伤不起,太伤心了。
然后刘邦指着他们对戚夫人说:“亲爱的,不是我不管你,我已经是尽力而为了,为了你也为了我,我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位大贤人都来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难以撼动太子地位了啊!看来我们的儿子如意是当不上太子了,这只能说是天意弄人,吕后真是一位好主子啊!还是你以后的好主子,难怪连我最信任的樊哙也和吕氏集团眉来眼去了,吕后够老辣嘛。完了,完了,全完了,这可什么办?”一听到自己的皇帝老公也无能为力,戚夫人那个悲痛难以言说,立马就失声痛哭,看到自己的心肝宝贝哭成了泪人儿,刘邦也没招了,只好语无伦次地对戚姬说:“别哭啦,宝贝,来来来,为我跳一曲曼妙的楚舞吧,我最喜欢看你跳舞了,我也来和唱一首楚歌吧:鸿鹄高飞啊,一飞千里。羽翼已丰啊,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啊,还能怎么办。即使手有弓箭,对于高飞的鸿鹄也没有什么用啦,根本不能伤害得了它的……。”
就是在这种忧心忡忡情意绵绵的氛围下,刘邦伤心地唱完了歌,戚夫人早已哭干了眼泪,还真是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反正光哭也没用,最后也只能罢酒上床睡去,管他天塌还是地陷,无所谓了,连命都可以丢掉,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不丢弃的,刘邦算是看破了……。
刘邦在废储如此重大的帝国政治运作上,干脆利落地败给了自己的大老婆,也预示了他死后吕氏集团的绝对坐大,然后是千篇一律生生不息的“秋后算账”。
为什么千百年来人类总是喜欢在自己发明的“权力游戏”的召唤下,高举利益的利剑前赴后继地自相残杀呢?难道利益是高于生命的唯一选项吗?甚至于到头来自己也成了利益的陪绑也在所不惜?果然人类是最有思想的破坏性动物?我不知道,可能,这源于一切的欲望……
总之,这夺嫡未遂之仇吕后绝对是要报的(而且革命形势的发展也需要她这样做),还有那由来已久的冷宫春怨也一并清算。只是刘邦没有鞠躬尽瘁之前也只能暂时隐忍罢了,君子报仇也不用十年呢。
果然公元前195年(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日,刘邦在长乐宫两脚一伸,吕后的儿子刘盈承袭帝号做了大汉皇帝之后,吕后就加紧了打击戚夫人这个政敌加情敌的步伐,反正戚姬的所有力量基本上就是从刘邦那里得来,“保护伞”一被收起,基本上长袖善舞的戚大美女在官场上也处于了“裸奔”的状态,要怎样羞辱都没有多大障碍了。
当然,吕后是一个历史上配享本纪(和她的老公一样)的准皇帝级政治人,她不仅仅只是想要了戚夫人的命,最重要的是要清除威胁自己儿子皇权的赵王刘如意,不然的话能变天的可能就是这个类刘邦的戚姬宝贝儿子了,要是这样,到时候连哭都没眼泪了,官场从来不相信眼泪和温情,于是围绕如何废掉刘如意进而斩草除根的大小政治动作由此出笼,而且从来没有消停过,同时通过打击刘姓王动摇大汉统治根基,为吕氏集团在政坛的崛起腾出位置。
首先,吕后先是把成了“无牙老虎”的戚夫人囚禁起来,然后以此为饵派人多次召赵王进京,使他成了“笼中鸟”再加以炮制。
不过跟着刘邦打天下也十分忠于大汉的丰沛集团骨干分子当时是赵国丞相的周昌,却识破了吕后的奸计,于是从中作梗阻止了刘如意去京城,当年连刘邦都敢严肃批评的贼大胆周昌对使者说:“高皇帝把赵王托付给吾等叔父辈,而且赵王年纪还小,我们就有看护的责任,不然就是失职。以我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我当然也知道吕后怨恨戚夫人(他本人就曾亲眼撞见刘邦和戚夫人旁若无人地亲热),这是一种历史纠结,吕后这一召,当然也是想把赵王骗到京城一并杀掉,这也是我不能让赵王前去送死的理由。退一步说,现在赵王还有病在身,不便去长安赴命,你们还是请回吧。”
周昌这个口吃佬曾经在刘邦废储时力挺刘盈,吕后曾经感恩戴德到要跪拜他,可惜这么一阻挠,以前的恩情似乎也不记得了(官场翻云覆雨是常事,凶险得很,什么时候被吃掉都不知道),不过吕后虽然对此非常恼怒,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好来一招调虎离山计把保护赵王的周昌召到长安来,来个釜底抽薪抽起了能主事的,减少阻力之后,派人再去召赵王刘如意。
吕后做了这么多小动作,当然也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宝贝儿子的位子,可以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据说以前英布谋反,鉴于刘邦已经年老体弱,有人建议太子带人马去灭英布立军功以赚取政治资本,刘邦也正有此意,不过太子心地善良能力平平,吕后也怕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班将军不服太子,甚至于给他颜色看看就不妙了,反正胜了他也还是太子,如果败了那就麻烦了,被人家抓个现行估计连太子位也要丢了,这不正是间接益了和太子争位的赵王吗?不笑死戚夫人才怪,想当年吕后在项大王的营地忍辱含垢,甚至于几乎有被生烹的危险,戚妃却在刘帮膝下承欢,吹萧弄玉,倚门而歌,长袖善舞,风情万种,不知今夕何夕,多少潇洒写意,现在你还想这样,没门!
所以,聪明吕后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去冒险,还是力主皇帝御驾亲征,刘邦也知道对付英布这种老军棍绝非易事,太子“固不足遣”,不然的话弄出一些笑话来自己的老脸不知往哪搁,一世英名也从此毁了更加得不偿失,最后才临时决定挂帅亲征的,倒是慌得曾放言皇帝不会亲征的英布有点难受,此是闲话。
(3)毒死赵王刘如意
反正,吕后就是处心积虑要解决掉阻着地球转的戚姬宝贝儿子赵王刘如意,做梦都想他横死的那种,谁叫你专抢吕后的风头呢。
关于这个,最终毫无悬念的是刘邦死后戚夫人和刘如意双双被心狠手辣的吕后害死。甚至于戚夫人一门全让吕后给收拾个干净,大家基本上都知道这段历史上最著名的残杀案,刘如意被毒死,最惨的就是曾经倾国倾城的大艺术家戚夫人成了史上最具创意的“人彘”造型,被砍了手脚,还挖眼熏耳,用药毒哑,扔到茅厕里当猪养,这种惨绝人寰的报复连吕后的亲生儿子刘盈都看不过眼,大骂兽性大发的母亲是“此非人所为!”也就是说吕后不是人也。
果然是女人之间的战争有时更加血腥和残忍,更加花样百出,戚姬那断手断脚的“人猪”造型令古往今来多少枭雄都心惊胆战,所以女人是不能轻易得罪的。斗了几千年,死了很多人,这样的一种活法有时候还真是让人眼前一片漆黑,只一个绝望了得。
出来混,迟早要还。官场里混的很多人有时是死都不冤枉的,春秋无义战,冤冤相报也。
话再说回来,当赵王接受吕后诏书动身赴京,还在半路上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原本仁慈有加政治智商却不高的汉惠帝刘盈知道母后一心想干掉自己的兄弟赵王,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居然动了要保护自己兄弟的心思(这和著名的春秋时期卫国公子代兄弟去死的“李代桃僵”故事十分类似),就先行在路上把赵王接回宫中严加保护,甚至于到了同吃同睡须臾不离的地步,生怕自己不在母亲就杀了赵王,果然是兄弟情深也。吕后还真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耶,只能骂自己的宝贝儿子是吃里爬外笨蛋一个了。
反正这皇家两兄弟玩起了“一致对外”的把戏,让作为皇家话事人的吕氏,也大有自己不是刘氏家人是外人的奇怪感觉,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刘如意曾几次险些取代了刘盈的太子位子,也险些让吕后在自己最看重的政治地盘上输个精光),这也更加激起她的斗心,非要把刘氏有为子弟击溃才心安,而且在刘盈目睹了自己的母亲太多狠毒忧郁而死之后,临朝称制的吕后更是加快打击刘氏家族的步伐,进行雷厉风行的人事大洗牌,分封诸吕,篡党夺权,几使刘氏江山变色,要不是机智计王陈平联合周勃铲平吕氏势力,估计刘氏天下基本上也尽失了。
总之,吕后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级女人有的是手腕,要搞死一个人她有的是计,而且这机会也不用等得太久。
公元前194年(孝惠元年)十二月一天清晨,阳光明媚,生性软弱的汉惠帝少有的心情舒畅,于是兴致勃勃地出去射箭玩乐,于是等待时机的吕后立马瞅准了这个空档,加害年幼不能早起的赵王,因为赵王的“保护伞”刘盈出去了。
吕后一听到赵王独自在家,立马派人给赵王灌了毒酒,等到在外面玩够了的汉惠帝刘盈回到宫中,赵王已经中毒死去多时,心地善良为人仁柔见不得血的刘盈直怪自己麻痹大意害死了弟弟,捶胸顿足泪流满面的样子,我怎么就这么浑啊什么什么的,开始患上了忧郁症。
等到吕后做戏做全套上演宫廷权斗连续剧,把美艳戚姬搞成惨不忍睹的“人猪”酷造型让自己的宝贝儿子亲自观看之后,刘盈受到的刺激更大,差点得了失心疯,不仅不顾皇帝威严当场像小孩一样失声痛哭,还大骂自己的亲生母亲不是人,为了权力什么丧心病狂的坏事都干得出来,经此变态事件的强力刺激,忧郁症更加严重,几乎是到了不能理政的地步,每天纸醉金迷饮酒作乐,放纵无度的结果是把自己的身体也搭上了,从此一病不起。
皇帝不能理事,正好很有权力欲的吕后取而代之,我等这个等得花儿也谢了,以前刘邦驾崩时想撤掉那班军权在握的将军都不敢动作过大,怕他们造反,现在我可以垂帘听政做“幕后皇帝”了,何乐而不为?正中下怀也,想这一天想得眼都瞎了。
所以趁着皇帝儿子不能视政,吕后马不停蹄进行了人事大换血大洗牌,首先调淮阳王刘友去接替横死的刘如意做赵王。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吕氏外戚集团的实力,这年夏天还下诏追封郦侯吕台的父亲吕泽为令武侯,试探一下朝中大臣们的反应,加强舆论,接下来便加快了对刘氏诸王加以残害的步伐,以便建立吕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