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结缘网

这座山坐落着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却也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

发布时间:2019-07-06 11:17:11作者:心经结缘网

在中国,名山多与佛家或道家息息相关,或者深山藏古寺,或者是“洞天福地”。佛与道有着自己的阵地,却也会为了争山而斗法,于是,在漫长的时光中,有的成了佛教名山,有的成了道教名山,有的却几易其主,在佛道相争中,慢慢演变成佛中有道、道中有佛,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

这座山坐落着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却也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

安徽天柱山,便流传着佛道争山的传说,它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却也坐落于此。来到天柱山后,没有立刻进山,而是在山底,慢慢的走进三祖禅寺,走进天柱山浓郁的宗教文化。

这座山坐落着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却也是道家的“第十四洞天”

三祖禅寺又名乾元禅寺,始建于公元505年,位于天柱山南面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宝志禅师开创,梁武帝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僧璨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道信,于公元606年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三祖禅寺原本的建筑早已在时光的辗转中消逝,然而,站在重建的寺庙前,依旧可以慢慢翻开,那尘封的历史痕迹。

沿着“三祖圣境”牌坊,走上架空的石道,石道两边是放生池,前方,便是三祖禅寺。石栏全是青天石构建,每根石柱顶端,立有神形不同的佛家石狮,石栏板上精刻着形态各异的龙,还未走进禅寺,便已感受到禅意。

三祖禅寺背倚天柱,面临潜河,依山就势,高下相望,掩映在凤形山山间。山与寺,在这里共存。修葺一新的建筑没有经过时光的沉淀,却背负着1600余年的岁月,自有其底蕴。走进山门,拾阶而上,没有刻意去探寻禅寺的建筑,只是借由这个载体,回望曾经。

曾经,三祖禅寺地位崇高,三祖僧璨驻锡,公开弘扬禅法,精心著述中国禅宗第一部经典《信心铭》;公元758年,唐肃宗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僧璨名“鉴智禅师”,赐其舍利塔名为觉寂塔。曾经,三祖禅寺几度兴衰,北宋时,这里香火鼎盛,高僧辈出,“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南宋末年,元兵南侵,寺院被毁,直至明朝中叶,方得以重建;明末再毁,清朝乃至民国衰败,仅得以维持香灯不灭;建寺1500年后,三祖寺开始重建,直至今日模样。

此行只是来到三祖禅寺,却不可避免的,深入天柱山浓郁的宗教文化,天柱山灵绝的山水加上历代帝王的加封,迎来了佛道争山斗法,佛教禅宗三祖祖庭坐落于此,道教同样视其为仙山宝地。《道经》说司命真君居住天柱山,山中有司命洞府。天下名山分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被列为第十四洞天,第五十七福地。

公元505年,梁武帝的国师宝志和尚与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都奏请梁武帝,将凤形山赐之于己,一个想建刹传经,一个想建观布道。武帝先学道,后转向事佛,不愿偏颇,就让二人各显灵通,以物识地,得者居之。

宝志和尚就是民间流传的济公活佛,他是建康(今南京)道林寺的高僧,有名的疯和尚,手持锡杖,“以锡杖卓地为记”,白鹤道人手持拂尘,他的拂尘可以化为白鹤,“以鹤止处为记”。传说白鹤道人闻旨,先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化成一只冲天白鹤,飞向凤形山。宝志待白鹤飞去后,将手中锡杖掷向空中,化为一条巨龙,尾随而去。白鹤飞至凤形山顶,正要敛翅落地,忽闻身后狂风大作,雷鸣电掣,便掉头东飞,落在白鹿岗上,复成一把拂尘。巨龙飞至凤形山顶,仍复作一根锡杖。

须臾,二人行至谷口,各寻己物,宝志收起了锡杖,只见清泉汩涌,因名“卓锡泉”,后人凿井起名“卓锡井”;白鹤道人收起拂尘,泉涌水流,因名“白鹤泉”。据此,梁武帝下诏,令宝志禅师于凤形山建刹,白鹤道人在白鹤岗建观,并赐名“山谷寺”和“白鹤宫”。唐宋时期,天柱山佛道两教盛极一时,寺观达百余座,房屋3600余间,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

作者简介:觉非行记,旅游体验师,旅游摄影师,各平台旅行家。

新浪微博:@觉非行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心经全文

  • 心经唱诵

  • 心经讲解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