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的父亲当官被贬到岭南,他自小在新州(广东省新兴县)长大。很不幸他父亲早逝,只好跟母亲相依为命,以卖柴为生,日子过得比较艰苦。后来他听到一个客人诵读经文,豁然开悟,就问客人念什么经。客人回答说是《金刚经》,并告诉他是从黄梅县五祖弘忍那里学来的。惠能安置好母亲之后,只身来到黄梅参拜五祖。五祖弘忍问了一句刁难他的话:“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呢?”惠能的回答很有水平:“人虽有南北的分别,难道佛性有南北的分别吗?獦獠身与和尚身尽管不同,但是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甚么差别呢?”
五祖弘忍五祖弘忍知道他是根器很好的弟子,为了避免别的弟子的妒忌和怨恨,就安排惠能去做一些比较低级的工作,例如劈柴、舂米、煮饭等。
当时神秀已经跟了五祖弘忍多年,并且当了上座的教授师。所谓教授师,是当有新弟子进来,先由神秀给他们上课,弟子有了一定水平之后,才能够接受五祖弘忍授课。等到弘忍打算传衣钵时,他让弟子们上呈一首偈,以此来衡量他们的的觉悟程度。只有两人上呈了偈,就是神秀和惠能。
神秀到底要不要上呈这个偈呢?如果上呈,为求佛法则为善,为求衣钵则为恶。神秀的内心中是希望得到佛法,对于衣钵他看得实在没那么重。如果不呈偈请五祖弘忍印证,终究不知道自己水平如何。这是一个两难选择,为此他纠结了好久。最后神秀作好了偈,打算上呈。当走到法堂前,总是心中恍惚,汗流浃背,前后四天,总共来回十三次都没敢上呈。在《坛经》中记录了如此具体的数字:四天、十三次。《坛经》是由惠能的弟子整理而成的,他们为何对神秀的内心世界和神情动作如此清楚,则不得而知了。
六祖惠能最后神秀在夜黑风高的三更时分,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偈写在法堂前的墙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弘忍看完之后私底下语重心长地对神秀说了一大番话:“你这首偈,未见本性,只不过是个门外汉,还没有登堂入室。这样的见解,觅无上之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需要认识本心,见自家本性,不生不灭,时时刻刻都能见自性,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如果有这样的见解,才真的是无上菩提的自性。你回去好好想想,再重新作一首偈来。”可是那段日子,神秀江郎才尽,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是写不出来。
现在轮到惠能上场,他盯着墙上神秀的偈。墙上的字认识他,而他不认识墙上的字,他压根就不认识字。他叫人把墙上的偈念给他听,继而他说自己也有一首偈,让旁人帮他写在墙上。旁人嘲笑惠能不识字。惠能说了一句不亢不卑的话:“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旁人听后,知道惠能不一般,一改之前的嘲笑之姿态,认真严肃地说:“我帮你写,你说偈吧。他日一旦你成佛,先来渡我,千万不要忘记。”于是惠能吟诵出了他那首震撼古今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自性自度有人看了六祖惠能的偈,以为比神秀有更高的水平和境界,六祖惠能能够明心见性,而神秀未能做到,就对神秀嘲笑和否定。这是极其错误的思想。从这两首偈来看,惠能的境界固然高,但是惠能自己也说,他这是接引上上等慧根人的法门。上等慧根的人尚且不多,上上等慧根的人就更少了。惠能的偈,对于一般的人,是没办法学习和借鉴的。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是对一般人可以学习,可以操作的。时时的观照自己的内心,让内心保持时刻的清静、干净,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非常的通透和明照。
五祖弘忍看见惠能的偈,知道他已经见性,为了保护他,就把他的偈涂抹掉了。第二天,弘忍来到碓坊,见惠能在弯腰舂米,两人打禅机。
弘忍:米熟了没有?
惠能:早就熟了,只是还欠人筛一下。
弘忍用竹杖敲了三下碓,惠能会意,三更时分静静地来到弘忍房间。《西游记》中菩提祖师在孙悟空后脑勺敲打了三下,孙悟空三更来到菩提祖师房间学习长生不死的地煞七十二变,吴承恩就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
弘忍给惠能讲《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悟,脱口而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弘忍给惠能传了衣钵,让他往南方去,以免受人加害。之后的十多年,惠能遭受恶人寻逐,《六祖坛经》中从来没有说这些人是神秀派来的。这些恶人是什么人,不知道。
惠能逃难因为这样,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为顿宗,北宗为渐宗。而惠能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意思就是说,本来佛法不分顿法和渐法,也无所谓顿宗和渐宗,只是人的慧根有差别,有些人慧根好,很容易就顿悟了,有些人慧根不高,则适宜渐修。是顿悟还是渐修,则是看人的资质了,相当于是因材施教,什么水平的人适宜用什么方式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没有什么高下的分别,适合自己的就好;药无分贵贱,对症的药就是好药。如此说来,六祖惠能并不排斥神秀的渐修法,把他当做八万四千法门当中的一个。五祖弘忍当初在众弟子面前评价神秀的偈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可见,五祖对神秀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尽管他慧根不及惠能。
惠能与猎人话说慧根高的人,依佛家的观点说,那是他过去无量世无量劫所积累的福报,才有今世的慧根,这样也是在过去世过去劫一点一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还是先有过去世的渐修才能够有今世顿悟的慧根。如同水从20度逐渐地烧到100度,这是渐修的过程,100度后沸腾则相当于顿悟的过程。顿悟还得有渐修的前提来支撑。惠能固然是了不起的人物,不能因为他的了不起而否定神秀的优秀。“本来无一物”固然契合佛法万法皆空的本质,但是对慧根不如六祖惠能者则感觉无从下手;反而“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让一般人有着力处。
曾经有一位聪明和尚跟一位愚笨和尚,两人都跟一位大师学习。聪明的和尚,他悟性很高,因此,各种法门他都去学习和尝试。而另一位愚笨和尚,真的笨到离谱,今天教他什么东西,明天都忘光了。大师只好安排他去扫地,只告诉他四个字“涤除尘垢”。他就天天在扫地,每挥一下扫把就念一次“涤除尘垢”。几年后,愚笨的和尚他开悟了。而那位聪明的和尚,还在各种法门里面纠结着。这个故事就是讲愚笨和尚通过渐修,从而达到顿悟的效果。
涤除尘垢武则天是虔诚的佛教徒,在今天佛经开篇处基本上都有这样一首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首《开经偈》就是武则天所写的。武则天迎神秀入京,亲加跪拜之礼。当她请神秀当国师时,神秀却说:“我没有这个资格,传承衣钵的是师弟惠能禅师。”
对于南北宗的分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惠能说:“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凡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他并不否定神秀。神秀也非常敬佩惠能:“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佛理,我不如他。而且他得到五祖亲传衣法,不是没有缘由的!我只恨山高路远,不能去亲近他向他学习,虚受国家恩典。”
通过这些事情,可以看出神秀虚怀若谷,能中肯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他没有因五祖传惠能衣法而刻意隐瞒和否定这些事实,他非但没有嫉妒和怨恨惠能,倒是对他非常的欣赏和敬重。五祖弘忍认同惠能的同时,也认同神秀,只不过世界上有一位比神秀更具有佛智的惠能,他更适合继承禅宗的衣钵。
反而是神秀的徒众讥笑六祖惠能不识字。历史往往就这样,两位开山泰斗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推捧,而他们的徒众之间则互相谩骂、仇视,甚至互相残杀。惠能和神秀惺惺相惜,而他们的徒众则互相讥讽和争斗。理学宗师朱熹和心学宗师陆九渊是好朋友,惺惺相惜,而他们的徒众则互相讥讽和争斗。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