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达摩祖师西来,禅宗由此传入汉地。最初禅宗是以《楞伽经》印心,自四祖道信禅师开始,《金刚经》开始逐渐取代《楞伽经》的地位。及至禅宗衣钵传至惠能祖师,禅宗与《金刚经》的因缘就更加紧密了。
然而,不管以哪本经书印心,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自创立之初便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世人不能理解的是,佛法经典浩如烟海,“不立文字”怎么能够参学佛理?
实际上关于“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在一开始我们就理解错了,惠能祖师在《坛经》中有清晰的开示,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
“不立”和“不用”是两码事,“立”是执著,执著于文字相。譬如以手指月,不去看月,反而盯着手指看,这就叫作执著于文字相。也就是说,此处的不立文字,应当理解成“不离”文字,需要用文字,但是不执不迷。人与佛之间差别也就在于迷与悟之间。
佛经中载,有位梵志两手各执一朵香花供养佛,佛说:“放下。”梵志放下左手的花,佛又说:“放下。”梵志放下右手的花。谁料佛接着让他放下,两手空无一物时,还要放下什么?就是放下心中的执著,不执著于一切相,这才是放下的关键。
同样的道理,关于“不立文字”和“不用文字”,六祖讲:“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执著于空的人,说学佛不能用文字,既然不用文字,人也不该讲话,因为语言也是文字相。
六祖又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说把“不立”当作“不用”的人,连“不立”两个字也不应该说,因为“不立”两字,也是文字。见到别人讲佛法,就诽谤他人着文字相,自己执迷不悟还可以,倘若谤佛谤经,罪莫大焉。
惠能祖师的这两段话,将不用文字的过失,说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不用文字,那么佛法三藏该以何种方式保存,乃至流传后世?没有语言文字,连沟通交流都难以进行,又何谈以佛法教化世人?假如没有文字,我们又该如何领会历代祖师的开示?
不立文字,是要我们善于使用文字,也就是说,包括《坛经》在内的佛法三藏,只是我们进入佛法殿堂的敲门砖。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最终也是灭度了,可他留下了说教,被弟子集结成经。成佛的大门紧闭,只有捡起敲门砖,也就是佛经,在门上敲一敲,门打开了,砖块就可以扔掉了;假如门还没开,就需要用它接着敲。
《金刚经》中有言:“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文中记载的佛法,就像一只渡我们穿越生死大海的小船,在大海中间的时候,是万万不可舍弃这条船的,而且要保护它的周全,当登上彼岸之后,就不需要小船,可以舍弃它了。
还在执著到底用不用文字的问题,说明内心还没有清净,还在执著;即使连文字都不用了,看似万缘放下,实际上并没有放下,仍然不能解决悟与迷的问题。佛法即解决迷与悟,所谓转迷成悟,转染成净,转识成智。
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关注莲荷居士。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