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霞浦县志·佛教》记截:老佛寺,原名龙华堂,位于州洋乡(现松港街道)墓斗村葫芦门。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建1975年重修。另据《重建大雄宝殿碑记》:本寺旧称“灵石庵”始建于咸丰八年,系“龙华堂”教道场,后皈依佛教,塑佛从释,改名“老佛寺”。
追溯寺源,清咸丰三年,目莲寺遇暴洪山崩(据《霞浦县志》大事记载:咸丰三年六月飓风、洪水经旬不休,山崩地陷,田园悉成沙砾,庐舍漂圮,饿殍遍野,为数百年未见巨灾。最甚者西乡一村数十家背山而居夜半崩压全村无遗,又有横江村者,溪横山囗,夜半水忽涨,民不及避者,屋漂荡或浮四五里之遥,蜡光哭声中央宛在吁惨矣!),智觉祖师及灵虎将军肉身塑身像被埋。
当灾害发生后,目莲寺周边各村的村民自发地前来挖寻多日无果。有一日,众人跪地祈愿诵经后,突见佛祖显灵,在百鸟点示下,掘到祖师及灵虎将军遗骸,逐塑金身,敬奉于简陋临时搭建的茅屋。
由于受风害,山体滑坡等,造成前往目莲寺的道路受损严重,给周边的信众前往敬仰朝拜带来极其不便。因此,信众们要求本寺住持去取回佛身,经多次洽商后,给目莲寺重塑祖师像换回肉身,灵虎将军留存目莲寺(现为目莲上寺)。共和十七年(1966年)某日,祖师肉身在塔岗寺焚化。本寺僧妙清取回部分遗骸,重塑“老佛像”于寺中供奉。
民间有关“老佛”的几个传说 :
(一)、 “老佛”就是智觉禅师的化身。
据查民国版《霞浦县志·祠祀志》上目莲寺记载:后周显德元年,僧雅公建,名“灵石庵”。宋开宝五年,僧义韶重建。民国四年阮松茂募缘重修。
另据目莲上寺,塔岗寺,老佛寺寺志及民间传说等,相传智觉禅师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俗姓谢,名义韶,长溪(霞浦)县沙江镇南屏村谢厝里人。他在北宋开宝五年间(公元976年)出家到“灵石庵”(现为上目莲寺)为僧,皈依于目莲寺圆照和尚剃度为僧,法号智觉,并在院坪里结茅为舍,以砍樵卖薪自给,静修苦行。
据传在静修悟法期间,目莲寺周边山上森林茂密常常有猛虎出没,禅师心地慈悲为怀,怕老虎伤及村民与生灵,遂用卖薪后的微薄之银买肉饲虎,与虎为伴,达八年之久都没间断过。一日,县城偶遇禁屠,禅师无肉返山,虎拦路索食,禅师无奈,只好断其一指供老虎充饥。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重九日,禅师已修持圆满,悟道成佛,随之无疾圆寂于灵石之上,虎亦悟禅,依偎在禅师身旁而终,后被封为虎将军,侍卫禅师左右。
(二)、智觉禅师为什么出家为僧?
民间相传在禅师父母双亡后,家境贫寒。一日,兄嫂因家中琐事发生口角,嫂一气之下,悬梁自尽。禅师见状,情急之下,用牙齿咬断缠绕在嫂嫂颈部之绳索。恰好被一好事者发现,则处处散播“某人光天化日之下竟亲吻嫂嫂”,结果以讹传讹,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禅师难以容忍如此奇耻大辱,愤然离家出走,流落至马洋洗马潭村,而后到“灵石庵”为僧。
(三)、“南屏土主益别村”之说。
在沙江镇南屏村一带民间传说,禅师成佛后,慈悲为本,消灾解难,有求必应,恩施甘霖,惠泽桑梓,唯对南屏祖籍仍耿耿于怀,南屏村中有事,请“老佛”下山返村,不管怎样千叩万拜,反复投掷驳杯,禅师就是不受杯,把请求拒之千里之外。故有“南屏土主益别村”之说,这一口头禅一直流传至今。
目前在霞浦境内,有目莲上寺、目莲下寺、塔岗寺及老佛寺是供奉智觉禅师的主要寺院。而老佛寺除了是以“老佛”尊称命名外,还以禅师的法名而冠以“智觉宝刹”之名,实属少见,可以推想霞浦的信众对“老佛”的信仰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
如今“老佛”已成为霞浦信众心目中,土生土长的本地佛主,每年除了“老佛”诞辰日举行隆重的“请老佛”活动外。在霞浦城关及霞浦南部的乡镇一带,如逢久旱不雨,瘟疫流行,就要把老佛金身请出寺门到各村巡游活动,以祈雨消灾,祷求平安。
对于“请老佛”活动,至今已有近千年了。通过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现已形成独具一格的霞浦“老佛”文化。笔者相信霞浦随着对“老佛”文化”的不断研究、传承与发展,不久的将来霞浦“老佛”文化,将会传扬到闽东乃至八闽大地。
本文由作者雷恒润授权发布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