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大家都很熟悉,学佛的或者对佛教感兴趣的人,一般都不会读错。但对佛教不太了解的人,就往往很容易读错了,尤其是“南无”这两个字,经常被误读为“nan wu”,其实这两个字在这里应该念“na mo”,是“拿摩”的发音。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末学也念了很多年了,知道这个“南无”是梵文音译,是“皈依、归命、顶礼”的意思。也知道“南无”在这里的发音是“拿摩”,但却一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读“拿摩”的音,而不是“nan wu”。后来反正也念习惯了,大家也都这么念,也就没有再深究过这个问题。
昨天在家无事,看了一下午南怀瑾大师的讲座,其中南师提到这句佛号的正确发音以及缘由,听后恍然大悟,如梦方醒,压在心底十来年的疑问,迎刃而解。然后下来又赶紧翻阅资料,终于查清楚原因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文佛教经典,大部分都是唐朝和唐朝以前翻译的,现在陕西的西安,就是唐朝当时的首都长安,也是隋朝的都城大兴,当时翻译经典的地方,主要就是集中现在的西安一带。
因为汉文佛经是从梵文佛经翻译过来的,所以经常有人怀疑汉文佛经的准确性,其实大可不必。古人翻译佛经,是非常的认真,非常的讲究,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具体的翻译过程也很复杂:第一次先由懂汉文的印度大德翻译,然后由精通汉文又懂梵文的中国大德翻译成优美流畅的文言文。第二次翻译过的文言文译稿,再重新翻译成梵文,与原来的梵文经典对照,经过多次修正以后,再翻译成中文,再经过多次校正翻译,直到最后的汉文译稿与原来的梵文经典所表达的意义完全吻合,一点出入都没有的时候,才会最后确定。
所以古人对自己翻译的经典,是非常自信的,翻译完了,梵文经典就不必再看了,只看汉文经典就完全可以了。
正因为译经工作如此的讲究,翻成的汉文必须完全能够代表梵文原文的意思,才可以翻译,所以只要有一点意思表达不完善,就不翻,就直接用音译,然后下面再加以注解说明。所以很多佛教用语,都是音译过来的,还有汉文佛教里的所有咒语,也都是音译过来的。
这个“南无”就是音译,但为什么不用“拿摩”,而用“南无”呢?
因为当时唐朝的官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不是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也不是现在的陕西话,而是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话。
客家人的祖先本是中原人,客家话当时是唐朝的官话,唐朝灭亡后,人们为了躲避战乱,他们一路南迁,后来到了南方一带定居。因为是从北方来的客人,所以被当地人称为“客家”。
当时“南无”这两个字,用官话读就是“拿摩”。而现在我们所讲的普通话,是读“nan wu”,这和清朝还有点关系,因为现在我们讲的普通话就和清朝的国语差不多,当时的国语就是以满语为主,以前经常感觉东北人普通话说的非常好,现在终于也找到原因了。其实我们古代汉语和现在的普通话完全不同,而是客家语、粤语、吴语等南方语言,因为南方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比较小,所以保存的比较好,更接近于古汉语的发音。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