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在公元前600年,佛教创立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但是,直到东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天竺求佛法是明朝的皇帝命蔡愔、秦景等人前往的。不久,蔡愔等回国,不仅带回了许多佛经和佛像,而且带回了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天竺僧人。接着,明帝就下诏修建白马寺,保存这批佛经、佛像,并安置两位天竺僧人住在这里。 在天竺,佛寺叫做“僧伽蓝摩”,简称“伽蓝”。
那么,为什么当时中国不称“伽蓝”而叫做“寺”呢
原来,“寺”是中国官府的名称。当时的今天的礼宾司。因此,摄摩腾、竺法兰到洛阳时,便住在鸿胪寺的客舍里。不久,明帝令鸿胪寺在洛阳城雍门(即西门)外三里御道南给他俩建造伽蓝,因此,便称此寺为“白马寺”。
为什么叫它为“白马寺”呢?
这是因为蔡愔等东归时,是用两匹白马驮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的,为了赞扬这两匹马的功劳所以取名为白马寺,后来在这两匹马去世之后,东汉的统治者又命人在寺门外的两侧修建了两匹白马雕塑,以作纪念。较为可惜的时,这两匹石马后来被摧毁了,而至于现在我们见到的这座雕像,这是在北宋时期从新修建的。东汉时期的白马寺,完全采用天竺的伽蓝建筑模式。位于全寺中心的是佛塔,梵文叫“浮图”。它是一座木结构的四方形建筑物,气势雄伟。佛塔的主要目的是存放宝物以及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由于它的性质和我国古代的神庙有点类似,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之为塔庙,这种塔庙是现存遗址中最具有纪念性的建筑,所以它的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等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殿堂位于佛塔的后方,整个建筑结构采用的是天竺式,它与传统的佛教建筑结构有所区别,整个殿堂的中心位置专用于供奉佛祖的画像,画像前是精致的香案。在殿堂的两侧,还有摆放了一些关佛祖神话故事的彩画。
由于那个时期的佛教僧侣对选人有所限制,只有西域人才可以,所以,最初的白马寺规模很小。但是,中国的佛教由此发源,因而白马寺被后人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自白马寺开始,中国人便把僧侣修行拜佛的建筑物,都称之为“寺”,一直沿用至今。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