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是由梵呗发展而来的音乐。始自三国,源于印度五明之声明,通俗讲就是僧侣念经的声音。是指用清净的言语赞叹诸佛菩萨三宝功德,意为清净、离欲、赞颂、歌咏。《清凉纪游》载:“清凉境界梵王宫,碧染芙蓉耸昊穹。万古云封五顶寺,千株松纳四时风。盘迥鸟道珠幡里,缭绕炉烟画障中。石立俨然如接引,疑逢青髻化身童。”锦绣壮丽的自然景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铸就一种灵魂,凝成了一种精神,形成了一种特色,终成世界之文化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使这里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理所当然地饮誉海内外。
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经文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乐队,为经文诵咏中的部分曲调进行伴奏或单独进行器乐演奏。器乐演奏的乐曲称为“小曲”。
史料记载,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委婉、清秀;北方佛乐深受古印度音乐影响,古朴、典雅、庄重、肃穆。五台山佛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北魏北齐时五台山佛乐盛况的短诗佐证了佛乐在当时的重要和流行。
五台山佛乐五台山佛教音乐是五台山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近2000年的岁月,至今仍在山中回响。其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并形成了独特的形式,被誉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五台山佛教音乐的谱系是“工尺谱”,以师父带徒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五台山僧人在点笙(调音)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手段和调音法,代代相传。
五台山佛教音乐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重要的一点是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佛教的法事仪式,历史上就被称为“音声佛事”。五台山佛教自开山以来,佛教音乐始终融于其中,就是缘于佛教音乐的这种实用性。五台山佛教音乐有着很突出的审美价值。悠长的历史进程中,汇入五台山佛教的各个朝代各个时期的歌曲和乐曲,都是在社会上当时流行的曲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唐代由于佛教仪式的日益集体化、规范化,佛乐达到繁盛,形成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元明代,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五台山佛乐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又开始出现黄教音乐。使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升。因此,五台山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它是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
五台山佛乐佛教音乐,在当今文艺大发展的今天,受众已经相对比较熟悉了。从空灵的西藏风情里,从张继刚创作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里,从歌星李娜皈依佛门的神秘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元素。五台山佛乐在时代的发展变迁中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随着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如今,其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样、佛教的理念也越发深入人心、对佛教音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正是由于该音乐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五台山的佛乐也成为中国佛教、乃至国内外佛乐的传承特色。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