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印光大师 念佛三昧--莲池正脉注疏之“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注:本文是了余法师著作,印光大师修改。
安静详译白话(不含括号内的字,简体字版共计26402字。排版重新校对,增加“警惕着魔”等内容,放弃版权,请勿增删,欢迎翻印流通。)
【正文】
到此,则山色溪声,咸是第一义谛。鸦鸣鹊噪,无非最上真乘。
(白话详解)
“到此”指亲证念佛三昧,进入般若智慧大海。
“山色溪声”是无情说法。
“鸦鸣鹊噪”是有情说法。
无情有情,比喻一切法。
“第一义谛。最上真乘。”指“离一切相”,无相。
“山色溪声。鸦鸣鹊噪。”指“即一切法”,无不相。
《楞严经》云:“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 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莲池大师《弥陀经要解》云:“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离一切相,离故无相。”离,离开,指不执着。心不住着于相,了不可得,是“无相”。
“即一切法,即故无不相。”即,当此,指显现、观照。心显现、观照一切法,是“无不相”。
无相无不相,非得起个名字话,叫做“实相”。
【正文】
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白话详解)
法身的功用,活泼泼遍应一切法,却又不住着一切法。
犹如明镜照物,能显诸物,而镜中像,不滞不畅。滞,停滞驻留。畅,疏导通塞。
犹如明镜照人,胡来胡显,汉来汉显,不迎不送。胡,胡人。汉,汉人。迎,迎接。送,送行。
以此比喻,“活泼泼应诸法,而不住一法。”。
犹如镜中花,水中月,虽然显现,虚幻不实,了不可得。
犹如水上作画,随画随消不能停滞驻留,纵然千笔描绘,水上无画可得。
以此比喻,“光皎皎照诸境,而了无一物。”。
明朝汉月大师云:“只以一句佛号,一闻一见,触境逢缘,逗断心路。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同消,一法不立。”又云:“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了无一物可指陈分别,荡然身心如云去来。”
《金刚经》云:“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目前如大圆镜中,所现森罗万象”即指“所言一切法者”,自性并非土木顽石那样无知无觉。
“了无一物可指陈分别”即指“即非一切法”,一切法悉皆了不可得,无一法可得、可执、可着、可住。
“荡然身心如云去来”即指“是故名一切法”,亲证念佛三昧,解缠脱缚,于万境得自在。这是证悟者的境界,不是解悟者所能理解的。
【正文】
语其用,如旭日之东升,圆明朗照。
(白话详解)
“语”是说明的意思。
“用”即功用。
这是以日月的圆缺做比喻。
太阳出现的时候都是圆满无缺。并不是像月亮出现的时候,有圆缺的变化过程。
自心呈现实相时,功用以顿然圆满的姿态呈现。
例如前文所述“无念无不念”的状态,在和念脱落时,佛号遍满虚空大地,顿然呈现,而不是一点点的呈现。“无念无不念”,这是自心呈现的实相。佛号遍满虚空大地,顿然呈现,这是无不念,是自心实相的用。
【正文】
语其体,犹皓月之西落,清净寂灭。
(白话详解)
“体”心体,自性。
“皓月之西落”犹如月挂西山时倦鸟归巢。
“清净”万籁俱寂、清净无扰。
“寂灭”寂,不生不灭,了不可得。灭,无明断尽,清净无染。若将寂与灭合称,即是涅盘。
这是以山林的主客做比喻。
山石草木是山林的主体,是主人。飞禽走兽是山林的客体,是客人。虽然飞禽走兽喧闹扰动,但是山石草木并不喧闹扰动。白天飞禽走兽喧宾夺主,深夜万籁俱寂,山林的主体显露。
自心呈现实相时,心体以如如不动的姿态呈现。
例如前文所述“无念无不念”的状态,在和念脱落时,体究不了、提撕不起,如如不动,而不是体究、提撕能用的上力。“无念无不念”这是自心呈现的实相。体究不了、提撕不起,如如不动,这是无念,是自心实相的体。
【正文】
即照即寂,即寂即照。双存双泯,绝待圆融。
(白话详解)
“照”了了常知,不住不着,为照。若无知无觉如同土木顽石则不为照。法身的照用。
“寂”不生不灭,了不可得,为寂。若有生灭则不为寂。法身的体性。
“即照即寂”照用起现时,当下即是空寂的体性,照而常寂。
“即寂即照”空寂的心体,当下即是洞彻朗照,寂而常照。
“双存”是双照二边。因心体空寂,周遍法界,故得照用广大,则照存;由照用分明,清净无染,故显心体空寂不动,则寂存。寂照同时并存。
“双泯”是双遮二边。因心体无相,了不可得,故得照用亦无相状、不可得,则照遮;因照用无住,了无可着,故显心体无所住、无所着,则寂遮。寂照同时消泯。
“双存”“双泯”犹如灯与灯光,存则并存,泯则并泯。
“绝待”绝,穷尽。待,二边相对。
双存二边,双泯二边,远离二边相对,故称“绝待”。
双存与双泯,同时成立,互不无碍,故称“圆融”。
《彻悟大师遗集》(般若净土两门大义)云:“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
双泯双存,缘起性空之理显露。
《彻悟大师遗集》(般若净土两门大义)云:
“般若乃即缘起而明性空。虽性空而不坏缘起。净土乃即性空而明缘起。虽缘起而不碍性空。此则空有两门。互不相碍也。不特于此。正以缘起故性空。若非缘起。说谁性空。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又以性空故缘起。若非性空。何从缘起。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若然者。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且复迭互相成矣。如古所谓万象参天。观之而无色。羣音揭地。听之而无声。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者矣。夫缘起性空。既在同时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双泯双存同时无碍。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圆融第一义谛。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佛说种种净土门。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从本源心性。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皆悉指归本源心性。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参禅念佛。如何得融通去。大师答云。若然是两物。即用融通得着。噫。旨哉言乎。夫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本非两物。用融通作么。然则般若净土两门。既唯一本源心性。不唯分无可分。亦且合无可合。分合尚着不得。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版权所有:心经结缘网